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城市化的概念是城市化理论的灵魂,城市化的内涵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但同时我国城市化的滞后给中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城市化问题,是一个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从分析城市化的内涵入手,讨论我国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化内涵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一、问题的提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谈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除城市化之外,城镇化、城市现代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相关概念也都在城市化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学者们在城市化定义上的这种分歧,会相应地影响到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道路选择、城市化的发展战略等问题的认识,进而会影响到相应的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如果对其不加以区别,不仅不利于城市化理论研究,而且还可能延缓城市化的实践进程。因此,明确城市化的本质和目标,使城市化概念条理化、规范化、明朗化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二、学术界主要代表性观点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有所不同。经济学家强调城市化是从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地理学家强调城乡经济和人文关系的变化,社会学家强调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人口学家强调人口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等等。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人口城市化”观点有西方学者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还有学者指出,城市化就是人口从乡村流入大城市以及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另一西方学者将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还有一部分国内学者认为这种集中既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尽管上述各种定义在语言表达上不尽相同,但却反映了人们对城市化的一个基本共识。这类定义将城市化界定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上,是早期的、较为传统的城市化定义。但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为,城市化过程既是一个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过程,又是一个社会进步、社会制度变迁以及观念形态变化的持续发展过程。另一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内容包括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文化的城市化等。上述定义使得城市化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其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但相对来说,其内涵正在缩小。这类定义的优点是比较全面、概括地揭示了城市化的主要内涵,避免了对城市化的简单化的片面理解,有助于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城市化问题、缺点是在全面而且分层次地展现了其内涵的同时,给人以庞杂、冗长之感,其文字不够精炼,不便于记忆,仍属于描述性定义。三、城市化与相关概念辨析城市化与城镇化在我国学术界里,城镇化与城市化的概念时常出现。对于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将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化。有国内学者认为,镇是城市的初始形态,包含于广义的城市之中,人口无论转移到城镇或者是城市,都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改善。因此城市化和城镇化两者并无实质性差别,只是后一术语更强调镇的作用而已。而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城镇化代替不了城市化。另有学者认为城镇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城镇化只是强调农业人口进入城镇。单凭城镇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是不完整的。因为城市不只是地域概念,市场是其基本功能。根据城市化内涵,城市化要由突出人口流动转向突出功能提升,不仅包含城镇化的内容,更要突出其成为市场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文化教育中心的内涵,特别要关注其经济能量的聚集度和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力。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小城镇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缺乏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有城无市”的现象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存在的共同问题。因此小城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城乡的过渡带。有学者认为小城镇不等于城市化,甚至并不是城市化的主流。小城镇发展是城乡经济要素不能一体化和资本短缺条件下被迫的选择,而不是最佳的选择。事实上,就我国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而言,城市化与城镇化的侧重点不同,分别代表了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区域内的小城镇转移和积聚的过程,强调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而城市化强调城市自身的不断完善过程,侧重点主要是以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的过程,即以现有城市吸纳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向现有大中城市的转移积聚、现有城市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广义的城市化包含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的起点和初期阶段,是城市化的一种发展模式。发展小城镇应当是国家城市化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谈。四、我国城市化的水平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中国城市化滞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根据一项统计,我国1995年的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世界上1950年的平均水平,落后45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2000年为36.09%,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5%的水平,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低5个百分点。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看,我国的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与第三产业的低水平相适应。这种不协调关系,根本原因还是我国产业结构自身的问题:工业化相对超前,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城市的长期短缺,造成各种问题比较突出,负面影响很大。也有学者指出,实际上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双低”状态,是工业化水平偏低,不足以拉动城市化。通常认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看法是一种错觉。另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目前实际的城市化水平仅比国际正常水平略微偏低,不存在异常偏低现象。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看,我国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根据对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相关关系的数量分析,2000年我国人均GDP大约为830多美元,城市化率为36.09%,基本符合上述判断。问题在于近20年来由于侧重发展小城镇,城市规模结构存在严重的偏差,小城镇比重上升使得服务业缺乏必要的市场空间,导致了城市效率下降,影响了城市功能的发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是城市化滞后,而是隐性超城市化。我们不能单纯地按现行户籍制度的城市人口来计算城市化率,并据此与工业化率作比较,这样计算出的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肯定是偏低的。因为我国工业产值中的很大部分是乡镇企业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创造的,这些人的主要经济活动已经脱离了农业,实际上已实现了产业转移,应将他们及其供养的家庭人口也算入城市人口才比较合理。事实上我国真实的城市化水平要比统计数据高,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显然是超城市化了,或称为了隐性超城市化。