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1.gif)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2.gif)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3.gif)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4.gif)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af1fd99ba52fdad170d69ad1a31f528f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安石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与……书”《与朱元思书》(吴均)“上……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书解题“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书”:即一封信“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御史:监督各级官吏,弹劾大臣谏官:提醒皇帝不要犯错,并且督促其犯错之后要勇于改正知识拓展古代书信的别称:书信的雅称有笺、函、札、简、牍、柬、书简、素、鸿雁、鲤鱼等。1、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2、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3、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现仍通用“信”。4、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5、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6、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7、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8、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9、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10、鲤鱼: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古代人还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为什么给司马光回信?背景链接——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知人论世北宋速效救心丸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1.修资治通鉴2.旧党领袖“公无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背景介绍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熙宁七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背景介绍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激起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青苗法),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一览表项目目的措施内容作用富国之法改变集贫局面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的局面,增加政府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政府低息贷款募役法纳钱代役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田均税法按土地多少收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强兵之法改积弱将兵法在各路段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军队战斗力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化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五月青黄不接时,由政府以低息给农民贷款贷粮。本是好意,但办事的人中饱私囊,成了强制农民借贷,而且调高利息,农民负担比原来还重。
再比如水利法,鼓励开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也可以向政府贷款。结果兴修水利成了官员政绩考核标准,一些地方官员强制百姓交钱修建,百姓负担更重了。
王安石变法条目繁多,百姓一时接受不了,中间还被办事的人肆意解读篡改,弄的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王安石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好心也会办坏事。变法之弊熙宁变法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3000字的书信《与王介甫书》,表达反对意见,劝说王安石放弃变法,并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连续又写了两封:
《与王介甫第二书》、《与王介甫第三书》强聒(guō)卤莽(lǔ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难壬人(nànrén)
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ū)
度义而后动(dúo)
会晤(wù)初读课文,明确字音。第一段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判断句)某启:本人陈述。某,代指本人。启,用于书信开头,表明下面开始陈述。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
窃:私自。这里用作谦辞。游处:同游共处,交往。
每:常常操:持。
术:方法、主张。
异:不同。故:原因。鄙人王安石开始陈述:昨天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和君实您交往相好很久了,但是(咱们)议论政事(意见上)常常不一致,(那时因为我们)所持的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吧。鄙人:本义指居于郊野之人。古人常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臣: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系在内。仆:旧时男子自称谦辞。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晚生:旧时对前辈称己的谦辞。古代常用谦称不肖:旧时男子自谦辞。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不才:旧时男子自谦辞。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不敏:古人称自己不聪明,不敏捷。在下:自称的谦辞。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古代常用谦称蒙①<动>覆盖;遮住。《左传·昭公十三年》:“以幕蒙之。”②<动>蒙骗。《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坑蒙拐骗③<动>遭受。蒙冤④<动>承受;继承。《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⑤<形>愚昧无知。《战国策·韩策》:“民非愚蒙也。”今有“发蒙”、“启蒙”。⑥<动>敬辞,承蒙。《答司马谏议书》:“昨日蒙教。”【蒙尘】蒙受风尘。特指皇帝逃难出走。【蒙冲】古代一种小型战船,又写作“艨艟”。王安石在书信的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三层意思:①礼貌性套语。②书信常见的感情用语,反应二人私交很好,动情暖心。③点明二人在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被理解,“见”表被动同“辩”,分辩又考虑看待,对待书信往返粗疏草率;卤,同“鲁”详细希望原谅我;“见”用在动词前解释为“我”或许,可能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勉强解释……的原因思考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信的原因和目的。2、措辞有何特点?(1)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2)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希冀君实或见恕也)(3)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3、可以看出王安石是什么样的人?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
第二段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盖:发语词
儒者:这里指读书人
尤:特别名实:名义和实际
得:清楚
所以者:......的原因见:动词前相当于代词,我征:求谏:规劝、劝告
以致:因而招致怨谤:怨恨毁谤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指教我的原因,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别人的劝告,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毁谤。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则:却以谓:以为,认为人主:君主
议:商议
修:修正状语后置:于朝廷修之
授:授予,交给
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举:施行以:表目的,来
辟邪说:批驳不正确的言论难壬人:排斥巧言献媚的小人
前:预先如此:这样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不算是侵夺其他官吏的职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来兴办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这)不能算是生事扰民;为国家治理整顿财务,(这)不能算是(与民)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别人的劝告。至于(社会上对我产生)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尤其在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关系已经明确,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翻译:现在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先立:高屋建瓴,为变法正名。(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决定变法——制定新法——执行新法
