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体系的演变1、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主权国家缺失。2、现代欧洲诞生的要素所谓“现代”,是相对于“中世纪”而言,现代欧洲诞生之根本在于冲破中世纪教会帝国的樊笼。以下三大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A、文艺复兴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鼎盛于16世纪(时间相当于中国的明朝)。文艺复兴运动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B、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最初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但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促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欧洲的各个国家也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加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马丁·路德(1483-1546年)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挑战罗马教廷权威,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持续100多年,大致到1648年告一段落加尔文(1509-1564年)法国神学家,1650年代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C、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发生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时期开辟了欧洲前往东方的海上通道,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促使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活动进入了数千年来最活跃的时期。跨洋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海外贸易累积的财富激发欧洲人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事业,促使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最终直接、间接地激发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社会结构方面,商人们先后取代了南欧与北欧的封建领主,成为社会中最具权势的阶层。在英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逐步控制了本国的政治和政府。3、现代国际理念意大利城邦的外交实践现实主义政治理念国家主权概念现代国际法4、三十年战争(1618-1648)四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丹麦阶段(1625-1629)瑞典阶段(1630-1635)瑞典-法国阶段(1636-1648)战争爆发: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4-1648)5、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影响领土安排宗教安排主权概念国际规范此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欧洲格局构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格局体系的意义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体系和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都没有超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的国家主权和平等的范围。因此,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原则的内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奠基石,完全适应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总之,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6、“古典外交”(classicaldiplomacy)的特征权力政治远离公众灵活性国家利益/王朝利益7、路易十四的争霸LouisXIV1638-17151661年亲政四次战争遗产继承战争(1667-68)荷兰战争(1672-1678)九年战争(1688-1697)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8、俄罗斯的崛起彼得大帝(1672-1725)9、关于国家力量的克莱因公式由美国学者雷·克莱因(RayS.Cline,1918-1996)1970年代提出Pp=(C+E+M)×(S+W)也即:一国的可感知力量[Pp,perceivedpower]=(有形实体[C,criticalmass,population+territory]+经济实力[E,economiccapability]+军事实力[M,militarycapacity])×(战略目标[S,strategicpurpose]+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W,willtopursuenationalstrategy])10、现代英国的崛起清教革命1640-1648光荣革命(1688)英国崛起的因素宪政财政海军战略1.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2英国由于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盛行圈地运动,为当时英国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较开明的经济政策,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保障,女王当时也参与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
