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笔记整理完整版_第1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笔记整理完整版_第2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笔记整理完整版_第3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笔记整理完整版_第4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笔记整理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第一节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变化一、世界经济的构成和运行机制世界经济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与国家集团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经济有机整体,也是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世界范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及与其相适应的国际交换关系的总和。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内跨越国界的交换过程。从广度来看,世界市场的雏形是从区域性国际市场演变而来的,而它形成后又不断地将市场外的国家和地区纳入到这一体系中来。从深度来看,世界市场在初期主要是有形的商品市场。国际贸易是国与国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对贸易当事国来说是对外贸易。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是各国之间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联系而产生的货币周转和运动。国际金融的出现以国际间的商品交换为前提。包括国际收支、国际汇兑、国际结算、国际信用、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国际投资一般是指某国的企业、个人或政府机构以资本增值或其他经济利益为目的所进行的超出本国疆界的投资。国际投资分为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两大类。间接投资是一国资本所有者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间接投资是一国资本所有者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和其他证券的投资,对于投资者来说不产生任何特殊的权力,它对企业没有控制权。主要类型有:贸易信贷、国际租赁、信托投资、项目贷款、技术转让、补偿贸易、对外加工装配与合作开发、国际工程承包等。直接投资是一国的资本所有者对另一国一个经济实体的购买或者控制。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一是在国外创办新企业,二是购买外国企业股权达到控制的比例。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协调经济政策、共同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便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克服面临的困难,促进世界经济关系和世界经济正常发展的行为。现行国际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体制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体制。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以及世界经济组织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和状态。充当世界经济格局主角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力、科技力、资源力。第二,必须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必须具有影响并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能力。1949年1月5~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后来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蒙古、古巴、越南也加入该组织)。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后,世界经济两大经济体系并存对抗的局面转向多极化的表现有哪些?首先,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地位下降。浮动汇率制的实行终结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失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其次,西欧、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两大经济中心,形成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加剧了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和摩擦。再次,苏联经济实力继续增强。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苏联对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调整。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的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二位。最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明显上升。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发达国家经济调整的历史性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生力量。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以来,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出现了新的动向。一方面,世界几大经济力量中心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不平衡性。苏联解体,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欧洲联盟所属各国的经济低速推进,而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美国相对实力有所增强,世界经济多极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曲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速发展,从而赋予了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涵。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往往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发展。这些组织通过制定严格的条约和法规,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彼此自愿约束经济主权,甚至让渡一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共同增长。战后最早出现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欧洲联盟20世纪50年代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85年欧洲共同体提出并着手建立共同体单一内部市场。1991年12月,签署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确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目标,并提出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分三个阶段进行的时间表。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2002年1月,欧元在12个国家正式流通。北美自由贸易区1988年1月美国和加拿大建立美加自由贸易区。1994年1月1日墨西哥加入,美加自由贸易区转变为北美自由贸易区。1993年11月底,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加勒比共同体一致表示准备以集团的名义分别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5月初,南锥体共同市场也通过决议尽快与美国商谈该组织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事宜。1995年8月,智利与墨西哥、加拿大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根据“全美洲经济联盟计划”,美国要以自己为核心,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把经济一体化的范围推向整个美洲,组建一个北起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的全美洲的经济集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的外交、经济、工商和财政部长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了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3年6月,更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成员国(21个):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俄罗斯、越南。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区域经济集团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多方面影响的主要表现:第一,区域经济集团化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使包括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助于市场的迅速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第二,由于集团内部废除区域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集团化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将会促进区内国际贸易和区外的国际贸易。第三,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和组织的建立,区域内经济实力的加强,各区域经济集团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从而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第四,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三、战后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战后世界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并获得迅猛发展的具体表现有哪些?1、生产力突飞猛进。