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与繁意识的哲学根源_第1页
生命意识与繁意识的哲学根源_第2页
生命意识与繁意识的哲学根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意识与繁意识的哲学根源

金志林的《生命之树》揭露了生命意识和繁殖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意识,也是形成人类民族起源哲学的基础。中华民族的“阴阳相合,化生万物”和万物“生生不息”的本源哲学,正是基于这一人类的基本意识。繁衍是生命无限的延续,因此,繁衍意识实际上也是生命意识。生命之树就是人类“生者长寿,死者永生”生命意识的观物取象。植物树木的寒来暑往,表现在生命之树崇拜和太阳,周而复始的太阳崇拜的复合。就是“中华古史传说中冬出旭日的扶桑和西落夕阳的若木,太阳光华生命之树。而高大通天的长青之树,则被视为天地中轴的通天通地、通神通阳的建木生命之树。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华’。就是一棵屹立于宇宙中心的万古长青的巨大的太阳光华生命之树。在中国古代传说里有两棵分别生长在东极和西极的太阳树,他们是太阳和神鸟升起和栖息的场所,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的扶桑树上升起,晚上就落在西边的若木树上。还有一棵叫‘建木’的盘根错节极其茂盛的通天神树,它拔地而起,直上九霄,长满了层层叠叠的果实和树叶,它是众神或者仙人以及具有人神交往无穷法力的巫师来往天上人间的通道,是一座神奇的天梯树”(1)。苗族、彝族仍流传的神话传说中也有“枫树妈妈”“梧桐树生人”的说法。在古印度,生命之树是“大梵树”,是宇宙树,在旧约《创世纪》的伊甸园里有着生命之树与分辨善恶的树,在北欧神话里有一棵叫“奥定”的生命之树。这些不同民族的生命树都表达了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一、发于生命教育的“树”造型对树的崇拜意识从远古到现今形式虽然发生一些变化,但其歌颂生命、赞美生命、祈祷生命和纪念生命的实质没有丝毫变化。东方中华民族的思想本源源至于生命之树的生命崇拜;生命的崇拜以各种形式存在着,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如鄂温克、达斡尔族的主要丧葬方式———树葬,被认为是不灭灵魂与神仙相遇或升天的唯一捷径。云南纳西族正月初一要祭祖坟后边的一棵不能砍伐的象征生命的树;秦晋陇东西北黄土高原偏僻村落流行着一种祭树神的风俗。香港新界的居民每隔十年举行一次以烧祭香树的习俗:祭树时将整株香树点燃,然后在伐木地点再植新树,以备十年后再祭;西方圣诞节必不可少的圣诞树,是欢庆神圣生命诞生的“宇宙树”。诸如此类的树崇拜民俗文化还在以各种形式延续与传承。在弗雷泽《金枝》一书记录了许多国家与地区关于树的风俗与信仰:树有灵魂,树有性别,树承载先人灵魂;树能行云降雨,树能使阳光普照,树能使六畜兴旺,树能使妇女多子……(2)生命树崇拜在人类通天通地、生命永生的意识的观念体现,就是作为大地中轴的“宇宙树”。人类作为宇宙中轴的生命之树的通天观,作为中国的本源哲学观念则是阴阳观和通天观的合一。宇宙中轴建木之所以作为生命永生意识的象征,在于它通天通地、通阳通阴、天地相同、阴阳相合、生命永生的通天观和阴阳观的合一。民间美术的创作理念是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的统一,集体意识是一种传承已久的集体心智,它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固化成观念的替代物,形成了民间美术中的符号。以“树”造型的作品作为文化象征的符号,主要有“宇宙树”与“生命树”两类。“宇宙树”以物质形式表达古人对宇宙、天象的认识,“生命树”反映的是古人的吉祥观念并张扬其生命意识,但两“树”界限有时却并不明显。可以说“生命树”(宇宙树)是民间美术中表达一切动植物生命包括宇宙的歌颂“生”的符号。在世界人民的潜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一个树形结构思维的生命树思想结构,树形结构存在于许多方面,如中华民族清明节祭祀祖先中祖先的树形排列、祖先图谱中的树形排列、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姓氏的树形排列、世界各宗教中表现的树形排列,人类生活中与树形结构息息相关的举不胜举,这些都表达了人类对生命崇拜、生命延续、生命永生的思想意识。从历史文物汉代画像石中无论是双鱼相交、双龙相交还是双鸟相交图,中间均有生命树图案。当代晋南新绛盛死者牙齿的随葬品“牙袋”上仍用布缝绣成蝉形虎头生命树,象征子孙后代“蝉”连不断。民间美术与原始文化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因此具有典型的象征宇宙天象或歌颂与张扬生命的“生命树”符号是民间造型艺术作品中的主要表现对象。(3)大量的民间剪纸、编织、蜡染、农民画、实用器皿、雕刻等艺术作品无不有“生命树”的造型。生命树也常与其他张扬生命的吉祥符号同时出现在作品中,以加强其生命符号的意义。比如:鹿(鹿头花)、鹤、鸟、猴、鼠、鱼、莲、娃娃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间“生命树”造型不一样,同一题材也有因为创作者不同而造型风格迥异,但造型特点却是它们共有的:那就是不论造型如何变化,“生命之树”总是占据中心的重要位置,动物或人物只能分别对称于两侧。这种造型结构在艺术上被称为中轴对称结构。