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_第1页
发动机原理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_第2页
发动机原理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_第3页
发动机原理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_第4页
发动机原理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和燃烧

柴油机燃烧过程

由喷射系统在压缩行程接近终了时开始直接喷入燃烧室内。混合气形成的时间极短,混合气不均匀,在高温、高压下多点自燃着火燃烧的。近年来柴油机发展,涌现出一些新型燃烧系统:高压共轨喷射系统、燃料参烧技术等。第一节

柴油机燃烧过程

正常燃烧过程

(一)燃烧过程概述(二)燃烧放热规律(三)柴油机的有害排放物(四)柴油机的噪声振动(一)柴油机燃烧过程概述

着火延迟期

速燃期

缓燃期•着火延迟期也称为滞燃期。

•混合气准备的物理和化学过程。•温度或压力越高,着火延迟期越短。•燃烧室的形式和壁温,也影响着火延迟期长短。

•着火延迟期内准备好的混合气几乎同时开始燃烧。•应控制压力升高率,防止工作粗暴。•柴油机Δp/Δφ不大于0.4-0.5MPa/(°)的范围内。•燃烧的进行渐趋缓慢。•尽可能地加速混合气的形成,保证迅速而完全的燃烧。

补燃期•尽量缩短补燃期,减少补燃期内燃烧的燃油量。(二)燃烧放热规律(了解)教材147-148页瞬时放热速率:在燃烧过程中的某一时刻,单位时间内(或1°曲轴转角内)燃烧的燃油所放出的热量。累积放热百分比:从燃烧过程开始至某一时刻为止已经燃烧的燃油与循环供油量的比值。瞬时放热速率和累积放热百分比随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称为燃烧放热规律。燃烧起点、燃烧放热规律曲线形状和燃烧持续时间被认为是燃烧放热规律的三要素。较理想的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

有一合适的燃烧起点,同时燃烧应该是先缓后急。

开始放热阶段,控制燃烧放热速率,以降低压力升高率。然后燃烧应加速进行,绝大部分燃油在尽可能靠近上止点处完成燃烧。燃烧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三)柴油机有害排放物微粒(碳烟)微粒是指温度在52℃以下时,排气中除水以外的固态和液态物质。

碳烟生成机理见151页。氮氧化合物(NOx)生成机理见148-150页一氧化碳(CO)碳氢化台物(HC)白烟与蓝烟白烟的微粒直径较蓝烟的微粒直径大

第二节燃油喷射和雾化一、供油系统和喷射过程

柴油机供油系统

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喷射过程

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

不正常喷射现象和喷射系统中的穴蚀破坏

柴油机供油系统柴油机供油系统一般由油箱、输油泵、柴油滤清器、喷油泵、喷油器等组成,另外还包括调速器和供油提前角调节装置等。其中的喷油泵、喷油器和高压油管等组成了高压油路,称为喷射系统,是整个柴油机供油系统的关键部分。

柴油机供油系统-喷油泵喷油泵的主要作用是定时、定量地向各缸的喷油器周期性地供给高压燃油。常见的有直列式喷油泵(柱塞泵)和分配式喷油泵(转子泵)两种类型。分配式喷油泵具有结构紧凑,能在较高转速下工作的优点,但供油压力较低。

柴油机供油系统-喷油泵

柴油机供油系统-喷油器喷油器的主要作用是将喷油泵供给的高压燃油喷入柴油机燃烧室内,使燃油雾化成微细的油粒,并按一定的要求适当地分布在燃烧室内。喷油器有孔式喷油器和轴针式喷油器两类。

柴油机供油系统-喷油器

孔式喷油器

用于直喷式燃烧室中。较小的喷孔与高压泵配合,可形成较细的喷油颗粒。易引起积炭堵塞。

轴针式喷油器

用于分隔式燃烧室中。较低的喷油压力,喷油颗粒较大。有自洁作用,不易堵塞。

柴油机供油系统-喷油器汽、柴油机混合气形成装置

对混合气的要求数量浓度空间形态燃烧起点

汽油机节气门化油器(均匀)火花塞

柴油机喷油泵喷油泵喷油器喷油泵喷油泵速度特性及其校正喷油泵油量控制机构位置固定,循环供油量随转速变化的关系称为喷油泵速度特性。对于柱塞式喷油泵,随着转速的上升,循环供油量呈略有增大的趋势。为使供油量与空气量相匹配,对特性进行必要的校正,得到较理想的扭矩特性。

喷射过程定义:从喷油泵开始供油直至喷油器停止喷油的过程

喷射延迟阶段

主喷射阶段

喷射结束阶段供油规律和喷油规律两者的差异:喷油始点滞后于供油始点喷油持续时间较长最大喷油速率较低曲线的形状有一定的变化

定义:供油规律:单位时间内喷油泵的供油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它纯粹是由喷油泵柱塞的几何尺寸和运动规律确定的。