2、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4、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除了世界总体和平这一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2、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3、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4、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它一般是指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超越一国领土界限的大规模活动,各国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也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第一,国际分工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第二,世界贸易迅猛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日趋完善。第三,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达到空前的规模。第四,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第五,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第一,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得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第二,在全球化条件下,各国都面向统一的全球大市场,根据世界市场竞争的要求,改进企业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第三,有利于科技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第四,经济全球化为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经济的新的机遇。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消极作用:第一,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南北发展差距继续扩大,贫富分化加剧。第二,参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经济全球化还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内在矛盾和消极方面,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和弊端影响全球。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文化等方面已经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有待思考)一些国家的重要经验1、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2、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中,实现逐步减少对贸易投资的干预与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强对本国经济管理的有效结合;实现对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培育与逐步实行贸易自由化、开放投资领域的有效结合;实现适度保护国内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与参与世界经济的有效结合;实现开放国内市场与开拓国外市场的有效结合。具体而言:1、鼓励企业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支持重要产业发展。2、通过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软国力”。3、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律体系。4、加强本国的金融管理,规范国内经济主体,降低国际商业和金融活动带来的风险。5、建立战略储备体系和经济安全体系。就国际社会来说:1、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双重影响,必须积极促进有效而公正地配置世界资源,促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和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2、必须加强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引导,趋利避害,促使它成为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受益。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信息化、经济市场化等特点日益明显经济信息化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设施、信息产业等组成的信息经济,从城市到农村、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迅速扩散、普及和开发,信息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动态过程。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世界经济市场化是指随着生产力、商品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越来越多的国内市场、区域市场与世界市场相融,世界市场的范围与容量不断扩大,结构层次不断增加与优化,从而走向统一的无所不包的全球市场体系的发展趋势。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全球性经济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全球性经济问题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影响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其空间范围讲,它不是各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是关系到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全世界性。就其影响程度来讲,它不是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一般问题,而是关系到世界经济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生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具有严重性和紧迫性。就其解决的方式而言,全球性经济问题的解决不是仅仅依靠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努力就可以做到,而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具有全球的协调一致性和相互合作性。包括世界人口增长问题、自然环境恶化问题、自然资源短缺问题、粮食匮乏问题。人口膨胀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资源短缺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环境恶化成为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南北差距更加拉大(有待思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的现象,当代世界各类国家之间,以及同类国家内部,经济发展都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主要是指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和由此引起的各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变化。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世界总体和平这一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外,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密切的关系: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新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经济机制发生重大变化,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各国对经济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生产力发展的回旋余地,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优越性,从而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三,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反过来它又在世界的范围内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贸易国际化的发展对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起了积极作用。经济全球化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第四,国际经济协调对世界经济的积极作用。战后,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经济协调机构、合作机构大量涌现,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一直是国际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2、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有待思考)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3、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全球合作,进行“全球治理”。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一、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世界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相互间形成的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及其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世界政治的的主要行为主体: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家作为世界政治主要行为主体的四个基本要素:定居的居民、一定界限的领土、健全的政府机构和独立的国家主权。非国家行为主体指除主权国家以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政治实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女权运动、生态运动、宗教组织、种族集团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的分类:一是按宗旨、目标和职能划分,可分为一般性(或称综合性)和专业性国际组织;二是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三是按活动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性国际组织;四是按组织主体构成情况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的形式设立的机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世界政治的三种基本状态: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国际冲突国际竞争是指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利益与价值,在世界政治的各领域,通过各种竞赛来夺取优胜的一种状态。