中轴对称结构造型由于居于中心的对象是视觉力的感知中心,而视觉从中心向两边辐射,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中轴对称结构是大自然的一种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之一,也是世界各民族对宇宙自然崇拜的表现,尤其在中华民族的思想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如“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观。中华民族的“阴阳相合,化生万物”和万物“生生不息”的哲学观,应该说这些都是具有典型象征符号。“生命之树”造型其审美实现靠的就是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机制与大自然对接完成的。具有典型象征符号的“生命树”造型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人与自然艺术的精神共振。二、生命树在民间造型上的应用严格的中轴对称结构表现出一种宗教式的静穆之感和理性精神,所以这些具有典型象征符号意义的“生命树”造型大都是应用于特别的时间、场合或仪式上。比如我国民间剪纸“鹿鹤同春”“鸬鹚戏莲花”“鹿头花”,这些样式都可通称为“生命树”造型。这些样式是黄土高原老年妇女根据传统习俗,用绿纸或红纸剪一种树,形似鹿头,树梢栖有两只鸟;树干左右两旁各剪鹿、鹤一只。而这些造型样式一般只在农历“立春”“惊蛰”之日开剪或张贴,但在晋南的闻喜县与晋北的繁峙县,节日与婚事时也兴贴“鹿头花”。根据古文献记载:鹿为“候兽”,鹿受太阳的影响,身上反映了一种气候变化的自然现象,冬至这天鹿角自行脱落,有鹿茸孳生的生理现象,鹿角滋生是大地春回之兆;鹤是“候鸟”,也是“生命”“太阳”“永恒”“长寿”的象征。这种由鹿鹤组成的生命之树图纹,古人称“生命的桂冠”。它既是古代“物候历法”的具体纹样,也有“太阳崇拜”与“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鹿头花生命树造型:鹿头花开始是鹿头花纹样的原始形态,后来向树的植物形态发展,鹿头花茂盛如树,树上有鸟,树下有猴,更有人首的造型。已故的甘肃镇原县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剪的鹿头花生命树剪纸作品中除具有生命树意义的鹿头花外,树下有绞有石头和两只狗,这些图样其他地方不常见,靳之林先生认为是镇原古羌族、匈奴的白石崇拜与盘瓠的犬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我国民间流行的具有典型象征符号的“生命树”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仍然是上面栖有双鸟的“生命树”,树下是猴吃桃(双猴献寿);有的生命之树,树下是鹿和鹤(鹿鹤同春);另一类演变成双凤、双鸟、双鹤、双蝶、双鱼的盆花与花瓶。生命之树图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变化着,但是生命的文化内涵却不曾改变过,形成了特有的生命树文化,比如常见的摇钱树造型。据专家从历史文物中考证:在汉代、唐代文物里看到许多摇钱树、枝形灯或树形灯,都是“生命树”文化的衍生与转化。比如:河南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出土的非常复杂而精致的“十三枝”大陶灯,其上贴塑各种动物和人物,灯炷或灯座间等处所端坐或乘龙的“羽人”,那是“仙化的生命”,即仙人———古人所认为的生命高级形式。摇钱树上吊挂的金钱宝物,与小人或小生物同在,这是古人认为宝物最好的生命力或繁育力只有与生命物相伴生,才能保证财富(乃至权力)不断增殖。生命树从生殖、繁荣的原始精神崇拜上演变成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摇钱树,造型上也不一定是对称中心结构,没有一种宗教式的静穆之感。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间造型也凸现出典型的生命树文化意识,通过生命树形象与其他生殖崇拜的形象进行了大胆地嫁接,造型上活泼生动,具有故事性。此外,民间艺术家在创作传统样式的同时也有一些具有个人色彩的“生命树”造型,它们当中依旧传承了原始的“生命树”理念,只不过造型具有了个性色彩,并不是集体意识下的程式化造型。这些作品亦可以称为以生命树为题材而衍生的民间美术造型。他们利用“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的造型手法把“生命树”理念进行了一番最个人的演绎。(4)树木给人的生命力印象超过其他任何自然物,自然也就不奇怪人们为什么要把生命的本原归结在植物上。民间传统文化中以树的名义张扬生命的神秘、崇高与伟大,并创造出无数神奇而美的造型正是人们对生命之源、宇宙之源的求知求索,也潜藏着对美好事物的强烈憧憬与欲求。民间剪纸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它的外在形式表达了中华人民内心最质朴的思想情感,它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作者从事民间美术创作已经多年,随着对生命宇宙观的深入认识,萌发了创作生命之树的渴求,采用民间剪纸这一特殊形式用近两年多的时间创作了百幅生命之树,构图多采用中轴对称结构表现形式。中轴对称结构造型由于居于中心并向两边辐射,使得每幅画面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中轴对称结构是大自然的一种最基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