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大学语文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大学语文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大学语文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大学语文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汪昭坤第1页学习篇目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秋水

(《庄子》)

陈情表

(李密)

答李翊书(韩愈)

论毅力

(梁启超)

灯下漫笔

(鲁迅)论说文单元第2页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著名篇章,反应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政治思想。第3页学习目标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使用方法。文学知识:

了解孔子;识记《论语》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地位。课文阅读分析:说明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理由,了解文中表示孔子关于治国以理、为政以德政治主张;认知本文驳论性质,说明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说理方式;找出文中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了解其表示作用,详细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这一比喻双重喻意;熟记并了解文中含义隽永、以后演化为成语词句。第4页教学导航孔子及《论语》介绍题解/背景课文朗诵文体知识重难点字词了解语言知识点概括思索题层次结构分析写作特色重难点问题解答第5页孔子生平及《论语》介绍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思想关键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含有一定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第6页

在我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统计编纂而成。内容包括哲学、政治、文化、教育思想等各方面,是后人研究儒家思想一部主要著作。孔子生平及《论语》介绍2第7页推荐阅读网站:/cnread1/jswx/c/chaoraode/kzz/

孔子传/2550/gb/rjww.htm

孔子生平、孔子身世、孔子年谱、箴言名句、孔子哲言、儒家著作、教育生涯、政治生涯、历代评孔、学术书库、孔府、孔庙、孔林、《论语》文章:

孔子及其思想第8页题解/背景

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大夫,鲁哀公权臣。他与孟孙、叔孙同是鲁桓公后代。以后这三大家族“四分公室”。

颛臾,是鲁国境内小国,从属于鲁国,且与鲁国公室亲近,只对鲁国国君负责。季康子所以要伐它,首先是为了扩大领土,另首先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结成联盟,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同冉求等人制订了进攻颛臾计划。第9页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认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第10页文体知识

本篇是一篇记言散文,属于论说文中驳论文。第11页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文章经过孔子与他学生冉有、季路之间对话,批驳了季氏吞并颛臾企图,说明了治国以礼、为政以德政治主张。

第12页重点字词了解(一)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进攻颛臾。冉求、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认为东蒙主,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而且在(鲁国)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臣属啊,为何要讨伐(它)呢?”第13页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大夫要这么做,我们俩都不想(这么)啊。”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展现自己才能,就去任职;假如不能,就辞职退位。’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看到瞎子碰到危险却不去扶持;跌倒了又不去搀扶,那又何须用那搀扶人呢?

重点字词了解(二)第14页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而且你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中跑出来,龟甲、玉器毁坏在匣子中,这是谁过失呢?”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池)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攻取它,未来必定成为(季氏)子孙祸患。”重点字词了解(三)第15页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嘴上)不说‘想取得它’却一定找个借口掩饰(人)。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我听说不论是有国诸侯还是有家大夫,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财富)不平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重点字词了解(四)第16页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富平均了就无所谓贫穷,上下和睦就不以为人口少;境内安定了(国家)就不会被倾覆。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做到这么了,远方人还是不归服,就加强文化教育,修治仁义礼乐来使他们归顺,

既来之,则安之。

他们已经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居下去。重点字词了解(五)第17页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服,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境之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氏忧患不在颛臾,而在宫廷内部呢。”重点字词了解(六)第18页语言知识点(一)1、

古今异义①是社稷之臣也(代词,此,这。)②有国有家者(国,诸侯封地;家,卿大夫封地。)③陈力就列(就,担任,充任;列,职位。)2、

词类活用①

动词使动使用方法比如: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

(使……来)②

形容词使动使用方法比如:既来之,则安之。(使……生活安定)第19页语言知识点(二)3、一词多义

相:①焉用彼相矣(辅助盲人走路人,名词)②相夫子(辅佐,动词)是:①是谁之过与(此,这,代词。“是社稷之臣”“是”同此)②尔是过与(提宾标志,助词)过:①尔是过与(责备,动词)②谁之过与(过失,名词)③尔言过矣(错,形容词)为:①何以伐为(呢,语气助词)②后世必为子孙忧(成为,动词)③而必为之辞(给,替,介词)④认为东蒙主(做,动词)第20页语言知识点(三)4、特殊句式①介词结构后置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谋动干戈于邦内C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②宾语前置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即“过尔”,“是”起将宾语“尔”提前作用)③固定格式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B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何要……呢”)第21页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写孔子听到冉有、季路通报季氏将伐颛臾后回答。主要说明季氏不该进攻颛臾理由。

