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政治学全套课件_第1页
mpa政治学全套课件_第2页
mpa政治学全套课件_第3页
mpa政治学全套课件_第4页
mpa政治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一、政治的涵义 (一)历史上几种关于政治的理解: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中国古代社会、古希腊的伦理政治2、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外在或外化。 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3、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中国古代的法家:政治之道即政治权力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意大利的马基雅维里:政治是夺取权力、掌握权力的必要方法的总和,政治的目的就是获取和保持权力马克斯•韦伯:政治是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拉斯维尔:政治是指权力的形成和分配4、政治是一种管理活动。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麦肯齐:政治是参加社会的全面的管理。认为政治是对众人之事的管理,把握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政治的公共性,二是政治的管理性。

(二)当代不同社会科学对政治的理解:1、经济学:政治是市场缺陷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是经济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最大利益的过程。2、社会学: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看作一种社会分工活动,其作用就是维持社会的正常协调运转。

3、法学:将政治看作一种法律现象,政治变成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国家就是一个法人组织。狭义上的政治:指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

广义的政治:指围绕社会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形式和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活动的学科

二、政治学的含义及其内容构成(一)定义 1、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因此,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问题的科学。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权力的获得和运用的科学。(二)内容构成 1、按照政治学的本质属性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按照政治的功能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三、政治学的历史发展西方政治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古希腊时期 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的特征:强调政治的目的和最高取向在于特定的伦理价值;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作为研究背景或分析对象。(二)中世纪时期 神权政治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 政治学的特征:强调君权神授,以证明教权高于王权;主张信仰高于理性,以宗教教义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1、14世纪-16世纪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社会萌芽,市民社会迅速兴起和壮大,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方式和市民阶级的利益要求,与封建神权政治和禁锢主义发生了尖锐对立。 代表人物马基雅维里和布丹:从人出发而不是从神出发论述政治问题,以政治权力而不是以道德伦理价值为政治研究的核心取向,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2、17-18世纪 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封建的政治统治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上了西欧社会发展的日程,这给西方政治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力。 代表人物:荷兰的格劳秀斯、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孟德斯鸠和卢梭、美国的杰弗逊、潘恩和汉密尔顿。 政治学说的基本内容:(1)强烈、全面地批判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和观念

(2)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一切都必须在理性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3)从人性论出发创造了自然法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正义、平等、自由、民主理论; (4)根据其对于政治权力的类别、特性和功能的分析,提出了配置政治权力、构建政体的若干原则。

3、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在欧美已经基本完成,资产阶级已成为政治统治阶级,西方政治学的主题从倡导和阐发资产阶级的民主价值转向论述和分析资产阶级个人利益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资产阶级利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四)当代西方政治学的发展 当代西方政治学沿着两个方向发展:

(1)17、18、19世纪政治学说的延续; (2)行为主义政治学。

四、中国政治研究及政治学的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主题: 1、政治哲学,包括仁、礼、法、道等范畴,天与人、义与利、君与臣、君与民等关系; 2、理想社会政治模式

3、施政方策

4、权力运用

5、政治制度(二)中国历史上政治研究的特点

1、注重世事:注重对人与现实政治的研究,有泛政治化倾向和浓厚的“经世致用”倾向

2、强调布政

3、侧重伦理

4、学科界限模糊(三)中国政治学的发展 1979年邓小平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 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 1981年,开设政治学专业五、当代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历史-比较方法。深受德国国家学说中历史主义的影响,注重研究文献资料和史实,注重逻辑实证和收集资料。 2、心理分析。受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和欧洲学术界关于群众政治行为心理研究的影响。心理分析方法注重对社会动荡和政治事变中领袖人物以及一般群众政治行为心理因素的分析,前者演变为精英理论,后者则演变为团体理论。 3、系统分析。将系统论运用于政治分析,着重对政治现象、政治行为作整体性的宏观分析。

4、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其主要特点: 1、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2、注重政治研究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 3、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 4、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 5、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的边缘学科; 6、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腐败与反腐败“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阿克顿勋爵第一节腐败及其类型一、含义腐败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腐败与公共权力相关,它是官员违反了公共权力的要求来谋求个人利益的行为;2、腐败与公共利益有关,腐败活动的结果违背了公共利益;3、腐败是一种违反法律,脱离公共规范而谋求私利的行为。 因此,一般地讲,我们可以将腐败理解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不合法地利用公共权力来谋求私利的行为。二、类型(1)根据腐败行为主体的性质或腐败的扩散效应,可以将腐败分为个人腐败、集体腐败和体制腐败。(2)根据腐败行为发生的动机不同,可以分为逐利型腐败、徇私型腐败和因公型腐败。(3)根据腐败活动中具体行为的特点,可以分为勒索型腐败、交易型腐败、寻租型腐败、庇护型腐败等。

第二节动机与成因一、公共权力缺乏约束和监督导致腐败。公共权力的结构和体制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腐败。在制度经济学领域中,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说明合理的权力结构和体制的重要性。

在一个破庙里住着几个穷和尚,和尚们靠一个锅煮粥过日子。由于僧多粥少,分粥便成为了问题。起初,大家让一个年长的和尚分粥。开始还分得公平,和尚们相安无事。时间一长,分粥的和尚看人分粥,就失去了公平。由于大家对分粥的老和尚不服,于是就经过商议推选一名公认德行高尚的和尚掌勺分粥。这一下大家都认为以后就不用担心分粥的问题了。

