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校释订补_第1页
《汉语大字典》校释订补_第2页
《汉语大字典》校释订补_第3页
《汉语大字典》校释订补_第4页
《汉语大字典》校释订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大字典》校释订补

“是”是一个广泛的词。《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词典》在中国目前有许多同义词。但语言的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地方俗的差异,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表现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必须承认,还有不少新词新义,在已出各有关辞书中,尚未涉及。本文是以戏曲例证为纲,择其重要及稀见者,作为解读对象,经初步分析,共得36解。其中,《汉语大词典》只占13解,《汉语大字典》只占14解。这些,过去虽有过解释,但缺少戏曲例证,有些还因取证少,有些因徒托空言而无实例;有些因溯源不到位,未能从语言的历史发展中较好地求得确解和展示不绝如缕的传承脉络,对此则分别给予补充。其他二十几个义项,都是本文提出的新词新义。正文后面还从其他古籍中辑得20个义项,也都是新面孔,今一并汇释于此。不当之处,希望时贤不吝指正。(一)少年:李、梁氏也小姐,你是读书聪明的人。(元·白朴《墙头马上》四[斗鹌鹑]白)看了他容貌儿实是撑。(元·乔吉《两世姻缘》二[醋葫芦])哎哟,天那!我是那好人家女,好人家妇,那得那奸夫来?(元明间·无名氏《勘金环》三[尧民歌]白)他寻的亲事我知道了,不是半老佳人,就是少年丑妇。(清·李渔《凰求凤》十一[传言玉女前])以上“是”字,用作动词,表示肯定、判断。《左传·定公十二年》:“无成,是无孟氏也”。《孟子·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唐·王勃《滕王阁序》:“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春为花博士,酒是色迷人。”《金瓶梅》第九十九回:“有名坐地虎刘二,在酒家店住,专一是打粉头的班头,降酒客的领袖。”《老残游记》第六回:“诗曰:杀人如杀贼,太守是元戎。”以上义并同。今语仍多用之,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七:“三仙姑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小芹。”(二)周公东征,四国这年纪小的女孩儿是生的好,叫他伏侍老相公。(元·郑廷玉《后庭花》一、白)是弹得好也,其声哀,其意切,凄凄然如鹤鸣九皋,使妾闻之,不觉泪下。(明·李日华《南西厢》十九[锦上花]白)是有个二八年华,三五婵娟,又不比寻常人家。(明·汤显祖《紫钗记》四[祝英台·前腔])是果然画得好也。(清·洪曰升《四婵娟》四[风入松]白)以上“是”字,表示加重语气,强调所肯定的事物。含有的确、确实、实在等义。《诗·豳风·破斧》:“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四国,指殷、东、徐、奄。皇,借为“惶”。诗言周公一东征,这4个国家便恐惶起来。诗又云:“周公东征,四国是遒。”遒,意谓顺从。言周公一东征,四国便顺从了。两“是”字起的都是强调作用,堪称此用法的始祖。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唐·孟郊《惜苦》诗:“名回不敢辩,心转实是难。”《七国春秋平话》卷下:“毅曰:‘先生不强,恁师父鬼谷先生是强。’”《西游记》第十四回:“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初刻拍案惊奇》卷三:“是有一个媳妇,赛得过男子。”《老残游记》第五回:“是一个人从树林子里出来。”以上义并同。(三)是则为人之“是”,还是则“则”是则无妻,我身自不由己,须有爹妈在家乡尤(犹)未知。(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二十七[大圣药·同前])是即是下梢相见,咱大小身心,时下打叠不过。(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黄钟宫·侍香金童缠令])是则是海藏龙宫曾共逐,世不曾似水如鱼。(元·尚仲贤《柳毅传书》一[赚煞])则俺山寿侄儿是软善,犯着的休想他便肯见怜。