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控制机制在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财会控制机制在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财会控制机制在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财会控制机制在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中的应用研究_第4页
财会控制机制在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中的应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财会控制机制在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因为,财会风险是金融风险中的一部分,因此,财会风险就成为了农村信用社风险产生的愿意之一。所以,农村信用社的风险与财会经济核算有关,金融风险的表现也往往出现在会计风险上。所以,要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产生,就要建立有效的政策和法规,建立完善的金融风险监督体系,从而保证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财会控制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

一、财务控制机制下会计风险的表现

(一)财会的操作风险

在会计操作的过程中,财务人员对没有会计制度的内容执行不够严格,会计的工作岗位设置也不合理,会计电算化的运用不熟练,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财产受到损失,这种现象就叫做财会的操作风险。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使其具有点多面广、业务规模小、人员缺少、资金实力低的特点,并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人多岗,制度约束力低、工作中财务资金复核形同虚设,很多工作做不到位等问题。

(二)财务管理风险

会计的财务管理风险就是:由于,没有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存在问题,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金融财务遭受损失的过程。例如:在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过程中,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相应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并且,会计的结算、核算、决算等操作制度也存在不合理,不规范或是不符合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要求,造成农村信用社的财务控制机制不全,执行不到位。

(三)财务人员管理素质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技能水平的高低就是表现财会人员的素质高低的方法,通过近几年对农村信用社的调查发现,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财务工作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普遍偏低,个人素质也不高,责任心也不强,这种素质低下的表现也是农村信用社风险的表现,是可能造成金融财物损失的表现。比如:在给客户做结算时,因为,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不高,对出现的票据识别能力低,在防伪、防假方面不够完善。另外,财务人员对工作的热情不高,责任心不强,有些还存在职业道德问题,从而出现盗窃客户、企业、单位资金,贪图享受,挪用客户、企业等资金现象,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名誉受损,财物受损现象。

(四)财务结算风险

农村信用社在电子联行结算时,产生的风险就是财务结算风险。它包括:财务计算机程序缺陷风险、财务人员责任风险、未与财务核算系统接口的风险等。因为,信用社在发送电子联行往账单时,所录入的、各个商业银行填写的人员信息是以电子联行转汇贷方清单来输出的,所以,就要求结票员对往来的传票和电子银联的转汇贷方清单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对其预留印鉴、业务公章、经办人、复核人,以及是否盖齐所有印章。并且,还有对清单及传票中的转汇清单汇入行与收报行的行号进行核对,从而确定其书写的内容。所以,信用社在办理电子银联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转汇的手续进行操作,从而确保其可靠性。

二、财务控制机制防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的方法

农业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在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部分。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财务人员熟练度不高,并且,普遍年龄偏大,因此,在接受新的财务知识时理解上有存在困难,又因为,农村信用社的投资资金投入不高,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不多,所以,员工对新的业务及操作能力不熟,从而形成财务人员服务态度差,工作质量、效率低,从而造成农村信用社风险的形成。

(一)加快农村信用社体系改革,建立并完善管理体系

要想有效地在财务控制体系上防止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产生,就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体系制度,从而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弱势县、区,农村信用社要进行单独的财务核算,并取消乡镇信用社的法人资格。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要改为股份制金融企业,改制为信用社股份合作体制,从而增加农村信用社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加快农村信用社的创新升级。因为,农村信用社改革制度为股份制后,其企业的一部分资金来源于职工个人,信用社一旦出现亏损,职工就不能获得股金分红,有可能会失去所有的个人股利。

(二)完善农村信用社电子银联制度建设,加快其会计电算化程度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金融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算化的使用也在银行业初步形成,实行单位柜员制和网络银行制。在农村信用社的财务内容控制管理上建立监督程序,使财务中的监督工作融入在每一个部分,形成远程的网络会计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应用,防范农村信用社出现财务风险。另外,在电子银联的建设上,首先要制定严谨细致的管理制度,明确电子银联在农村信用社服务中的位置,加强对银联岗位的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制定合理的奖罚体系,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工作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精通各项业务,从而尽快实现电子银行与财务核算系统的连接,减轻农村信用社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保证资金汇率的监督性,从而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进行有力防范。

