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广东音乐研究与礼乐教化_第1页
明代广东音乐研究与礼乐教化_第2页
明代广东音乐研究与礼乐教化_第3页
明代广东音乐研究与礼乐教化_第4页
明代广东音乐研究与礼乐教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广东音乐研究与礼乐教化

音乐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乐传统的知识谱系及意识形态,作为传统文艺思想的重要来源,影响绵延不绝。儒家学者赋予乐各种含义:乐与人应、乐与天和、乐与政通。《礼记·乐记》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并引子夏言:“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PP.1010,1014,1033)所谓古乐,即韶武等乐,是为“德音”。新乐即郑宋魏齐等国俗乐,是为“溺音”。儒家学者维护礼乐制度、贬斥民间音乐的思想,与封建统治的需要相应合,戏禁与乐教的现象因此而生。史载,明“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其明年,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与此同时,与雅乐相对的世俗音乐也一再被排斥。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曰:“礼以导敬,乐以宣和。不敬不和,何以为治。元时,古乐俱废,惟淫词艳曲更唱迭和,又杂以北方之音。甚者以神祇祀典,饰为队舞谐戏,殊非所以道中和、崇治体也。自今一切流俗喧哓淫亵之乐,悉屏去之。”洪武二十七年(1394)谕礼部:“近命制大成乐器,将以颁天下学校,俾诸生习之,以祀孔子。朕思古人之乐所以防民欲,后世之乐所以纵民欲。其故何也?古乐之诗章和而正,后世之歌词淫以夸。古之律吕协天地自然之气,后世之律吕出入为智巧之私。天时与地气不审,人声与乐声不比,故虽以古之诗章,用古之器数,亦乖戾而不合,陵犯而不伦矣。”(PP.339-341,359)立朝之初确立的崇雅正、黜淫俗的文化政策延及后世,亦由中央波于地方。明前中期广东官府与地方乡绅推行的戏禁与礼乐教化,即是这一思想的辐射。一、官方祀典音乐古代广东民风未开,俗乐盛行。嘉靖十四年编纂的《广东通志初稿》卷21《礼乐》“乐有三部”条将本地古乐上溯到汉马援铸马式铜鼓,谓:一曰雅乐。二曰俗乐。三曰胡乐。广州故百粤,先王雅乐所未播也。惟俗乐胡乐则有之。民间多奏月琴、胡琴与琵琶、三弦之属。淫哇繁促,识者病焉。雅乐之废久矣……广南古礼乐独释奠乡射存焉。耳闻其音而考其德,省其诗而正其志,求之钥管,被之弦歌,则有俟乎君子。广州旧虽有释奠乐,而传者□失真,备器数而已。弘治中,左布政史周孟中始延神乐,觐道士吕姓者□玄妙观,(1)道童十人教之。凡埙管笙箫始顺之,□有声调。其后郡邑学官弟子渐知御琴瑟、师古雅矣。(卷21)按照戴璟等人的意见,广东乃“先王雅乐所未播也”,并从马援铜鼓直接跳到明弘治年间的玄妙观。不过,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乐器及其礼乐的设置、规模,成为中原传统礼乐制度传播岭南的一个明证。而具有岭南风情的铜鼓乐,也被认为是雅俗杂糅的特殊的地域音乐文化。(1)以南海神庙祭典为例。