(名分正当、过程正当、侵官之说不攻自破)(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来兴利(有利的事业)除弊(有害的事情),这不是生事扰民。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实事为民,不能称之为生事扰民)(3)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为天下——出发点根本上的正确性。出发点:人主、先王、天下。第二段:(4)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5)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至于天下对我怨恨非议这么多,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
引出下文,含有早有预料、不值一驳的讽刺意味,增强文章气势。扣帽子: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其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尴尬境地。名正言顺、名符其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王安石如何一一反驳司马光的观点?②先驳“侵官”: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③次驳“生事”:“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①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⑤然后驳“拒谏”: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④再驳“征利”: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变法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逐一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第二段
主要内容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习:习惯
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以:把
恤:忧虑,顾念。
同俗自媚于众: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
乃:才
量:估量、考虑
众寡:多少抗:抵抗,斗争。
宾语前置,“为何”汹汹:声势盛大或凶猛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念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皇上才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不考虑政敌的多少,想要尽力帮助皇上来抵抗他们,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仅
而已:语气词,罢了为:因为度:计划
度义而后动: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认为正确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
如:如果膏泽斯民:施加恩惠给人民
当:应当
事事:做事。
守:墨守知:领教
盘庚迁都(的时候),对上位者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罢了;盘庚不因为怨恨的人就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值得反悔的地方的缘故。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此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来施加恩惠给人民,那么我自知有罪了;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原因)“习于苟且”人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原因是什么?“怨谤”天下众“汹汹然”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课文解读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知识拓展——盘庚迁都
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与王介甫第三书》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司马光引述目的: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别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王安石在回信中引用了盘庚迁殷的史实,他想表达什么内容?
一是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二是表明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在这一段文字中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不是。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结尾:书信常规的结束语,不失赠答之礼。没有机会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部编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部编版高一必修下第八单元《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共40张PPT)没有缘由不胜小,谦辞,指区区之心语气由强硬转为缓和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全文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观点,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全文小结】列宁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你认为改革家应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深刻地洞察力:习于苟且,不恤国事坚如磐石的决心:寡不敌众,助上抗之兼容并包的气度:直面质疑,一一解释非凡的胆略:迎难而上,负重前行一二三四答司马谏议书一、交代写信的原因和目的二、驳斥谬论三、分析原因
指出现状、表明态度:坚持自己驳“侵官”驳“生事”驳“征利”驳“拒谏”四、书信常规的结尾驳“怨谤”全文结构驳论过程1、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书信体
驳论文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3、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王安石的这篇驳论有何写作特色?1.行文简洁,结构严谨。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保守派几个主要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他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2.论证方法多样。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这里就举出了有利的根据,说明不是自己独出心裁,而是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指出这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合理合法的。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如“盘庚迁都”。这里以历史上曾有过的如何对待怨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个人房屋借款合同格式版(2篇)
- 2025年二手办公家具转让协议(2篇)
- 2025年个人平房租赁合同标准版本(三篇)
- 2025年产品购销合同范例(2篇)
- 2025年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模版(三篇)
- 2025年乡村所有制企业职工劳动合同(2篇)
- 2025年主债权转让协议范文(2篇)
- 早教中心装修合同模板-@-1
- 工业园区装修分包合同样本
- 汽车维修配件物流合同模板
- 中医外治法课件
- 2025届山东省滨州市三校联考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
- 第15届-17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预赛试卷含答案
- 道路运输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考核题(公共部分题+专业部分题)及答案
- 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点)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共3套)
- 月结合同模板
- 上海市黄浦区2024年数学六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2023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标准铅炭电池(铅酸电池)
-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册竖式计算100道
- DB11T 1322.94-2024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94部分:救助管理机构
- 新教材-外研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全册教学课件(按单元排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