4由于英国海运业迅速发展,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直接攫取了海上运输贸易霸权。11、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线索法奥之间传统敌对的继续(1755年前)英、法、西在海外殖民地的角逐普奥争雄德意志的斗争奥西在意大利的争斗俄奥普争夺对波兰控制权的斗争俄奥对土耳其的领土掠夺。12、18世纪的大规模战争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北方大战(1700-1721)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6)俄奥土战争(1736-1739)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七年战争(1756-1763)俄土战争(1768—1774)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俄奥土战争(1787—1792)13、美国革命1775年4月列克星敦战斗1775年12月迪安秘密出使法国1776年7月独立宣言1776年11月大陆会议派遣富兰克林正式出使法国1777年10月萨拉托加战役1778年2月《法美同盟》签订,英法正式开战1779年5月西班牙参战1780年2-8月武装中立同盟1780年12月荷兰参战1781年10月约克镇战役1782年11月美英秘密媾和1783年9月《巴黎和约》14、法国革命与维也纳会议革命时期与督政府时期(1789.7--1799.11)拿破仑辉煌时期(1799--1808)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08--1814/15)15、革命的开始1789.7.14攻占巴士底狱1789.8.26《人权宣言》,斐扬党执政1791年6月发棱事件1792年3月奥地利对法国宣战,8月,普鲁士等国加入对法国战争1792年9月20日瓦尔密战斗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吉隆特党执政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2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建立(英、奥、普、俄、西班牙等欧洲各国)1793年5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执政1794年7月--1799年11月督政府(Directory)时期16、革命法国的战争战争性质(意识形态色彩,“给宫廷以战争,给茅舍以和平”)新的战争形式(总体战,LazareCarnot)对外战略目标(天然疆界、重获殖民地、建立附庸国)1797年的胜利拿破仑远征埃及(1798-99)17、拿破仑帝国的崩溃拿破仑失败的必然性:称霸野心具体错误半岛战争(1807-1813)、侵俄战争(1812)18、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并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而所谓的欧洲协调合作常规架构目的也只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顽固的保守系统。事实上,英国辉格党反对党在会议结束时就已经提出了这些批评。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和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的保守系统的一部分。19、美国内战(1861-1865)20、欧洲结盟体系21、克里米亚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虚幻的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5)(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欧洲的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1)战争的起因——欧洲均势体系的失衡欧洲国际体系的特征:·单元:主权民族国家·自主运行·结构:势力均衡。主权民族国家;大国力量均衡;共识与规范;制衡者英国——帝国主义殖民争夺——欧洲结盟体系 两大阵营:协约国(俄,英,意,法),同盟国(德,土,奥)——泛斯拉夫主义 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的巴尔干(2)导火索和战争的爆发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刺杀(3)战争进程:西线战事:凡尔登战役,1916.2索姆河战役,1916.7东线战事:“加里波第灾难”,1915殖民地战线:印度的锡克教士兵非洲的战事美国参战战争伤亡长达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直接和间接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0多个国家,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97个师,7340余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兵燹祸及人口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思考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我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好的机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各国间发生争吵和用武力来解决这些争吵会导致苦难,两者都会造成不成比例的损害;作出的崇高努力只能获得少得可怜的奖励;战争胜利的景象转瞬即逝;复兴却是长期而缓慢的;进行大胆的冒险十分可怕;命运在千钧一发间靠掷硬币作出决定。厄运靠机缘巧合来求摆脱,这太危险,人们应该从所有这一切中吸取教训,懂得如何防止再次爆发大战是全人类关注的头等大事。战争至少已被抹去魅力的光环。不再会有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率领军队走向胜利,在战场上骑着战马分担士兵的艰险,在几个关键时刻用非凡的势态决定帝国命运的场景了。因为在将来,统帅们将坐在司令部里被参谋人员包围着,像在政府机构的办公室里一样安全、平静和沉闷,而在电话线的另一端,成千上万的战斗人员正在被机械化武器屠杀或窒息。我们曾见过最后一批伟大的司令官,他们也许在下一次大战开始前就已不存在了。下一次战争可能是一场屠杀妇女、儿童和平民的竞赛,胜利女神将在惨淡的婚礼上下嫁给组织了一场最大规模的屠杀竞赛的勤奋的英雄。2.巴黎和会(1919.1.18-6.28)与《凡尔赛和约》(1)大国的目标随着同盟国的崩溃,战争结束.协约国并不清晰的战后计划美国总统威尔逊美国总统威尔逊似乎控制着整个局势。因为:美国在大战中损失最小,在战胜国中最为强大;威尔逊受到普通欧洲民众的欢迎,被称为“新世界的先知”;美国具有影响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力量。威尔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1918.1.8),规划战后美国式的世界秩序蓝图。他坚持所谓“理想主义”意识形态和两条基本原则:国际主义民族自决。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这位法国总理虽然年迈但意志坚定,绰号“老虎”他完全同意福煦元帅和军方的意见,即法国所需要的是一个向德国复仇的和平。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这位来自威尔士的政治家极富演说天才并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不愿为英国政府承担明确具体的责任。他的绰号是“山羊”,因为他似乎善于从一个个危险的地方跳开而不失去自己的身体平衡。意大利总理奥兰多克里蒙梭给奥兰多起的绰号是“啜泣者”。由于在国内的政治支持下降,他的谈判地位先天不足。《凡尔赛条约》签署之前他被迫辞职。未与会的领袖德国总理艾伯特,列宁战败国的代表没有参加和会,这具有重大的后果。德国和苏俄没有受到邀请。(2)会议议题和会开始时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议程。与会者不知道首先要讨论什么问题。没有两个国家有着同样的重点。国际联盟威尔逊执着于建立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的设想。克里蒙梭和劳合-乔治利用这一点操纵威尔逊。他们接受了原则以此换取他们所希望的条款。德国问题当然,和会最重要的议题是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某些问题易于处理,但很多问题非常棘手。