南海神祭祀始创于隋,属于国家祭典仪式,“历代严奉”(清叶名琛《重修南海神庙碑记》)。现存大量碑刻、文献资料反映了南海神庙庄严神圣的祭典过程。其中乐一直是祭祀典礼中重要的内容。元至元三十年(1293)王献《祀南海庙记》即有“陈牲币,荐醴齐,笾豆静嘉,庭实旅百。乐具既奏,登降有数”等记录。(PP.641,642)但就是这种官方的祀典音乐,也是雅俗混杂的。庙中至今仍存东汉铜鼓、唐代铁钟等物。具有南方特色的铜鼓,是祭仪音乐的主体。宋代方信孺《南海百咏》说,南海神庙铜鼓“自唐以来有之。《番禺志》已载其制度,凡春秋享祀,必杂众乐击之以侑神。”明汤显祖《玉茗堂诗》之六亦有《波罗庙》诗:“铜鼓声威汉,金碑字隐唐。”(2)清乾隆时金甡《承祭南海神庙礼成述事诗》石刻:“殿中左右两铜鼓,阅古定知经汉唐。冶铸精工色斑驳,风雷迭响惊重洋。”元泰定四年(1327)吕宏道《泰定四年碑》(代祀南海王记)有“歌管嗷噪”,可见南海神庙的祭典上也是有歌唱的。神庙祭祀中常有巫的活动。清人梁佩兰《南海神庙铜鼓歌》云:“铜鼓置在王庙左,庄严鼓悬四小锁。大巫一扣潮水平,小巫一扣江水清。二月望日王生日,鼓声掌人拜出入。”(《岭南五朝诗选》卷9)优歌、巫舞也不鲜见。清乾隆时凌扬藻《崔公庙碑》有“升歌巫舞”。康熙《南海县志》卷17《重修文昌宫碑记》:“神之来兮凭巫阳,驾赤豹兮骖凤凰。手携云笈撞书仓,瑶函玉简争辉煌……牡肥黍洁酒醴香,神具醉止悦以康。”巫阳为传说中的女巫名,在这里具有扮演的功能。清僧成鹫《南田神庙记》也有:“象笏星衣,巫阳宛其歌舞;玉箫檀板,优孟幻其衣冠。群然乐之。”(《番禺河南小志》卷7)道光四年(1824)陈宪祖《重修北帝古庙碑记》载:“优歌巫舞,无非商贾劻襄。”这说明,优和巫在祭祀中奏乐、降神、扮演、歌唱。至于民间,更将庄严的神庙之侧,变成了欢戏的场所。清崔弼《波罗外纪》卷2:“波罗庙每岁二月初旬,远近环集如市。楼船花艇,小舟大舸,连泊十余里……入夜,明烛万艘,与江波辉映,管弦呕哑嘈杂,竟十余夕……至十三日海神诞,……庙前作梨园剧一棚。近庙十八乡各奉六侯为卤簿,葳蕤装童男女,作万花舆之戏。自鹿步、墩头、芳园,皆延名优,费数百金以乐神。”种种情况表明,神庙内外,不乏俗乐的流动。山野城邑,如果寻访俗乐的踪迹,则俯拾皆是。明初孙ue40b《广州歌》云:“闽姬越女颜如花,蛮歌野曲声咿哑。”嘉靖年间盛继纂修《兴宁县志》卷4《风俗》有:“婚丧皆用音乐。衣葛苎。宋苏轼诗:‘钟鼓不分哀乐事,衣冠难辨吉凶人。’”林希元辑《钦州志》卷1《风俗》:“贴浪之民,舅姑初丧,子妇金帛盛ue40c,鼓乐歌唱以虞尸,此其舛也……八月中秋,假名祭报,扮鬼像于岭头跳舞,谓之跳岭头。男女聚观,唱歌互答。”嘉靖十七年(1538)《增城县志》卷11《政事》载:增邑之乐,皆出世俗淫哇之声,古乐器多废坏不存,无古乐工亦无古调。凡其所作乐止有鼓角(铜为之)、管笛、琴瑟,而其为声又极嘈杂可厌。……古者娶妇之家三日不举烛,思嗣亲也。陈氏云:必有感伤,所以不受贺。又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昏礼不贺,人之序也。程子因辨幽阴之说是人序之说,以垂世教。奈何今之娶妇者,或从夫盈路而盛奏乐歌,或贺客填门而大会燕饮,皆为非礼,可革也。(丧礼)每值七晨则大肆席筵,以为吊客酬饮。而又张闹丧之乐,侈送葬之仪,皆与礼法相乖,所当亟革者也。礼制混乱、俗乐大行,是当时广东的普遍状况。罗洪先为湛若水所撰墓表,记录湛若水早年事迹:“……遂以书经领乡荐第四。鹿鸣宴用优乐。先生曰:宾兴盛典,而可戏耶?德器雅重,偃然有台辅之望。”(卷32)鹿鸣宴用优乐,足见当时本地俗乐之盛行,甚至侵犯到正常礼乐的地位。