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案_第1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案_第2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案_第3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案_第4页
二年级数学上册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主备人:金晓萍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1.长度单位(1)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2)。3.认识线段(1)课时总计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初步认识线段。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认识线段。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估测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课件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直观的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单元在这个基础上教学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1米的概念,认识线段。教学措施设想教法:尝试指导法。学法:小组研讨法。

小洪沟完小教学设计课题统一长度单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教学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精品打磨案一.课堂导语

二.探究新知

三.积累运用四.总结提升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1)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3)

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4)

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5)

活动延伸。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②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2)

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思考回答问题读课题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交流并发表看法动手活动学生动手测量实践活动板书设计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小洪沟完小教学设计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教学准备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精品打磨案一、新课导入二、探究新知三、拓展延伸,学会应用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人们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 认识厘米。①认识刻度尺。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刻度线②认识1厘米。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学生汇报。(2) 用厘米量。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思考观察尺子汇报测量完成练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1)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2) 用厘米量小洪沟完小教学设计课题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精品打磨案一、复习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四、总结(1) 提问:①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②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2) 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用米量)(1) 认识“米”。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2)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3) 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1)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① 铅笔长15米。()② 课桌高70米。()③ 一棵树高16厘米。()(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思考说感受动手测量完成练习谈收获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米=100厘米小洪沟完小教学设计课题认识线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2)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教学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准备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精品打磨案一、探究新知二、巩固练习(1) 感知线段的特征。①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② 看看线段的特点。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③ 出示拉直的绳子。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④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2) 完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