(三)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权限管理

财务人员的素质专业水平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起着角色性作用,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分配要做到科学合理,避免出现任何错误。

在会计进行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操作人员的不固定,计算机系统中的会议资料没有定期、定时的备份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使农村信用社的重要资料丢失,脱离原有的计算机。一旦计算机发生意外就会造成重要数据流失的现象,并且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损失压制在最小,会计资料也不能在电脑上找回,使电算化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所以,在操作时一定要将重要的单子进行保存备份,防止出现意外现象。有时因为保管人员的粗心,不懂磁性介质的物理特性,将之接近磁场,备份资料瞬间消失。

参考文献:

[1]刘芳莹.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08期

[2]何启祥.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探究[j].商场现代化.2021年30期

[3]王宇璇.浅谈我国农村信用社利率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北方经济.2021年14期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重在治理结构摘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缺损的原因主要是所有者依然缺位,产权制度不完善,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应明晰产权、完善产权制度、改革现行激励机制、规范政府行为,从而达到防范和遏制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最终目的。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治理结构

1引言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它肩负着我国农村基层的金融服务重任。根据国务院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小组的决定,从1996年10月份开始,农村信用社脱离农业银行行政隶属关系以后,农村信用社金融业务的监管工作,处在一个相对“真空”的阶段,农村信用社的金融业务的管理及经营状况令人担忧。农村信用社虽数经改革,但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从没有真正解决,形成了产权不清、内部人控制严重(所有者架空)、“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监督制约机制与发展内驱力明显不足,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难以完善的局面,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和“三农”对农村金融的需要。

因此,从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现状入手,在分析农村信用社产权和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结合我国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提出明晰农村信用社产权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造,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权力监督制度要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领导班子建设,选配好金融机构和企业的领导班子,从而达到防范和遏制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最终目的,提高其竞争力。

2当前农村信用社结构的缺陷和内因

2.1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缺陷

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由社员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信用社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其中,社员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为社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信用社主任由理事会聘任,在理事会的领导下行使经营管理的职责,监事会由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监事组成,负责监督信用社的经营管理和各管理层的行为。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设计达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要求,应该具有良好的治理效率。但是,8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这种改革仍然未能构建一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会”制度形同虚设。一是社员大会的权力虚置。虽然形式上社员大会对农村信用社享有最高权力,但实际上却被管理层架空,很多信用社长期不召开社员大会,即使召开,一些重要的经营问题也不向社员报告,导致社员大会的权力虚置。二是理事会不对社员大会负责。在很多信用社,理事会凌驾于社员大会之上,并且往往是理事长兼任信用社主任,这种制度安排虽然使得经营者的责、权、利对等,减少了代理成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容易产生职权的过分集中、独断专行等弊端,使信用社的决策缺乏民主性,往往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监事会名不副实。目前,大多数信用社的监事会没有常设机构,也不具有对理事长和信用社主任等的弹劾权,监督作用非常有限,有的几乎没有。这种三会制度功能的丧失导致农村信用社现存的法人治理结构流于形式。

(2)激励机制效率低下。一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不但具有良好的制衡机制,而且同时也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尽可能地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同所有者的目标函数重合。但是,从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的制度设计仍未解决有效激励问题。一是以农村信用社主任为代表的管理人员仍然倾向于采取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的行为方式,挪用公款、违规放贷等贪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绝。二是目前人员的流动频繁,不但无法满足对人员长期激励的需要,而且还会导致经营者的目光短视,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始终不佳。三是“官商”氛围浓厚,行政官僚作风明显,特别是在内部职工近亲繁殖、家族从业的背景下,有效的干部管理体制、职工

行为规范体制很难贯穿到整个业务活动中,管理者在人员的任免上经常有“打断骨头连着筋”的顾虑,或者有冒“群愤”的危险,危及了经营的连续和稳定。

(3)法人的主体地位缺乏独立性。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至今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规定》明确指出,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和干涉”,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是,实际上,农村信用社虽然名义上具有法人资格,但其人事安排、工资分配、固定资产购建、业务种类、贷款发放等经营事项基本上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审批,信用社并没有真正的经营自主权,并不具备一个法人所要求的独立性,实际上成为上级联社的一个分支机构。