(1)俗乐扰耳、乖谬礼法的状况也让本地学者痛心疾首。他们焦虑的不仅仅是民间音乐引发的民众聚集和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儒家文化未能施行的现状。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者,他们同样不乏乡土关怀,而且情更真,意更切。二、《律吕客问》广东学者很早已经开始了音乐研究。五代时连州人陈拙“少肄习礼乐,尤长于诗……明悟音律,著《大唐正声琴籍》九卷,载琴家论议、操名及古帝王、名士善琴者。古调无徵音,仍补新徵音谱。其法以四弦中徽统会枢极,黄钟正宫合南吕宫,无射商,即徵音也。知音者皆秘之,其书遂不传。”北宋南海人冯元为词章沉郁有思,通五经,亦善音律。景祐二年授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讲学士,“四月,领修乐书。俄明年七月书成,赐名《景祐广乐记》,特迁户部侍郎,赏劳也。”(PP.452,701)明代广东学者更多地将音乐研究及实践与治世正俗结合起来。增城人湛若水有《古乐经传》三卷,包括礼乐、作乐、律之阴阳、制律、五声形象等。《四库全书总目》卷39《乐类存目》谓:“是书补《乐经》一篇。若水所拟《古乐正传》十篇,则录其门人吕怀之书。《古乐本传》一篇,即《乐记》原文。《别传》一篇,皆周礼所言乐事。《杂传》一篇,《律传》一篇,则杂采孟子以下及历代论乐语也。其大旨以论度数为主,以论义理为后。”(第1册,PP.801,802)《湛甘泉先生文集》亦收入湛若水《古乐经传或问》一篇:或问曰:子之补著古乐经,何以谓之经也?曰:经也者,经也,所由以人道之径也。或曰:常也,天也,天下古今之常典也。曰:然则子之以律吕为乐经何欤?曰:律吕者,所由以入乐之径也。而天下古今之常也……曰:然则子之补乐经之意可得闻欤?曰:自乐经之亡,乐道绝矣。将以存什一于千百以继乐道之绝如缕也。故曰: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以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是故规矩准绳之作,以继此目之明也。六律之作,以继此耳之聪也。仁政之作,以继此心之仁也。故不必视听心思遍于天下而聪明精神达于天下者之具也。规矩准绳,六律仁政之谓也。是故律吕之作,将以继心思之和以遍于天下,而天下泰和,与吾心之和一也。是故能感应矣,如喘息呼吸气通乎天,通乎天之下非有二气也。知此则知作乐之道矣。予故以律吕补乐经者,假律吕以继心志。声音之和,犹假节文以制礼。(卷16)湛若水对律吕研究极为重视。他将律吕与仁政对称,认为音乐能够聪明四达,致于仁政。这与其“随处体认”、“中和”的思想是一致的。(1)虽然此书于律吕发明不多,但其观点及乐教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嘉靖十七年(1538),张文海纂、湛若水裁定的《增城县志》卷11《政事·礼乐类》收入《律吕客问》一篇,为湛氏高第弟子张文海作。(2)此文采用问答体,与《古乐经传或问》体式相仿。围绕理、气、声,张文海运用传统的五行、阴阳等语汇,阐述他的音乐观、律吕论,兼及候气、六十调图、旋宫等问题,并有许多新创,如以黄钟校蕤宾减三分之一等。其中说:“盖古之圣人为是律吕者,夫岂徒哉。将以涵一元之理,而形四气之神;将以象五行之情,而准万化之用。其取类备,其立义精,故以作乐则和,以制礼则序,以施政令则顺。”礼乐类前言具体说明写作的原由乃是为礼乐教化、端风正俗:野史氏叙曰:礼乐之用大矣。