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1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2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3页
视黄醇结合蛋白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导读]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尿素氮(BUN)与肌酐(Cr)作为传统反映肾脏功能的指标,两者的灵敏性较差。因为肾小球的代偿能力很强,只有当50%以上的肾小球受损时才会引起两者的升高。近年众多研究已经证实通过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protein,RBP)能早期发现肾小管的损害,对推测肾脏损坏的预后有一定意义。本文重点介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1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生理特性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肝脏分泌的一种低分子量蛋白(21000kD),由肝细胞合成,受全反式视黄醇刺激并与之特意性结合主要功能是将视黄醇从肝细胞转运到上皮细胞,血浆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约有90%与甲状腺素结合前蛋白结合,形成高分子蛋白复合物,故而不被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当视黄醇被转运到靶细胞后,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便游离到血浆中,迅速被肾小球滤过,几乎全部被肾近曲小管重吸收而分解。正常情况下,在尿中稳定性强,不易分解,不受pH和血压干扰,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甚微(100Mg/d)。但在肾近曲小管损伤时,其尿排量明显增加,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量增加可作为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物。当肾脏滤过功能降低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降低而使血中各种形式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贮积而显示血浓度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尿N-乙酰-8-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均是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标志,但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是一项较NAG更敏感的肾近曲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使用甘露醇检测结果提示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对于检测甘露醇所致早期肾功能损害较BUN、Scr敏感,可以更早的反应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各组肾病的阳性率与Urea、UA较为接近,明显高于Cr、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灵敏度好于Cr,Urea易受饮食影响,而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结果较为稳定。血液或尿液中的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浓度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肾功能指标应用于临床。2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意义当慢性肾炎患者近端肾小管有损伤时,血82-微球蛋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尚在正常范围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有明显增加。尤其是高血压的患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便增加更为明显。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明显升高,肾活检报告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提示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与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也有IgA肾病患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排泄量与正常人无差别,可能这些患者对近端小管功能影响不明显。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研究组中,由于系膜组织增生程度的不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组间差异较大,轻度增生患者治疗前后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变化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而中、重度增生的患者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差异无显着性(P>0.05)。经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明显减少的病理组,其尿蛋白亦明显减少,2年内出现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亦较低,经治疗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无明显减少者,其肾小管、肾间质的病理损伤仍持续存在,发生肾功能不全的可能性将增大,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持续性增高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过性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增高的患者(P<0.01)。因缺氧所致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引起几乎100%的缺氧新生儿的肾小管功能受到损害。窒息可致肾脏缺氧缺血,使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变性,甚至死亡,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弱及间质性改变。试验研究表明出生后第3天窒息儿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均显着高于对照组,重度窒息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显着高于轻度窒息,说明窒息越重肾功能损害越明显。