(元·李直夫《虎头牌》二[石竹子])是则是花头儿须恁般小,惟有许多香得好。(囗·无名氏散套[越调绣停针]《荡起商飙》,见明·张禄辑《词林摘艳》卷二)以上“是”字,表示让步关系,意义相当“虽”、“虽然”。各例曲文中“是则是”、“是即是”常结合在一起用。按:“是”字有“虽”意,“则”字亦有“虽”意。同为一个“是则是”的句法,因侧重点不同,解释亦各异。张相说:“是则是一语,从语法之组织上分析之,以‘是’字为本位,则可解为‘虽则是’;以‘则’字为本位,而读第一个‘是’字略顿,则可解为‘是虽是’,与‘小则小’之犹云‘小虽小’,‘老则老’之犹云‘老虽老’同。”(见《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但这种用法,不始自元,上古早有之。如《诗·庸阝风·君子偕老》:“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象,借为衤象(xiàng向),镶也。衤象服,是说衣的周边领袖都镶上花边。子,指宣姜。淑,贤淑,指品德。云,发语词。连起来是说:衣服的周边、领袖都镶上花边虽然美,若宣姜品德不贤淑,将奈之何?唐·白居易《游平泉,宴氵邑涧,宿香山石楼,赠座客》诗:“古诗惜昼短,劝我令秉烛。是夜勿言归,相携石楼宿。”“是夜勿言归”,意言虽然夜已来临不要说回去。宋·柳永[满江红]词之四:“中心事,多伤感。人是宿,前村馆。想鸳衾今夜,共他谁暖?”“人是宿”,人虽宿也。看来,“是”作“虽”解,盖有自矣。(四)“已完事实”,总痴人也保其力是教我软地上吃乔(交),我也不共你争。(元·关汉卿《调风月》三[梨花儿])他若讨吃么,与你几块歪剌,他若讨穿么,你与他一疋苘麻……是石人也动心,总痴人也害怕。(明·徐渭《渔阳弄》[那吒令])以上“是”字,用作连词。例一“是”字与下文“也”字相应,例二“是”字与下文“总”字相应,皆“即使”之意,表示假设性让步。让步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也可以和既成事实相反的事。上列二例,均属于前者。(五)“是非也非我”,是“观其正义”,也非“非”你三人平昔无瑕疵,你三人打死虽然是,你三人倒惹下刑名事。(元·关汉卿《蝴蝶梦》一[寄生草])你说可是我的是,可是他的是?(元·无名氏《黄花峪》一[醉中天]白)非邪?是邪?回头一顾神飞越。(明·汪道昆《高唐梦》[醉罗袍])(生:)……他暗使诡计,央人去破起亲来,怎么了得?还是不说的好。(丑:)也讲得是。(清·李渔《凰求凤》十一[传言玉女前])以上“是”字,意谓“正确”、“对”,与“非”相反。《墨子·耕柱》:“功皆未成,子何自是而非我哉?”《吕氏春秋·察传》:“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晋·陶潜《归去来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唐·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诗之二:“是非何处定,高枕笑浮生”。《朱子语类》卷一一七:“是非自有公论。”《西游记》第七十四回:“众妖都道:‘说得是。我们各自顾命去来。’”《老残游记》第九回:“然则桀纣之为君是,而桀纣之民全非了,岂不是是非颠倒吗?”清·俞木越《茶香室丛钞·伯夷之弟》:“惟太守之性异,未详孰是。”以上皆其义。今犹言“自以为是”、“一无是处”。是此用法,亦源远而流长矣。(六)是处儿声动,害娇娃受惊是事一齐瞥样,挑取被包雨具,度岭涉长川。(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二十二[女冠子]白)是处咸亨,法正官清。(元·郑光祖《老君堂》四[七弟兄])俺两处各心碎,是有遭间阻的也不似俺不吉利。(元·石君宝《紫云亭》二[二煞])小娘子才貌兼全,是人知道。(元·高明《元本琵琶记》十一[醉太平]白)是花都开放了,那牡丹还早。(明·汤显祖《牡丹亭》十[皂罗袍]白)是处儿风声动,害娇娃受惊。(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荀灌娘围城救父》[山桃红])以上“是”字,多用在名词前面,用意同“凡”,总括之词,包举一切在内。“是事”,犹事事;“是处”,犹处处;“是有”,犹所有;“是人”,犹人人;“是花”,犹所有的花;“是处”,犹处处。晋·陶潜《饮酒》诗之十八:“觞来为之尽,是咨无不塞。”意言凡所咨询,解答无不满意也。梁武帝萧衍《赠逸民》诗:“是代皆有,何代无人?”唐·杜甫《归雁》诗:“是物关兵气,何时免客愁?”宋·柳永[定风波]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关汉卿《谢天香》杂剧引此词,“是事”作“事事”。