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重点_第1页
生理学简答题重点_第2页
生理学简答题重点_第3页
生理学简答题重点_第4页
生理学简答题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1.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包括细胞、器官和系统、整体三个水平。3.

内环境是指由细胞外液构成的细胞生存的环境。正常机体,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经常保持相对稳定,即稳态。4.

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1)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在机体的所有调节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2)体液调节是指由内分泌细胞或某些组织细胞生成并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肽类和细胞因子等),经由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或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3)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自身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5.

生理功能调节可以通过自动控制原理来理解,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是较重要的概念。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一致,起到促进或加强原效应的作用,这种反馈称为正反馈;在受控部分的状态尚未发生改变之前,机体通过某种监测装置得到信息,以更快捷的方式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用以对抗干扰信号对受控部分稳态破坏,这种调控称为前馈控制。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1.

各种物质的跨膜转运的主要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通过细胞膜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过程。水溶性小分子或离子在特殊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易化扩散分两种: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经通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分两种: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是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借助于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2.

跨膜信号转导的路径可分为三类: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通过膜受体-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的活动实现的。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通过通道的开放或关闭引起离子的跨膜转运,改变膜电位或细胞内化学活动的改变而实现的。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是通过改变酶耦联受体分子胞浆一侧自身酶的活性或直接影响胞浆中的酶活性而实现的。3.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其形成机制包括:①K+平衡电位(Ek);②膜对K+的通透性;③钠-钾泵活动水平。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当静息电位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引起细胞膜上大量钠通道开放,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这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动作电位的去极相主要是由于Na+大量、快速内流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复极相主要是由于K+外流形成。4.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发生动作电位,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可引起局部反应,局部反应的特点:①电紧张性扩布;②分级性;③总和效应。5.

动作电位在细胞膜的某一点产生后,会迅速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这种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传播称为传导。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呈跳跃式。6.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引起乙酰胆碱递质的释放,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N2–乙酰胆碱门控通道受体结合并引起通道开放,导致终板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引起终板膜的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使邻近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神经-肌接头的传递特点:①单向传递;②时间延搁;③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7.

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其基本过程包括:①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T管扩布至三联管,激活T管膜和肌膜上的L型Ca2+通道;②L型Ca2+通道的激活导致三联管膜上的ryanodine受体通道开放,终池中Ca2+释放入胞浆;③胞浆内Ca2+浓度的升高促使TnC与Ca2+结合并引发肌肉收缩;④胞浆内Ca2+浓度升高同时激活肌浆网膜上的钙泵,钙泵将胞浆中的Ca2+回收至肌浆网,胞浆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8.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包括: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前负荷决定了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力量与其初长度成正变关系。后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阻力,后负荷增加,收缩张力增加而肌肉缩短速度减小。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主要取决于胞浆内Ca2+水平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9.

收缩时肌肉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收缩时只发生肌肉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称为等张收缩。当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刺激,出现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单收缩;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发生收缩的总和,包括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第三章血液1.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正常人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血液的主要功能是:运输功能,调节功能,防御功能,生理止血功能。2.

血浆渗透压由大分子血浆蛋白组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电解质、葡萄糖等小分子物质组成的晶体渗透压构成。晶体渗透压是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血容量具有重要的作用。3.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具有通透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所需的原料主要是铁和蛋白质,红细胞生成的促成熟因素主要是维生素B12和叶酸。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4.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从而维持机体生存。5.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包括: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血小板的功能: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促进生理性止血,参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的主要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阶段。6.

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经一系列酶促反应转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半固体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过程的三个阶段:因子Ⅹ的激活和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因子Ⅹ的激活包括两条途径: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始于Ⅻ因子的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始于因子Ⅲ与血液的接触。7.

血液中的抗凝系统主要包括细胞抗凝系统和体液抗凝系统。主要的抗凝物质是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凝血酶Ⅲ和肝素。8.

在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被水解液化,使血管保持通畅。纤维蛋白溶解的两个基本过程: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9.

人类有许多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血型系统。ABO血型是以红细胞膜表面A、B凝集原的有无及其种类来作为其分类依据的,分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血型不相容输血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作用。4.

胃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HCO3-,内因子。盐酸的主要作用是杀菌、激活胃蛋白酶原、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胃蛋白酶原激活后成为胃蛋白酶,可分解蛋白质;粘液和HCO3-形成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5.

消化期胃液分泌可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头期胃液分泌量较大,酸度及胃蛋白酶原的含量高。促进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有: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抑制胃酸分泌的因素:盐酸,脂肪和高张溶液,另外,生长抑素对胃酸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6.

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和弹性蛋白酶等)、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促胰液素和缩胆囊素)。7.

胆汁中无消化酶,其主要成分胆盐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作用,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除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外,经肠-肝循环返回的胆盐刺激肝胆汁分泌。8.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有:容受性舒张,蠕动,移行性复合运动。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胃排空的动力是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类排空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排空最慢。胃内因素(胃内食物量和促胃液素)促进胃排空,十二指肠内因素(酸、脂肪、渗透压及机械扩张)抑制胃排空。小肠在消化期的主要运动形式有:紧张性收缩,分节运动,蠕动。9.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糖的吸收形式主要是单糖,蛋自质的吸收形式主要是氨基酸,均属继发性主动转运,经血液途径吸收。脂肪的吸收途径以淋巴为主。第七章能量代谢体温1.机体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摄入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所蕴藏的化学能。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过程中发生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测定能量代谢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机体向外界所散发的总热量加以测算。2.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3.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4.