国际合作是指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一致或部分一致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间所进行的全面或局部的相互配合行为。国际冲突是指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由于所谋求的利益、目标和价值的不同或相悖,或由于国际社会结构性差异等原因引发的矛盾,而处于一种自觉的抵制、摩擦、对立和对抗状态。为什么说国际冲突的普遍存在,并不表明世界政治是完全无序的?首先,当代世界政治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秩序与机制。其次,国际法的不断完善,为世界各国及其他行为主体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二、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状态。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首先,世界政治的基础是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关系实质上是由世界经济关系决定的。其次,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世界战略力量即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力量的消长与力量对比的变化。冷战结束以前世界政治格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两极政治格局。雅尔塔体制主要是指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领导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等问题,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主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秘密达成的、主要是维护美苏两大国利益的谅解和协议所规定的原则与机制的总称。雅尔塔体制达成的谅解和协议,概括起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关于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制定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中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第二类是关于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及势力范围的划分;第三类是关于确定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1946年3月,铁幕演说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美国正式开始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主要标志。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计划(亦称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政局,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奠定了经济基础。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12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军事战略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正式形成。1955年5月14日,苏联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民主德国在华沙举行会议,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与北约相对抗,从而使社会主义阵营得以全面建成。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确立。两极政治格局形成后,整个世界事务为其所制约。在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全力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孤立、围堵,并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在全世界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到处支持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反动独裁政权,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一大批民族主义国家则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团结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力量,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斗争。在经济上,美国竭力封锁向社会主义国家出口战略物资。斯大林则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经互会同集团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贸易来往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社会主义各国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同时,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经济关系。在军事上,美苏两国在分别组建各自的军事集团的同时,展开了军备竞赛,并把任何企图突破雅尔塔体制所确定的势力范围和边界现状的军事行动都视作是对自己的国家利益的严重威胁。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两极政治格局逐渐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第二,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第三,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戴高乐主义”的主张和政策:1、主张欧洲应走出雅尔塔体系;2、主动与联邦德国实现历史性的和解;3、通过法德轴心实现西欧的联合;4、要求法国在北约组织中拥有决策权;5、打破美国对苏联和中国事务的垄断。“新东方政策”的基本内容:(1)放弃使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西方合作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2)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同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3)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第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美苏全球争霸、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政治格局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正式解体。苏联解体不仅结束了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而且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第二节冷战后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单极世界难以构筑。其基本依据是:第一,科技和经济因素是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第三,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求建立多极格局。第四,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第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成为世界多极化重要的社会基础。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主要依据:第一,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都把国家利益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谋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最佳位置,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第二,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三,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三、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相辅相成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全球性的挑战要由各国合作应对。第三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二、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其对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资源力、政治力、外交力、文教力和民族凝聚力等。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准,是一个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手段。在综合国力中,经济是基础,科技是先导。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各国积极调整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努力扩大世界市场份额。主要表现在:第一,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探讨宏观管好和微观搞活的最佳机制和模式。第二,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高级化和“软化”。第三,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集团化步伐,加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第四,在扩大商品出口的同时,积极扩大资本输出和技术转让,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第五,将经济安全列为国家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科技方面,各国纷纷提出和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报告,以期在新世纪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科技制高点”。第一,提高科技的地位和作用,突出科技为国家发展服务的目标。第二,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在外交方面,经济外交已经成为各国外交的核心内容。为了加速本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的外交工作、对外交流走上了主要为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轨道,各种层次的经济和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兴盛。