宋·苏轼《狱中寄子由》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注云:“‘是’一作‘到’。”按“到处”,亦即“处处”也。《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是处便为家,何但明音寺?”《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小人姓张,因为做事是件顺溜,为此人起一个混名,只叫小人张溜儿。”以上“是代”、“是物”、“是件”等“是”字,皆包举一切之意。(七)“是”即“只”寻思那人情忒浅,往复相将是一年。(宋·无名氏《张协状元》三十九[哭梧桐·同前])普天下的人,谁家不事父母?那个没有爷娘?独是小生不然,自幼丧了二亲。(清·李渔《巧团圆》二[意难忘]白)以上“是”字,用作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是,犹礻氏也。”礻氏,“只”的异体字,今通作“只”。此用法亦早有之。《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谓”,只谓也。《金瓶梅》第八十九回:“(陈经济)骂道:‘淫妇你又来做什么?还是说我在你家雌饭吃!你家收着俺许多箱笼,因此起的这大家业,不道的白养了女婿!’”“还是说”,还只说也。按:是,乃“只”的音近借用字。“是”、“只”韵调并同,声母亦近。崇祯本《金瓶梅》曾删掉“是”字,非是。(八)衬字为句,指“是”还是“也”是人也那是鬼?(元·高文秀《黑旋风》一[正宫端正好]白)我性命恰便似当风秉烛,恰便似水上浮沤,哥哥也,那金环儿无那是有?(元明间·无名氏《勘金环》三[十二月])以上“是”字,用在选择问句,“还是”的意思。例一“是人也那是鬼?”意即是人还是鬼。“也那”为句中衬字。例二“无也那是有”,意言(金环儿)无还是有哪。“也那”亦为句中衬字。此用法小说中亦有之,如:《西游记》第三十回:“那怪道:‘不知是我分离,是你分离哩?”又第八十二回:“绑着是捆着?要蒸是要煮?”《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一:“袁忠还道他是戏言,不想至夜果然上船劫掠了四百锭去,不是他是谁?”《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请问老伯,典史的官,比知县大是小?”皆是。今语犹然,如说:“你吃米饭是吃面?”(九)“丁是丁,算”你是你,我是我。(明·冯惟敏《不伏老》一[赏花时·幺]白)以上“是”字,是在前后相同的词语中,连用两个,表示严格区分,互不相涉。这种用法,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物和事,如云“丁是丁,卯是卯”、“一是一,二是二”。《红楼梦》第四十三回:“我看你厉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又第七十三回:“谁的妈妈奶子不仗着主子哥儿多得利益,偏咱们就这样‘丁是丁,卯是卯’,只许你们哄骗了去。”《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我向来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老舍《四世同堂》第二十七章:“他从来是个丁是丁、卯是卯的人,永远没干过这种拖泥带水的事。”(十)银的工艺和作用他得到了一日是一日,我过了一岁无一岁。(明·汤显祖《紫钗记》五十二[啭林莺·前腔])且往那放债的人家,借贷几两银子,过得一日是一日,熬得一朝是一朝,到后来自有好处。(清·李渔《慎鸾交》二十[梧桐树犯·前腔]白)以上“是”字,用在动词后面两个数量词之间,含有“算做”的意思。“过得一日是一日,熬得一朝是一朝”,意言过一天算一天。《红楼梦》第七十一回:“我能够和姐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官场现形记》第四回:“现在乐得捞一个是一个。”(十一)“你是私家车”(带云:)奶奶,你是老人家!(唱:)须知些道理,有的事便捱不到家里!(元·石君宝《紫云亭》二[红芍药],依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本)以上“是”字,用作代词,相当于“这”、“这个”,表示近指。“你是老人家”,意谓你这个老人家也。《广雅·释言》:“是,此也。”“此”与“这”义同。这种用法,亦早有之。