2.2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缺损的原因

(1)所有者依然缺位。既然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组合,是个人之间交易财产权的一种方式,那么,其形成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前提就是签约人对自己投入的要素拥有明确的财产所有权。但是,这一前提农村信用社并不具备。由于政府主导下的社员非自愿入股,加上我国正式制度的不配套,使得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在成立伊始就处于产权虚置状态,特别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后,农村信用社历年积累的产权主体更是十分模糊。虽然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张家港、常熟、江阴等地将农村信用社改为农业商业银行的除外)按照合作制进行了规范,但成效并不显著,仍不存在一个明晰的产权主体。作为委托方的社员对农村信用社仍不具备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这种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的丧失导致社员的“廉价投票权”,社员缺乏足够的激励去获取信息和监督权,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现象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即使信用社管理人员基本上是信用社的社员,但其通过拥有股权所获得的收入与内部人控制所获得的收入相差甚远。在外部监督机制软弱的情况下,他们必然采取倾向于实现其自身利益偏好的行为方式。因此,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治理效率。

(2)产权制度的不完善。合作制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基本产权制度。根据《农村信用社管理规定》,社员入股自愿,退社自由,无论产权多寡均实行一人一票制。这种制度安排符合合作制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社员最初入股的非自愿性,加上农村信用社历次制度变迁所具有的准银行的特征,使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严重异化,先后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一是初期的股金存款化,由于社员享有退社自由的权利而又没有设置股金退出障碍,在农村信用社普遍实施“保息分红”的承诺下(虽然很少分红,但是利息有保障),股金成为准存款,社员与农村信用社根本没有结成利益共同体,让一个并不承担风险的人来分享剩余对农村信用社来说绝对难以接受,而在本息都有保障的情况下,社员也根本没有动力去监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二是近期贷款引股的临时化,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要求或者强迫借款户在领取贷款时,缴纳50元、100元不等的股金,并办理股金证,这种单方面的强制行为只能反映了信用社在产权多样化或实质化上的无奈,更可笑的是,通过以贷引股的股金通常会随着信贷双方关系的终结,以借款户退股的结局年复一年的上演。因此,在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设置本来就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情况下,其内部人员的配置和经营决策顺理成章地带有行政色彩,农村信用社也就无法拥有法人主体的独立性。

(3)缺乏市场淘汰机制。在社员消极监督而经营者又无法分享经营剩余的情况下,对经营者实行有效激励的主要途径就是进入——退出机制。经济学原理也表明,一个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所具有的优胜劣汰机制能够约束代理人的不良行为,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但是,由于金融的特殊地位,出于对经济稳定的考虑,中央政府对金融的监管较严,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的金融机构)的垄断性很强。在国有银行逐步从农村撤出,广大农村地区的融资供给基本由农村信用社承担的情况下,若对经营不善的农村信用社实施

关闭,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主体必然缺位,“三农”的发展必然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这种进入——退出机制的残缺导致了农村信用社的“破产失灵”。破产失灵、社员消极监督以及无法分享剩余的共同影响,使农村信用社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3完善治理结构,防范和遏制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

建立科学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权力监督制度首先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建设,选配好农村信用社的领导班子。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要求尽快建立银行现代企业制度,科学设置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形成内部有效牵制和控制。要特别重视健全权力监督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独断专行和决策失误。这样,才是防范和遏制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治本的有效途径。

(1)明晰产权,确定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归属。首先,必须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清产核资。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社员进行重新登记,以确认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其次,量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历年积累产权,不宜将其简单地划归农村信用社集体所有。因为,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农村信用社集体作为产权主体是不成立的。一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等情况时,原农村信用社集体便不复存在,历年积累产权主体就会缺位,因此,必须将历年积累在弥补历年亏损之后的余额进行人格化,以彻底消除这部分资产长期以来产权模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三,今后每一次扩股,都必须对入股社员进行详细的登记,并在每年定期举行的社员代表大会上登记变更社员的详细情况,避免社员的失踪和遗漏,以做到产权主体的完全清晰。