谁知人人都有私心,一段时间后,德行高尚的和尚也开始不守安分。经过两次的教训,和尚们觉得谁都不可信,于是寻找其他的办法。最后决定大家轮流坐庄,一人分一顿,至少轮到自己的时候可以饱吃一顿。但是,时间一长,又发现心黑的和尚轮到自己时又吃又藏,而且还论亲疏贵贱。经过再次民主讨论,大家决定改进轮流坐庄的方法,分粥的和尚最后拿剩下的那一份粥。最后,公平问题终于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如果谁不公平,就会挨饿。二、道德失范引起的腐败。第三节腐败的成本——效益分析 腐败的成本即投入,而腐败的效益则是利润。在腐败的成本与效益中,既包括腐败人员的个人的成本与收益,也包括腐败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成本和收益。一、腐败行为成本的内容腐败的成本包括腐败者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指腐败的直接投入,这种直接的成本包括:(1)经济成本如贿金、物资等;(2)权力资源成本如权钱交易中的权力投入;(3)精神成本如因从事腐败活动而受到的精神折磨等。腐败的隐性成本包括:(1)法律处置成本如因违法犯罪被判刑而丧失的人身自由;(2)经济成本如被课以罚款、没收非法所得带来的经济损失;(3)精神成本如腐败活动被揭露后受到的精神或名誉损失、舆论谴责等;(4)未来收益的损失如失去可能的政治机会,失去正常的工资、养老金、住房和医疗福利等。二、腐败者个人的收益(1)物质方面的收入,如巨额的贿赂金、房产,或其它物质方面的收入;(2)信息或机会的优先性,如政治上晋升的机会、政策的事先透露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和经济上的安全性等;(3)加强与自身所在组织的认同与团结,或者获得下属的政治支持和忠诚;(4)给腐败者带来的声誉的增加、工作环境的改善等。腐败者从事腐败行为,通常要对所从事的腐败行为的成本与效益进行衡量、比较,一旦当腐败带来的收益大于付出腐败的成本时,腐败就可能发生。因此,一个社会如果腐败十分猖獗,则可以作出判断,在这个社会中,腐败活动是一项“高收益低风险”的行为。而这种“高收益低风险”的主要成因,就是社会中制度安排存在严重缺陷,使得腐败的成本很低,腐败的收益远远超过腐败的成本,如监督制度的缺陷、法律惩处的不力等,从而使得腐败处于高发期。三、腐败的负功能1、腐败在经济领域产生了巨大的成本,导致经济发展受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2、腐败在政治领域动摇了政府权力主体的合法性,破坏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政治关系,阻碍或破坏良性的政治过程,阻挠或中断政治发展,毒化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心理,最终将瓦解和动摇政治制度的统治基础,导致政治不稳定和动荡;3、从社会领域来看,腐败阻碍了社会合理的分层,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并进一步造成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四、腐败的正功能(1)腐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起飞。如亨廷顿的观点;(2)腐败可以推进竞争和效率。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不存在竞争,市场和生产都有高度的垄断性,企业家要想获得机会,不得不采取贿赂的方法。而当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时,竞争就开始形成了。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也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3)腐败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政府决策的失误。当腐败手段被各个社会力量用来反映自己的利益要求时,有可能形成一种较好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均衡,从而形成对各方均有利的政策;(4)腐败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由于政府工作的特殊性,通常政府官员的收入并不高,而腐败所得可以达到弥补正当收入不足、吸引优秀人才为政府工作的目的,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5)腐败可以调节社会中的某些冲突。亨廷顿认为,暴力和行贿都是非法向权力体系提出要求的方法,而行贿要温和得多,它起到稳定政治体系的作用。

结论: 历史的、现实均表明,腐败的弊端远远大于其效益,尽管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腐败可以有经济价值,但就社会整体而言损失远远大于收益。就从经济方面来看,腐败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实证研究表明,腐败活动泛滥的国家,社会总投资和私人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呈现偏低的趋势。在某些重大项目上掌握公共权力者有可能会使投资偏离最有价值的项目,从而造成对有益投资项目的阻碍,引起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腐败产生了巨大的超经济暴利,严重地扭曲了社会分配,构成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第三节腐败:严峻的问题一、中国腐败现象的影响1992-2002年,总共有150万干部受到处理,平均没天是430人,其中15%被监禁1、腐败造成了社会经济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调查认为,1998年中国的寻租总额超过3569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年国民收入总值的30%。

2、腐败对于经济体制的运行及其改革产生阻碍作用。腐败的盛行会导致政府官员不断地寻求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以寻求到更为大量的租金收入,同时产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3、腐败直接消解了国家政治生活发展的积极力量。腐败的盛行产生了一个特权阶层和拥有政治资源者可以通过法律和制度之外的非法的途径来得到腐败利润,因而既得利益阶层总会阻碍不利于他们的民主化改革。

4、腐败不利于政府机构自身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腐败的盛行会导致一种潜规则的流行,即不进行贿赂,政府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而且,腐败还导致政府服务功能的弱化、行政管理不善并加大行政改革的难度。5、腐败直接危害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并造成政权的合法性危机。腐败极其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和支持的降低,可能进一步引发革命、暴力等政治动荡。6、腐败对经济收入的分配产生极其严重的扭曲,扩大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激化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7、腐败因其破坏公平竞争的方式,导致人们不可能依靠自己的才华和劳动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降低了政府工作的效率。8、腐败导致社会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的下降。政府内部的腐败将传染给社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效应,从而降低公众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凝聚力。第四节反腐败:机制与对策首先,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与监督,建立政府部门互相之间的制约机制。

其次,建设法治国家。腐败行为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非法地或不正当地运用公共权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约束和规范政府官员公共行为的有效手段。第三,实行广泛的行政改革。在西方国家,进行行政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市场化改革、参与式改革以及减少政府管制的改革第四,推行政务公开和政府问责制度。第五,加强执法,提高腐败的成本。第六,加强社会舆论和新闻监督的力度。讨论主题:1、如何理解腐败在当代中国的正负功能?2、腐败治理与制度建设