喷油规律:单位时间内喷油器喷入燃烧室内的燃油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产生差异的原因:燃油的可压缩性系统内产生压力波的传播高压油管的弹性变形不正常喷射现象正常喷射过程二次喷射滴油现象断续喷射不规则喷射和隔次喷射为避免出现不正常喷射现象,应尽可能地缩短高压油管长度,减小高压容积,以降低压力波动,减小其影响,并合理选择喷射系统的参数。二、燃油的雾化和油束特性

燃油的雾化:燃油喷入燃烧室内后被粉碎分散为细小液滴的过程。雾化可以大大增加蒸发表面积,加速吸热和汽化过程。可以从几何形状和雾化质量两个方面来描述油束特性。不同的燃烧室对油束的几何形状和雾化质量的要求有所不同。二、燃油的雾化和油束特性

几何形状主要包括油束射程(又称为贯穿距离)L和喷雾锥角β或油束的最大宽度B。影响油束几何形状的主要因素有:

喷射压力

喷油器喷孔的长径比

空气与燃油密度比二、燃油的雾化和油束特性

油束的雾化质量一般是指油束中液滴的细度和均匀度。细度可以用液滴平均直径来表示。均匀度是指油束中液滴大小相同的程度以及液滴在油束内分布的均匀程度。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在任一工况下都不出现不正常喷射现象,不产生穴蚀破坏。根据不同转速和负荷的工况要求,在最佳的喷油时刻,精确提供所需的燃油量。尽可能实现理想的喷油规律。良好的油束特性能满足具体燃烧室的要求。对于喷射系统的强化,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有关零部件的强度和刚度,同时注意降低喷射系统的噪声与振动。

三、对喷射系统的要求

理想的喷油规律:更高的喷射压力和喷油速率以及更短的喷油持续时间已是技术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为避免柴油机工作过于粗暴,又希望实现“先缓后急”的喷油规律。在所有的工况下都希望在喷射结束阶段能尽可能迅速地结束喷射。

四、柴油机电控喷射系统电控喷射系统突出优点是控制的准确性和响应的快速性。系统的基本控制量:

循环喷油量的控制

供油提前角控制

第三节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室

一、柴油机混合气形成特点和方式

柴油机可燃混合气的品质较汽油机差。

柴油机不得不采用较大的过量空气系数。柴油机混合气形成方式:

空间雾化混合(不完全气相)燃油与空气的相对运动速度是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油膜蒸发混合(完全气相)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燃烧室壁面温度、空气相对运动速度和油膜厚度。

二、分隔式燃烧室涡流室燃烧室

涡流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室压缩容积的50%-60%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面积的1%~3.5%

涡流室燃烧过程

预燃室燃烧室

预燃室容积约占整个燃烧室压缩容积的35%-45%

通道的截面积约为活塞截面积的0.3%-0.6%

预燃室燃烧过程分隔式燃烧室柴油机的性能持点

靠强烈的空气运动来保证混合气质量,空气利用率较高。空气运动随转速提高而增大,高速适应性能好。喷射系统的要求较低,工作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高。燃烧室结构较为复杂,面容比大。热效率低,经济性差。冷起动性也较差。工作较为平稳,燃烧噪声较小。预燃室燃烧室与涡流室燃烧室柴油机相比,上述特点一般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对燃油不太敏感,有较强的适应性。在有害排放方面的突出问题是低负荷下的碳烟排放量较大,其余则优于直喷式燃烧室柴油机。

三、直喷式燃烧室-开式燃烧室凹坑较浅,凹坑口径与活塞直径之比一般大于0.7。主要依靠燃油的喷散雾化,因此要求高的喷射压力和较多喷孔数目。混合气形成方式为空间雾化,一般不组织空气运动,空气利用率相对较低(1.5-2.2)开式燃烧室一般适用于缸径较大(≥140mm),转速较低(≤2000r/min)的柴油机中。三、直喷式燃烧室-半开式燃烧室活塞顶部有较深的凹坑,有ω形和平底的深坑形,凹坑口径与活塞直径之比一般约在0.35~0.7之间。混合气形成依靠燃油的喷散雾化和空气运动两方面的作用。运用较高的压力喷射,配合以进气涡流为主,挤压涡流为辅的空气运动。半开式燃烧室一般适用于缸径80~140mm,转速低于4500r/min的柴油机中。直喷式燃烧室柴油机的性能持点

由于燃烧迅速,故经济性好,有效燃油消耗率低。

燃烧室结构简单,面容比小,散热损失小,也没有主、副室之间的流动损失,也是经济性好的重要原因。

对喷射系统的要求较高,影响工作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