(2)完善产权制度。第一,真正实现股金资本化。要按照合作制的要求,将股金转化为农村信用社的资本金彻底消除股金存款化。同时,设置股金退出障碍,规定必须在提出退社要求并经理事会同意之后,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才能提取股金,在这段时间内只能转让,让社员与农村信用社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第二,改革股权结构。要扩大入股社员的范围,凡是愿意入股的均可以入股,重点吸收那些产权清晰、趋利性强、有良好管理水平的民营企业入股,以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管理水平。第三,实行股份合作制。不一定必须坚持一人一票的原则,可以允许大股东的存在,不过必须为大股东设置一个股权比例上限,让拥有小股权的社员能够享受“搭便车”所带来的收益。此外,为了增加入股社员对农村信用社的关注程度,还可酌情增加每股股金的数量,以提高经营效果。

(3)改革现行的激励机制。彻底改变目前以职位和工龄为基础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的做法,转变为以技能和竞争力为基础来制订新的薪酬标准,并与可衡量的业务目标如资产质量、经营成果等挂钩,从而激励职工不断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尽量推行货币化的薪酬制度,尽力减少特权、住房等带有福利性的“隐性”薪酬,使薪酬显性化。为了保持农村信用社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可制定股权激励、升迁和培训等中长期薪酬制度。此外,适当引入进入——退出机制。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可以允许民间资本从事小规模、经营范围严格限制的金融服务,也可允许重新发育其它的合作金融组织,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率。对于经营不善的农村信用社,虽然不宜进行破产,但可以在降级、兼并的基础上让现有职工破产或者清除出金融系统甚至追究法律责任,以强化破产激励。实际工作中,所有激励制度的实施必须要有透明度和公平性,使现行的激励制度确实能够发挥其激励作用。

(4)政府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在农村信用社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中,政府处于显著的位置,农村信用社历史遗留的许多不良资产,大多都有政府干预的痕迹,许多农村信用社甚至因为政府行为的影响而陷入破产的边缘。因此,要完善农村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规范政府行为,禁止一切直接或间接的行政干预,让农村信用社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机构,真正享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

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只有切实把握和依法规范其行为,才能增强农村信用社抗风险能力,规范治理结构,标本兼治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才能使农村信用社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当代主流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

2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与保险,2021(4)

3张清,陈苏鸣.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益尝试[j].现代金融,2021(1)

第三篇。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近年来,亚洲的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已成为各国政府所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但是,农村信用社的金融风险仍然比较突出,如果防范不力,必然影响中央农村经济政策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学硕士论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稳定与发展。应当看到,自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以来,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经营管理逐步迈向规范化轨道。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潜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是指农村信用社在从事货币经营和信用中介活动中,由于受自身经营行为和相关的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村信用社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前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低质量贷款占比居高不下,从而形成的信贷资产风险;违规拆借、非法担保,造成超负荷经营及亏损;有的信用社向“三产”注人资金,用信贷资金购置固定资产,形成大量资产风险;由于利率结构不合理或利率波动形成的利率风险;由于多种金融案件交替发生,使信用社遭受严重损失;内部控制机制相对滞后,形成管理风险等等。

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农业银行脱钩之前形成的部分金融风险外,目前陆续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五个方面。

1、监管不力。由于农村信用社监管体制的转换,一段时间对农信社的监管出现空档,给部分信用社不规范经营提供了空间。

2、管理机制落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几乎没有增资扩股,更没有实行民主化管理,过去选举的董、监事会有名无实,信用社领导成员均由上级主管银行任命,因此形成长官意志、个人说了算的陈旧管理模式,很不适应农信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制金融机构的管理要求。

3、组织领导不力。农村信用社的法人称职与否,是决定这个社兴衰成败的关键。由于部分信用社和法人没有选配好,造成部分信用社长期一个人说了算,导致个别信用社主任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大肆违规操作,挥霍浪费,财务费用逐年增大,个别信用社连年亏损,甚至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4、人员素质低。目前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程度均达不到从事金融业的基本要求,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较多;二是管理层干部大部分没有经过专职培训,管理水平不适应现代农村金融经营管理的需求;三是职工来源大部分是“就地取才”、“近亲繁殖”,长期形成的裙带关系难以打破,有人比喻:“一家子银行”,给农信社规范经营造成了许多困难,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