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称为体温。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温的相对稳定主要是在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产热与散热过程动态平衡的结果。安静和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分别是内脏器官(主要是肝)和骨骼肌。散热的最重要途径是皮肤。皮肤的主要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散热。机体主要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的和发汗来调控散热。5.

外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感受到的温度信息,经体温调节基本中枢下丘脑及其以下中枢部位多层次整合后,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途径对产热和散热进行调控,在体温调定点水平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第八章尿生成与排出1.肾脏的主要功能是生成尿液,以排出代谢终产物、进入体内的异物、过剩物质以及水分,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2.尿的生成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以及肾对尿的浓缩和稀释作用。3.肾小球滤过的结构基础是肾小球滤过膜,滤过膜具有机械屏障和电学屏障作用。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有效滤过压,滤过膜面积及其通透性,肾血浆流量。4.肾小管和集合管具有选择性重吸收作用,葡萄糖、氨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水和电解质(Na+、K+、Cl-等)被大部分重吸收。近端小管是物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及排泄作用可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某些物质通过分泌或转运过程排入小管液。5.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过程发生在髓袢、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内。肾髓质渗透梯度的形成和保持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先决条件,而抗利尿激素的有无是决定尿液是否被浓缩或稀释的关键因素。外髓部渗透梯度是由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所形成,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和NaCl的扩散有密切关系。肾髓质高渗透梯度的保持主要依靠直小血管的作用。6.小管液溶质浓度决定小管内的渗透压,溶质浓度高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7.尿液的生成主要受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的调节。抗利尿激素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水的重吸收;其释放调节与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有关。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Na+和水的重吸收,促进K+的分泌,即“保Na+保水排K+”作用;其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血K+、血Na+浓度的调节。8.排尿是一种反射活动,其初级反射中枢在骶髓,大脑高级排尿中枢对初级排尿中枢有易化和抑制作用。第九章感觉器官1.感受器是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具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与适应现象等共同的生理特性。2.眼具有折光系统(折光成像)和感光系统(感光换能)。眼的视近调节过程包括:晶状体变凸,瞳孔缩小,双眼会聚。视网膜中存在视杆和视锥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前者司暗光觉,无色觉,分辨力低,后者司昼光觉和色觉,分辨力高。3.视杆和视锥细胞接受光的刺激,所含的视色素(前者为视紫红质,后者为视锥色素)发生构变,产生感受器电位,经多级神经元传递,在神经节细胞处产生动作电位,上传到视中枢形成视觉。4.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传至内耳,被耳蜗中的毛细胞感受,转变为听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传入中枢,在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综合后产生听觉。5.前庭器官是机体对自身运动状态和头在空间位置的感受器,同时可引起前庭反应(包括姿势反射、自主神经反应以及眼震颤)。第十章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其作用包括功能性作用(发放传导兴奋)和营养性作用。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包括:支持、修复和再生、免疫应答、物质代谢和营养、绝缘和屏障、维持细胞外合适的离子浓度、摄取和释放神经递质。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包括突触、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突触大体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兴奋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去极化电位,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兴奋在中枢传递的特征有:单向传递,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后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包括兴奋和抑制。中枢抑制分为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4.感受器将各种刺激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感觉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通过各自的传导通路传向中枢,经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形成各种感觉。丘脑是重要的感觉接替站,能对感觉进行粗略分析与综合。感觉投射系统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前者的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后者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大脑皮层是感觉分析的最高级中枢。5.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大脑皮层运动区、皮质下核团和脑干的下行系统及脊髓这三个水平的神经活动调节各肌群的运动。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初级反射中枢,在脊髓完成的骨骼肌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其中肌紧张是姿势反射的基础。脑干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或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抑制区和易化区。小脑具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的作用。基底神经节对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有关。大脑皮层运动区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控制躯体运动功能。6.内脏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双重控制,但两者对立统一,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内脏活动。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脑干中存在许多调控内脏活动的中枢(包括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等),下丘脑和边缘系统分别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和高级中枢。7.学习是指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外界环境信息而影响自身行为的过程,记忆则是指获得的信息或经验在脑内贮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两者均属脑的高级功能。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8.觉醒和睡眠是人必须的两个生理过程,交替进行。黑质多巴胺系统和蓝斑上部的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分别对行为觉醒和脑电觉醒的维持有关。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互相交替。脑干中缝核上部的5-羟色胺递质系统和中缝核下部的5-羟色胺递质系统+蓝斑下部去甲肾上腺素递质系统分别与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有关。第十一章内分泌1.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散于某些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所组成信息传递和调节系统。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激素分为四大类:含氮激素,类固醇激素,固醇类激素,脂肪酸衍生物。2.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包括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和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产生释放的激素为催产素和血管升压素(抗利尿激素);下丘脑-腺垂体系统中,下丘脑产生9种下丘脑调节肽调节腺垂体的活动,腺垂体产生7种激素。3.腺垂体激素的主要功能:生长激素主要促进个体生长发育和代谢,催乳素主要促进乳腺发育、引起并维持泌乳,促黑激素主要促进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分别调节相应靶腺的发育与功能活动。4.甲状腺激素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