第二段:写孔子听到冉有说出推卸责任话以后做出回答,主要说明冉有、季路对事件有不可推卸责任。

第三段:写孔子听到冉有为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辩解时所做回答。指出问题要害不在于季氏忧虑颛臾近于费,而在于萧墙之内之患,同时说明治国治家应用文教德化主张,表达了孔子治国以理,为政以德政治主张。第22页课文第一段结构首先交代了季氏将伐颛臾背景。后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起此事。后孔子陈说了讨伐颛臾是错误理由。①认为东蒙主——不可伐②在邦域之中——无须伐③是社稷之臣——不妥伐是时,四分鲁国,季氏有二,孟孙、叔孙各一。独附庸之国尚为公臣,季氏欲取自益。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国,则不可伐;在邦域之中,则无须伐;是社稷之臣,则非季氏所当伐也。朱熹《论语集注》第23页课文第二段结构冉有、季路推脱责任。孔子进行反驳。①先是引用周任话。②然后利用两个比喻反驳冉有和季路错误。第24页第三段课文结构冉有、季路表明自己观点。孔子阐述自己政治主张。“丘也闻……既来之则安之。”季路、冉有违反了这些标准。孔子指出了季氏“忧”之所在。第25页思索题1、孔子对这件事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孔子反正确理由是什么?

2、当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

3、从文中找出孔子治国安邦标准。

4、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5、出自本文成语有哪些?第26页思索题答案1、不应进攻颛臾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无须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妥伐2、①列名言。②用比喻。3、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到达“无贫”、“无寡”、“无倾”地步,只有采取“均”“安”“和”治国标准,“修文德”则是实现这一标准详细办法,这充分表达了孔子实施仁政、实施礼

治、加强教化、以德服人政治主张。4、“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只是漂亮托辞,季氏之“忧”在于惧怕于鲁君抗衡失利。故孔子言“在萧墙之内也”。5、祸起萧墙、分崩离析、季孙之忧、开柙出虎。第27页写作特点(一)应驳靶子明确,批驳论点鲜明。

文章开始就提出了应驳靶子,同时批驳论点也鲜明,正如第一段孔子批驳"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不但观点鲜明,甚至带着鲜明感情色彩。

第28页(二)论据多样性。

本文利用了三种论据:(1)是以历史材料作论据,如"昔者先王认为东蒙主"。(2)是以现实事件作论据,如颛臾在邦域之中,而且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不能辅佐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3)是以名人名言作论据,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写作特点第29页(三)以对话形式展开了驳论,破中有立。

文章由冉有三段话引出了孔子三段议论:1、先汇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事,孔子用历史和现实批驳了他们之后明确提出了自己观点,“颛臾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2、既而冉有推卸责任,即“夫子欲之,是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以史书之名言为论据,及形象比喻,批驳了他们之后,又以反问形式提出自己看法,“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最终,冉有又提出“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此时义正辞言提出自己主张,指出应该以修文德来治国,并尖锐地指出其实质性问题,那就是“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些地方都是都是破中有立。写作特点第30页(四)利用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以增强说理力量。

1、比喻句——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说明冉有、季路辅佐季氏渎职。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比喻,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进攻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毁灭,这是一层语意。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看管人。“虎兕出于柙”行凶,“龟玉毁于椟中”,看管人有不可推卸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渎职。写作特点第31页

2、文中排比句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文中反诘句有:

第一段中"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第二段中"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这些反诘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比正面阐述更有力,更能引发人警觉。写作特点第32页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重难点问题(一)本文表现了孔子怎样政治主张?第33页重难点问题(二)(1)先王以颛臾为东蒙山主祭人,即"夫颛臾,昔者先王认为东蒙主"。(2)颛臾是鲁国领土一部分,即"且在邦域之中矣"。(3)颛臾是国家臣子,即"是社稷之臣也"。不论从历史情况,还是君臣关系来说,都不应该进攻颛臾。依据第一段话,简明分析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理由。第34页重难点问题(三)这一比喻有双重语意。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虎兕出于柙”比作季氏进攻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作颛臾被毁灭,这是一层语意。第二层语意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看管人。“虎兕出于柙”行凶,“龟玉毁于椟中”,看管人有不可推卸责任,这一比喻含义丰富,非常形象地批评了冉有、季路渎职。说明“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喻义。第35页重难点问题(四)冉有三段话即:(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3)“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先是汇报事实,继而推卸责任,最终则为季氏辩护,这就组成了孔子三个驳论论点。