现代政府:结构与功能

立法机构一、立法机构的起源

立法机构是一个统称,在不同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它还有不同的具体名称。一般情况下,西方国家称立法机构为议会(Parliament),美国把它叫做国会(Congress) 1、古希腊雅典、罗马共和国和中世纪时期,公民大会和等级会议也是制定法律的机构,但是,立法意义上的公民大会和等级会议与现代立法机构显然不能同日而语(原因有二:一是职能不分,二是产生方式既简单又原始) 2、议会最早来源于英国的封建等级会议。13世纪以前,英国的君权统治是通过御前会议这种等级会议形式来实现的。御前会议分为“大会议”和“小会议”两种形式。很多重大的政治活动都是在大会议中进行的,它是国王调整贵族内部矛盾、维持正常封建秩序的手段。由于贵族力量的不断壮大,贵族参政意识越来越强,大会议越来越成为贵族反对王权斗争的合法场所。

大会议已经显示出未来议会的三大特征: (1)大会议可以自由讨论国王提交的任何重大政治问题, (2)使用大会议确定和颁布有关教士特权的习惯,预示着将来议会可以通过成文法规修改普通法 (3)在审判时,大会议充当了国家最高法庭,而这一点也是议会的属性之一。

3、1215年的《大宪章》是英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是贵族联合反抗王权的最重要的成果。从议会产生的角度看,《大宪章》具有四个方面的意义: (1)它宣告国王无权擅自征税,除非得到大会议的一致同意;第(2)它宣告国民有被协商的权利,在有关征税、立法等条款中都规定与国民普遍协商,征得全国普遍同意; (3)它宣告王权应受制约以及人民有权合法驱除暴君; (4)它宣告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等。为了实现《大宪章》的规定与原则,大贵族主要利用大会议与王权作合法的斗争,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大会议的政治价值日益重要。 4、1640年,为了筹措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的经费,财政紧张的国王不得不重开议会,但议会召开伊始就对王权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然而这些措施遭到查理一世的拒绝,于是内战爆发。

1648年,议会获得胜利,将国王送上了断头台,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5、1689年和1701年分别颁布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1)肯定了议会享有立法权、预算控制权和决定国家其他重大问题的权力; (2)规定了下院议员由资产者选民选举产生和议员在议会中言论自由辩论自由等原则; (3)确立了国家管理的“法治原则”和“公民权利不可侵犯原则”,等等。 从此,王权不可挽回地衰落下去,议会权势稳步上升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议会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现代议会和议会制度终于在漫长的政治斗争中诞生。二、议会的组成

(一)、议会的组织体制——一院制和两院制 1、概念 (1)一院制:所谓一院制是指议会只拥有一个议院并由它行使议会全部职权的制度

(2)两院制:两院制指议会设有两个议院并由两院共同行使议会职权的制度。在实行两院制的国家,议会有的被称做上、下院(英国),有的叫做参议院和众议院(美国),参议院和国民议会(法国),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俄罗斯)。

2、两院制的优点: (1)削弱议会的权力,成为防止议会专制的保障; (2)两院制有利于缓和议会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3)由于两院对立,可以使代表激进、革新倾向和代表慎重、保守倾向的双方得到协调,从而有助于政治上的渐进发展;(4)能够纠正一院所犯的错误;(5)能够代表国内存在的各种利益和阶层。尤其在联邦制国家,可由上院代表各成员国,或在上院采取所谓职能代表制。

3、一院制的理由: (1)主张一院制的学者则根据卢梭的公意理论,认为既然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公意又是不可分割的,那么实行两院制势必导致国家主权的分裂; (2)从逻辑上讲,两院如果意见一致,其中一院必属多余,如果两院意见分歧,必有一院不能代表公意因而不应设立; (3)两院制使立法程序烦琐,法案通过较难,拖延社会的改革与进步,两院制容易引起议会内部的矛盾,削弱了议会制约行政机关的能力。

4、最新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多元分歧社会大多采取两院制,而一院制比较适合同质社会。另一种观点影响更大,即一个国家的人口大小和国家结构决定采用一院制还是两院制。人口越多、实行联邦制的国家,其议会形式更倾向于两院制。

5、议会体制的现实状况:尽管在理论上,两院制和一院制的优劣各有道理,但在实践中,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采用两院制,在他们看来,两院的存在更能体现民主制度的制衡原则,更能保障民主政治的稳定。据统计,1927年采取两院制的国家有44个,采取一院制的国家有18个;1955年采取两院制的国家有47个,一院制的国家41个;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世界150多个国家中,3/4的国家建立了议会制度,其中约一半的国家实行两院制,而在这些两院制国家中,欧美国家又占大多数。6、两院制的类型:(1)“非平衡的两院制”:指两院的职权大小不对称,强弱不均匀,英国是“非平衡的两院制”的典型。德国、日本等都是仿效英国建立起来的“非平衡的两院制”。(2)“平衡的两院制”:美国是“平衡的两院制”的典型。美国的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地位和权力是同等的,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任何一院通过的法案必须送交另另一院通过才能成为法律,任何一院对另一院通过的法案都拥有绝对的否决权。

三、议会的组织机构

1.议长及其职责

议长就是负责开会的领袖,也有的称为主席。不论是一院制还是两院制,每院一名议长(主席)和1-2名副议长(副主席)。两院制的国家,下院议长由选举产生,实行一院制的国家,议长形式上由议员选举产生。贵族院或代表地区的院的议长通常由担任特定职务者兼任,如英国上院议长由大法官兼任,美国参议院议长则由副总统担任。

议长的职权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召集和主持议会的会议,包括安排发言的先后顺序,根据议员的要求安排临时发言,维持会议的秩序,终止与会议议题无关的发言,主持表决,宣布表决结果等。