战争罪责和赔偿问题十分重要。第231条:战争责任和约的第231款是“战争责任条款”,它确实激怒了德国人。然而,为了证明战争赔偿的正当性,它是必要的。.战争赔偿普法战争后德国曾迫使法国支付赔款。法国和比利时特别坚持德国应该赔偿战争的损失。德国的城市毕竟没有受到破坏,而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弗兰得斯地区成了一片废墟。领土割让威尔逊赞成结束殖民地的分割和获取,并支持“委任统治制度”(mandatesystem),它规定,“文明国家”可以统治殖民地,直到他们能够管理自己中国山东问题(3)评价:积极的评价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民族主义和民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鼓励。《凡尔赛和约》不如1918年德国强加给苏俄的条约严苛。《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性的削弱了德国的势力,为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自由派对条约的解释《凡尔赛和约》违背了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的原则。如果劳合-乔治和克里蒙梭能与威尔逊合作,一个持久的和平还是能够实现的。美国应该批准和约。马克思主义者对条约的解释《凡尔赛和约》以及其他条约是帝国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美国所主张的“门户开放”政策只是美国谋取世界经济霸权的阴谋。国际联盟只是保证美国海外经济渗透需要的一个机制。和约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和防止它的扩散。保守派对条约的解释威尔逊是一个愚蠢的理想主义者。他没有正视削弱德国实力的现实需要,应对德施加足够强大的限制以阻止它的复活。他误解了德国的想法,认为战败国会放弃复仇。民主从来不能保证和平。威尔逊的民族自决要求导致了欧洲的巴尔干化。英国对欧洲的承诺是一种威胁英帝国安全的危险而不必要的举动。结论无论怎样解释和约,它确实建立起了之后十多年的国际体系框架。欧洲或者设法使之发挥作用,或者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不幸的是,美国没有为新出现的欧洲安全结构承担自己的责任。凡尔赛体系:作用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隐含矛盾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3.华盛顿体系与东亚秩序华盛顿会议目的:协调美、日等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英美日内容:①《四国条约》1921.12.13(《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条约》)废止《英日同盟条约》②《五国海军协定》1922.2.61919年海军力量对比(舰艇总吨位):英国:239万吨;美国:146万吨;日本:82万吨。英国放弃“双强标准”,开始丧失海上优势,美国取而代之③《九国公约》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达成协定:(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
政之完整;……(三)……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解决山东悬案大纲》(1922.2.4),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主权和权益影响:①构建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②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1.体系的潜在挑战者——德国德国实力的重新增长如何才能维护凡尔赛体系的稳定?(1)美国的支持:与英法共同维持欧洲均势?美国国会否决《凡尔赛条约》,美国退回孤立主义道威斯计划(THEDAWESPLAN)1924-1930(2)英法采取强硬态度,从一开始就要求德国严格遵守《凡尔赛条约》?法国有心无力英国的欧陆均势罗迦诺会议与《罗迦诺条约》(1925年)(3)英法苏结成联合阵线,共同制德?英法对苏联的猜疑热那亚会议,1922(4)德国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安排?履行和约派与拒绝和约派的斗争“和平修约”?2.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对体系的挑战(1)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德军进军莱茵兰非武装区1936.3(2)30年代的战争危机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894~1896年意大利曾侵略过埃塞俄比亚,但结果失败,被迫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1936年5月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5月9日意大利宣布把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随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联合为意属东非。西班牙内战,1936-1939西班牙共产党为争取工人阶级的统一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进行斗争,建立了西班牙人民阵线。1936年2月16日举行大选,人民阵线取得了巨大胜利,成立了共和国政府.佛朗哥等人发动反对共和国的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武装干涉,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1939年3月28日,马德里陷落。西班牙共和国被扼杀了。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1.德、意在协同武装干涉西班牙过程中于1936年10月24日签订共同协定,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柏林—罗马轴心。”2.1936年11月25日,又以反苏反共为招牌,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动同盟。3.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3)国联“新秩序”的幻灭
3.走向大战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3“慕尼黑协定”(1938.9.30):英法的绥靖政策“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 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实力基础:实力下降,畏战求和社会基础:欧洲普遍的和平主义战略考虑:祸水东引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39.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23对条约的评价:
1、苏联的英明决策,利用西方矛盾的典范?
摆脱首先面临战争的困境;使“祸水东引”失败;打乱了日本的侵苏计划
2、背离国际主义原则,是民族利己主义?
3、利大于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得已选择,但对法西斯斗争有消极影响?