《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晋书·刘琨传》:“而匹石单无所顾忌,怙乱专杀,虚假王命,虐害鼎臣,辱诸夏之望,败王室之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唐·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敦煌变文《庐山远公话》:“是时远公心怀惆怅,怨恨自身。”《水浒传》第九十二回:“是夜二鼓时分,又听得鼓角喊声。”清·昭木连《啸亭杂录》卷五“缅甸归诚始末”条:“是月,派荆州满州兵一千五百名。”(十二)“是”是接前文,即用前文姐姐为人是稔色,张生做事忒通疏。(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般涉调·麻婆子])是好!是好!一了说:碧桃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元·孙仲章《勘头巾》三[金菊香]白)面前多少宽田地,子孙受用的是。(明·杨廷和小令[北商调水仙子]《怀归》,见《乐府余音》)以上“是”字,用作甚(shèn)词,表示程度,有极、很、甚等义。例一“是”与“忒”互文为义。例二“是好”,谓甚好,即指下文“碧桃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例三“受用的是”,谓受用得很,是承接前文”面前多少宽田地”而言的。此用法亦见之小说,如《西游记》第六十七回:“众家都是感激,东请西邀,各各酬谢。”“都是感激”,意即都很感激也。(十三)《清拓荒》“清孔”《明贾仲明散套”,清孔德基《无所不同,有他“也”今日清早晨起来,烧的汤瓶儿热,开开这茶铺儿,看有是么人来。(元·关汉卿《四春园》三、白)读书万卷多才俊,少是末一世不如人?(元·张国宾《公孙汗衫记》一[油葫芦],见《元刊杂剧三十种》)白玉池,琼花岛,将我度为道友,可是末善与人交?(明·贾仲明散套[一枝花]《花溪音乐喧》)咱两个有是末言三语四差?动不动打着骂着咬着牙。(明·朱有火敦小令[十棒鼓],见《词林摘艳》卷一)以上“是”字用同“甚(shén)”,疑问代词,盖以音近而假借之也。有什么、甚样、怎么等义。所列各例中的“是么”、“是末”,皆“什么”之义。《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正在厨内寻思,百般无计,只听的后面廊下有人出来。宋江道:‘却又是苦也!早是不钻出去?’”“早是不钻出去”,意言早怎么不钻出厨房去?(十四)云“是”字引起的思考遍身都是致命重伤,嘴上现有梅花血印。(清·李渔《玉搔头》)八[女临江]白)以上“是”字,表示事物的存在。“遍身都是致命伤”,意言致命的重伤全身到处都有。这种用法的特点,主语常是表处所的语词,“是”字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以云为翊云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曰:“先主(刘备)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观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唐·崔灏《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宋·欧阳修[踏莎行]词:“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西游记》第六十七回:“这山经过有八百里,满山尽是柿果。”《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那眼泪早泉涌一般,落得满衣襟都是。”今语随处都可以听到这种说法,如云“山上都是树”、“满街都是人”、“全身都是汗”,等等。(十五)我是个人的试。你是谁?我是去看咱。(元·吴昌龄《张天师》三、白)我是听这上衙更鼓咱。(元·李文蔚《燕青博鱼》三[醉春风]白)哥哥,兀自江岸边有一只渔船,我是唤他一声咱。(元·郑廷玉《楚昭公》三[迎仙客]白)我是猜咱。(元·乔吉《金钱记》一[赚煞尾])你是穿上这袍铠。(元·无名氏《小尉迟》一[柳叶儿]白)我是往涯上看一看去咱。(元·无名氏《冯玉兰》三、白)有何指证?你是说来。(清·李玉《五高风》三[点绛唇·前腔]白)以上“是”字,用同“试”。例中“是看”、“是听”、“是唤”、“是猜”、“是穿”、“是往”、“是说”,皆谓“试看”、“试听”、“试唤”、“试猜”、“试穿”、“试往”、“试说”。试,尝试、试验也。盖以其音同而假借之。试,借作“是”,亦见之小说,如《西游记》第七十四回:“三藏道:‘你是变了我看。’