用之邦国则典刑著,用之家庭则伦理谐,用之风俗则教化美。一日而无礼乐则乱矣。是知礼乐之用,犹人身之元气也。礼乐亡则百用皆乖。元气耗则四肢皆痿。故为政之讲求礼乐,当如人之调护元气,不可以或缺焉者也。乃志礼乐。增邑之乐,皆出世俗淫哇之声,古乐器多废坏不存,无古乐工亦无古乐调。凡其所作乐,止有鼓角(铜为之)、管笛、琴瑟,而其为声又极嘈杂可厌。余常不揣作古律,疑欲备古乐之残缺而不自知其不可也。今撮其制做大意如左,尚俟识者质之。关于张文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增城县志》卷13、明万历《华容县志》卷5都有载,谓其博涉群书,而尤邃于易。谈性命之学,著述甚多。精于律吕,作《律吕问答》。为人端悫,卒时犹出忧民之语。(1)张文海为政时间不长,未及有所建树。但从其将《律吕客问》一文列入政事一卷,可见用世之心。其与湛若水的礼乐思想一脉相承,并和明代广东的教化运动相呼应。虽文未显彰,书亦不存,却可以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时广东学者对乐律的重视,以及他们在其时其地的政治理想、文化追求。湛若水的另一个弟子吕怀,著有《箫韶考逸》、《律吕古义》。《四库全书总目》卷39《乐类存目》内《箫韶考逸》提要谓:“怀律吕之学受之于湛若水。若水尝采所论入《古乐经传》中。是书则又怀与其门人胡采辈问答而作也。”(第1册,P.804)湛若水亦善于进行乐歌乐教。他说:“乐歌者,所以涵养其性情,熏陶其气质,变化其偏滞者也。无所不宜歌也。”(《古乐经传或问》)他五十以忧病归西樵,为大科书院,作《大科书堂训》,其中有:诸生人人皆当歌诗作乐,以涵养德性。舜命夔典乐以教胄子,此其深意,安可一日缺此。或读书至深夜则会于本斋,歌诗以畅意气,又长一番精神。(卷6)嘉靖《增城县志》卷17湛若水《凝道之什送尹公舜仪还增城也》,可以看作他的乐歌实践:坎坎击鼓,于樵之巅。乃荐乃献,尹公之贤。于贤维何?德义迁迁。坎坎击鼓,烟霞之下。乃咏乃歌,饯尹公者。于咏维何,德音雅雅。亦既击鼓,亦既考钟。以燕以乐,公坐于宫。维公在宫,威仪颙颙。击鼓喤喤,考钟锵锵。以乐以燕,公坐于堂。维公在堂,德容不忘。维钟维鼓,维瑟维琴。何以假之,嗣此德音。维此德音,维樵之岑。维琴维瑟,维钟维鼓。维以足蹈,维以手舞。其乐未央,公宴灵府。作乐歌舞,出饯尹公。声影悬矣,送之九龙。九龙跃跃,导之以樵风。谁其主之,兀厓来同。湛若水及其弟子对雅乐的研究和倡导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被《四库全书总目》称为“在明人之中,学问最有根柢”(1)的广东香山人黄佐亦著《乐典》三十六卷,分《乐均》、《乐义》、《大司乐义》、《乐记》、《诗乐》五部分,四库全书《乐类存目》有载。从以上研究和有限的文字,也可以看到这些学者的热忱和努力。这些礼乐实践和崇雅抑俗的工作,对于儒家学说在广东的传播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三、俗乐中的礼乐观长期以来,许多入粤人士在广东推行宣化中原文明。以《粤大记》卷11、卷12宦迹类所见,就有唐天宝末贬潮的常衮兴学教士、景定年知香山的洪天骥“以教育人才为首务”,宝庆年知潮的孙叔谨、淳祐年知潮的陈圭拨田于学以养士等。亦不乏礼乐教民、振兴古制者。卷9宦迹类载,淳祐二年帅广的方大琮,“凡六年,以儒饬吏,以政化俗。乡饮酒礼久废,大琮极意振起,所请宾佐必其年高有德足以表率一乡者,礼乐器服,悉还古制。终日,宾主拜七十有奇,曰:‘此明廷养老旌善之典,奈何不敬?’