4、得不偿失:匆匆签约是下策?签约前苏联是否面临德国首先进攻和德日夹击?苏联与英法结盟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是否直接导致德国进攻英法?是否推迟了苏德战争?(三)二战同盟国外交对体系更迭的影响1.第二战场:涉及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2.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1)确定无条件投降原则3.百分比协定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百分比协定,1944.10苏联西方国家罗马尼亚90%10%希腊10%90%保加利亚75%25%南斯拉夫50%50%匈牙利50%50%4.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的分裂?德黑兰会议,1943.11-12雅尔塔会议,1945.2波茨坦会议,1945,7-8第五讲雅尔塔体系与冷战1945-1990(一)雅尔塔体系的建立苏联红军攻克柏林1945.5日本战败投降1945.9欧洲的新疆界:东西方均势?联合国:世界安全与和平的保障?联合国的建立,1945.10.24评价:正面评价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负面评价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二)冷战的起源和冷战格局的形成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正式拉开了冷战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开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丘吉尔的“铁幕演说”,1946.3.5.乔治·凯南与“遏制政策”“杜鲁门主义”1947.3.121947:英国帮助希腊政府镇压共产党游击队。英国人呼吁美国援助希腊,美国的回应是“杜鲁门主义:美国承诺,它将支持自由国家反对共产主义希腊接受了大量武器和装备援助,到1949年镇压了共产党游击队。“杜鲁门主义”的重要性在于,它显示,最强大的西方民主国家美国准备抵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性扩张苏联的反应: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9“马歇尔计划”1947.6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宣布了“马歇尔计划”。这是一个大规模援助欧洲的计划,帮助它从大战的废墟中复兴。该计划的两重动因: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将为美国的商品提供市场,因而有利于美国的工业繁荣;一个繁荣的欧洲将更利于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这可能是一个主要动机。苏联的反应: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4.41949年4月西方国家建立了北约组织,以协调它们的反苏防务政策和军事战略。创始成员国有:美国比利时英国加拿大丹麦法国荷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华沙条约组织》,1955.5苏联与中东欧共产党国家建立的军事组织。1955年5月14日建立,这是对“北约”和德国重新武装的反应。创始成员国有:阿尔巴尼亚(中苏关系破裂后退出)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东德(1956年加入)冷战起因的三种解释1.正统派:苏联的性质及其战后扩张导致冷战?建立更可靠的边界和安全保障为了俄罗斯民族利益,觊觎别国领土和资源沙俄扩张传统和“迫害狂”心理“救世主思想”,向世界传播和扩张共产主义缺少强邻,刺激苏联扩张2.修正派:美国的制度和对外政策挑起冷战?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美国决心使东欧对美国的商业利益开放反对一切左翼分子,支持右翼分子,从而导致东欧国家内部的冲突苏联为了自身安全,有权利在东欧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实行“原子外交”,构成对苏联的威胁3.后修正派:综合论?批评正统派的偏见和臆测,而又认为修正派走得太远了美苏各自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对冷战的形成都有作用冷战发生具有不可避免性,个人作用有限苏联是挑战者,美国是被迫应战(三)冷战的三次高潮1.“柏林封锁”危机柏林封锁:1948.6.26—1949.5.121949年9月20日联邦德国成立,1949年10月7日民主德国成立,德国分裂成为事实2.第二次柏林危机苏联领导人的变更:1953,期大林去世1956-1964,尼基塔·赫鲁晓夫1964-1982,列奥尼德·勃列日涅夫1985-1991,戈尔巴乔夫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53年苏联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订1954年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1955.5《奥地利国家条约》“日内瓦精神”:四国首脑峰会,1955内容:德国问题;欧洲安全问题外层空间的竞争1957.8苏联洲际弹道导弹成功:“导弹差距”冲击1957.10.4,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I:“人造卫星”冲击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地球轨道的宇航员1969年7月16日,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2号成功在月球上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类。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发展1957.3-9伦敦裁军会议,西德扬言核武装1958.11.27苏联关于柏林问题的照会1959.5四国外长日内瓦会议1959.9.15赫鲁晓夫-艾森豪威尔戴维营会谈1960.5U-2间谍飞机事件,巴黎峰会的流产1961.6赫鲁晓夫-肯尼迪维也纳会谈,重提柏林问题照会1961.8柏林墙的建立3.古巴导弹危机,1962.8-10“猪湾事件”(1961)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越南战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欧洲列强的衰落“第三世界的兴起”非殖民化与冷战两极冷战体制的稳定性?冷战体制的稳定以战时军事占领为基础的战后东西方地缘政治版图的大致均衡与稳定东西方军事政治经济同盟的均衡与稳定“核恐怖平衡”的形成超级大国维持两极体制稳定的政治意愿西方:双重结构—遏制苏联和德国东方:主从结构—维持对东欧的控制(四)“缓和”与冷战的结束1.