好大圣,念着诀,摇身一变,变作个干干净净的小和尚儿。”(十六)“是”是“事”拈起纸笔,标是实,教千年万古传于世。(元·王伯成《贬夜郎》三[二煞])(介休云:)太子是泄非干微臣之过,皆因吕用公奉宫里圣旨所逼。(元·狄君厚《介子推》二[迎仙客]白)是有足诧,物有固然。(元·无名氏《千里独行》二、白)我如今不免再央王婆去说,多多下些财礼,他贪我财礼,必是成也。(明·朱有火敦《团圆梦》楔子[赏花时·幺])以上“是”字,用同“事”。汉·刘向《新序·杂事》:“君臣不合,国是无由定矣。”敦煌变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若早是醉迷,又望(坑)而行,必见颠坠,此是(事)亦然。”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一:“蔡进曰:‘国是方定,愿少俟之。’”《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孙子曰:‘物来讲和一件是。’乐毅曰:‘何是也?’”以上各“是”字皆假借为“事”。晚近仍有此用法,如云“莫谈国是”是也。反之,“事”亦借作“是”,如《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我若嫁得这等样丈夫,便心满意足了,只事(是)怎好对爹爹母亲说得?”可见“是”、“事”通假是双向的。(十七)“势”之意马儿,你若不是我呵,是做了干梁了也。(元·马致远《岳阳楼》二[贺新郎]白)以上“是”字,用同“势”。势者,谓情势,含有必定意。例中“干梁”二字,乃“干粮”的叶音,用来回应并调侃郭马儿。同时隐含郭马儿前世为柳树精,柳树干了可以做房梁。所以说“你若不是我呵,你是做了干梁了也”,意言如果不是我来度脱你柳树精,你势必要做干燥的房梁了。“是”在这里,也是同音假借字。(十八)《通典》卷2《汉光武帝书》明刘秀《子其道系》,云:“是得天下也。”青霄有路终须到,好酒无名是不归。(元·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三[二煞],见《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上“是”字,谓“誓”,以同音假借。明·赵琦美脉望馆抄校本正作“誓”,今郑骞、徐沁君校本皆从之。按:“是”借作“誓”,亦见之元代小说,如《三国志平话》卷上:“昔日南阳邓州白水村刘秀,字文叔,帝号为汉光武皇帝。光者,为日月之光,照天下之明;武者,是得天下也。”“是得”即“誓得”也。(十九)“犯亲解良,是未息。”家住蒲州是解良,面如挣枣美髯长。(元·郑光祖《三战吕布》一、白)以上“是”字,用作句中衬字,无义。“家住蒲州是解良”,意即家住蒲州解良也。《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要知端的,除是与你去问恩主周镇抚,方知备细。”《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急急走到孺人处,喘气尚是未息。”小说中两“是”字,亦皆为衬字,省略了而义不变。(二十)捻玉梅低手,起事时,偏私家车老身是赵太公家居住。(元·关汉卿《五侯宴》三[倘秀才]白)贫道是这无天之外,有影无形,风里来,雨里去,闻不见,摸不着。(元·李文蔚《圯桥进履》一[上小楼]白:)俺是这抱鉴营街积妓墙下住坐。(元·李寿卿《度柳翠》楔子、白)妾身上厅行首金恰恰,是成都府里住坐。(明·王子一《娇红记》上、白)有个侄儿癞头鼋是小西门住,去寻问他。(明·汤显祖《牡丹亭》四十[孤飞雁]白)手捻玉梅低说,偏咱相逢,是这上元时节。(明·汤显祖《紫钗记》六[江儿水])以上“是”字,用作介词,意犹“在”,表示所在的地点或时间。《诗·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马呙骊是骖。”“是中”,在中也。“是骖”,在骖(旁)也。可见在周代即有此用法,以后历代皆不乏见。如:《乐府诗集·子夜四时歌·秋歌》:“掘作九州地,尽是大宅里,处处种芙蓉,婉转得莲子。”唐·储光羲《江南曲》:“绿红深见底,高浪直翻空,惯是湖边往,舟轻不畏风。”唐·杜甫《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兼遗宫茅屋赀》诗:“客里何迁次,江边正寂寥;肯来寻一老,愁破是今朝。”宋·晏几道(一作柳永)[鹧鸪天]词:“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宋·王沂孙[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词:“小帖金泥,不知春是(在)谁家。”