5、机构设置不合理。许多基层信用社的机构是80年代以前设置的,很不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而且部分基层信用社业务量逐年减少,长期亏损,效益很差,一直在吃“大锅饭”。因而造成了“差社拖累好社,好社被拖成差社”的高风险状态。

鉴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当前农村信用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该采取六项措施。即:建立预警监管系统、提供政策扶持、整顿组织机构、强化内部经营管理、健全内控防范机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预替监管系统

各级人民银行要健全农村信用社支付风险的预警系统,明确预警指标。要以农村信用社的支付准备率、资产流动率、对短期负债依存率等项指标作为监测重点。对监控指标达到或低于临界点的信用社,应及早制定防范预案,作出限期整改方案,逐步消除隐患。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监管部门要落实监管责任制,明确监管职责,层层签定农村信用社监管责任书,制定监管考核办法,实行年中通报监管情况,年终考核评比兑现奖惩。要明确专人定期对信用社运营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间题及时协调解决,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高风险社,要采取一社一策,逐社制定应急方案,从资金需求数量、供应渠道、保卫措施等方面做好可行计划,切实

做到有备无患。

提供政策扶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农村信用社赋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使农村信用社早日摆脱金融风险的困惑,增强其经营活力。所谓政策扶持,无非就是从各方面给农村信用社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发展和消化不良因素的外部环境。当前,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扶持主要有三。一是政府应合理承担由于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领导体制变动,企业改制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直接形成的不良资产及其损失,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界定,采取由国家、地方政府和其它有关部门分担的办法;或者单独设立农村金融合作资金管理公司,专门经营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非经营性因素导致的不良资产包袱。以便农信社轻装上阵,步人良性经营的轨道。二是国家应实行有区别的利率政策,中央银行应根据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的特点,对农信社存放央行的资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进行优惠和倾斜,改变利率倒挂现象。三是实行减免税政策。农信社主要承担支农任务,国家应将其视同其它农业企业,给予减免税政策扶持,特别是对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地区和资不抵债的高风险农信社,在一定期限内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使之能减轻包袱,休养生息,尽快走出资不抵债的困境。

整顿组织机构

当前,农村信用社整顿组织机构应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重新构筑农村信用社合作化的基础,把农信社真正办成由社员人股,社员参与的民主性管理模式。应该建成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真正办成“来之于农,服务于农”的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信社只有扎根农村、贴进农民,才能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二是抓紧成立农村信用社行业自律组织。首先,要强化理论的基础地位,重点探索社员结构,民主管理,为社员服务和利润返还等四个方面的有效实现途径。真正体现信用组织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的办社原则,以保证理论指导上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强化社员群众的基础地位,要以社员做为农信社改革的主体,始终坚持农信社必须由社员群众参与管理的原则;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的宗旨。其三,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正确处理好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与法人代表之间的关系”。三是科学合理设立基层信用社的机构。随着农业结构、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断变化,以及农业、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应当适时调整农信社的机构。对那些农村经济发展较快,金融业务量不断增长的基层社,应适度增设机构网点,以增强收储的能力;对那些金融业务逐年减少、长年亏损、效益差的基层社,应立即撤并,以减少亏损,防范化解一部分金融风险。

强化内部经营管理

各级人民银行要督促农村信用社严格按照《贷款通则》办事,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信贷投人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确保贷款的有效、安全性,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逐步消化旧的不良货款。要指导农信社进行合规经营,健全规范化经营管理体系,明确各个环节的任务、权力与责任,要以安全和效益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并统揽各项工作。要督促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不断充实资本金;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费用开支。要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用人机制,削减冗员,提高办公效率、合理开支、杜绝铺张浪费等项措施,从而强化内部挖潜,提高盈利水平,逐步化解金融风险。