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首先,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其次,国际组织成为全球利益的维护者。再次,在维护和平与安全方面,国际组织为各国政府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制度与技巧。联合国的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的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联合国的机构: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四、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国与国之间的军事威胁及威胁国际安全的军事因素。按照威胁程度和大小,可以划分为军备竞赛、军事威胁和战争三类。主要表现:第一,霸权主义有新的表现。第二,某些国家大幅度增加军费,积极扩军备战,强化军事同盟,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出现了高科技军备竞赛的局面,国际力量对比失衡,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军事威胁增大。第三,由民族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及其他原因引发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不断,地区冲突和地区危机增多。非传统安全威胁是相对于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武器扩散、疾病蔓延、跨国犯罪、走私贩毒、非法移民、海盗、洗钱等。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和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活动。五、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分布情况:第一个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产生的一些隔离的破碎地带,主要在巴尔干、南北高加索、中亚。第二个在北非到中东、西亚、中亚一个狭长的新月形地带。第三个区域在南亚,人口稠密,宗教、民族、种姓比较复杂。除此之外,非洲还有一些零星的由内部矛盾和民族冲突引起的不稳定区域。思考题1、什么是雅尔塔体制?它对战后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雅尔塔体制:反法西斯联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苏联和英国为了处理战败国问题,重新安排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先后召开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为战后世界秩序勾画出一幅蓝图。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形成了关于战后世界政治秩序的基本方案,故称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对二战后的影响可以概括为: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的争夺和对抗;②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地区的严重对抗;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斗争。2、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争取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力争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3、为什么冷战后多极化仍然是世界政治的基本趋势?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但其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⑴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矛盾和斗争是必然的,国际形势为此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并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⑵美国构建单极世界、谋取世界霸权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美国凭借其强大实力,采取单边主义外交,逆时代潮流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⑶国际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也会对多极化形成产生各种干扰和破坏。第三章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第一节当今时代主题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依据和意义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使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时代主题的转换准备了客观条件: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较快发展以及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和出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西方国家企业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福利待遇明显改善,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呈缓解状态,资本主义世界没有出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形势。其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由大战前的以军事争夺为主,转向全方位的竞争与合作,并且相互协调与合作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主要方面,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长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再次,殖民地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早已随着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民族国家的独立和解放成为历史,这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主要转化为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矛盾。时代主题转换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第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战争的爆发。第二,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第三,国际竞争的重点日益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第四,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为制约战争的因素。第五,科学技术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第六,世界经济的纽带把各国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揭示和认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方法上,以辩证的思维方式观察世界的发展,用两点论分析国际局势,则是邓小平对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作出准确判断的重要哲学方法,也是邓小平时代观的一大特色。在实践上,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新时期中国内政外交的重大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总之,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客观分析世界形势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世界发展趋势的高度概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第一,霸权主义仍然是威胁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第二,地区不稳定因素增长,局部冲突此起彼伏。第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第四,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操纵国际关系,以控制、支配或统治其他国家和地区直至全世界的政策和行为。冷战后地区局势紧张,局部战争增多的原因:其一,雅尔塔体系解体后,世界政治、军事力量结构改变,不稳定因素增长,历史遗留问题重新暴露出来。其二,军备竞赛不但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结束,反而向高尖端技术发展。其三,西方国家推行“新干涉主义”政策,插手地区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表现:在国际生产体系方面,不合理的分工仍在继续。在国际贸易体系方面,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依然存在。在国际金融体系方面,发展中国家仍处于被动地位。三、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第一,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三,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南北问题。第二节建立国际新秩序一、国际秩序的基本内涵国际秩序包括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指的是一定时期内以世界格局为基础的国际社会中各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机制的总和。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内容和特征: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金融体系。以经济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构成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大国欲称霸世界的经济基础和有力工具。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基本特征:大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插手地区事务,干涉他国内政。国际政治旧秩序的表现形式:组建军事集团,建立军事基地,划分势力范围,组织“大家庭”和联盟体系,确立国与国之间的领导、支配与服从、顺从的不平等关系,并形成以美苏为核心的两大军事集团的长期对峙。国际旧秩序的不合理性:经济上,在国际分工、贸易往来和资金分配中存在明显的国际剥削现象,南北经济关系严重失衡,贫富差距更加悬殊。政治上,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以大压小,恃强凌弱,广大中小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限,声音弱小。军事上,大国霸权主义加剧地区冲突,助长了军备竞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受到严重威胁。