《朱子语类》卷一○四:“延平先生尝言,道理须是日中理会,夜里却去静处思量,方始有得。”《宣和遗事》前集:“为头的是郓城县石碣村住,姓晁名盖,人唤他做铁天王。”《西游记》第七十七回:“那大圣正是烦恼处,又遭此抢白,气得咆哮如雷。”(二十一)“我引你去见孙先生”,以更多的方式组织起来请问二位,你两下相争,为件什么事起?求尊故,若还欠债是我代偿逋。(清·李渔《巧团圆》十[不是路·前腔]白)以上“是”字,用作介词,意犹“由”,表示某事由某人去做。“还欠债是我代偿”,意思即是说:还欠债这件事由我来代偿。《七国春秋平话后集》卷中:“此人道:‘是我引你去见孙先生。’”这句话是说:要见孙膑先生由我领着去见。《西游记》第七十七回:“那怪须是我去,方可收得。”这句是说,要收那怪,须由我去。此与上举曲意完全相同。同是介词,也可以同时作“由”讲,但又有不同。如:《西游记》第六十八回:“内有两个年老的太监道:‘你这面貌稀奇,声音不对,是那里来的?’”又第七十三回:“师兄可曾问他是那里来的?”“是那里来的”,意即“由那里来的”。因为这两例是表示路程的起点,也可以解作“从那里来的”、“打那里来的”或“自那里来的”。但“从”字、“打”字和“自”字就和曲例搭配不拢,这是同中见异的地方。(二十二)《唐》卷二四《虎》是字,云三害之中,去得一两害,也还可以苟存,若再一二年不得除去是,四乡尽成齑粉矣。(清·无名氏《双瑞记》十九[香柳娘·前腔]白)我梅香每日是,送了晚饭,出了桶子,锁了房门,放倒头,鼾呼一觉,直到天亮。(同剧二十[祝英台·前腔]白)老母不要埋怨了,狗徒这会儿的心是,不知飞在那里哩。(同剧二十一[泣颜回]白)听得那周处是,不要说杀人,他蛟也会杀,虎也会杀。(同剧二十九[普贤歌]白)当初周处斩蛟射虎是,人人知道的,不消聒絮了。(同剧三十四[驻云飞]白)以上各“是”字,用作语尾助词,相当现代汉语中的“呵”字。此用法亦见之小说,例如《西游记》第三十回:“好道着一个回来,说个消息是(呵),却更不闻音。”又云:“如今既到这里,却怎么好?必定要见他一见是(呵)。”同书第三十一回:“你若唬了我的孩儿,与他柳柳惊(压压惊)是(呵)。”第三十二回:“若保得唐朝和尚去,也须要发发昏是(呵)。”第三十四回:“我这般一个身子,怎么便摇得响?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呵)。”第六十八回:“若到闹市丛中,也不知唬杀多少人是(呵)!”又云:“唬得他跌跌爬爬,跌死几个,我倒偿命是(呵)!”第七十五回:“若还能彀拜佛求经,除是转背摇车,再去投胎夺舍是(呵)!”(二十三)“已走明帝的兵,似也”“已传”“有德主义”规模全是大人家,不在红娘下。(元·关汉卿小令[中吕朝天子]《从嫁媵婢》)我平日之间,一文也不使,半文也不用,若使一贯钱呵,便是挑我身上肉一般。(元·郑廷玉《忍字记》楔子、白)把个苏妈妈便是上古贤人般敬。(元·石君宝《紫云亭》一[醉中天])恰便是小鹿儿扑扑地撞我胸脯,火块似烘烘烧我肺腑。(元·孟汉卿《魔合罗》一[一半儿])朱明帝的兵将个个好是天神。(明·沈君谟《一合相·破矶》[刮地风]白)(旦:)一个高鼻子,一部落腮胡,好像个回回,扮得来越发是什么?(末:)教人道是个胡种的明妃。(明·沈自徵《簪花髻》[滚绣球]白)而今不似洛阳时,瘦得腰肢是柳丝。(明·梁辰鱼小令[南仙吕入双调玉抱肚]《嘱雁》)夜深沉,独自卧;起来时,独自坐;有谁人孤忄西似我,是这等削发缘何?(清·无名氏《尼姑思凡》[新水令·接前])以上“是”字,用同“似”,意谓相像、类似也。“是”、“似”一音之转。梁辰鱼小令、《尼姑思凡》两例均前作“似”,后作“是”,又剧中“恰便似”多作“恰便是”,并可证。此亦见之小说,如《二刻拍案惊奇》卷五:“大凡做贼的见了做公的,就是老鼠遇了猫儿,见形便伏。”“就是”,意犹就似、就像也。(二十四)《四马投唐》二[滚充定产法是做的泼水难收,至死也无对,今日个一庄也不借。(元·关汉卿《哭存孝》三[醉春风])你但放个耐心儿忍受,是做的泼水难收。(元明间·无名氏《四马投唐》二[滚绣球])是做得鸾凤同栖,鱼水相依,谁想这一场风流过失,倒能彀成伉俪,做夫妻。(明·朱权《卓文君》四[川拨棹])以上“是”字,用作副词,意犹“已经”,表示事情已经做成。例一、例二“是做的泼水难收”,例三“是做得鸾凤同栖”,都指过去的事。所以例一下文说:“今日一庄也不借”,例二说“放个耐心儿忍受”,例三说“倒能彀成伉俪,做夫妻”,各例都是今昔对比。“是做的(得)”已成元明间戏曲熟语,随处可见。(二十五)《隋书》卷1《有气字》,第第20页著录“是”为“世”我不认得恁刘沛公,放二四,拖狗皮,是不回席。(元·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三[小梁州]白,见《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不曾见他粉油头忒弄色。