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四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1页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四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2页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四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3页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四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4页
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四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核心素养测评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解析】选A。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律法来规范,故A正确;法家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B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一身,故C错误;在诸多的律法中,不仅有关于擅权的,也有关于结党营私的,故D错误。2.(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解析】选D。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D;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A;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B;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拟”不符合史实,排除C。3.(2020·厦门模拟)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以说明当时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解析】选B。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据此可知其地位有所提高,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之前有所松弛,故选B;既然“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纲常伦理,排除A;“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C;“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D。4.(2019·福州模拟)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查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 ()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选B。“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可见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随意性,故选B;“内阁学士”与“六科给事中”没有直接关系,没有涉及内阁学士地位的变化,排除A;“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与皇帝直管六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体现的是对皇权的制约,体现不出加强,排除D。5.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有利于中央集权C.净化了官场风气 D.推动了地区交流【解析】选B。据材料“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分析,此举有利于减少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省籍回避制度有利于减少徇私舞弊,减少社会矛盾,排除A;省籍回避制度有利于净化官场风气但不能限制官员腐败,因此不能绝对的净化官场风气,排除C;省籍回避制度是政治制度,这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6.明太祖朱元璋三编《大诰》并颁行,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抗租误役、流亡隐匿和使用凌迟、枭首等重刑的案例。朱元璋的做法 ()A.践行了重典治国政策B.保证了小生产者利益C.实现了社会秩序稳定D.遏制了官场腐败产生【解析】选A。据材料明太祖对大量惩治官民不法行为的重刑案例加以汇编并颁行,具有警醒不法官民的作用,是其重典治国政策的反映,故选A;明太祖的做法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而不是保证小生产者利益,排除B;“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应该说有利于,排除C;“遏制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拓展延伸】明初治国用重典(1)吸取元代“宽纵”亡国的教训。(2)以“重典”为消灭异己、巩固皇权、稳定社会秩序的手段。(3)“重典”是惩治贪官污吏、奸猾豪民的需要。7.(2019·济宁模拟)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认为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故选D;“华夷观念”在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排除A;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排除B;题干未提及怎样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排除C。8.与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不同,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向上可直接密折陈奏,向下则可随时弹劾道府州县。这一变化说明 ()A.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B.府州县的权力被督抚替代C.君主统治严重依赖督抚D.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解析】选A。根据材料“明代地方设三司分理事务”“清前期设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集行政、司法、监察、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可知,督抚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选A;总督和巡抚只是加强了对府州县的控制,没有取代其权力,排除B;清朝前期就已经实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排除C;清朝前期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9.明朝时,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明朝中后期,虽然军备废弛,但常常传出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这说明明朝 ()A.北方边患问题严重 B.国家的凝聚力较强C.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D.民间慈善活动活跃【解析】选B。由材料“面对外敌入侵,不但明军浴血拼杀,京城的百姓也自发捐钱捐物,支援朝廷”“北方边镇百姓与驻军合力、死守孤城并击退强敌的佳话”可知应对外敌入侵,明朝体现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选B;北方边患问题是材料反映的现象而非实质,排除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C;材料强调民众一致对外杀敌而非民间慈善活动活跃,排除D。10.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的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解析】选C。据材料“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的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可知,雍正朝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督控制,体现了皇权的加强,故选C;材料只强调向皇帝密奏的人员增加,与官员制衡机制无直接联系,排除A;材料所说“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的增加,与权力机构设置无关,排除B;材料所涉及的官员并非局限于特务机构,排除D。11.(2019·郑州模拟)美国史学家罗威廉在《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一书中认为清朝有三个机构创新,三个创新指向了清王朝统治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具体情况如表所示: 机构职能主要表现理藩院管理对汉族中国本部十八行省之外的管理(大清帝国的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对皇帝个人及其家族的保护军机处控制满洲统治者对核心包括军事权力和行政权力的高度控制这说明清朝 ()A.倾向于推行满汉民族分治政策B.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C.实行家国同构的国家管理模式D.对边疆地区控制相对比较松散【解析】选B。据材料理藩院管理多民族与大疆域,内务府保护皇帝及其家族,军机处控制军事、行政等核心权力,这说明清王朝构建了较独特的帝国管控体系,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故选B;材料的三个机构创新没有体现满汉民族分治政策,排除A;家国同构早在西周就已实施,体现不出“创新”,排除C;理藩院的专门设置体现的是对边疆地区控制的严格,排除D。12.(2020·淮南模拟)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 ()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解析】选B。由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关于司法内容,非立法问题,因而无法得出清代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排除A;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中依据的例不断更新,无关司法程序的问题,因而无法得出司法程序是否严格,排除C;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排除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材料二1540—1640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6000,到17世纪末增长到约20000人。乡绅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增加,一大批出身非绅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遗嘱看英国乡绅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13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可知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根据材料一“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知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第(2)题第一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与材料二中“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而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根据材料一“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与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而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与材料二“15601639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3760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而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第二问原因,在作答本题目时,我们一方面要分析晚明,另一方面还要分析英国。就晚明而言,根据所学知识,明代乡绅注重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其原因是受到中国宗法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与当时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有关;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就英国而言,根据材料二中提及的时间段——16—17世纪,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社会人员阶层流动的加快;根据材料二中所提及的事件——宗教改革,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二中对贵族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知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答案:(1)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答出四点即可,每个要点3分)(2)不同点: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5分)原因:晚明:宗法传统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流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