健全内控防范机制

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完善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农信社是独立法人的金融组织,逐步实现农信社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是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关键。要实现“四自”目标,其核心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约束机制。而建立约束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比较科学、规范的内控机制。内控制度建立的核心是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资产安全防范措施。笔者认为,建立内控机制最主要的是抓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法人代表的约束机制,使法人代表即信用社主任的权利约束在制度规定之

内,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二是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实行审、贷分离制和货款责任人终生负责制,对贷款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确保农信社资产安全有效运行。三是建立健全稽核监察系统。稽核监察部门受监事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以实行对农信社法人代表的有效监督和检查。四是加强对高风险信用工具的管理,尤其是各种票、证、印、押和各种担保业务要有效控制,规范操作,杜绝违规行为。同时要加强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从管理制度和技术上提高对科学作案的防范能力。五是加强“三防一保”工作和信用社基层网点的管理,防范外抢、内外勾结盗窃库款和各种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六是建立健全农信社的用工机制和激励竞争机制,真正实现按劳取酬,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按照《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管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资本充足率是估价银行业务活动风险性权数的基础,但从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的实际来看,很多农信社均达不到规定的比率,只能依靠较多的负债来支持日常的资金营运。这一现状决定了农信社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较低经营风险较大。所以,建立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制度是一个比较好的举措。可以借鉴国外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经验,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特点的农村信用社存款保险机制,实行自保、互保、联保,以解决单个信用社无法承担的风险,防止信用危机的扩大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完善农信社的经营管理机制,减轻国家和存款人承担的巨大金融风险压力,而且有利于保护居民的储蓄积极性,聚集更多的支农资金,增强农信社的资金实力,再筑建一道农村金融防护大坝,为确保农村经济、金融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及防范农村信用社的会计风险及防范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正逐步的向现代银行转化。作为高风险行业,为了实现其稳健经营的目标,必须将内部控制的重点放在防范风险上。会计是实现信用社业务的基础环节,相对于银行风险控制的整体而言,会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是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会计工作贯穿于信用社经营的全过程。从组织会计核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编制会计报表、进行财务评价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等,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会计风险,主要表现为:核算风险、结算风险、财务风险、出纳风险、决算风险、人员素质风险、管理风险等。

1.1会计管理风险

会计管理风险是指会计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管理手段不到位,从而使金融机构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比如内控制度存在缺陷,会计核算、结算、决算和操作制度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等。

1.2会计人员素质风险

会计人员素质风险是指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业务技能水平不高,素质较低,责任心不强而使金融机构资金和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比如有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结算过程中不能识别伪造的票据。有的会计人员责任心不强,泄露信用社的内部信息,为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更有甚者丧失会计职业道德,贪图享受,盗窃、挪用单位或客户资金,致使信用社财产遭受损失。

1.3会计操作风险

会计操作风险是指在会计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不完善致使金融机构财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农村信用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点多面广、业务繁杂、人员短缺、业务规模较小、资产实力较低,有些地方一人多岗,致使权力分离、换人复核等很多制度形同虚设,加大了会计操作风险。

1.4会计结算风险

信用社会计结算工作是通过提供各种支付结算工具和手段,为客户实现经济活动中的货币给付和转移的过程。随着新的结算工具和方式不断推广应用,计算机基本上取代了原有的手工操作,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和高科技手段盗用储户资金、伪造信用卡,给银行及客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损失。主要会计风险表现为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清算风险、信用卡支付风险、印章以及密押器等结算工具的管理风险。

1.5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是对信用社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反映、核算的过程,会计核算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上违规操作形成的风险。信用社会计人员每天经手大量的资金,无论是业务受理、凭证审查,还是账务处理、账务核对,都是会计核算中的重要环节,如果在其中某个环节失控或未按规定进行处理,都会形成会计核算风险,进而可能导致资金损失。主要会计风险表现有:账务处理风险、账户核对风险等。

二农村信用社在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我国第一家信用社始建于1923年,大部分信用社成立于建国之初,实际的经营管理者前后经历了人民公社、农业银行、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多个部门,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数次变更,人员进入途径复杂,直到各省农村信用联合社的成立,信用社的管理才逐步趋向统一和稳定。正是由于这些历史和体制的原因,信用社必然面临许多银行所没有的问题。