文化上,西方国家强行将其价值观念和文化向外扩展渗透,侵扰他国利益,危害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国际旧秩序的本质特征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垄断资本的国际剥削;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实质是维护超级大国的霸权地位。二、不同国家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1.美国主张建立以它为主导的、以美国模式为样板的国际新秩序。第一,确保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第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为此要积极推进前苏东地区各国的转轨,并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大力推进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的全球化进程。第三,调整联盟战略,利用联盟关系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服务。第四,建立新的全球性和地区性的安全体系,消除危及美国利益的各种威胁,有效借助联合国、北约等国际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美国的影响力。2.西欧、日本等国家主张建立以美欧日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日本认为:第一,今后是国际秩序大调整时期,旧秩序下的美国霸权体制已开始瓦解。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新秩序“决不会由美国一极构成”,西方大国应当是建立新秩序的共同力量。第二,日本应当作为支撑国际秩序的一极发挥作用和承担责任,要为建立冷战后国际新秩序发挥创造性作用。西欧主要国家在建立新秩序方面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是各国都主张建立一个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美欧日三极主导下的国际新秩序,反对一国领导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担领导责任。3.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主张改变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在不平等基础上形成的旧的国际分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分工;改变世界经济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格局,保证发展中国家对其资源的开发实行有效的控制,并根据主权原则限制和监督跨国公司活动;主张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合作,促使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使发展中国家能更充分、有效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决策过程;主张加强联合国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和在联合国的发言权。4.中国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我国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和基本立场是:(1)各国享有参与处理国际经济事务的平等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某种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别国;(2)各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3)各国有权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4)发达国家应尊重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需要,在提供援助时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5)加强南北对话与合作,在国际生产领域、国际贸易领域、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中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我国关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基本主张是:(1)各国不论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都有权参与解决国际事务,反对任何国家以任何借口谋求霸权和奉行强权政治;(2)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把某种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别国;(3)各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互利合作;(4)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国家间的争端应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中国倡导的国际新秩序具有鲜明的特点与合理性:第一,它第一次不是笼统地提出国家主权平等,而是明确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独立自主的,反对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第二,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让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自由;第三,主张在改变国际政治旧秩序的同时也要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实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南北国家的共赢共存。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首先,国际旧秩序有其复杂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其不合理内核的改变不会随着旧格局的瓦解而迅速实现。其次,发展中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联合国应有的作用,依靠联合国的力量为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再次,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个长期的历史进程,从根本上有赖于世界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有赖于中小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条件与力度,以及国际法基本准则的渐进落实。最后,既要着眼于全球新秩序的建立,又要重视地区新秩序的建立。思考题:1、怎样认识和平和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的必然结果。(1)时代主题转化的主要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①.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战争的爆发。②.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③.国际竞争的重点日益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④.现代战争的巨大消耗成为制约战争的因素。⑤.科学技术取代战争成为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⑥.世界经济的纽带把各国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①.霸权主义仍然是威胁和平稳定的主要根源。②.地区不稳定因素增长,局部冲突此起彼伏。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南北发展不平衡现象更加严重。④.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2、为什么说当代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分为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秩序属国际法的范畴,但又有区别,因为它受国际力量对比的制约,特别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和制约。国际秩序建立迄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从近代到二战前,世界已建立三次国际秩序。第一次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第二次是维也纳秩序。第三次是凡尔赛——华盛顿秩序。二战后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确立的是第四次国际秩序。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二战期间,代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苏、英三大国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就如何结算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等问题,秘密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主要是为了维护美、苏两大国的利益,如何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并建立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等。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也为战后美苏争霸开了先河。自17世纪以来,人类先后建立了四次国际秩序,但从本质上讲都体现了西方主导性和不平等性这两个明显的特征,都属于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因而,我们都称之为国际旧秩序。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两大基本趋势的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斗争,一些过时的规则、制度已被淘汰,但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基本的框架和机制仍在运作,继续妨碍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秩序的稳定发展年。因此改革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迫切要求。3、为什么建立国际新秩序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要求。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所决定的。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第四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第一阶段:战后经济的恢复与转轨阶段(1945—1950年前后)。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1950—1973年)。第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时期(1973—1982年)。第四阶段:经济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时期(1982—1992年)。