(2)负责议会的行政管理事务,包括任命议会秘书及其他行政人员,监督议会服务和附属机构的工作等。 (3)国家元首的法定继承人。在共和制国家,总统因故缺席时,议长(一院制)或参议院议长是总统职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如美国)或当然的第一顺序临时总统(如法国)。2.专门委员会及其职责

(1)产生背景:随着议会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议会立法所涉及的事项越来越广泛,对专门知识和经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于是议会专门委员会应用而生。

(2)职责:专门委员会的职责是负责审议各自领域的法律议案。由于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法案大多涉及很专业、很复杂的事项,其审议报告及肯定、否定、修改、补充意见往往对其他议员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法案的命运基本上取决于专门委员会。

3.议会党团

(1)概念:由议会中属于同一政党的议员组成的、以统一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动为目的的政党集团。

(2)特点: 第一、它们是经过选举获胜之后进入政治体制的,通常每隔几年就要接受一次重新确定其地位的考验; 第二、进入体制后,它们构成议会政治的基本单位,一切活动必须遵循体制内的规则进行; 第三、它们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才能使本党的政策转变为国家的法律。(3)议会党团的主要职责包括: 第一、统一、协调本党议员在议会的行动和确定对其他党派提出的议案的态度; 第二、选择本党议会中的盟友; 第三、组织指挥本议会及各种委员会中的活动; 第四、参与、争夺对议会事务的领导,提名议会中需要选举产生的职位的本党候选人; 第五、观察、研究议会内政治的发展形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等等。

4.议会服务咨询机构(1)服务性机构,包括行政管理机构,立法技术辅助部门和后勤服务系统。

(2)研究咨询机构。为适应立法复杂化和专门化的需要,各国都设有研究咨询机构,例如美国的国会研究处约雇员近千人,每年为两院议员提供咨询二、三十万次。(3)图书馆。

(4)处理与政府相关事务的机构。例如,英国议会的“官方报告办公室”专门审查来自政府的报告和对质询的回答等。四、议会的职权与议事规则

(一)议会的职权

议会的职权主要包括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命的同意权。 1.立法权:立法包括国内法律的创制、修改、废除和国际条约的批准。

2.财政权:财政权又称财政监督权,也是议会的一项传统权力。凡是国家财政方面的事项,诸如预算、决算、税赋、公债等,都必须经过议会审议通过,政府才能付诸实施。

3.监督权

监督权主要是指对行政活动的监督,当然也包括对司法的监督。监督权的行使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倒阁权与弹劾权。这两种权力主要是针对行政部门的。

(2)质询权。议员向政府首脑和内阁成员口头或书面提问,被问者必须回答,这就是质询。这主要实行于议会制国家。

(3)调查权。这是议会立法权的自然扩展。调查的范围一般包括:为立法搜集信息及相关问题的调查;对政府活动和发官员违法行为的调查;选举调查,以确认选举过程中是否有舞弊行为;对国家机关涉嫌侵犯公民权利问题的调查等等。4.人事任命的同意权 在高级官员的任命上,议会权力的大小各国差异很大。在联邦制国家,美国、法国的情况也不一样。在美国,联邦政府所有高级官员、大法官和驻外大使、领事的任命,都必须得到议会上院的同意。在法国,除了总理和极少数高级官员外,一般内阁部长等的任命无须征得议会的同意。在议会制国家,形式上是由议会多数党领袖组阁,呈报国家元首批准任命,议会无权过问。(二)议事规则

1.议会的会议: 议会无须一直开会,但须定期开会,因此,就议会的职能而言,议会的议事和决策是在一定的会期内进行的。议会的会议一般分为常会或例行会议和非常会议两种。

2.议会的解散 议会解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政党分化组合发生的变动不利于内阁在议会下院中多数派的形成;(2)议会下院对内阁提出的重要法案和预算加以否决表明不信任;(3)内阁政策发生原则性改变,需要获得选民重新认可;(4)议会上院对下院和内阁的重要决策表示反对,而下院为排除这种反对所需获得的2/3多数的可能性不大。 解散议会是议会内阁制的特征,总统制不存在解散议会的问题。 3.议会的议事原则

(1)法定人数原则。出席议会会议的最低人数要求,即法定人数。一般以全体议员的过半数为限。

(2)会议公开原则。议会会议公开指开会时,可以自由旁听,自由报道,议事记录全部公开发表。

(3)表决原则。议会议事,凡需作决定的,无论是程序性的还是涉及实质问题,都须进行表决。

(4)一事不再议制度。凡已作出决定的讨论事项,不得在同一会期重复审议,有不同意见只能在新一轮会议上提出。

(三)议会的立法程序

1.法案的提出:法案通常由议员和政府提出,但具体规定各国不完全相同。2.法案的讨论讨论法案即审议法案,一般要经过“三读”程序:“一读”即是正式向下院提出法案;“二读”是说明、辩论、表决阶段;“三读”是通过报告阶段。3.法案的通过法案的通过是指采用表决的形式使法案成为法律的一项立法程序。

4.法律的公布

五、议会在当代的发展“行政集权”主要有几个共同特征:

