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传入中国的背景与背景_第1页
钢琴传入中国的背景与背景_第2页
钢琴传入中国的背景与背景_第3页
钢琴传入中国的背景与背景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琴传入中国的背景与背景

根据续集的介绍,钢琴在中国。“万历二十八年,大西洋利马宫发现了他的民族乐器……纵三英尺,横五英尺,藏在中间,绳……以金银或链为基础。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应之。”1利马窦公元1580年到澳门,1600年(即万历二十八年)抵北京。依据上述,他所献乐器应为哈普西科德(Clavichord)。这正是首次传入我国的钢琴——古钢琴。我国最早的键盘乐器学习者大概是康熙皇帝,但他只是处于对该乐器的好奇,自娱自乐罢了。近代以来的钢琴教学,最早出现在北京、上海、澳门等地的教会学校。清末民初我国初兴起的“学堂乐歌”,促使大量的风琴和少量的钢琴传入,这恐怕是钢琴这个外来乐器首次在中国取得社会性地位的滥觞。中国人掌握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是因钢琴教学活动在“五四”前后的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相继展开,并随着学校音乐教育的开展和许多音乐社团的建立,使其得以发展。随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音乐教育中的钢琴教学就更为系统了。30年代的钢琴教学与演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国立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于1929年聘请了包利斯·萨哈罗夫主持钢琴教学就是范例。这期间,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从启蒙到逐步成熟,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李荣寿的《锯大缸》和后来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江定仙的《摇篮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刘雪庵的《中国组曲》、丁善德的《春之旅组曲》、瞿维的《花鼓》、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内蒙组曲》等等,同时介绍和引进了大量国外的经典钢琴文献,培养出我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等,为我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中国第一只创作作品”钢琴一踏上中国大地,就在孕育中国钢琴曲的诞生。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适当的水分和温度,促进了中国钢琴曲的萌发。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端于清末民初之际。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初期,有个重要的特点:当还没有出现能独立举办钢琴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之前,一些音乐家们已经开始写作中国自己的钢琴音乐作品了。毫无疑问,唤起创作民族钢琴曲的重要动机和目的,首先是为了适应20世纪初国内钢琴初级教材的需要,所以早期的中国钢琴曲,多出自教师之手,但因为当时印刷钢琴谱极其困难,许多人靠手写谱传抄,因此流传下来的仅只有当时被公开发表于杂志上的几首。2目前留有资料的中国第一首自己创作出版的钢琴曲是赵元任(1892—1982)所作的《和平进行曲》(Marchofpeace)。赵元任又于1917年创作了钢琴曲《偶成》,1919年创作了钢琴曲《小朋友进行曲》。此外,还有李荣寿创作的钢琴曲《锯大缸》,这是最早的以民间曲调为主题的中国钢琴曲。当时这类钢琴曲都有共同的特征:对外来技巧尚处于学习模仿甚至硬搬的阶段,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相当于儿童钢琴初级教材程度,且都是能在钢琴和风琴上弹奏的小品。“但是,这些产生于20世纪初的中国早期钢琴小曲,对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钢琴小曲,在一定程度上使源自欧洲的钢琴艺术同中国独特的艺术思维和音律联系了起来。”3如《和平进行曲》。作者以欧洲功能和声为基础,并注意和声与我国民族音调旋律的结合,开启了我国近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先河。虽然从今天的角度看,该钢琴作品比较简单、短小,也欠丰富,但从历史发展的层面来说,该作品确成为一首划时代意义的钢琴代表作品。而《锯大缸》(下例)则是在民族民间旋律基础上,运用欧洲传统和声配置完成的一首钢琴作品。尽管该作品只是在民歌旋律的基础上,配置简单的Ⅰ——Ⅳ——Ⅴ级和声,但是作品所体现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今人学习和称赞。这个时期为创作歌曲而编配的钢琴伴奏,在“中国化”钢琴音乐创作方面也作了种种探索。赵元任的《卖布谣》、《也是微云》、混声四部合唱《海韵》,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萧友梅的《问》,黄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的钢琴伴奏,都烘托和渲染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成为艺术歌曲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时段在许多音乐教育家、作曲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国钢琴音乐基本上完成了从孕育萌芽到发展的过程,也为我国后来的钢琴音乐创作、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许多钢琴音乐创作、教学与演奏的宝贵经验。二、民族化创造了一个新的选择1932年,老志诚创作了《牧童之乐》,江定仙创作《摇篮曲》。这两首作品,标志着中国作曲家努力冲破理论的束缚,表现作品的中国风格,并取得了重大发展。《牧童之乐》使用了许多四度叠置、四五度叠置和弦,以及二、四、五度平行进行,突破了三度叠置和弦的规则,在当时是很有创造性的。《摇篮曲》似乎受到肖邦《摇篮曲》的启示,在表情上相当动人,宁静、朴实的低音上主题,十分深挚、恳切,通过丰富的调性对比,将意境深化、引申。主题再现时,因织体的改变形成了梦幻般的色彩。完全成熟的第一首中国钢琴曲是贺绿汀写于1934年的《牧童短笛》。这是第一首享誉世界乐坛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这首曲子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于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齐尔品举办的“中国民族风格作品”比赛中获得头奖。