第五阶段:冷战结束后(1992年至今),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原因:1、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3、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刺激”和竞争的推动。4、利用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5、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和不平等贸易,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模式调整:第一,在经济政策上,力争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第二,在经济结构上,追求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在管理体制上,尝试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第四,在经济关系上,拓展高层次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和资本垄断同盟。经济模式:第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美国模式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垄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模式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法治管理网中的企业自主决策。美国模式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在市场机制发达的基础上的宏观调控机制。第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突出特点: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导向,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的增长目标;政府干预部分大,经济计划性强,政府不仅通过产业政策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而且通过行政指导把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经济目标的轨道。第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市场经济、加国家干预、加社会保障经济模式。第四,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坚持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重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一直实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调节管理体制。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痼疾与难题第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仍然存在。第二,无法摆脱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困扰。第三,结构性失衡的经济疾患严重。第二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包括国家的政体、结构形式、国家政权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以及与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其他组织和政治行为的制度,如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为什么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其资产阶级性质没有改变?首先,这一体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化。议会制度的资产阶级性质并没有因为普选制而发生根本改变。其次,金钱是这一体制存在和运转的基础。资产阶级竞选耗资惊人,而且愈演愈烈。再次,政治被政党所操纵。每一个政治环节,无论选举提名还是竞选,制定政纲还是具体施政,都离不开政党,资产阶级政党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西方国家政党的作用:一是参加选举,通过赢得选举获取或参加政权。二是控制议会,通过立法程序,将政党的纲领和意志上升为国家的法律。三是控制政府,贯彻和实现政党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四是间接影响国家司法权力机构,维护政党的统治利益。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新变化第一,国家权力配置与行使法制化与政党政治制度化。第二,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第三,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第四,利益集团与新闻媒介的作用上升。第五,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治思潮及严重的政治社会问题(有待思考)第三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第一,一贯信奉“强权即公理”的处世哲学,在对外关系中借助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优势地位推行强权政治,谋求世界或地区霸权。第二,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第三,在国际秩序问题上坚持继续维护西方的既得利益。第四,美国的全球战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基础。二、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第一,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战略扩张阶段。杜鲁门时期基本内容是:(1)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以“杜鲁门主义”为核心的冷战政策,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对东欧进行颠覆,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继而对新中国实行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包围。(2)对西欧和日本通过马歇尔计划、“占领地区救济基金”和“经济复兴基金”进行扶植和援助,通过分裂德国,重新武装西德,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缔结《日美安全条约》,同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对盟国进行控制。(3)在亚非拉地区,通过签订《西半球防务条约》和建立“美洲国家组织”来巩固它在“后院”的统治,打着所谓“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地区”的旗号,推行“第四点计划”,支持亲美独裁政权,推行新殖民主义。(4)在军事上,实行一系列的“共同安全计划”,包括加紧原子弹的研制和开发、建立广泛的军事基地网、缔结军事同盟、甚至亲自出兵进行朝鲜战争等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基本内容:(1)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政策,企图以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世界,把社会主义国家“从共产党的统治下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自由世界”的成员,即“和平演变”政策的提出与实施。(2)在亚非拉地区加紧了全面扩张。针对印度支那的局势,先后提出了“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大肆扩张与渗透。(3)在军事上,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肯尼迪时期的基本内容是:(1)同苏联既对抗又合作。一方面,美国同苏联继续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大规模扩充核力量;另一方面,又同苏联进行合作,一起攻击中国。(2)在亚非拉地区,施以“恩威并用”的政策。(3)在军事上,保持打赢“两个半战争”的能力和水平。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约翰逊继任总统,对外政策变化不大。第二,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的战略调整阶段。尼克松主义的基本内容:(1)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护美苏之间的均势。(3)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了对华关系的大门。(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在亚洲实行有限收缩,实行“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在中东和波斯湾地区增强军事存在,阻止苏联透和扩张。(5)在军事上仍做好在世界上同时打赢“一个半战争”的准备。实质:通过适当收缩,减轻内外压力;通过缓和与苏的关系,扭转战略上的被动;通过改善对华关系,加强对苏的制约;通过牺牲盟友,以延缓自身的衰落;通过维护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地位。冷战与遏制战略色彩仍浓,和平演变的内容增加。卡特时期的基本内容:(1)“三边主义”战略,密切同西欧、日本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合作。(2)发展更为和谐的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削弱苏联的影响。(3)同苏联实行全面的、真正的缓和,提出要摒除“对共产主义的过度恐惧”,反对将“缓和”同苏联的国际行为联系起来。(4)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治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推进关系正常化进程,谋求同中国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5)重视人权外交,增进全球对人权问题的敏感内容,重振美国外交政策的道义内容。第三,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战略推进阶段。里根的新遏制战略:(1)重振美国经济,大规模扩充军备,增强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打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2)对苏联实行进攻性强硬措施,扭转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美国将通过强硬行动迫使苏联实行克制。(3)努力恢复美国在西方世界的领导地位,力图通过强有力的对外政策,使盟国服从于反苏的总战略。(4)不断加强美中关系,借助中国,抗衡苏联。(5)全方位推进和平演变战略和政策。(6)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并加快研制实施。乔治·布什战略调整:(1)针对苏联和东欧,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2)推出“新大西洋主义”,把北约、欧共体和欧安会三大机制作为建立欧洲新格局的基础。(3)对中国,推行既维持美中关系基本框架,又诱压中国进行“和平变革”二者相结合的基本方针政策。(4)更加重视第三世界的动荡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并切实加强对付第三世界威胁的能力。(5)在军事上,继续推进“星球大战计划”第四,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战略扩展和单边主义阶段。克林顿政府政策的基本内容:(1)坚持美国的“领导地位”,作为美国外交战略的首要目标。