又以丁祭仪文未称,自冕服以至簠簋、笾豆、钟磬、琴瑟、祝敔之类,悉考古订制。”(P.221)更大的变革发生在明正德末年,魏校到广东担任提学副使之后:……乃大毁寺观淫祠,或改公署及书院,余尽建社学。教童生虽以经书,然三时分肄歌诗、习礼、演乐。自洪武中归并丛林为豪氓所匿者,悉毁无遗。僧尼亦多还俗,巫觋不复祠鬼,男子皆编为渡夫,风俗之为丕变。其祟正辟邪之功,前所未有也。任广郡庠生陈激衷、从化庠生林克忠教诸生静坐,谓之坐斋。着《体仁说》,令学者内省气象,自中达外,如春风之和,乃见仁体。每晨入见,稽其所得而详为之开导。诸童生率其教,端立拱手,绳趋尺步,歌诗、习礼,咸知向往。(P.144)俗乐大行的情况,明初时已经引起广东官绅的不满。成化年间,新会县令丁积通谕“勿事戏剧,违者乡老纠之。”(康熙二十九年《新会县志》卷8)石湾《太原霍氏崇本堂族谱》卷3也有告诫子孙勿学曲看戏的家箴。同时,“胡元之乱,风俗荡然”之后,整个社会存在对礼乐的呼唤:“行之朝廷,达之都鄙,推之郊野,播之学校”(嘉靖《广东通志》卷21《政事类·礼乐》)。魏校欲以诗、礼、乐之正声,以化民间的“淫曲”“俗乐”。考魏校乃昆山人,入《明史》卷282儒林传,私淑胡居仁,为天根之学。他非常看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与夏惇夫其二》、《与王纯甫其三·别纸》等书札中,他说:“感人天机,莫神于乐”。但这种乐乃是古音古乐,绝非俗乐:“承谕今音歌古诗同于俗乐云云,深得慎重谨密之道。”“瑟学久绝……孔门甚重瑟。千万留意。”他认为:承示乐府,其格雄浑,其调悲壮沈郁,或婉而丽,盖兼众体而杂出之者乎。虽然,校不敢赞,而敢献所疑。古诗中,声之所出,所谓人诣乎。天为至人,言诣乎天为至言,故可被之八音,其极动天地,感鬼神,而况于人乎。今所传三百五篇,非尽孔氏之旧,以其繁声多也,而后世莫能非之。知言者鲜,知音者弥鲜。乐府要皆出于风气,多属繁声。其劲以急者,边声也。有杀声者,必有杀心,其靡靡者,俗乐也,有淫声者,必有淫思,是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复胡郡守孝思》其三)对友人尚且如此直言,对民间俗习他更是痛下针砭。在《答王郡守子正》一函中,他写道:“伻来承下问惓惓于吴氓甚盛,心也顾浅陋何足以当之。闻命祗辱来谕:禁奢靡、息争讼,此诚今日对病之药也。乃若倡优、赌博、搬戏杂剧、男女游山烧香,此尤风俗大蠹。愿为之厉禁,犯则峻治之。”(1)正德十六年,魏校颁《岭南学政》,发《谕民文》,大兴社学,以“礼乐读诵,互相启迪。务求作新,以期化民善俗,育才成治”。他倡言:“社学之教,不专于念书对句,务要教其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习礼乐,养性情,守教法,禁游逸,远玩好,戒骄纵。如此教之,斯可变化气质,为大学之基本。”其中教谕歌诗之法:一复午学,升堂,如朝仪就位,立听云板命坐。分命诗章,各以簿抄写。字要端楷。有善书者录之。其诗,或诗经,或律诗、绝句,择其得情性之正、音律之和者。年小者代写。写毕,教以歌咏。务令庄敬和平、明白通贯。歌风雅者用正音,歌律诗之类,或正音,或越吟。始命各生读成诵,令善歌者数人同歌数次,于是众歌。既成声,每班十人歌于先生之前,用钟鼓,其余笙箫琴瑟之类,以渐教而和之。未升歌者俱端坐静听。歌毕者,命复位坐听。其声容温雅广大者录之,清丽俊逸者录之,静正简淡者录之。如躁涩俗弱、妖艳凄楚者教而革之。年小未能歌者但令诵记、听歌而已。歌罢退食,击云板如朝仪。一复晚学,如仪就位。立良久,击云板,命习礼……习礼毕,请善琴者教琴。