这是一篇驳论文。孔子所说三段话驳论论点分别是什么?第36页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本文经过孟子与梁惠王一次谈话,详细阐述了孟子“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不平等和阶级对立,波折反应了当初农业生产情况。第37页学习要求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使用方法。文学知识:

了解孟子;识记《孟子》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地位。课文阅读分析:了解并概括本文表示孟子关于王道政治主要内容;了解本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叙述结构特色,据此分析本文内容层次;了解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说理方法;找出文中比喻句和排比句,分别说明其表示作用。第38页教学导航孟子生平及《孟子》介绍背景课文朗诵重难点字词了解语言知识点概括层次结构分析写作特色重难点问题解答第39页孟子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主要代表。

孟子早岁丧父,幼年受母亲教诲。长大后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门人,治儒术,通《五经》,尤长于《诗》《书》。他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思想,主张实施“仁政”、“王道”,反对“霸道”。曾游说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齐,见齐宣王,一度充当“客卿”,颇受尊重。但当初各国国君,用兵争强,以权谋为先,对孟子“王道”主张,都认为迂阔而不予采纳。以后孟子返回故乡,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第40页《孟子》一书共七篇,是由孟子和他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纂而成,比较集中地统计了他游历生活和思想。后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它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但体式有所不一样,有些章叙述当代一些主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含有议论文规模。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多用比喻,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影响。

《孟子》介绍第41页推荐阅读文章及网站:

网站:

/2550/gb/mencius.htm

孟子介绍、

孟子童年、

孟子青少年、

孟子晚年

孟子思想、

孟子学说、

孟子名言、

孟子旧居

孟子林、

孟母三迁、

孟子受教、

《孟子》文章:

孟子思想第42页背景

战国时期,劳力资源是富国强兵之本。争夺劳力,是各国统治者当务之急。梁惠王惠民办法是他争夺劳力、富国强兵伎俩。因为没到达目标,他便提出了这个疑问。孟子也正是利用梁王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试图引导他实施王道政治。

第43页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专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第44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第45页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于是)耳(而已)矣!

梁惠王说:“我在治理国家方面,总算尽心尽力了啊!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假如黄河以内地域发生灾荒,就把河内百姓移到黄河以东,把河东粮食运到黄河以内,假如黄河以东发生灾荒也是这么办。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专心者。

观察邻国治理,没有像我这么尽心。字词句了解(一)第46页邻国之民不加(愈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但)邻国百姓也没有所以降低,我百姓也没有增多,是为何呢?”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回答说:“大王喜好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作比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擂响战鼓,尖锐刀剑交锋在一起,(这时有些人)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字词句了解(二)第47页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有人跑了一百步而后停下,有人跑了五十步而后停下,凭着只逃跑了五十步来嘲笑逃跑了一百步,那么怎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梁惠王)说:“不能够,只不过不到一百步而已,但这也是逃跑啊。”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孟子)说:“大王假如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百姓比邻国多了。”字词句了解(三)第48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wu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不违反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细密渔网不撒入池塘,鱼鳖就吃不完;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斧头按照一定时节进山(采伐),木材就用不完。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完,这就使老百姓能供养活着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了。字词句了解(四)第49页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供养活着人、为死者办丧事而没有遗憾,就是施行王道(治理天下)开端。”“五亩之宅,树之以(把)桑,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五亩大住宅地,在它周围栽上桑树,五十岁人就能够穿上丝织衣服了;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能够食肉矣;鸡、狗、猪等这些家禽家畜,不要使它错过繁殖时机,七十岁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字词句了解(五)第50页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有一百亩田地,不错过它农时(不在该耕种季节让农民去服徭役),几口人家庭就不会挨饿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认真办好学校教育,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道理教诲他们,须发花白老人就不需要头上顶着或背着驮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字词句了解(六)第51页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老人穿上丝绸衣服而且有肉吃,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些还不能称王统治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猪、狗吃人吃食物却不知道阻止,道路上处处是饿死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字词句了解(七)第52页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人饿死了,却说:‘不是我过失,是年成不好啊。’这和拿刀刺人把人杀死,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假如)不归罪于年成不好,这么,天下老百姓就会都投奔到您这儿来。”字词句了解(八)第53页语言知识点(一)一、难字注音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湾(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第54页语言知识点(二)二、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王无罪岁(毋,不要。注意:“无”+动词,普通通“毋”)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斑)