(2)维护大国关系,首先是和欧盟与日本的伙伴关系,其次是建立和中国、俄罗斯的“建设性关系”。(3)促进国际经济、安全合作,解决美国面临的棘手问题。(4)推进“民主”、“人权”,并在世界范围、包括社会主义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5)停止“星球大战计划”,推出并实行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和地区导弹防御计划。(6)加紧北约东扩。2001年乔治·W.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在一系列问题上推行“单边主义”。三、西欧的外交政策西欧国家的对外战略目标:一是保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二是要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起主导作用,三是在世界范围内扩大欧洲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影响力。当前西欧外交政策新的内容和特点:第一,继续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强调美欧关系是战略伙伴关系,谋求与美国联手处理冷战后欧洲和世界事务,维护西方整体利益,谋求建立欧、美、日共同主宰的国际新秩序。第二,充分重视同俄罗斯发展关系,以经济援助引导俄罗斯走向民主化,与俄罗斯加强安全合作谋求伙伴关系,反对俄罗斯在前苏联东欧地区重建势力范围,同时在发展自身与东欧国家关系时也力求稳妥,避免在欧洲产生新的对抗。第三,注重加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尤其是重视同亚太以及北非地中海地区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第四,无论欧盟,还是欧洲大国德、法、英、意等都非常重视发展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关系。此外西欧还重视冷战后联合国在世界上的作用,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四、日本的外交政策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采取“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交上依附美国,追随美国,缺乏自主性,因而被称作“政治侏儒”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经济外交: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重点是东南亚,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进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多边自主外交,基本内容是: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础,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第二,借助中国抗衡苏联。日本“多边自主外交”的首要课题是要恢复日中邦交。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80年代至今的“政治大国外交”第一,以经济力量为主要手段,谋求建立由“日美欧三极”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第二,加强日美合作,努力协调日益激化的两国矛盾,维持两国的同盟关系,同时加强同欧洲各方面的关系,以便在欧洲的新秩序中取得发言权;第三,立足亚太地区,逐步确立抗衡美欧的地盘;第四,在西方战略的框架下,积极推行对华关系;第五,改善同俄罗斯的关系,扩大外交的“回旋余地”;第六,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积极参与国际热点问题的解决工作,争取先摘掉“战败国”的帽子,再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七,在军事方面迈出新步伐,在悄悄地往军事大国迈进,要以军事大国来保证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思考题1、如何正确认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第一阶段:战后经济的恢复与转轨阶段(1945—1950年前后)。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时期(1950—1973年)。第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时期(1973—1982年)。第四阶段:经济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时期(1982—1992年)。第五阶段:冷战结束后(1992年至今),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原因:1、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2、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3、社会主义国家存在的“刺激”和竞争的推动。4、利用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5、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和不平等贸易,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调整和模式调整:第一,在经济政策上,力争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第二,在经济结构上,追求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在管理体制上,尝试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第四,在经济关系上,拓展高层次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和资本垄断同盟。经济模式:第一,美国的宏观需求管理模式。美国模式的最突出特征就是垄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模式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法治管理网中的企业自主决策。美国模式的第三个重要特征是在市场机制发达的基础上的宏观调控机制。第二,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突出特点:以私人企业制度为基础;资源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配置;政府以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对资源配置实行导向,以达到某种短期和长期的增长目标;政府干预部分大,经济计划性强,政府不仅通过产业政策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而且通过行政指导把企业的活动纳入国家经济目标的轨道。第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被称为市场经济、加国家干预、加社会保障经济模式。第四,法国的指导性计划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坚持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重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基本上一直实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调节管理体制。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痼疾与难题第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仍然存在。第二,无法摆脱经济周期停滞和经济危机的困扰。第三,结构性失衡的经济疾患严重。2、如何正确认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变化?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新变化第一,国家权力配置与行使法制化与政党政治制度化。第二,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第三,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第四,利益集团与新闻媒介的作用上升。第五,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二、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在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其资产阶级性质没有改变。具体表现为:首先,这一体制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化。议会制度的资产阶级性质并没有因为普选制而发生根本改变。其次,金钱是这一体制存在和运转的基础。资产阶级竞选耗资惊人,而且愈演愈烈。再次,政治被政党所操纵。每一个政治环节,无论选举提名还是竞选,制定政纲还是具体施政,都离不开政党,资产阶级政党是政治生活的灵魂。3、如何认识战后美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有待思考)第五章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崛起及其意义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泛指历史上遭受过旧殖民统治,后来争得民族独立,经济相对落后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战后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大致经历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兴起时期。亚洲首先成为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中心,然后从东向西,逐渐扩展到西亚、北非。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即蓬勃发展时期。主要体现在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由分散到集中、由各自为政到联合斗争、由武装斗争到以和平方式为主。此阶段运动的中心已转至非洲。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1990年,即深入发展时期。此时,民族民主解放运动最后清除了一批顽固的老殖民据点,已独立的国家转向发展民族经济。葡属非洲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意义:大大扩展了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进一步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为第三世界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世界政治成为真正全球意义的世界政治,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巨大历史性进步。二、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尼的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大会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其内容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与促进世界和平、合作宣言等。万隆会议和它通过的最后公报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友好合作而共同斗争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意义:第一,万隆会议第一次共同发出了亚非人民要求反对殖民主义、维护和争取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和促进友好合作的响亮呼声。