择生徒可教者教之。迎琴案,焚香进先生位前,请听琴。学琴者就琴案东西立。在位者俱拱立静听。凡鼓琴皆用正操,除滛怨操不用。听毕,先生复位,教琴者退于后馆教琴。其余所当用之乐,亦以渐斟酌教之。诸生在位者听云板命坐,以班出讲。习六书九数、五御之法,酌其简明者教之。御虽今日不行,亦当讲明,以备古人一艺。有余功者听其退于后馆习乐歌咏,命持重者二人临之。有失礼放肆者禀责勿恕,务使诸生和气相亲、礼文相敬,以成善教……一生徒既教琴者,以三日一次午后至学,听教后退于后馆习弹。每生只许教二三操。既能者免赴馆弹习。其间年长生徒如有不习科举之业愿学乐歌诗者,除坐斋日外,命其午后常至本学后馆学习。有琴者命自携琴。如有士夫乡人善琴好学者,许社学师生时以礼请,午后至学。有父兄能敦尚礼乐以教子弟者,本职查访礼劝。(1)社学是青年学生修养气质、教化民风的地方。魏校欲引传统的诗乐之教,移风易俗,作育英才。在他看来,和正音雅乐相对的戏曲是“祸败之机”、“愚伪之俗”。他厉言:“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并对戏曲表演加以限制查禁:“为父兄者,有宴会,如元宵浴节,皆不许用淫乐琵琶、三弦、喉管、番笛等音,以导子孙未萌之欲,致乖正教。府县官各行禁革,违者治罪。其习琴瑟笙箫古乐器听。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嘉靖元年,魏校巡历广东各地敦促风教后,再发谕民文,要求禁革曲本,谓其“诲人以淫”。(2)魏校在广东的改革是现实需要,也取得了明显效果。嘉靖《广东通志》卷20云:“嘉靖初,提学副使魏校大兴社学,以训蒙士,十郡一时兴起。”道光《佛山忠义乡志》卷12载冼桂奇言:“吾乡固有社学四焉,盖督学庄渠魏公所毁诸淫祠改建者也。是时崇本务实,教化兴行,风俗改观,人才辈出。余时尚少,列诸生,歌诗习礼,今犹能记忆其盛。”嘉靖十四年(1535),任职广东的御史戴璟颁《正风俗条约》,要求“勿好观杂戏、群唱山歌”、“禁淫戏”。他对民间演剧更为痛恨:“访得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挑动男女淫心,故一夜而奔者不下数女。富家大族恬不为耻。且又蓄养戏子,致生他丑。此俗诚为鄙俚,伤化寔甚。虽节行禁约,而有司阻于权势,卒不能着实奉行。今后凡蓄养戏子者,悉令逐出外居。其各乡搬演淫戏者,许各乡邻里首官惩治,仍将戏子各问以应得罪名,外方者递回原籍,本土者发令归农。其有妇女因此淫奔者,事发到官,仍书其门曰:淫奔之家。则人知所畏,而薄俗或可少变矣。”(卷18)措施不可谓不严厉。魏校、戴璟等人的教化、曲禁,有其社会背景。明初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一批儒家士大夫,努力建立合乎规范的地方秩序。与这些政府行为呼应的,是本地乡绅的乡约、教化运动。在广东最早大约是正统初年,唐豫举办乡约。其名虽不彰,其道并不孤。《粤大志》卷14《献征类·理学正传》载:“薛侃,字尚谦,揭阳人。丁丑登进士,疏乞归养。师事阳明于赣,四年而归。汲引后学,议行乡约。”(1)正德十二年(1517),薛侃立乡约,其中有:“家中又不得搬演乡谭杂戏。荡情败俗,莫此为甚。俱宜痛革。”(乾隆《揭阳县志》卷7)另据邓智华先生的研究,魏校之后,黄佐、霍韬、方献夫、湛若水、冼桂奇、庞嵩山、何维柏等大批岭南士大夫相继在地方开展教化活动,包括乡约、乡礼、族谱、家训、志书、书院等。礼乐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备受推崇,影响深远。