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三、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对“认识”的界定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们不断认识其周围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及其自身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关于认识,人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立场与观点。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正确路线,这一点,它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一致的,但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反映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它区别于并高于旧唯物主义的地方则在于它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立场。第一,承认在意识之外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离开了客观世界,认识就失去了认识的对象,也就无所谓反映。第二,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三,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主体客体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实践客体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一方面坚持人的认识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坚持人的认识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把人的认识活动与动物的感觉与心理区别开来了,同时,这也是人类揭示世界的规律并创造新世界的原因所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观点,认识论中对实践的立场与态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以往所有认识论最根本的地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毛泽东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

B.实践不断提供新的经验材料与认识工具,推动认识不断发展。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不断锻炼、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邓小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6)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1)强调实践之于认识的基础性作用,并是说认识之于实践是无足轻重的,事实上,认识对实践有着能动的反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正确的认识及其形成的理论能推动实践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主体客体认识实践新的实践指导模写选择建构创造制约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

第二,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会阻碍实践并导致实践的预期目标不能实现。王明第五次反围剿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有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具体地看,人的每一个认识过程都要经过两次飞跃: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的过程。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实践到认识一个具体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能动第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感性认识之界定、感觉人的认识首先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之知觉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硬!红!甜!圆!感觉又硬又圆又红又甜的果实感性认识之表象表象是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回忆和再现。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吃掉苹果之后,头脑中还留下对于又硬又圆又红又甜的果实的映象。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理性认识之界定、概念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基本形式。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分、一般的特性的反映,是抽象思维最基本的要素。概念鱼鸟理性认识之判断判断是对客体内部和客体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对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苹果是水果西红柿不是水果理性认识之推理推理是由已知的判断按一定的逻辑规则推导出新的判断的反映形式。水果都含有维生素梨是水果梨含有维生素。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鲸用肺进行呼吸鲸不是鱼类动物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二者对事物的认识层面与深度各异感性认识反映现象各种颜色的鱼理性认识反映本质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赖一方面,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这花是红的。感觉判断那树是绿的概念语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第谷·布拉赫的天文学观察--刻卜勒的行星三定律--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斐塞司创立日光疗法魏格纳的大陆板块漂移说布拉赫:行星围绕太阳转,而太阳和其他行星又作为一个整体,来围绕着地球转;地球是不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刻卜勒: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转,太阳位于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上;连结行星与太阳的直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其至太阳平均距的立方成正比。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必备的条件:(1)丰富的感性材料(2)精细的思维加工(3)较高的主体修养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重要性和必要性(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2)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3)理论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4)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前进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人们对于复杂问题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等多次反复才能实现。第一、主体对客体事物的认识要受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第二、主体的认识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第三、主体的认识还要受自身的立场、观点、方法、性格等主体因素的影响。认识就必须经历一个再认识过程主体对已知的认识客体、已有的认识成果的继续认识和重新认识,既包括使认识达到新的深度和广度,又包括修正错误和更新认识;既包括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中获得新认识,又包括从研究老情况、老问题中获得新认识。所以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前进性和无限性

王安石贬苏轼至黄州(团练副使)观菊沈括错笑白居士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抗击非典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前进性和无限性

(三)认识的无限性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二)认识的前进性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是扬弃,都舍弃了原有认识中的粗糙的、虚假的、错误的成分,保留了精华的、真实的、正确的成分,并且还依据新的实践补充、丰富和发展了原有的认人类认识活动的总规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时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检验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的这段话,就是对人类认识运动总规律的最全面、最精辟的概括。

这条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从群众中来----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从认识到实践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一)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标志着主体认识与客观实际的符合。主体客体真理谬误正确反映歪曲反映真理—人们之至爱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真理与价值

(二)真理的客观性第一,凡真理性认识所反映或描述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第二,真理性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的如实反映,而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想的成分;第三,真理性认识与对象的符合本身也是客观的,符合与否并不以任何人的意愿和认可为转移;第四,判定或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即实践本身也是客观的。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

地心说日心说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的主观形式其一是指真理是主体对客观实际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的反映形式,尽管它有其客观的内容,但却不是客观实际本身,它属于认识领域;其二是指任何真理都是通过命题或命题系统对事物的指称、描述和断定来表达的。只有关于客观事物的命题和断定才有真与假、正确与错误之分。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种形式。实用主义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用“有用”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真理的绝对性(一)真理的绝对性=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而不是主观自生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2.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而不是不相符合的认识,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3.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获得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

(二)真理的相对性=相对真理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的正确认识的局限性和不完全性的属性。1.相对于整个客观世界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宇宙的某一领域的某一过程或方面的正确认识,而不是无限宇宙的全体的认识,因而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和有限的,具有相对性。2.相对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对象的一定方面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其认识的深度总是有限的,具有相对性。3.相对于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本性来说,虽然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但每次的实现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真理认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从静态来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包含有永不会被推翻的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并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2.从动态来看,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也是一个不断从相对真理过渡到并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注意: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真理。

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1.任何真理都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每一个真理性认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具有绝对性,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它又具有相对性,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教条的教条主义和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错误倾向。真理与谬误谬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认识真理谬误互为条件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泾渭分明互相对立发展发展结果结果性质性质真理的检验标准人类历史上关于真理检验标准的各种观点圣人标准--权威标准毛泽东华国锋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意见标准真理检验的标准实用标准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胡适实践标准马克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性决定的主观认识客观效果实践真理谬误相符不符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