③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途)三、古今异义

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收成不好)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愈加)

③直不百步耳(仅仅、只是)

④鱼鳖不可胜食也(尽)

⑤王无罪岁(年成)

⑥弃甲曳兵而走(逃跑)第55页语言知识点(三)四、词类活用

树之以桑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

(树、衣、王、罪都是名词转用作动词,意思分别为:种植、穿衣、称王、责备)五、一词多义

王:王(大王)好战,请以战喻。

然而不王(称王,wang4)者,末之有也。

于:寡人之于(对于)国也

移其粟于(到)河内

则无望民之多于(比)邻国也

是何异于(和)刺人而杀之

以:以(凭)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

申之以(把)孝梯之义

第56页语言知识点(四)

六、难句翻译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道理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食物,不知道阻止;道路上有饿死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③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百姓就会来归附了。第57页结构层次全文分三段

一、提出“民不加多”疑问。

二、分析“民不加多”原因。

三、阐述使民加多办法:

l)发展生产

不违农时

不竭鱼鳖王道之始

不毁山林

五十者衣帛2)养化百姓

七十者食肉王道之成

数口之家无饥

颁白者不苦

不检(反面)

3)不施虐政

不发(反面)实施仁政

不罪岁

第58页内容、层次特点

起: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疑问:对照别国国王,发觉自己做国王很辛劳,却没有“民加多”效果(敌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承:

孟子针对梁惠王想法,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指出梁王在本质上与别国国王没有区分。(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转:(转入对自己观点阐述)

分论点一:王道是什么内容(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论据: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民就“养生丧死无憾”了。

分论点二: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论据:要让五十者能够衣帛、七十者能够食肉、黎民不受饥寒;

再让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分论点三:不要把责任推给“年成不好”,应该自己努力。

合:能做到以上这些,“斯天下之民至焉”,拢合全文,又照应开头(为何百姓不加多)。

第59页写作特色(一)一、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文章以“民不加多”和怎样使“民加多”为线索展开叙述。三部分之间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接,结尾以“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环环相扣,中心突出,使文章成为一个严密整体。第60页二、抑扬兼施,循循善诱说理方法(1)先批评梁惠王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施王道详细办法;(2)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能够使民至焉。(3)梁惠王先夸说自己怎样行德政,为百姓做事,然后抨击邻国弊政,(先扬后抑)(4)在打消梁惠王高傲情绪时候,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施王道详细办法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表达。写作特色(二)第61页三、善用比喻1)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只是程度上差异,而没有本质差异。2)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是刀杀。”揭露统治者把“途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观点。写作特色(三)第62页四、排比句利用,增强文章雄辩气势。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从“食”和“用”两方面分三层阐述遵照自然规律必要。2)“五亩之宅……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四组排偶由生产说到教育,雄辩地说明推行王道是唯一方法是根本方法。写作特色(四)第63页重难点问题(一)一、概括本文所表达孟子王道政治主要内容。

概言之就是“仁政爱民”。详细内容是: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对农业资源有节制开发;在人民富足情况下,教之以礼仪。二、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叙述?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和怎样使“民加多”问题线索展开叙述。第64页三、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孟子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来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只有程度差异,而没有本质差异。

重难点问题(二)第65页四、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本文说理方法,含有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特色。1、先批评梁惠王治国方法,然后再提出实施王道详细办法;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能够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2、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施王道详细办法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表达。

重难点问题(三)第66页秋水庄子著名学者南怀瑾这么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不然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假如不生病,一生也能够无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心灵给予了莫大慰藉,而道家集大成人物便是庄子。第67页学习要求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使用方法。文学知识:

了解庄子;识记《庄子》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地位。课文阅读分析:概括本文主旨,说明其客观思想意义;了解本文经过虚构河伯与北海若对话方式进行说理寓言特色;说明本文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作用;识别文中排比句和反诘句,找出文中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及表示作用;了解本文所用逐层推进说理方法,并能做简明分析。第68页教学导航课文朗诵庄子生平及《庄子》介绍

文体主旨字词句了解语言知识关键点层次结构写作特色研究问题第69页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第70页北海若曰:“井蛙不能够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能够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能够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第71页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认为名,仲尼语之认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第72页庄子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很快辞去。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分,不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正确。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第73页庄子思想(一)