乡礼之中,影响最大的是黄佐嘉靖九年退职家居后所辑《泰泉乡礼》。卷1《乡礼纲领》曰:“市井里巷之语,郑卫之音,毋经于耳。不正之书,非礼之色,毋经于目。”可见是倡雅乐,逐俗乐的。他又提出,“听琴赋诗之外,声伎演戏、博弈奇玩之类,及世利纷华,一切屏绝。其有非僻傲惰者,众共罚之。”“凡亲迎,不许用鼓吹杂剧,送迎交馈。”“凡亲迎……其女家先一夕燕女,聚亲戚,唱乡歌,谓之歌堂。今亦革去,惟母醮女如礼。”“凡昏礼,不得用乐。”“凡丧事,不得用乐及送殡用鼓吹杂剧、纸幡纸鬼等物,违者罪之。”卷7《士相见礼》有《奏乐音法》,包括钟、磬、琴、瑟、笙、箫、鼓七种乐器。另有《诗乐音律》。卷3《乡校》、卷5《乡社》详细介绍了歌诗之法:食后施午学之教,歌诗或书数……自后五日一次歌诗,免写字,令善歌者为倡,与众同歌。既成声,每班十人歌于先生之前,用钟鼓。其余箫笙琴瑟之类,以渐教而和之。未升歌者,俱端坐静听。歌毕者复位。其声容温雅和平者赏之。如躁俗悲淫者,责而教之。又有:凡社学,置乐器,备八音,略如释奠之数。乡约会日,或击鲁薛鼓之半以习投壶;或击鲁薛鼓之全以习射仪;或习弹琴;或习吹笙;或审音于言,如宫舌居中、商口开张之类;或审音于听,如凡听宫如牛鸣窦中,凡听商如离群羊之类;或调声诗以比琴瑟,或讲究律吕大指。皆可。如有年长不习举业、愿来学乐歌诗者,许与诸生同事。凡正月元夕为岁始,腊月大傩为岁终,亦许会饮于社。教读制相戒之词,以见无已太康之义。或令童生歌《七月》之诗一阕,或习士相见礼,或行投壶礼,或行乡射礼。务在雍容揖逊,敦从古雅。须用歌咏劝酬,使人观感,不得酣唱邪曲,演戏杂剧,以导子弟未萌之欲。每月朔望先一日晚,……次日放假,或于放假日演习诸礼,或听审音乐,或仿释奠之乐以舞勺,或仿干戚之制以舞象,务养其耳目血脉,使温醇恭敬不至拘迫。彼必乐于听从,而免嬉戏逃避之事。(1)《泰泉乡礼》成书后,被称为“医世良药”,尤为广东所重,几至家喻户晓(嘉靖《广东通志》卷40《礼乐志五·乡礼》)。《四库全书总目》云:“佐之学虽恪守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且谓《泰泉乡礼》一书,“深寓端本厚俗之意。大抵皆简明切要,可见施行,在明人著述中犹为有用之书。”(第1册,P.461)复兴礼乐,是儒家学者的理想。他们或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地方文献里有不少这类记载。嘉靖《增城县志》卷18《杂志·漫谈类》:“粤有好古君子,慨然有志于先代之礼。乃变其服为深衣大带,缁冠绚綦,乃变其器为牺尊兕觥、笾豆簠簋,乃变其饮为揖让升降,终日百拜。”《粤大记》谓陈激哀“少为郡庠生,释奠掌佾,遂善歌《鹿鸣》诸诗。声若出金石,闻者乐之……后激衷中壬午乡试,教谕邵武之泰宁,与诸生朔望习礼。束修馈遗,皆不受。晋国子助教。弃官归,益贫窘。献夫时延之谈论,鼓琴雅歌。及卒,与献夫祀于乡贤祠。”(PP.386,387)这些以“淑人心、正风俗、扶世教”自任的广东学者认为,“天下风俗美恶存乎人,人之贤否存乎教”,(P.31)对礼乐的推广不遗余力。湛若水《新论》云:“礼也者,履也。乐也者,乐也。礼以履之,使民无邪行。乐以乐之,使民无邪心。无邪行则风俗可得而正也。无邪心故祥瑞可得而格也。后世礼既坏则民无所履,故手足莫措。乐既崩则民无所乐,故怨咨日生。”他向往的世界,“食足,善心生,伦理明,风俗厚,礼乐兴,和气致,天地泰,万物若。”湛若水亦将礼乐付诸家乡建设。洪垣撰湛若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