(1)议会的权力大大地削弱,传统的议会制已不复存在。

(2)议会的内在缺陷加强了行政集权的趋势。

(3)行政权力的膨胀侵蚀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行政机关一、政府的体制类型(一)责任内阁制政府责任内阁制政府又叫议会制政府或议会内阁制政府,英国及其某些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是典型。内阁制政府体制的共同特点:1.虚位元首2.议会中心3.内阁集权4.“议”“行”相容5.议会内阁互相制约(二)总统制政府典型的总统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作为行政首脑或实际上的政府最后决策者,总统不一定属于议会中的多数党,无须议会负责,美国总统所在的政党经常在国会处于劣势,但是这并不影响总统行事;2、总统有权任命和罢免重要官吏,政府成员不得兼任议员,不受议会左右,只对总统负责;3、议会在立法、人事任命等问题上同总统相互制约,美国总统在大选获胜之后,可以提名高级官员,但是他们必须得到参议院的同意方可任命;4、议会不能罢免总统,除非经弹劾程序认定总统有罪,在美国,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三)、委员会制政府 委员会制政府是一种集体负责的制度。这种体制下,国家行政权力是由一个合议机构,而不是以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的名义来行使的。二、行政首脑的角色与权力

1、总统的角色:(1)国家元首;(2)主要外交官;(3)三军总司令;(4)立法者;(5)政党领袖2、首相的权力:(1)组阁;(2)改组;(3)辞职

三、行政决策机制 1.政府首脑行政决策的辅助机构

2.内阁会议四、行政权力的膨胀及其限制

官僚机构 在政治学和行政学的著作中,人们已经完全认同将官僚机构作为与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并列的组织进行研究,因为20世纪以来,官僚机构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它在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有时甚至有超越立法机构和行政首长的趋势,它已经成为“第四部门”迅速崛起。 官僚机构不同于传统的三权机构,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对传统三权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为了适应民主制度的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根本的或者说终极目标是为了政治过程在正常的政府更迭的情况下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官僚机构的制度设计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即政治中立和官僚的常任制。这与其他三权机关成员的产生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一、官僚制及其产生原因1.官僚与官僚制(1)官僚:在英文中表述为CivilServant,中文通常把它翻译为“文官”,在现代政府机构中,大量的、非经过选举产生的行政官员就是“官僚”和“文官”,也叫做事务类文官。(2)官僚制:马克斯•韦伯又称为科层制,现代更多地被人们称为文官制度,指的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

2.官僚制的产生原因

(1)结构性贪污腐败

(2)周期性政治震荡

(3)缺乏效率与人才

3.官僚制的形成过程

西方官僚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其建立的标志主要有两个:(1)政务官与事务官相区分;(2)考试制度的建立。

二、官僚机构的功能

1、管理功能:广泛地管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事务是现代官僚机构的重要功能。管理(狭义的)与统治的区别就在于它所进行的领导、支配、控制、协调和处理等是非政治性的,不是为了某一社会集团的利益镇压、压制其它社会集团,而是为使社会系统的各子系统有序地运营,但管理超出了这个范围,往往就变成了统治。

2.服务性功能:服务性功能与管理性功能不同,它不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只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愿意接受的人可以接受,不愿意接受的可以不接受。传统的政府官僚机构提供的服务性功能非常有限,除了一部分邮递业务外几乎没有别的东西。现代政府的官僚机构的服务性功能明显增强和扩大,它进入了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福利等几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3.立法功能 4.行政功能

三、文官制度的核心原则1.法治化管理(1)文官的职位、权责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在文官的录用上坚持竞争考试和招聘相结合,以竞争考试为主。

(3)在文官的升迁上,考绩与年功并重,以考绩为主。

2.业务能力与道德素质并重职业道德要求:(1)忠于国家;(2)遵纪守法;(3)为民服务

3.“政治中立”与常任制

4.科学管理

四、文官制度的主要机制

1.保证机制(1)职业保障。职业保障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任职方面的,即无过失长期任职,除非因犯法或者妨碍工作效率,不得被免职;不得因为政治的、个人的或者其他原因影响文官的任用;二是履行职务方面的保障,即文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不得受到非难、阻挠或者故意挑剔;除了履行本人法律义务和岗位责任外,不得被迫承担任何无理的其他义务等。(2)权利保障。文官的权利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政治权利,二是经济权利,三是教育培训和晋级的权利。

2.更新机制 文官系统的更新机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员的补充,二是文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3.激励机制(1)功绩制;(2)奖励晋升;(3)惩罚

4.监控机制:(1)外部监控首先来自立法机关;(2)司法监控限于审理人事纠纷案件和通过审案参与制定文官系统的规则;(3)行政系统的监控是最直接、最经常、最广泛的监控;(4)政党监控;(5)舆论监督

司法机构一、两种不同类型的法律制度 当代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基本上渊源于两种类型的法律体系,一种是英美法系,另一种是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因发端于英国而后在美国生根开花,故此得名,而大陆法系主要由法国和德国的法律传统演变而来。1.英美法系英美普通法十分复杂,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判例法和成文法。英美法系的特点概括为三点:(1)它是判例法,就是建立在个别法律判决的基础上而不是全面的成文法典;(2)普通法是由司法判决组成的,因此便有很大的适应性;(3)普通法十分依赖服从先例原则。2.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主要来源于罗马法和拿破仑法典,它是以罗马法的原则和形式为基础,以拿破仑法典为范本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陆法系又叫成文法系、罗马—日尔曼法系等。之所以叫大陆法系,主要是因为这一法系兴起于欧洲大陆的法国和德国,至今为至,法国和德国仍然是大陆法系的典型国家。 由于大陆法系是适应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这一特定的历史需求,因此,它就具有了普通法所不具备的特点:(1)司法独立性有限,在大陆法系国家,法院的司法审查权也相应的有限,这个权力经常由立法机构行使或建立一个最高法院之外的特殊的国家法院,如宪法法院;(2)确定一个最高的立法权威,法律力求体现立法者的意志;(3)明确立法和司法的分工,强调成文法典的权威性,法官只能严格适用法律,不能享有自由裁量权,也就是说,法官只是应用法律而不是创造法律;(4)强调国家法制的统一,尤其强调程序法的统一;(5)重视法律原则的理论概括,强调法典的总则部分的作用;(6)注重法典的等级和体系的排列,讲究规范的逻辑性、概念的明确性和语言的精炼。二、法院系统(一)、美国法院系统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法院既可分为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又可分为普通法院和专门法院,因此,美国的普通法院分为联邦普通法院和州普通法院。联邦普通法院包括地方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和各州法院是两个系统,它们之间没有从属关系,只是在司管辖范围上有所分工。联邦法院的审理范围主要包括所有涉及美国宪法、联邦法律、国际关系、联邦商务,以及当联邦政府为诉讼之一方或州之间的争执,或一州公民与另一州争执的案件。各州法院