1、主张“天道无为”思想楚王派出两位高级官员,,到宋国聘请庄子去楚国做官。濮水岸边,蒹葭深处,他们找到庄子,忙说:“恭喜!恭喜!敝国楚王有旨,要以朝政烦劳庄先生啦。请吧。”庄子坐持钓竿,眼盯浮子,也不回头,只淡淡说:“我听说贵国御苑养过一只灵龟,三千岁啦,前很快死了。楚王吩咐,用白绸裹遗骨,盛大殓入宝箱,荣哀备至,供在庙堂之上。构想你们两位就是这只灵龟,此时此刻会怎样想?是甘愿死去,遗留尊贵骨甲,享受崇敬香火呢?还是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两位官员陪笑:“当然宁肯苟活,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庄子说:“请回你们楚国去吧。我可要拖尾巴爬污泥去啦,恕不奉陪。”(《庄子钓于濮水》)第74页庄子思想(二)2、持有相对主义认识论附:《鲲化为鹏》(北海有条鱼,它名字叫做鲲。鲲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改变成为鸟,它名字叫做鹏。鹏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翱翔起来,它翅膀象挂在天空云彩。大鹏迁移到南海去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第75页庄子思想(三)3、主张无条件精神自由附:《鼓盆而歌》

(庄子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是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逝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觉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推荐阅读:道家及其人生哲学

第76页《庄子》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普通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格调独特,它把深奥玄妙哲理与生动详细想象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含有浪漫主义艺术格调。鲁迅先生曾称赞他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书中寓言很多。《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图为庄子观鱼台第77页推荐网站:8080/novels/zhuanji/zhuangzz/zzz.html(庄子传)/culture/zhuangzi/zh0001.htm(庄子研究)/zzzb/index.asp

(庄子文化)第78页文体本文是一篇“寓言”,“河伯”、“海若”是为说理而虚设人物。庄子写此文是为了告诉我们:“大”、“小”本是相对存在,切莫盲目自傲。骄傲是无知而渺小表现,人莫囿于已见而自负,切莫以已度人空留笑柄。“寓言”是文学体裁一个,它以虚构情节或荒诞故事来提醒一个严厉而深刻道理。这种用形象比喻来阐发一个抽象道理也是先秦诸子散文共同特点,但庄子在这方面最突出,他最善于写寓言。司马迁曾说过:“其著述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散文中人物故事是为形象化说理而出现,从而创设出一个寓深刻道理于生动形象叙事之中独特散文意境。第79页本文以寓言形式,经过河伯与海若之间对话,阐述了有限与无限之间辩证关系,阐述了认识相对性理论,指出了宇宙是无限,人认识是有限。它客观思想意义在于人认识既然是有限,人们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不停开阔眼界,不停顿学习。反对目光短浅,骄傲自满,沾沾自喜。主旨第80页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径)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天山洪按季节到来,千百条河流都涌向黄河,河水漫涨特大,两岸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沾沾自喜起来,认为天下美景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望去,看不见大海尽头。字词句了解(一)第81页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仰视样子)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认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在这种情况下,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面孔,面对着北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么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说就是我这么人呀!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而且我曾听说有小看孔子学识,轻视伯夷义行人,起初我不相信;

字词句了解(二)第82页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目睹了您无边无际,(假如)我不来到您家门就危险了,我将永远被那些有学识、有涵养人所耻笑。”北海若曰:“井蛙不能够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能够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能够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海神说:“井底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居住环境限制;夏天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什么冰冻,是因为它在季节改变认识上受到了局限;见识浅陋人,不好跟他们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们受所受教育束缚。字词句了解(三)第83页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现在你走出河岸之间,观看到大海,才认识到自己浅陋,你将成为能够和你谈论大道理人了。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天下水,没有比海更大了。千万条河流入它,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顿而大海却不会满溢;海底尾闾处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顿而海水却一直不会虚空。春秋不变,水旱不知。不论春季还是秋季一直不变,水灾旱灾一直不受影响。字词句了解(四)第84页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这是大海超出了长江、黄河流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

可是我从不曾所以而自满,(那是因为)自认为列身于天地之间,禀受了阴阳之气。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棵小树存在于大山之中。正存有见闻太少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字词句了解(五)第85页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le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ti米在大仓乎?