冷战的转型—“缓和”缓和的背景:美国对外战略的收缩1969年7月关岛谈话,提出“尼克松主义”●安全战略:收缩美国海外态势1.战略核力量:“充足论”代替“优势论”2.常规战争:“一个半战争”代替“两个半战争”3.分担责任的“总兵力”方针●外交策略:多极均势政策1971年堪萨斯城演讲:世界五极力量中心苏联战略力量的加强与战略调整苏联的海基(核潜艇)、陆基(中程导弹)核力量的加强●国内经济发展滞后改善“布拉格之春”的国际形象中苏矛盾激化(1969年“珍宝岛事件”欧洲国家的推动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德国:从“哈尔斯坦主义”到“新东方政策”●1970年8月12日《莫斯科条约》●1970年12月7日《华沙条约》●1971年9月3日《四大国柏林协定》●1972年12月21日两德《基础条约》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1972年5月26日《美苏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72年5月26日《反弹道导弹条约》(2002年美国退出)●1979年6月18日《美苏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1年7月31日美苏第三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安会)1973.7.3~1975.8.1.欧安会分三个阶段分别在赫尔辛基和日内瓦举行成果:《赫尔辛基文件》中美关系的解冻:大三角的形成2.冷战的结束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冷战结束的原因内部崩溃理论苏联联盟体制的瓦解缺少创新、竞争和活力政治体制僵化过度扩张个人因素理论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和“改革”里根的“战略防御计划”、军备竞赛叶利钦对改革的推动外部环境的变化安全环境(核恐怖平衡、西方的和平与稳定)经济、政治环境(西方经济的活力、西方政治制度的稳定)文化、社会、组织环境(信息、国际组织西方文化的吸引力)美国推行遏制战略遏制的三层目标:1.把苏联的影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2.减少苏联的影响;3.促使苏联政权垮台或者逐步软化。手段:以压促变的硬手段——军备竞赛,打击亲苏政权;以和促变的软手段——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新思维”:(1986.1.15提出;《改革与新思维》)“新思维”的内容:一、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多样性的统一体二、核战争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三、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四、资本主义仍有发展前途与富有生命力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1.和平共处的普遍原则2.自由选择的原则3.普遍安全的原则4.维持两极体制的原则第六讲冷战后国际体系的变革(一)如何理解冷战后世界的发展趋势1.“历史的终结”?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1989年提出。◆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西方自由民主的最终胜利;◆它是经济和政治自由主义当之无愧的胜利,既不是“意识形态的终结”,也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合流;◆它既不仅仅是冷战的结束,也不是战后特定历史阶段的结束,而是“历史的终结”,即人类意识形态演进的终点,作为人类治理形式最高阶段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普世化;◆在其他政治经济结构中不能解决的任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现在能够在现代自由主义的框架中得到解决。2.自由主义的全球化与全球共同体?◆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导致政治经济一体化,促进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和无国界的全球共同体(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非国家行为体结成了横跨各界、深入一切领域的行为网络,民族国家已不能自主制定和执行对外政策,不再是国际关系中的唯一行为主体;◆地区性和全球性非政府组织和国家间组织(和机制)共同构成了全球治理网络,形成多行为主体、多层次的全球治理的格局;◆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和平,多层次的安全共同体维护世界的安全。3.文明的冲突?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1993年提出:◆冷战后冲突的基本根源主要不是意识形态和经济冲突;◆人类的大分裂和主要冲突是文化的冲突;◆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事务中最强大的行为体,但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业空间展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嘉兴学院《设计图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俄语视听说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室内设计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资源与环境保护职业学院《软件项目管理与工程经济学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笔译实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抽样技术与应用(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宪法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林师范学院《MATLAB语言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使用网格搜索进行超参数调优
- 招商银行工作总结汇报模板课件
- LED灯箱安装制作及施工方案
- 混凝土浇筑申请表
-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教案
- 中风后认知障碍中医临床路径
- 罂粟汤_朱氏集验方卷十_方剂加减变化汇总
- 《我相信---杨培安》歌词-励志歌曲
- 做一个幸福班主任
- 初中班主任案例分析4篇
- 公司7s管理组织实施方案
- Q∕GDW 12147-2021 电网智能业务终端接入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