2.1制度建设不规范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信用社变革不断,各项规章制度很长时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制度制定不系统、缺少一致性,规范大多沿用各大银行的成例,缺少信用社自己的特色,影响内控制度整体作用的发挥。

2.2规章制度执行不力

虽然信用社根据相关法律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但是从目前发生的各类案件来看,这些规章制度有落实不到位和管理缺位的现象。一些网点违规操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部分不良分子心存侥幸,不惜以身试法,比如李玉军挪用公款2387万元就是很典型例子。

2.3内控制度缺乏权威性

保证信用社的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必须建立有权威、有独立性的内控机构,这是建立信用社科学经营管理机制的需要。现实情况是:部分基层信用社处罚制度建立的多,真正执行的少。由于稽核人员是在县联社的领导之下,与被稽核人员互为同事,甚至是亲戚朋友。在检查过程中,面对查出的问题有时碍于情面不予追究,即使处理也是敷衍了事,不能对责任人作出应有的处理。

2.4内控制度不落实

信用社由于点多面广,部分基层网点负责人认识上存在偏差,在防范风险方面存在“重库款保卫、轻会计风险防范”的错误倾向,使得会计人员配备不足,使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控制度难以全面落实。比如“印、押、证”未严格执行分管制度,个别凭证、账表不换人复核,进出凭证一人经手,存在不合理兼岗和“一手清”等现象。

2.5工作人员配备不合理,业务技能偏低

由于信用社建社历史比较长,有些基层会计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培训。随着业务

的发展,不少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又相继被选调充实到机关管理部门,而未接受过会计教育和培训、缺乏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员被安排和交流到会计岗位上,造成会计操作风险增高。

2.6农村信用社在电子化建设过程中管理滞后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建设,各项新业务、新系统大量上线。但是由于处在建设初期,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人才,使得信息系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部分不法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漏洞作案,给信用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三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会计风险的对策

3.1深化会计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构建高效的会计风险监督保障系统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合作制原则,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金融组织。在股权设置上,积极改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在内部管理上,完善和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三会”制度,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种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从组织形式上形成对法人代表的有效控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权力的滥用和决策失误。

(2)完善机制,树立内控机构权威。稽核部门具有独立性、超脱性、权威性和统一性,联社不但要从工作部署上予以明确,而且要从体制、职权、人员配备和管理机制上予以保证。如有可能,可以将稽核人员的管理权上划市级管理,建立相对独立的稽核队伍,稽核人员实行异地稽核,从而彻底切断稽核人员和基层信用社的利益关系,树立稽核工作的权威,减少各方面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3)实现内控制度资源的优化配制。要按银行业务运作方式,建立起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机制的建立是否科学合理,关键是要树立两个观念,第一是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银行风险防范为出发点;第二是树立系统的、全局的观念,将内部控制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联结,既能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做相应调整的有机整体。

(4)加强信用社运行过程中的监控。主要包括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及对这些指标的分析反馈,对信用社经营的稳健性进行动态监控。有效的风险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存贷比率、资产收益率、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备付率、拨备覆盖率、流动比率等,分别从市场风险、资产状况、资本情况、流动性状况等方面反映信用社面临的风险状况。要使这些指标真正发挥预警作用,关键是要建立有效的会计分析和信息反馈制度。一是形成分析制。例如,可采用分析会制:以月或周为单位对信用社运转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预测和发现问题,人员组成应涉及各业务职能部门有关人员。二是开通信息反馈渠道:当会计人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发现问题时,或对会计分析会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异议时,可直接向上级领导反应情况。

(5)改革内审监督体制。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的最后一道防线,

是对控制的再控制。必须改革现有的内审体制,强化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第一,建立的内审委员会应当直接向省联社负责和报告工作,内审部门实行垂直领导和向下派驻审计员的管理体系,确保内部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第二,转变内审方式,从以事后检查为主转变为与事前、事中预防性监督检查并重相结合;从以合规性审计为主转变为与风险防范性审计并重。第三,转变内审手段,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向运用计算机和其他先进工具开展审计。比如由单纯的现场审计转变为通过网络进行非现场监督检查。第四,建立内部审计联动机制,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合作,增强风险防范的协同效应,从而进一步提高内审工作质量和效率。