估算起来,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蚁穴在大湖中一样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小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于此);人们称呼物类数目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一类;字词句了解(六)第86页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九州大地处处都有些人,凡是粮食生长地方,凡通车船地方都有些人,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末端和整个马体相比吗?五帝之所连续,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五帝所相传,三王所争夺,仁人所忧虑,贤士所操劳天下,全在这里了。字词句了解(七)第87页伯夷辞之认为名,仲尼语之认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伯夷以辞让君位而博取声名,孔子以谈论天下事而被认为博学,他们这么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因河水上涨而自我夸耀一样吗?字词句了解(八)第88页语言知识点(一)一、通假字辩—辨二、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三、活用①秋水时至(名——状),②顺流而东行(名——状),③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形作动,意动使用方法),④以天下之美尽在已(形作名)第89页语言知识点(二)四、古今异义

于是(古义: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

认为(古义:以之为,把它看成……;今义:认为)

大方(古义:涵养,道德高;今义;不吝啬)五、句式①认为莫已若(等于“认为莫若已”,宾前句)②我之谓也(等于“谓我也”,宾前句),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被动,被动句)第90页内容概要及文章主旨本文以寓言形式,先写河伯初与百川比,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与北海相比,才知道自己并非天下最大。然后,文章集中写北海若看法,它认为一切都是相对而非绝对,一切都是有限而非无限。大道理不能给那些偏狭者讲,如今河伯见到了大海,认识到自己不足,就能够讲了。尽管天下水莫过于大海,但"吾未尝以此自多",这是因为大与小,多与少,都是相正确,海即使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有什么能够"自多"。四海与天地比,四海小;中原与海内比,中原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总是小。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事业,也都不过如此,算不得什么。伯夷之名,孔子之博,也没什么可夸耀。他们也都是"自多"。文章主旨,本文经过河伯与海若对话,集中说明了宇宙无限,一切都是相正确,个人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制约,因而十分有限,切不可自满自足,要不停开拓创新。第91页层次结构全文分文两段:一、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1、展现一幅秋水应时而降景象,河伯见而自喜。2、展现北海浩瀚景象,何伯见而自识其丑。二、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使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

1、说明人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限制。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3、深入说明世间万物大小都是相正确道理。4、对伯夷、仲尼“自多”进行嘲笑。第92页一、庄子散文善于利用寓言来进行说理。

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子思想对立面,经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说明主旨。

二、文章开头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有两个作用:

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壮观景象,到看到大海沧茫无垠气象,形象渲染主旨,表现人认识是有限,而客观世界是无限,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么详细景物相互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一样认识境界。

写作特色(一)第93页三、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

“井蛙不能够语于海”“夏虫不能够语于冰”“曲士不能够语于道”比喻人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客观环境,因而是有限。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大小都是相正确,人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停开拓自己视野。

写作特色(二)第94页写作特色(三)四、本文采取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与文章所阐析认识无止境问题相适应,作者采取了由个别到普通、由详细到抽象层层推进、生发无穷论说方法。

先说河,再说海,再说到天地万物,这是举物由小到大、层层推进;先说海比河大,再说天地比海大,由此得出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结论,这是阐析事理由个别到普通,由详细到抽象层层推进;先让河伯自喜自傲于河水满溢,再让它看到大海浩瀚而自卑自丑,然后海若才进行开导,这种循循诱导方法,符合教诲和接收心理规律;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宇宙无穷、认识无止境说教,并顺势嘲笑伯夷、什尼“自多”,这就使全文论说,皆在层层推进中呈水到渠成之势。第95页

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河伯形象塑造及意义先秦寓言故事之我见《庄子》等先秦寓言故事搜集整理(如“呆若木鸡”,“庖丁解牛”,“井底之蛙”,“东施效颦”等)第96页陈情表

(李密)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第97页学习要求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使用方法。课文阅读分析:了解作者是怎样陈说“辞不就职”理由;认识作者这一“抗命”行动主动内涵;了解本文夹叙夹议、以情感人艺术特色;举例说明本文骈散结合写作方法好处;熟记并了解文中沿用至今成语、短句。第98页教学导航题解/文体作者/背景介绍课文朗诵主旨字词句了解语言知识关键点层次结构写作特色讨论题第99页

本文选自《昭明文选》,原题作《陈情事表》。表,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说请求时所用一个表章(也叫奏疏)。

题解第100页李密,幼年丧父,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长大后博学善辩。公元263年,司马昭子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当初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降低灭吴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以文学见称,曾屡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对象。然而,李密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觉察到了,所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作者/背景(一)第101页

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不从皇命”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深受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赐他奴婢二人,并诏令郡县保障其侍奉他祖母供养。祖母逝世后,李密守孝毕,接河内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为官有政绩,后因被谗免官,卒于家中。

