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总体配套及附属工程_第1页
室外总体配套及附属工程_第2页
室外总体配套及附属工程_第3页
室外总体配套及附属工程_第4页
室外总体配套及附属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09年09月上海电机学院临港校区一期工程室外总体配套及附属工程初步设计目录工程内容及建设条件交通组织分析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及驳岸工程给排水工程管线综合附属工程工程概算工程建设阶段划分和进度计划安排设想存在问题与建议工程内容及建设条件(一)地理位置电机学院临港新校区位于临港新城西南角。学校东南侧紧邻上海海洋大学,西南侧与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隔河相望。校区规划范围东至规划G3路,南至橄榄路,西至芦潮引河、随塘河、北至相邻地块边界,规划用地约61.61公顷,规划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并预留发展条件。学校教学发展规模为全日制在校学生1万人。工程内容及建设条件(二)工程范围及内容1.道路工程:整个校区内的规划道路(包括室外机动车停车场)、部分景观道路(不含面层铺装)及芦潮引河防汛通道等,不含校园小路及单体建筑内部道路。2.桥梁及驳岸工程(硬质):含两座车行桥和一座人行桥。驳岸根据景观总体设计形态进行结构设计。3.给水工程。4.排水工程:雨、污水管道工程。5.管线综合:对校区配套各管线进行综合布设,除给排水管道外,其余管线工程单独立项。6.附属工程:道路红线范围内附属设施,不含照明工程。工程内容及建设条件(三)现场建设条件1.地形地貌一般地面高程在3.8~4.3m之间,个别田埂高程为4.8~5.3m。校区南部基本为围垦滩涂,北部分布较多的苗圃、鱼塘和少量农田。现状场地标高平均在3.7~3.8m。工程内容及建设条件(二)现场建设条件2.道路、河道南部有橄榄路,为城市主干道。西侧约15m处为塘下公路。一条简易道路自塘下公路向东南至农场中心河。另外,在规划校区范围内,还有一些农村机耕小路。校区西侧有现状随塘河、芦潮引河,校区东南有现状农场中心河,均为保留河道。工程内容及建设条件(二)现场建设条件3.建筑、杆线学校基地中部原为东海农场十八连驻地,有两座二层小楼。目前在学校开展的前期平基工作推进下,建筑已拆除。在校区南部,沿河浜南侧呈东西走向现有一道高压线。在东海农场十八连驻地尚有零星低压电力杆线。随着校区建设将逐步搬迁。工程内容及建设条件(三)工程地质3.建筑、杆线1)区域为围垦滩涂地区,浅部约0.7~1.5m厚为①1层填土:一般埋深约为1.2m,以粘、粉性土为主,夹植物根茎,表层土体性质随雨季和旱季有所变化。需进行地基处理后碾压成型。2)不良地质场地内分布有河浜和鱼塘,现已部分堆填成为种植地(存在暗浜),农场中心河贯穿校区。暗浜填土一般埋深约为1.2m,总体规划及交通组织分析(一)

区域路网规划项目位于临港新城主城区,区域干道呈扇形分布,按照所处位置和功能等级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总体规划及交通组织分析(二)

新校区总体规划及校内道路规划1.新校区位于橄榄路(D2路)的北侧,S3路以南,东至规划路(G3路),西到芦潮引河,总用地面积约61.61公顷。分为七大功能区域总体规划及交通组织分析(二)

新校区总体规划及校内道路规划2.校内路网校园规划道路校园景观道路校园小路(含景观园路及单体间小路)芦潮引河防汛通道。室外地上、地下机动车停车场。总体规划及交通组织分析(三)

对外交通组织校园共规划三个出入口。其中两个主出入口分别与橄榄路、规划G3路衔接,在校园北边设置一个后勤入口。橄榄路与A2高速公路相接(收费出入口距校区仅300余米),远期交通量较大。考虑该出入口与橄榄路交叉,实行“右进右出”的交通组织方案。校园呈南北向狭长分布,在东侧规划G3路设置主出入口。通过G3与南北平行的橄榄路、申港大道形成对外交通。东北角设的后勤入口,联通校内车行主、次干道,直接进入服务设施区,避免了对教学、生活区域的干扰。总体规划及交通组织分析(四)