(明·汤显祖《牡丹亭》二十三[天下乐])这个婆婆,是不曾认的他。(同剧五十五[北出队子]白)以上“是”字,用同“世”字,意犹“从来”,放在否定词前,作副词用。“是(世)不”,意即“从不”;“是(世)不曾”,意即“从来不曾”、“一向没有过”。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世(一)”条释云:“世,犹从也、终也。”例一“是不回席”,徐校本已校“是”为“世”,皆是。但他们皆未取证,实际明人杂剧,有的径作“世”,而不作“是”。例如:朱有火敦《香囊怨》二[滚绣球]:“赤紧的鼓楼东市井丰盈,车辗的泥辙深似坑,马践的尘埃满面生,子(只)我这绣鞋儿世不曾干净。”徐渭《渔阳三弄》[六幺序·幺]:“世不曾挂齿沾牙。”(二十六)“是”字含义解释也是我前是前绿,自遣自受。(元·杨梓《霍光鬼谏》三[二煞],见《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上“是”字,亦用同“世”,同音假借。隋本、郑本、徐本皆校改为“世”,并可证。“前世”,意即前辈子、上辈子。按:此“世”字虽与前项同,但前者用作副词,此用作名词,词类属性各异,取义亦别。(二十七)是1.当质时,是未发迹,卦铺里,恁时节相识,曾算着他面南登基。(元·马致远《泰华山陈抟高卧》三[滚绣球],见《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书生未遇时,伴孤灯一点红。(明清间·叶小丸《鸳鸯梦》一[天下乐])以上“是”字,意犹“当(dāng)”,犹“值”,为表时间之词。例一“是未发迹”,意言当(赵匡胤)还没荣显的时候。例二“是书生未遇时”,意言当书生还没得志(见赏)的时候。小说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妈妈道:‘在家里惯了,是做时便倒安乐,不做时便要困倦。’”老妈妈的话意思是说:在家里做活做惯了,当做活时便倒安乐,不做活时便要困倦。显然“是”字用法同上。(二十八)“是”为“给”老爹与了我十两银子,一领棉团袄,奶奶又是金钗,着我做盘缠的。(元·张国宾《合汗衫》一[天下乐]白)以上“是”字,用作动词,意犹“与”,犹“给”。“奶奶又是金钗”,和前文“老爹与了我十两银子”,正相对应,则“与”与“是”,意义正同。“是”字前着一“又”字,更是明证。(二十九)谁说是私家车(裴舍云:)小姐,你是个读书聪明的人,岂不闻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则行夫妇之礼焉,终身不衰。(元·白朴《墙头马上》四[斗鹌鹑]白)王把色,是听的么?谁人在门首唱叫?(元·无名氏《蓝采和》二[梁州])以上“是”字,用作人称代词。例一“是善事我”,意言他(儿媳)善于事奉我们(公婆)。例二“是听的么”,意言你(王把色)听见了吗。用意都很明显,惜已出各辞书,均未涉及。特别是“是善事我”几句话来自《礼记·内则》。《礼记》是秦汉以前礼仪论著的选集,距今已两千多年,这说明“是”字作为第三人称的代称,历史已很久了。(三十)“有限度说”他那里言多伤幸(行),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元·石君宝《紫云亭》一[混江龙])以上“是”字,用作副词,意犹“都”、“俱”、“皆”、“咸”、“全”,上承家宅、神长,并在家宅、神长后又着一“些”字,皆明显表示总结之意,故云。如作他解,便不确切。“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意言吵闹得家宅、神长都不安静。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把“长(zhǎng)”校改为“常”,作同音字处理,非是。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未予改动,是。(三十一)小令[醉形势》休问我咬嚼,且看我穿着,乞穷俭相死躯老,不冻倒,是饿倒。(元·刘庭信小令[醉太平]《走苏卿》,见《词林摘艳》卷一)以上“是”字,用作副词,意犹“便”,犹“就”,表承接。“不冻倒,是饿倒”,意即不冻倒,便(就)饿倒。在饿寒交迫情况下,预示两种情况的降临,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三十二)知他一个月是家你一程程乘骑去他邦,我子索慢慢的步自还家。他那里伤心去路何处尽?我这里含恨归程知他几日是家?(元·狄君厚《介子推》三[耍孩儿])以上“是”字,用作动词,意犹“回”。“是家”,即回家也。观例句上文云“还家”,云“归程”,正与下文“是家”相对应。