索赔法院和特别法院

军事上诉法院

最高法院(有初审权和上诉审理权)

上诉法院(有上诉审理权)(12)地方法院(有初审权)(94)

联邦法院组织与案件流向最高法院的路线

(二)法国法院系统 法国的法院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普通法院,二是行政法院,前者负责审理普通民事和刑事案件,后者负责审理国家机关、官吏及其公民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二者各有组织系统,互不隶属。从1872年起,在这两大法院之上专门设置了争议法院,从而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法院组织系统。1.普通法院系统普通法院由四个审级,即初审法院、大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2.行政法院系统根据法国司法制度,凡涉及国家机关之间或公民对国家机关、官吏行使公务而发生的诉讼,归行政法院审理,普通法院不能干预。行政法院分中央一级和下一级的行政法院。

3、行政法院与普通法院之间存在明显区别:

(1)行政法院的成员不是司法官的职衔,而是行政官吏,中央政府可以随时解除其职务或调任其工作;(2)行政法院裁决案件不是根据普通法院所使用的民刑法典,而是根据行政法院本身在处理案件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整套判例,但也不是完全受判例的约束;(3)行政法院在行使其职责时不得干涉法律,它对行政措施所作的任何解释都可以被一条新制定的法律所推翻,并且,行政法院对政府执行的“固有权”,诸如警察权、“保护公共安全”等权力不得干涉。4、争议法庭和特别高等法院争议法庭由9名成员组成:司法部长、最高法院和行政法院各选举3名法官,再从前一届争议法庭成员中选出2名法官。除了司法部长外,其他成员的任期都是3年。

(1)争议法庭的主要负责受理以下这类纠纷:当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都认为自身有权审理某一案件时,则应将该案件提交争议法庭审理,确定其审理权

(2)特别高等法院是区别于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的特殊司法机构,由24名正式法官和12名候补法官组成,从议会两院中各选出一半,从正式法官中选出1名主席和2名副主席。

三、司法原则

1.司法独立原则三层含义:(1)司法独立主要是司法审判权独立;(2)一个法院的审判活动不受另一个法院的干涉,即使上级法院也只能在下级法院作出判决后,依照上诉程序或上告程序,根据法律进行审理,作出判决,才可以更改或维持原判;(3)法官独立,即法官只依照法律审判案件,不受任何外界包括检察官控诉的影响,即所谓按“自由心证”和“无罪推定”原则办案。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指在法律形式上宣布公民有获得平等保护的权利,并可通过控诉制度请求法院排除侵害,予以保障。

3、公平审判的原则公平原则在现实的司法活动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实现的:(1)公正的法院;(2)公平的诉讼程序;(3)公平的处罚。现代社会的司法原则除了上述三点之外,还包括其他原则,如无罪推定原则、辩论原则、直接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不告不理原则等。

四、法官制度

为了保证司法独立,民主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官保障制度,其中包括法官的不可更换制、专职制、退休制和高薪制等。1.法官独立;2.法官不可更换制:法官的不可更换制是指法官在任期届满前,非经弹劾,不得被免职、撤职或令其提前退休。3.法官的专职制:法官的专职制是指法官在任期期间不得兼任其他职务,其中包括行政职务、中央和地方议会候选人、其他赢利性的职务。在政治上,法官不得有政党身份或从事政治活动,以此保证中立,专于本职。4.法官的退休制度:法官的退休制度主要指的是,法官到一定的年龄可以退休并享有优厚的退休金。

5.法官的高薪制:法官的高薪制是保障法官独立的又一措施。英国大法官的薪俸与首相相等,美国联邦大法官和副总统相等,日本最高法院院长和总理大臣相当。法官之所以实行高薪制,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专著于公正原则,避免发生寻租行为。讨论题:1、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现状、问题及路径2、执政党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国家政体:类型与模式

一、政体的一般理论(一)国家形式 定义:国家形式是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横向和纵向上的分布,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就是政体。(二)国家结构形式 1、概念:国家结构形式,就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组织形式。,如邦联制、联邦制、单一制等。 2、形式:国家结构形式一般有两种,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

3、单一制: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单一主权的国家结构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实行统一的中央集权,具有统一的宪法和一个国籍,全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和立法机关,国家按照地域划分行政区域,设立地方政府行使地方国家权力,中央统一领导各级地方政府行使职权,地方政府必须服从中央。

4、复合制:复合制是由各个成员如共和国、邦等组成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复合制下,国家除了设立联盟的中央国家机关外,各个成员还有自己的中央国家机关,除了联盟按照联盟协议行使权力外,各个成员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凡是未授予联盟政府的或未禁止各个成员行使的权力属于各个成员,各个成员设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按照联盟结合的程度不同,复合制又可以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三)政体的类型及其划分标准 1、较早的政体划分是依据政权的性质或从伦理的角度来进行的,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1)柏拉图根据政体是否符合正义原则来区别各种政体,他认为符合正义的政体形式属于贤人政制,不符合正义的政治形式包括军阀政制、财阀政制、平民政制和僭主政制。 (2)亚里士多德也将政体依据是否从公共利益出发分为正宗政体和非正宗的变态政体。 (3)后来的一些学者如托马斯·阿奎那将政体分为正常形式和非正常形式两种。