作者/背景(二)第102页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弟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曾废离。

第103页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强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飞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第104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远废。

第105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劳,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第106页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臣李密禀告:臣子因为命运不好,从小就遭遇了不幸,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出生才六个月,慈爱父亲就逝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强迫母亲改了嫁。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我祖母刘氏,哀怜我孤苦弱小,便亲自抚养我。字词句了解(一)第107页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臣子小时候体弱多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伶仃,一直到长大成人。既无叔伯,终鲜弟兄。

既没有叔伯,又缺少弟兄,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儿女)。

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外无期(服丧一年)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外面没有比较亲近亲戚,家里又没有能照管门户孩童。字词句了解(二)第108页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孤苦无依,天天只有自己身体和影子相互抚慰。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同“褥”);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而祖母刘氏多年被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汤喝药,从来就没有停顿和离开过。逮(及)奉圣朝,沐浴清化。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政治教化。字词句了解(三)第109页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先前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以后刺史荣又推荐臣下为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臣下因为祖母没有些人侍奉,都婉言辞谢了,没有遵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官职)。

很快又蒙受国家恩命,授职我为太子洗马。字词句了解(四)第110页猥(谦词)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像我这么出身微贱地位卑下人,能够去担当侍奉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我将以上苦衷全都上表汇报,再次辞谢,不去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不过诏书急迫、严厉,责备我有意回避,有意怠慢。字词句了解(五)第111页郡县强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表示比较)星火。

郡县长官一再强迫,催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臣欲奉诏飞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我很想遵从皇上旨意,快速赶路,但祖母刘氏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姑且顺从自己私情,但汇报申诉又不见准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所以)我是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字词句了解(六)第112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我想: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凡是故臣遗老,尚且还受到怜惜和赡养,何况我孤苦程度更为严重。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而且,我年轻时候曾经做过伪朝(蜀汉)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原来只希望仕途通达,官运亨通,并不看重声誉节操。字词句了解(七)第113页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现在我是亡国俘虏,实在是最微贱,最鄙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承蒙得到过分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有更非分想法呢?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只因为祖母刘氏迫近西山太阳,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字词句了解(八)第114页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下假如没有祖母,不会活到今天,祖母假如没有我照料,也无法度过她余生。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敢废远。

我们祖孙二人,相互依靠,所以,我内心实在是不忍废养祖母而远去就职。字词句了解(九)第115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这么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日子还长,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日子却很短了。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我怀着乌鸦反哺孝心,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心愿。字词句了解(十)第116页臣之辛劳,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我辛酸苦楚,并不但仅是蜀地百姓及益州、梁州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灵也都看得清清楚楚。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希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心,允许我实现这个小小心愿,字词句了解(十一)第117页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可能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平安度过她晚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那么)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报效,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恩情。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臣下我怀着犬马一样不胜恐惧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字词句了解(十二)第118页语言知识点(一)1、注意以下加点字读音和词义:臣以险衅(xin,祸患)

夙遭闵凶(su,早)(min,忧患)门衰祚薄

(zuo,福泽)

日薄西山(bo,迫近)茕茕孑立

(qiong,孤独)

生当陨首(yun,落)猥以贱微

(wei,表示谦敬副词,意同“辱”)

犹蒙矜育

(jin,怜惜)

过蒙拨擢(zhuo,提拔)宠命优渥(wo,厚)

期功强近(ji,指服丧一年)

终鲜弟兄(xian,少)

除臣洗马

(xian)

刘病日笃(du,沉重)更相为命(geng,交替)第119页语言知识点(二)2、注意以下加点实词:

慈父见背(指长辈逝世)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刺史,长官)

形影相吊(抚慰)

晚有儿息(儿子)

逮奉圣朝(等到)

察臣孝廉(考查,此处指推荐)

具表以闻(全)

寻蒙国恩

(很快)

除臣洗马(授官)

庶刘侥幸(可能)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孝心)

第120页语言知识点(三)3、一词多义:以:臣以险衅

(因为)

臣以供养无主(因)

猥以微贱(凭)

臣具表以闻

(用)圣朝以孝治天下

(用)但以刘日薄西山(因为)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没有用来…..方法)第121页语言知识点(四)4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古:直到,长大成人。今:另提一事,存在)告诉不许(古:上报陈说今:说给人,使人知道)臣之辛劳