这是轰动当年乐坛的一件大事,《贺绿汀传》(史中兴著)一书中记载:“《新晚报》评论说:‘最重要最值得纪念的,是他打通了中国音调与西洋乐理的界限,他那作品的成功鼓励了我们复兴改进中国音乐和研究西洋乐理的技术,经与一般极端保守古乐者和主张完全欧化者以同样的警醒。’”。4作曲家瞿维多年之后还能清晰地描绘出听了这次音乐会的感受:“它的出现有着不寻常的意义,为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开创了一个新天地。”的确,《牧童短笛》既运用了西洋音乐的技法,又展示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它的音乐形象使人联想到国画中的写意手法——这是中国艺术家眼睛所观察的那种诗情画意。“写意以简洁的艺术手法描绘大自然的律动,来体现人类深刻的心灵感受和情趣。”5它是一首听得见的抒情诗,也是一幅看得见的风景画。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具有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畅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化和声。第一段音乐向人们展现出一幅活生生的水墨画: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在的吹着竹笛漫游于田野,一支笛子吹着高音部,另一支则伴吹着低音部,形成了自由式的二部对位,以五声调式为主体的和声音程的替换,使乐曲显得和谐明朗,而又充满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第二段是主调音乐速度稍快、活泼。主旋律仍然像笛子,模仿了竹笛特有的颤音技法,明亮而高亢,伴奏跳跃欢欣。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加花变奏。“加花变奏”是中国笛子曲的主要变奏手法,它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加深入而富于动感。第三段比之第一段,在旋律上多些变化,更加活泼欢畅,它体现了风光秀丽的乡间田野及牧童在牛背上怡然自得地吹着笛子的情景。《牧童短笛》的创作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意义。魏廷格曾在《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一文中写道:“那时的中国钢琴界,面对不久前才来到中国的欧洲音乐理论和音乐表现工具所产生的问题,实际上认识并不很明确,……正是《牧童短笛》,以它清脆、优美的‘笛声’,第一次给予了明确、有力的回答。它告诉人们:欧洲音乐理论大体上是可以同中国音乐实践相结合的。但是不能生吞、活剥,必须以中国审美之‘胃’,给予消化,只吸收对中国音乐艺术肌体有益的部分。经过改造了的外国技巧,完全可以表现出中国气质……乐器在本质上是工具,关键在于如何使用。”6因此可以说,《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由早期的探索阶段进入真正艺术创作阶段的里程碑。在这次“征求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创作评奖活动中,除了《牧童短笛》之外,还有另外5首曲子脱颖而出: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俞便民的《c小调变奏曲》、陈田鹤的《序曲》和江定仙的《摇篮曲》合计4首均获二等奖;贺绿汀的《摇篮曲》获二等荣誉奖。这些作品各具特点,但从它们之中,可以看到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典型风格特征:作曲家们追求清晰透明的旋律线和简洁的曲式结构,并且从来没有大段沉重的和弦连接倾向。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影响比较大的作品还有萧友梅的《哀悼引》和《新霓裳羽衣舞》两首。其中,后一曲是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篇《霓裳羽衣舞》中所述的已经失传的唐代同名乐曲为构思的基础上而作成,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以民族历史为题材的较大型的钢琴曲。该曲的旋律与和声配置方面,都有意识的探求突出民族风格,给当时音乐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1936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的作曲家刘雪庵(1905—1985),在学生时期创作的钢琴曲《中国组曲》,运用欧洲传统作曲技法和民族乐器琵琶等演奏技巧及表现民俗风情内容的民族音调相结合,写成由“头场大闹”、“傀儡舞踊”、“西楼怀远”和“少年中国进行曲”4首钢琴织体对比强烈的适合民族审美情趣的小品组曲,也是当时较好的钢琴新作。三、丁善德创作的第一乐章是在民族乐队的高价值创作中所取得的这一时期钢琴曲的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水平却相当高。更多的作曲家进行了更多种题材、风格的创作实践,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向深广的领域推进。钢琴家丁善德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早期作品《春之旅》组曲(1945年)包含《待署》、《舟中》、《杨柳岸》、《晓风之舞》4首小曲。《待署》表达了向往光明的诚挚、渴望的心情,心理刻画上相当成功。《晓风之舞》有着青春的活力,初步显示出作者富有动力性的创作个性。1948年,丁善德在法国又写了《序曲三首》和《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两首作品都是对祖国怀念心情的流露,并且在艺术个性和中国民间音乐风格的创造、突破,对西洋音乐的借鉴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特别是《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以十分干净、精致的笔法,表达出深切感人的怀念之情。这首作品包含了5个变奏,或恬静优美、或潇洒多彩、或轻盈活泼、或温柔含情,音乐在生气勃勃的乐段中结束。这是我国钢琴创作中大量的民歌主题变奏曲的第一首,并且至今也是少见的优秀变奏曲。丁善德身为钢琴家,深入学习了作曲技巧,具备了创作钢琴曲的良好条件。他的作品,从意境的丰富多样,弹奏技巧的发挥,到作曲技巧的运用,都是新的、富有成果的探索。特别是和声方面不协和音的有效运用,为民族钢琴创作从纵向结构上提供了创造性的经验。在这方面,桑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彻底避开功能和声体系,全部采用不协和音响。这首作品是中国国内音乐创作史上最早的先锋派作品——无调性现代钢琴曲,此曲以民歌为素材,在保留原有旋律骨架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大和发展,和声上完全摆脱了三度叠置的和声结构,充分使用了四度、三全音和七度结合为主的不协和和声音程,艺术效果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