校内交通组织

车行规划环路及规划三、五路“环于外”,

规划景观道路“置于(环)内”,形成了“人车分流”。1.机动车规划环路处于校区外围,联通各校门出入口及分区,避免对环内教学生活环境的干扰。环线沿途分布有对外开放教学的场所,有利于学校融入城市生活。规划环路边、校园主出入口附近布置了地面机动车停车场,大约可停放338辆车。可以有效限制车辆进入步行系统。总体规划及交通组织分析(四)

校内交通组织2.景观道路(步行道)景观道路联系校区各功能分区及两个校门主出入口,形成了校园景观轴线。步行道原则上禁止机动车入内,但在特殊情况下,可控制车辆短时通行。校内园路为休闲漫步道,在大型集体活动时,在疏散人群方面将起到辅助交通功能。3.防汛通道防汛通道是汛期学校抢险物资运输、保证校园安全的保障,而平时与校园小路一起成为亲水景观带;防汛通道与车行道联通。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1.道路等级校园道路,车行道参照城市支路标准选取技术参数。2.计算行车速度根据道路规划网络的线位标准,校内车行道最小曲线半径为25~45m,故计算行车速度采用20km/h控制。3.路面设计荷载BZZ-100标准车。4.桥梁设计荷载:(1)汽车荷载公路-Ⅱ级,人群荷载3.5kpa(2)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为0.1g,按基本烈度7度进行设防,结构重要性系数1.0。(3)河道无通航要求,梁底按4.5m控制。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5.雨水工程(1)设计暴雨重现期采用P=1年。(2)地面集水时间采用t1=10~15分钟。(3)径流系数采用Ψ=0.60(综合)。6.污水工程(1)教、科研等公建用水量分别采用15~100m3/hm2·d。污水量与用水量之比值按0.90。(2)地下水渗入量按平均污水量的10%计算。6.给水工程(1)人均生活用水量标准:160L/人·d(平均日);日变化系数采用1.30;(2)室外消火栓用水量及喷淋消防用水量均为108m3。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一)

道路功能定位出入口道路:为联系校区内外的门户走廊,兼具为社会活动和开放办学提供交通服务。主要车行道:规划环路为校区各功能分区及各校门之间的联系通道,要保证车辆的通达性。次要车行道:规划三~十路(不含九路),是各分区的分界和联系通道。规划三、五路在校区西北部形成“C”型外环,是校区规划环路的补充,从而形成校区车行道的完整网络。步行道:校内规划景观路(含规划九路)贯穿校区南北与东西,是展示校园风貌的景观轴线。规划景观路考虑平时以人行为主,但要满足临时通行车辆的要求。防汛通道:在满足汛期抢险需求的前提下,整体观感应与校园小路融为一体,形成完善的校园休闲步道,提高其使用率。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二)

平面道路分类规划红线宽度(m)道路长度(m)最小平曲线半径(m)车行主干道31148.324直线3174.794直线162214.30645车行次干道6~182457.49425步行道步道宽12m626.075直线防汛通道5.5492.2833.75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二)

平面车行主干道一侧、G3路主出入口,布置了地面机动车道停车场。车位布置均采用垂直式,一个车位按长6m×宽3.0m布置。通道宽度6m。按纵向或横向排列分组,每组不超过50vch。各组之间留出不小于6m的通道或防火道。泊车位可采用前进停车——后退发车、后退停车——前进发车两种车辆停驶方式。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三)

纵断面竖向规划及控制因素整个校区内竖向规划地坪高程在4.3~4.5m之间,局部达到4.6~5.43m。故本项目路面标高根据规划,一般为4.3m,稍低于周边地坪,利于地面雨水收集排放。校外橄榄路现状路面高程为4.45m,规划一路与之接顺;G3路尚未修建,暂按4.3m接顺。另外,道路设计高程主要受桥梁高程控制。根据水系规划要求,桥梁跨越农场中心河处,梁底标高及中跨考虑清淤及驳岸工程控制条件,设计梁底标高大于4.5m。校园西部,农场中心河与随塘河交汇处,考虑现状地形高程较高,规划五路在该段最大规划高程为5.5m。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三)