(古:艰难处境今:身心劳苦)实为狼狈(不一样于当代汉语意思,比喻进退两难)5

、通假现象:祖母刘愍臣孤弱(同“悯”)零丁孤苦(同“伶仃”)常在床蓐(同“褥”)

第122页语言知识点(五)7

、成语与熟句:孤苦伶仃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皇天后土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第123页主旨本文是作者李密向晋武帝陈说因祖母年迈多病,无人侍奉,自己辞不赴命理由。在“君命必受”封建时代,有诏不遵是抗命行为。在当初社会历史条件下,李密这一“抗命”行动,是勇敢,正义,也是难能可贵行动。第124页一、历述自己悲惨遭遇二、叙写进退两难处境三、提出孝之大理四、提出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不能就职“陈”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波折委婉(或以情感人)全文层次清楚,共分四段层次结构第125页一、夹叙夹议,以情感人。文章采取“夹叙夹议”以叙为主,以议点睛方法。如:第一段:先叙自己不幸祖孙相依为命情况。后议:“臣侍汤药,未曾废离”点明不能“废离”理由。第二段:先叙前奉命,后奉诏,催逼就职经过。后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点明苦衷,为“辞不就职”打下基础。第三段:先讲述原有愿望,又以俘虏身份被重用,本不敢有别想法,后正式请求:“愿乞涵养”。写作特色(一)第126页叙孝情表忠情祖母情深似海

圣上恩重如山

忠孝两难矛盾境地动之以情找依据

释误会“以孝治天下”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先尽孝

后尽忠晓之以理乞矜愍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示之以忠一、构思艺术第127页

从字面看,李密所陈之情有三:一是对祖母刘氏养育之恩回报尽孝之情,二是对晋武帝感受恩戴德尽节之情,三是在忠孝不能两全情况下,进退狼狈之情,但这三种感情在文中表示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后两种感情被巧妙地融汇于对祖母孝情之中,这种尽孝之情有时明确直陈,有时委婉隐蔽。既真挚朴实而又扣人心弦。所以说,情真,情深是本文感人至深根本原因。第128页二、骈散结合

全篇以四字句为主,间而用散句和排比句,骈散交织,形式多变。偶句层出,朗朗上口;言辞恳切,委婉感人。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形容孤苦伶仃)郡县强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形容逼职之紧)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形容祖母生命垂危)写作特色(二)第129页1、文中孝表现在哪里?你怎样对待李密“孝”?(结合课文来谈。)2、有论者认为,李密重复强调孝情,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有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何?3、晋武帝为何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请求?

讨论第130页

答李翊书韩愈这篇书信体文章,阐述了对学文全方面观点,强调道德是文章根源,要有长久涵养功夫。第131页学习要求语言知识:

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使用方法。文学知识:

了解作家韩愈;识记这是一篇书信体议论文。课文阅读分析:了解文中关于作家品德涵养与文章写作之间关系叙述。找出文中比喻句,说明其含义。第132页教学导航作者介绍课文朗诵题解/文体字词句了解语言知识关键点层次结构写作特色第133页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自称古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自幼勤奋好学,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贞元未,官监察御史,因上疏请求减免灾民赋役,贬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曾随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迁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因上表陈宪宗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因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提倡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反对佛老,反对六朝以来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优点、优点,主张“辞必已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他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对后代散文影响较大,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作者介绍第134页推荐阅读

(教学平台—本课自学课件)

韩愈传说

韩愈论学习方法

韩愈名句

读韩愈第135页答李翊书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

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即使,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第136页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即使,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认为喜,誉之则认为忧,以其犹有些人之说者存也。第137页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即使,不能够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低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其用于人也奚取焉?即使,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已经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第138页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第139页

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曾跟随韩愈学习古文,贞元十七年他曾写信向韩愈请教关于古文创作问题,本文是韩愈回复他信。本文文体:

本文是书信体议论文。题解第140页韩愈古文运动唐代散文最主要现象是“古文运动”兴起。所谓“古文”是相对于盛行于六朝、在唐代仍占据主导地位骈体文(故又称“时文”)而言,指先秦两汉不考究骈偶散文。

以韩愈为代表古文运动含有两重意义。首先,它是一个儒学复兴运动。在这一层意义上,韩愈等人所提出理论,是强调文章要贯通儒道精神,含有阐发儒道作用,而取消文学独立价值,从而也就取消了南朝已经出现对文学与非文学区分。即使他们实际创作并不那么简单,但这种理论却反应出文学观念退步。在另一层意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