2、依据掌权者人数的多少。最初是由亚里士多德开始进行的划分,将一人掌握最高权力的称为君主制、少数人掌握权力的称为贵族制,多数人掌握权力的称为共和制。这一区分标准后来一直从布丹、洛克、孟德斯鸠到卢梭一直沿用下来,直到今天仍是比较研究的重要分析框架。

亚里士多德的政体划分理论为城邦共同利益服务的政体为部分人利益服务的政体(正宗政体)(变态政体)

共和政体平民政体

贵族政体寡头政体

君主政体僭主政体

3、根据经验性的标准来区分政体类型。 (1)艾森斯塔德区分了原始的政治体系、家产制帝国、游牧或征服帝国、城邦国家、封建的政治体系、中央集权的历史官僚帝国、各种类型的现代社会(民主的、独裁的、极权的、“不发达的”)。 (2)阿尔蒙德与鲍威尔划分了原始政体、现代民主制、极权和威权主义政治体系。 (3)罗斯托区分了传统型、现代的军人型、现代的党权威型、现代民主型、现代权威型、无政府型等。

4、结合了规范与经验,把当代国家社会中的政体大致划分为三类:极权主义政体、威权主义政体和民主主义政体。其主要的划分依据有三个: (1)权力是一元还是多元,主要指政府对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思想、经济、社会生活的控制范围与程度,以及各种政治力量的竞争性程度。民主国家是多元性的,极权国家则是一元的,权威国家居中; (2)参政范围与程度。一般以参与选举的投票人数多少来衡量,极权国家最高、民主国家其次,权威国家最低; (3)国家意识形态的理性化程度。理性化包括知识性的内容、明确的世俗目的、逻辑性的结构等。极权国家和民主国家都是理性化的,权威国家的理性化程度相对不足。

二、极权政体 (一)含义 1、弗雷德里克把极权主义归纳为几种特征: (1)有一个整体主义的理念; (2)只有一个信奉这一理念和通常由一人领导的政党; (3)充分发展的秘密警察,以及独占性地控制三种工具:大众传播、作战武器和全部的组织; (4)此外还建立了全国性的计划经济。 2、布热津斯基给出了一个更具实质性的定义,“极权主义是一种新的政府形态,它一般归类为独裁统治。这种统治具有高度技术工具性的统治权,丝毫不受限制,任由集权的领导少数支配运用。领导少数的行动是为了带动全面的社会革命,包括根据独断的理念假定,加诸人们的控制。统治者声称这是全体人民强制同意的一种运动。”

3、汉娜·阿伦特强调极权政权的恐怖特征,认为极权主义强调政权对社会的全面控制,特别是通过政党这一动员性组织的作用。在各种各样的因素中,有些是必须考虑到的,如极权主义特有的理念、唯一政党、群众组织,以及政治领袖或领导团体的重要性。除此以外,还必须要纳入的三种关系,即政权同社会、同历史和文化传统之间具有如何的关系。不同的因素组合,以及根据统治权力的中心位置,可以表现为个人领导、寡头统治甚至是封建式的统治方式。4、当代民主理论家J·林茨认为,极权主义政体从内容上可以如此界定: (1)有一个一元的非集体的权力中心,任何制度机构或团体的多元性均从该权力中心获得合法性,社会接受该权力中心的仲裁,大多数政治活动均来源于这一权力中心; (2)存在一种排他的、自主的和具有知识性的理念设计,统治集团或领袖,以及统治政党均认同这一理念,并利用其作为政策和合法性的基础; (3)党和各种独占性的团体鼓励、要求和提供政治参与的途径,主动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加入政治团体,参加集体性活动。

极权政权是在现代工业主义扩张运动中产生的,通过组织、宣传、动员等手段,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领域在内的所有方面实行全面的控制和集中管理。这种政权具有明显的特征。

(二)极权主义的特征

1、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

(1)极权主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许多方面,将社会泛政治化是其重要的一环。将社会政治化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数目不多的强有力政治组织如政党、国家控制的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将社会成员动员起来,进入这些政治组织之中,成为政治组织的一员。

第一、政党控制是极权主义国家显著的特征:极权主义国家一般只有一个政党长期掌握国家权力,其他政党或者是非法的,或者是执政党的附属,根本不具有竞争性。

第二、极权主义政党对社会的有效控制还来自于其自身的有效性,这些政党内部纪律严明,等级严格,信奉一种理想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且政党的领导权往往集中在党的领袖一人手中。

第三、极权主义政党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是将大众政治化,解散和改组原先存在的大量政治或社会性组织,将大众整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宣传、教育及强制进行意识形态化,灌输唯一的一种理念和价值观,以完成对大众的精神更新。 第四、极权主义政党将工会、合作社、职业团体和利益团体纳入控制的范围内,特别是对于经济组织,成为国家调动物质资源的重要来源。

(2)利用国家的暴力机器如军队、警察、监狱等手段也是国家控制社会的重要方式。

极权国家与一般政府在使用暴力手段的数量、规模和程度上有着巨大差异。极权主义国家大规模地使用暴力强制,例如警察活动不受限制,大量建立集中营,普遍使用酷刑,未经审判即被关进监狱甚至处死,使用高压措施对付所有的人民。几乎所有的极权主义国家均在使用强制过程中体现出恐怖性质。2、一元化的权力体系

极权政权内部存在着一元化的权力体系。虽然在形式上具有议会、行政和司法之分,但实质上只有一个权力中心,所有的政治结构、社会团体和组织均从这一唯一的权力中心获得合法性和权力来源。在这一权力中心的通常为具有高度组织化、纪律性、群众性和垄断性的政党,而且,政党的权力也往往集中在领袖手中。