3.2制订简单完善的操作流程

毋庸讳言,虽然信用社已经有了八十多年的历史,但是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还是不够高,所以制订一套简便易行的会计操作流程对于信用社非常必要:一是可以使每个会计人员都能快速熟悉自己岗位的内容与细节;二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会计人员的工作损耗和操作隐患;三是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操作速度和工作效率。

操作流程的制订必须遵循科学化和简单化的原则。一是应当制定一个岗位标准作业指导书,列出岗位的操作流程图,将各项业务逐步分解,对于关键环节作出明确解析。二是对于常见操作失误案例进行分析、提出避免方法,使会计人员对于可能发生的操作失误有预见性。

3.3加强理论学习教育,建立一只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信用社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带头学习金融法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等,做到懂法、懂规章。加强基层会计人员的教育,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会计人员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组织会计人员对已发生的金融案件进行剖析、总结、研讨,加强他们的风险意识。同时,要严把会计人员进入关,积极引进专业会计人才,加快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水平。对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会计人员坚决清除出会计队伍。

3.4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降低信息系统风险

现代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农村信用社的信息系统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银行。信用社现在必须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和国内先进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具有信用社特色的操作软件,普及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更新陈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一个高速易用、容错性高、适应“三农”的综合信息系统。并且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高速有效的计算机安全防护队伍,实时地处理电子银行和计算机网络面临的各种突发性事件。

总之,会计风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不可能彻底消除信用社面临的会计风险,但是可以尽量对其加以防范和化解,将其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之内。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信用社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中国农村已不再是金融业的避风港,信用社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加强内控机制的建设,从制度层面上去完善会计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去降低会计风险,使得信用社稳定健康的发展下去。

第五篇: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成蔓延之势,已经波及到实体经济。众所周知,金融是建立在实体经济上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紧密联系。作为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应认真分析研究当前农村金融工作新形势,认清当前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机遇。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目前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部分限制性行业及相关企业发生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贷款;由于国家深化土地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的出台,土地审批从紧,部分在建工程或开发项目被迫停工或撤销,导致贷款逾期;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盈利能力下降,企业还贷能力下降等等。

(二)流动性风险。从总量上来看,农村信用社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受农村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土地政策趋紧及物价上涨刺激消费、民间借贷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储蓄存款增速下降,资金来源不足。由于相对缺乏低成本的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感到头寸紧张,存贷比居高不下,流动性风险较为突出。结构上来看,农信社资产质量仍不理想,信贷资产结构仍不合理。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纯农业信贷投入逐年萎缩,对于短期资金占比较高,缺乏长期资金来源的农村信用社来说,这种结构性风险更加明显。

(三)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违规经营,盲目扩大规模,为取得虚假业绩,造成内部经营管理混乱;信贷人员违反信贷规章制度,随意超越权限,大量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造成重大资金损失;会计、出纳人员肆意篡改账目,或伪造存单、汇票等侵吞储户存款和客户资金;计算机操作人员通过计算机主机和网络工作站,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采取非法进入、非法修改和非法索取等方式导致资产流失或资金严重损失等。

(四)操作风险。首先是业务操作引起的风险。农村信用社的一些员工缺乏风险意识,往往有章不循,麻痹大意,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操作失误引起的风险,二是规范化执行不到位引起的风险,三是责任事故引起的风险;其次是制度设计引起的操作风险。内控制度不完善是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明显陈旧的规章制度或操作程序未能与业务发展、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保持同步,有些制度不够细化,不易于操作,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制度设计时忽略或简化造成的制度本身缺陷而形成的风险,二是内控制度在细化补充基本制度时,不但没有弥补其缺陷,而且内控制度本身尚有缺陷形成的风险,三是制度规范与应用程序设计上存在不一致或冲突造成执行上的漏洞或偏差,进而影响资金安全而形成的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对策与建议

风险防范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渗透到企业每个组织环节、每项经营管理活动和每个日常行为之中,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