不同意中国存在隐性超城市化观点的学者指出:不应把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人员都视为城镇人口,因为其中大部分作为常住人口已被统计在内;而将部分既务工又务农的人口算作隐性城市人口也是不科学的。应该看到,我国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基础设施条件差,第三产业相对落后,离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对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可估计过高,城市化的任务还很艰巨。五、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目前,国内不少学者认为,根据世界多数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规律,我国将进入从30%到70%的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十五”时期的城市化水平每年将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国内外城市化经验表明,一个时期的城市化速度直接受制于经济增长状况。预计“十五”时期我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在7%左右,这将对这一时期城市化发展构成基础性约束。“十五”时期的就业、投资和消费等因素也从不同方面制约着城市化发展。考虑到“十五”时期我们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必然要在制度和政策创新上有所突破,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消除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体制障碍,进而出台一些加快城市化的政策,“十五”时期城市化速度有可能高于“八五”时期年均0.74个百分点的速度。但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的效应在一个时期又是有限的。初步判断,“十五”时期城市化有可能接近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但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6.09%。按照上述预测的速度,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可以达到50%~6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在这期间,将有3亿左右的人口要由乡村进入城市。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数量将由现在的667个增加到1400个左右,城市的发展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六、我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城市化进程的滞后性中国人口城市化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道路的一般模式,其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经过改革开放至今20多年的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但仍然很大。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是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的滞后性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城市化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据统计,1996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又出现拉大的趋势。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就业矛盾和供给无市场的矛盾都可以从城市化的滞后性中找到解释。(二)城市化结构的不平衡性我国城市化结构不平衡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各级城市及其人口规模结构不平衡;二是城市化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后,主要通过乡村工业化来推动人口城市化。目前,我国城市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逐渐增加;但尽管制订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发展方针,大城市无论数量还是规模都有较快的增长。从1952年到199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平均增长6.8倍,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镇人口增长5.5倍,而1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人口增长了6.4倍,因为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的人口基数差异很大,可见大城市在我国人口城市化过程中仍处于主导地位。(三)隐性城市化问题隐性城市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处在转变中城市化地区和人口,这些地区所具有的城市特征还比较弱,没有达到建制镇的标准,但它的城市特征是在增长之中的。这种意义的城市化是一种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二是指有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已经从事非农产业或者居住地点比较集中,但是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的制约,按照户口的登记,这些人还属于农村人口。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化实际水平比公布的统计结果要高,因为我国在城市化滞后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性城市化”现象。我国隐性城市化人口大约为2亿人,占农村人口的22.5%,占全国总人口的16.9%,在今后5~10年内,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点,主要是如何实现这部分隐性城市化人口的显性城市化。(四)制约因素的多重性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人口约束、户籍制度、就业制度、资金约束、观念约束、农业基础等。首先,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系列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是造成城市化滞后的主要方面。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初期都存在着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形成一系列偏重城市人口的制度安排,被称为“城市偏向”。而我国“城市偏向”的内涵更为丰富,从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到医疗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城市偏向”问题。通过行政手段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主要的目的是为防止城镇尤其是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及由此造成的“城市病”。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深化城镇国有企业改革使城镇职工“隐性失业”显性化,城镇就业矛盾也在客观上制约着经济型城镇流动人口的城市化。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有8000~9000万农村人口在城市生活或工作,尽管其经济活动和经济来源与城市经济密不可分,但户籍制度却使得他们既是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城市人”,又是无市民资格的农村人,成为“候鸟式”的流动人口或“边缘人”。其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增加100~200万的城市人口,所以,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及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但人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03月山东齐商银行济宁分行招考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扬州市仪征市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财务会计个人述职报告(合集7篇)
- 2024-2025学年土默特右旗三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 职员辞职申请书(15篇)
- 我有一个想法500字满分写作素材12篇范文
- 单位办公室人员个人工作计划范文5篇
- 2024年荒坡土地承包经营权协议
- 下车间实习报告集锦十篇
- 护士个人工作总结15篇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二(上)期末地理试卷
- 【8地RJ期末】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卷(含解析)
- 养老院安全巡查记录制度
- 2024年度三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营股权转让协议3篇
- 2025年春季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
- 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广东工业大学
- 世界各大洲国家中英文、区号、首都大全
- 恶性肿瘤中医中药治疗
- 2024年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波浪发电商业计划书
- 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 地理 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