窒息组生后第7天与第3天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随着日龄增加缺氧情况改善,及肾小管功能本身日渐完善,肾功能多能很快恢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和微白蛋白尿(MA)联合检测是常规肾功能检查又无明显改变时评价肾小球及近端肾小管功能的指标。MA是指一般常规临床检查尚未发现蛋白尿时而尿中已出现的增加的白蛋白排泄量(率),主要反映了肾小球机能障碍。早产儿的肾脏发育比足月正常儿更不成熟,新生儿肾小管发育落后于肾小球,二者呈不平衡发育,随着生后日龄的增加其肾脏发育的成熟。有人将尿早产儿与足月正常儿做比较,结果显示MA的浓度在生后第1、4、7天均分别高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第14天降至正常足月儿范围;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的浓度在整个新生儿期均分别高于正常足月儿组(P<0.05)。表明这种不平衡发育状态在生后28天内持续存在。转铁蛋白(TRF)能自由通过滤膜,大量进入尿液,此时肾小球滤膜已不是早期的静电屏障损伤而是滤膜小孔增大。尿液TRF开始升高,意味着肾小球滤膜开始损伤。为了寻找糖尿病早期的肾损害指标,有人检测糖尿病患者尿中转铁蛋白(TRF)、视黄醇结合蛋白和a1微球蛋白(A1M)。结果表明尿蛋白定性阴性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出现较A1M早,而尿TRF较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出现更早,表明糖尿病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较A1M能更早反映肾小管的损伤;尿TRF和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不仅能反映早期肾小球和肾小管的损害,而且能反应肾功能的损害程度。研究还发现糖尿病无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升高较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更为显着,而糖尿病肾病组、慢性肾盂肾炎组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升高较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更为显着,由此可同时检测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来判断部分肾脏疾病的类型和受损程度。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与血清肾功能相关性好,可以作为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但是血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在慢性肝病和营养性疾病中都可以降低,临床应用中应加以考虑。3结论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作为肾小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灵敏度比Cr、BUN、NAG高,而尿易受其它因素影响,82-微球蛋白易受pH值影响,视黄醇结合蛋白(RBP)结果却较为稳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操作方便、价格低廉,适合常规检测。视黄醇结合蛋白(RBP)不仅对肾脏损伤的早期治疗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可用于肾脏损坏的动态监测,与其他项目联合检查能为肾脏损伤部位及程度提供更准确鉴别的诊断依据。N—乙酰一p—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酶)介绍:N一乙酰一8—D氨基葡萄糖甘酶(NAG)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器官、体液、血细胞的溶酶体中,是一种高分子量的溶酶体酶中的一种酸性水解酶.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含量特别丰富,是肾小管功能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NAG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尿液中NAG的正常参考值范围<18.5U/L.尿中NAG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管损伤,见于:1,缺血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等;2,肾移植排斥;3,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可水解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也能水解8-N-乙酰氨基半乳糖苷。其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荧光光度法。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正常值:(1) 对硝基酚比色法:血清NAG:21.54±6.4U/L,尿液NAG呈正态分布,中位数为9.13U/g肌酐,第95百分位数上限为16.10U/g肌酐。(2) 荧光光度法:成人血清9.94±2.O7U/L。成人尿液6.39±3.19U/LCre。8-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临床意义:血、尿NAG活性测定对反映肾实质病变,尤其是急性损伤和活动期病变更敏感,主要用于早期肾损伤的监测和病情观察。(1) 肾小管疾病:重金属(汞、铅、镉等)及药物性肾损伤、缺血、缺氧、失血、休克等均可引起NAG活性增加。(2) 肾病综合征:尿NAG常明显增加,缓解期下降,复发时迅速回升,故可作为临床观察指征。肾小球肾炎急性期变化较大,但与肾小管损伤相比,变化幅度较小。(3) 尿路感染的定位诊断:急、慢性肾盂肾炎尿NAG上升,能与单纯性膀胱炎区别。可用于早期上尿路感染的诊断。(4)肾移植排斥反应的监测:肾移植排斥反应早期NAG即可升高,比尿蛋白、血肌酐、肌酐清除率更敏感。(5)糖尿病肾痛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尿NAG升高,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优于尿白蛋白及P2-微球蛋白。尿NAG1活性升高可作为肾脏损伤的一个极为灵敏的指标,它可预示肾脏活动病变、急性肾衰、药物诱致肾毒损害和肾移植排异反应的时期诊断。尿N一乙酰一8—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8—glucosaminase,NAG),是广泛分布在哺乳动物身体各组织中,在人类,为泌尿系统所特有的酶。肾干冻切片发现NAG几乎存在于近端肾小管细胞的溶体酶中,分子量约为14万,是一种重要的溶酶体酶,与粘多糖类及糖蛋白代谢有关,酶的活性最高值是在近曲小管(PCT),低值在小球(GF)、近端小管垂直部(PR)、髓祥上升支(MAL)和皮质集合管(CCP),膀胱粘膜含量最低。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可测得少量NAG,但在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时,NAG活性显著升高。尿中半乳糖苷酶(GAL)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细胞中的酶,属溶酶体酶。以近曲肾小管含量较多,正常人尿中含量很低,当肾组织尤其是肾小管损害时,尿中含量明显上升。由于它富含于新生态溶酶体中,肾损伤后修复时,它又可升高,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