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1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1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1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流畅地朗读这首词,并达到背诵默写。2、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重点:朗读、理解、体会。教学难点:理解诗词意境,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二、导语设计:同学们,一篇《记承天寺夜游》真实地记录了苏轼当时贬居生活的一个片段,“月夜漫步、情趣雅致”,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轼,走进他的诗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去感受他那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旷世情怀。(板书《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三、诗文欣赏链接微课《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春天万物复苏,花草树木经过一个冬天都睡醒了,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在宋词里,不同的树木都有不同的含义呢!梧桐树在宋词中大多象征凄凉悲苦的情绪,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宋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大文学家苏轼能够称得上是北宋时期的风云人物。他生在名门,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是,因为反对新任宰相王安石的变法遭到打压。苏轼仕途坎坷,因为“乌台诗案”摊上大事,好几次都差点人头落地。出狱后,他被调到黄州当了一个职位很低的小官。刚到黄州时,苏轼住在定慧院,于是他写了一首词,来表达当时的心境。缺了一个口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枝头,漏壶的水滴尽了。原来已经到了半夜,难怪四周这么安静。没有人和我一样独自在月光里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的鸿雁飞过天空。突然心中一惊,回头张望没有一个人,我心里的幽怨愤恨有谁能知道呢?孤独的鸿雁在寒冷的梧桐枝上飞来飞去,始终不肯选择一根枝桠停下来休息,它只好停落在凄凉寂静的沙洲上度过这个寒冷的夜晚。苏轼将自己比喻成那只高傲的鸿雁,不愿随波逐流。虽然他此时处境寂寞凄凉,但是他仍然保持着高洁不屈的品格。就像梧桐树一样,夜晚虽然寒冷,它仍直立着身体,等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学生通过欣赏生动的画面,聆听舒缓的朗读对本课内容已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四、走进作者,了解作品时代背景。苏轼: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作背景: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又因为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个月。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并对苏轼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不忍闻”。乌台诗案因为王安石的求情,苏轼虽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慧院,后迁临皋亭。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口,谢绝交往。因为牵连甚广,这时,“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本词正是作于此时。五、深情朗读:诗词教学重在朗读也贵在朗读。所以教学本词要让学生多多朗读,并要对学生实行朗读指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朗读要求:(1)、读出重音、次重音。红色字体:重音。倾斜字体:次重音。(2)、读出情感。朗读形式:自由读、齐读、指名读、赛读等。六、结合注释,体会词的意境。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重点词语:漏断:指深夜。幽人:幽居之人。省:知晓。七、品析诗文:默读诗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上阙首句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明确:上阙首句写了“缺月、疏桐、漏断”三种景物。营造了一种萧疏、寂寞、清冷的氛围。为下文幽人、孤鸿和出现做铺垫。2、上阙末句写了哪些物?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联系?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境?明确:上阙末句写了幽人、孤鸿两种物,幽人的特点是独往来,孤鸿的特点是缥缈。它们之间是相似的,体现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境。3、下阙从哪些方面写孤鸿?有什么作用?明确:下阙写了孤鸿的惊起回头,怀抱幽恨,选求宿处,在这里,作者选择孤鸿是托物写怀,是作者对人生的反省,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处境,以及自己孤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坚守。这是一种象征的表现手法。八、文章主旨:此词上阙写鸿见人,下阙写人见鸿,借月夜孤鸿这个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九、写作特色:这首词使用了象征(比兴)的手法,抓住“孤鸿”这个特定的审美意象来状物抒情,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十、句子释疑: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词人刚刚经历过生死、贬谪和离散。“乌台诗案”使他几乎丧命,在狱中他甚至都想到了后事,却又获释了,被贬在黄州,在城南临时寓所的生活总算刚刚稳定下来,不过词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中的世界此刻是多么不圆满啊!月是残破的,梧桐是稀疏的、铜漏是水罄尽的,夜晚是寂静可怕的……但是,就在这个清冷空阔的世界里,即使寂寞,词人却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有2、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如果说上文的缺月与疏桐象征着一个残缺有憾的世界,那么这里则写出一位幽人,似真似幻,他仿佛一只缥缈的孤鸿,独自来去于这个片幽寂世界之中。我们仿佛看见词人的魂灵在黑夜里无声的叹息。这个世界本应是丰腴完美的,这也是“幽人”的心志,但是世人皆昏昏在睡梦之中,既不知其残缺,更不知幽人所苦,所以词人只能在清冷的世界里孤独徘徊,不求人知、人亦不知。这种处境与傲岸不羁、又孤寂无助的雁何其近似!“孤鸿”便成了此刻心事浩茫的“幽人”的一个幻象。这两个意象如此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使词人有些悲哀又有些狂乱地沉浸到他的想象世界中去了。3、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黑夜中的这只孤雁,不知受了什么惊吓骤然飞起,它“嘎嘎”地惊叫着,又怀着无限幽恨似的回顾,不过没有人去抚慰它凌乱的毛羽,也没有人分担它对死亡的恐惧。这个切一切,只有词人感同身受。难怪词人在这个夜晚失眠。4、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在寒冷的树枝之间逡巡,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而是寂寥地降落在了冰冷的沙洲上。在鸿雁眼中,整个世界是荒苍、清泠的,眼中处处皆是寒枝。世界无情地抛弃了它,它似乎也厌倦了这个残酷的、勾心斗角的世界。既然进不苟合、退不甘心,那么就找一个疗伤的空间吧,词人选择了沙洲。5、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恨的内容:封建社会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