第二,万隆会议开创了国际关系的新局面。“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国家群体———第三世界正式登上了国际政治的舞台”,宣告了殖民主义者在亚非称王称霸的历史的结束。第三,万隆会议有力推动了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蓬勃持续发展。第四,万隆会议播下了友谊、谅解与合作的种子。不结盟运动1961年9月,由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尼西亚、印度、阿富汗发起,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25个国家出席。会议通过并发表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关于战争的危险和呼吁和平的声明》,标志着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内容:不结盟运动奉行“反帝、反殖、反霸和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与“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冷战后又逐步调整了运动的重点,确立了今后前进的宗旨和方向:一方面继续坚持不结盟运动的原则和宗旨,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大国干涉内政,为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而斗争;另一方面将运动的重心转移到经济领域,把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愚昧和落后作为今后的主要任务。意义:1、作为一股强大的政治运动,它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它突破了万隆会议的地域限制,面向世界,包括亚、非、拉、欧等各洲的中小国家,大大提高了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为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做出了积极贡献;3、在反对集团政治、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反对军备竞赛、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4、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利益,为提高它们的经济地位,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七十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己的经济权益,加强经济合作,共同反对西方大国的控制、剥削和掠夺而建立的一个国家集团。(1964年)意义:第一,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第二,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在推动南北对话和合作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不小成就。三、第三世界兴起对战后世界的重大影响第一,促进了世界历史的进步与世界格局的转换。1、第三世界的崛起,彻底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旧殖民体系,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旧殖民统治,大大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步。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奠定了世界两极格局的基础。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和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不断冲击着两极格局。第二,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战后,局部战争频仍,但新的世界性战争毕竟没有打起来,世界长期和平的局面维持了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第三世界的团结斗争分不开。第三世界国家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提出、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和行动,有力地限制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世界上的为所欲为有力地限制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世界上的为所欲为。第三,促使联合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20世纪60年代始,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从而使联合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四,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第三世界出现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等问题,也会影响和制约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第五,对国际秩序的破旧立新做出了独特贡献。第三世界在战后最早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概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经验教训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1、发展阶段:(1)1945—1955年为准备阶段。此时新独立的国家起步十分困难,但采取了一些正确的战略、政策和措施,如收回经济自主权、进行土地改革、采取初级产品出口战略等,为后来的经济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2)1956—1965年为起飞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大多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少数国家开始实行出口替代战略,经济上出现了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发展,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达5.1%。(3)1966—1980年为高速增长阶段。主要原因是:一些国家逐步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替代战略;石油输出国两次提高油价;进行了破旧立新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等。(4)1980—1993年为停滞阶段。整个80年代被人称为发展中国家“失去的10年”,这个时期整个发展中国家年均经济增长率为1.5%,与发达国家已经缩小的差距又开始拉大。经济困难使发展中国家开始进行经济调整和经济改革。(5)1993—2003年具有逐步好转、但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东南亚经济高速增长,非洲经济走出泥潭,拉美经济走出阴影,发展中国家经济逐年好转。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发展中国家经济又转入低迷状态。但非洲的经济受影响较小。2、巨大成绩:第一,民族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二,畸形的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由经济结构单一,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占很大比重,工业水平很低。,到工业化程度很高转变。第三,经济自主性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与存在的问题1、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1)高收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约20个石油出口国。这些国家人均收入高,但它们的经济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低,抗险性不强。(2)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主要指东南亚和拉美的约10个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这些国家的收入处于中上等水平。还有一些中等收入且在加快发展的中小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非、以色列、摩洛哥、突尼斯、加蓬、智利、秘鲁、哥伦比亚等。(3)低收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拉美、南亚、北非地区。这种类型的国家占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它们大多是农业国。它们的产业结构大多还没有根本的变化,出口原材料和初级产品是其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4)某些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加快发展,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与某些新兴工业国化一起,被美国称为“未来世界的十大新兴市场”。但由于人口多,人均仍处在低收入的行列中。(5)最不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亚洲和大洋洲。根据1981年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重新规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当时全世界有39个最不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发展委员会又提出了几条新标准,1994年底确定最不发达国家48个,其中非洲33个,亚洲9个,大洋洲5个,拉美1个,占发展中国家13以上。这些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落后,人口增长过快,政局不够稳定。其中不少国家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2、面临的问题:人口压力沉重;粮食短缺严重;债务长期困扰;金融危机频发;环境条件恶化;信息和先进技术“边缘化”加剧;此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其他问题。如失业严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加剧等。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改革1、在对外发展战略上,各个国家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别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等。进口替代战略:核心是通过保护政策,发展满足本国市场的工业制造业,以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替代原来需要进口的工业制成品,是一种内向型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一般都采用这种战略。这种战略有利于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对外国工业品的依赖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国内急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种战略的缺点是经济发展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