再玩本剧言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回国无期,则“是”作“回”解,殆无疑义。(三十三)月自是生成,月被月明激发渐次春光转汉京,风流富贵是生成。(明·汤显祖《紫钗记》二[尾声])以上“是”字,用同“自”,“是生成”,犹“自生成”,意谓本来生成也。汉·王充《论衡·论孔》:“人之生死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唐·杜甫《古柏行》诗:“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金·段克己[水调歌头]词:“月自与人无意,人被月明催老,今古共悠悠。”以上义并同。(三十四)形“足”字,即“片”字,《元刊道》第20页“以方是,方下面第四本兀的是花发多风雨,人生是别离。(元·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亭》楔子、白,见《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上“是”字,应是“足”字,以形近致误。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郑骞《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皆已改正。(三十五)见即作是使火尖枪的楚项羽,是他便刺胸脯。(元·尚仲贤《汉高皇濯足气英布》四[刮地风],见《元刊杂剧三十种》)以上“是”字,“见”的意思。“见”、“是”通用,唐诗已然,如杜甫《渡江》诗:“戏问垂钓客,悠悠见(一作是)汝曹。”又《西阁》诗:“巫山小摇落,碧色见(一作是)松林。”是其证。故郑骞校本、徐沁君校本皆未改动。(三十六)父谢病归游阿斯塔科前代车碾残花,玉人夜下吹箫罢。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元·马致远《汉宫秋》一[仙吕点绛唇])此“是”字用作副词,意犹“曾(céng)”,表示从前发生过某种情况,即下文所指“几度添白发”是也。除以上36个义项中后面二十几个义项为各大辞书所未收录外,还有下面20个义项,也不见各有关辞书:(1)“四牡马癸马癸,载是常服。”(《诗·小雅·六月》)此“是”字用作助词,放在动词之后,相当现代汉语中的“着”字,表示动作的持续。“载是常服”,意即(在车上)装载着常(一种绘有日月的军旗)服(军服)。(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诗·小雅·鹿鸣》)此“是”字,这里用作介词,犹“以”、犹“用”、犹“拿”。承,捧也。将,献也。“承筐是将”,谓以筐中礼品捧献给嘉宾也。(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章句》)朱熹注:“壹是,一切也。”在这里,“是”相当于“切”字,今信函中仍有用之者,如云“接读大札,敬悉一是”。(4)“晋室肇礼,涂歌是作,终被诸管弦,载在乐府。”(唐·崔令钦《教坊记·序》)这里“是”、“终”反衬为文,“是”即“始”也。(5)“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征路。”(唐·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诗)《全唐诗》卷二一六载此诗,在“是征”下注云:“一作‘引归’。”则“是征路”犹“引归路”。冯至编选、浦江清、吴天五注云:“虚无,虚无缥缈的境界,神仙所居。征路,去路。‘是征路’一本作‘引归路’,说仙女们接引他回到蓬莱仙境。”则这里的“是”字作“引”讲,殆无疑义也。(6)“馆是招贤辟,楼因教舞开。”(唐·孟浩然《姚开府山池》诗)“是”、“因”互文为义,是“是”犹“因”也。(7)“韩公是襄士,日赏城西岑。”(唐·孟浩然《和张判官登万山亭因赠洪府都督韩公》诗)《全唐诗》“是”字下注云:“一作美”,是“是”犹“美”也。“美襄士”,赞美襄士也。(8)“野山自爱幽栖所,近对长松远是山。”(唐·元稹《幽栖》诗)下句“对”、“是”互文,意即“近对长松远对山”也。(9)“同年同病同心事,除却苏州更是谁?”(唐·白居易《寄刘苏州》诗)“明年入怀袖,别是(一作有)机中练。”(唐·刘禹锡《团扇郎》诗)“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长安爱少年。”(宋·吴枋《宜斋野乘·状元词误》)“金池琼苑曾经醉,是多少红情绿意?”(宋·周密[杏花天]词)“惟是年年飞雁,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