纵断面纵断面设计除跨越农场中心河和规划五路局部达到5.43m(最大纵坡1.917%),其余均为平坡,道路中心设计高程为4.3m。1.规划环路桥梁段纵坡设计:纵坡长度控制在35~40m左右,采用2.28%、2.48%的坡度。2.景观一路桥梁段纵坡设计:以满足非机动车行驶的3.5%纵坡尽快降坡。3.防汛通道与规划五路相接处高程为4.78m左右,向东以缓坡(0.8%)降至4.3m。4.本项目道路大部分为平坡,在小于0.3%纵坡路段,均设置锯齿形街沟。5.停车场(泊车位)竖向设计1)路侧泊车位采用与车行道同向的0.5%路拱排水。2)停车场中心标高按4.5m控制,向四周以0.5%的坡度排水。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四)

横断面1.车行主干道1)主出入口段3.5m(人行道)+6.0m(车行道)+12.0m(中央绿化景观带)+6.0m(车行道)+3.5m(人行道)=30.1m。专业学科宿舍食堂基础课部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四)

横断面1.车行主干道2)规划环路:3.5m(人行道)+9.0m(车行道)+3.5m(人行道)=16.0m。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四)

横断面2.车行次干道1)规划三~十路(不含六、九路):车行道宽度6.0m。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四)

横断面2.车行次干道2)规划六路和九路这两条路都位于校园北部,规划定位以步行为主,宽度为12.0m。断面布置分别为:6m车行道+6m绿化带+6m车行道3m绿化带+12m人行道+3m绿化带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四)

横断面3.步行主干道(景观道路)1)南北向:3~6m绿化带+12.0m人行道+3~6m绿化带=18.0~24.0m。规划河道以南,在12m人行道两侧各增设6.0m步道,以3~6m绿化带分隔。局部断面结合节点广场,绿化带转为硬质铺面。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四)

横断面3.步行主干道2)东西向:东段6.0m绿化带+12.0m步行道+6.0m绿化带=24.0m。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四)

横断面4.防汛通道路面宽度4.5m。由于道路处于校园,行车速度较低,且车行道宽度均大于6m,双向行驶车辆机会较小,故平曲线不进行加宽,同时也不设置超高。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五)

路基、路面设计1.路基工程1)本工程大部分路床处于潮湿状态,为了保证路面稳定性,填筑30cm石灰土(6%石灰)路床。土基设计回弹模量应大于20MPa。路基压实度采用轻型击实标准控制。2)车行桥桥后设置搭板,人行桥桥台后10m长度范围的路基,采用二灰轻质材料填筑,以避免不均匀沉降。3)本工程规划一、二、六路中央分隔带宽6~12m,设置一(6m)~两(12m)道纵向盲沟,控制绿化渗水,保证路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4)施工场地处于临港新区,表层为近代围垦滩涂,形成时间短,属于欠固结土,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强度低,道路地基处理采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三降三夯)。5)浜(含暗浜)、沟施工时,抽水清淤,回填50cm砾石砂,其上用土工布包裹,然后再以二灰土回填至路床底,然后将其表面与非浜塘段清表整平后地坪顺平,在整个地坪上通铺0.3m厚石灰土(6%石灰)。其上铺筑路面结构。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五)

路基、路面设计2.路面结构一般采用沥青混凝土常规结构组合。并适当考虑校区建设期间重载车辆通行的需求。(一)规划道路(车行道)对于规划一、二路是校园主出入口;环路不仅是校园车行主干道,而且在校园建设过程中,还要担负施工便道及运输通道,故对其路面结构适当加强。1)规划环路和一、二路(主出入口):4cm细粒式沥青砼(AC-13C)7cm粗粒式沥青砼(AC-25C)40cm粉煤灰三渣15cm砾石砂2)规划三~十路(除规划九路以外):4cm细粒式沥青砼(AC-13C)6cm中粒式沥青砼(AC-20C)35cm粉煤灰三渣15cm砾石砂3)室外停车场路面结构同规划三~十路车行道的结构。总体设计及道路工程(五)

路基、路面设计2.路面结构(二)景观道路和规划九路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5cm同色花岗石面层 3cm干拌水泥黄砂 15cmC20砼 15cm碎石(三)防汛通道路面结构组合如下: 4cm细粒式沥青砼(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