3、全能主义的意识形态

没有意识形态,极权政权是不可能存在下去的。一些学者直接将极权政治称之为意识形态政治。极权政权将意识形态作为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必然选择一种唯一的理念,从而排斥其他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并实行一套独特的政策措施。

4、动员性的普遍参与

在意识形态上,极权主义强调形式上的人民主权、社会集体利益和国家的普遍意志,以此来聚集社会成员对民族和政治共同体的认同、忠诚,使得社会成员能够统一于国家的集体行动,执行政府的各种政策。极权政权进行社会动员的主要工具就是执政党。唯一的执政党,与作为分支的专业化政治组织和群众性组织结合在一起,广泛地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通过意识形态的观念输入,使社会成员出于自愿或者形式上的自愿,而不是基于物质报酬,投身于大规模的政治运动中去,政权从而得以通过有限的资源来实现重要的政治变革。三、威权政体(一)定义:是指一种政治权力集中于少数寡头集团,存在代议制形式和司法机构,但实际上利用其它国家工具严格控制各种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如政党活动、利益集团的活动、社会运动,以现代化和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意识形态或政权形态。(二)产生背景“二战”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了西方式民主体制,希望以此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但是,由于这些国家现代化发展条件的匮乏,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和多党制无力整合国内的秩序,导致社会经济发展迟滞,社会动荡,危机频仍,刚刚建立起来的民主体制陷入困境。 在民主尝试失败以后,政局的动荡自然地衍生出一种强有力的强人政治,一方面采取强制手段建立自上而下的权威结构,稳定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创造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这些具备了现代意识的精英大力引入外资发展本国工业,扶持国内资产阶级,从而为现代化发展创造了一个初步成熟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这样,在20世纪60、70年代,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发展战略模式,即新威权主义。这种在经济上强调经济增长与现代化导向,政治上倡导官僚体制与政府能力,文化上采取开放主义与世界主义的威权主义模式被其它一些历经民主失败的国家奉为圭臬,成为这些国家建构政治体制的指导思想(三)特征 1、在形式上存在代议制度、选举制度等现代民主体制,但实际上政治权力很少受到限制。 2、少数精英的统治。在威权政权下,政治权力通常集中在一个领袖手中,偶尔集中在某个统治集团手中。例如韩国的朴正熙、新加坡的李光耀、智利的皮诺切特等。

3、威权政权通常积极干预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4、排斥大众政治参与。

四、民主政体(一)含义:是一种政治系统,该系统为定期更换政府官员提供合乎宪法的机会;一种社会机制,该机制允许尽可能多的人通过在政治职位竞争者中作出选择,一影响重大决策。 (二)基本要素 1、人民对政府的支持:支持的形式就是选举中的多数票 2、政治竞争 3、权力更替 4、代议制 5、多数原则:多数人统治同时保护少数人的权利 6、持依依和反对的权利 7、政治平等 8、新闻自由讨论主题:“三农”问题与政治学1、农村的税费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2、村委会与乡政府之间的关系现状3、农民负担的政治原因4、减负与乡财政能力5、“三农”问题的原因解析

选举与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一、选举制度的产生定义:选举制度是选举产生国家各级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与制度的总称。通常由宪法和选举法规定1.古希腊雅典和古罗马时期(1)雅典:雅典政治制度的基本结构由公民大会、议事会和执政官组成。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直接参与,无须选举;议事会的500名成员由每个部落中选出的50名代表组成,代表由抽签产生;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通过抽签确定。(2)古罗马:古罗马在共和时期,执政官、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构成罗马政治生活的主体,其中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2.中世纪时期:现代选举制度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末期在有些国家出现的等级会议,等级会议中允许部分市民代表(资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市民代表的的比例越来越多。这一时期的等级会议的选举活动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选举,但是,以资产阶级为核心的议会作为立法机关的权力机关的权威得以确立。二、现代选举制度的发展 现代选举制度与普选制度是分不开的,现代选举制度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们争取普选权的过程。所谓普选制就是指所有公民不受歧视性限制地平等享有和自由使用其选举权的现代选举制度。1.英国选举制度的发展过程(1)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议员实行“自由选举”,但是,1711年的法律规定:下院议员要有很高的财产资格,如,郡议员每年的土地收入要在600镑以上;选举权的限制,选民必须是纳税人;另外还有居住期限、受教育程度、种族以及性别的限制。按照1711年的法律规定,当时只有5%的成年男子享有选举权。(2)1832年改革法:重新分配议席,增加城市代表名额,降低财产资格限制。(3)1867年修改选举法:在工人阶级进行的宪章运动的压力之下,1867年政府再次修改了选举法,使得城市工人获得了选举权。(4)1884年选举改革:统一了全国城市与农村的选民资格标准,扩大了农村工人的选举权。(5)1918年选举改革:在扩大选举权范围方面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居住期限由1年改为6个月;财产资格进一步降低;选举费用中属于行政费用的部分由政府负担;妇女有条件的拥有选举权,例如,大学毕业、年满30岁的妇女(6)1949年的《人民代表制法》:该法统一规定了地方和全国选举的选民资格:凡年满21周岁,在其选区居住满3个月,不分男女都有投票权。《人民代表制法》标志着普选制在英国趋于成熟。1970年,男女选举年龄同等降为18岁,至此最终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普选制。2.法国(1)1791年宪法:规定只有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即缴纳土地税和人头税。(2)1793年宪法:雅各宾专政,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取消1791年宪法的规定,将普选权原则写进宪法,规定凡年满21周岁、居住满6个月的公民都有选举权。这一时期,选举方式采用公开表决和秘密投票并用的制度,实行直接选举。(3)1795年宪法:1794年热月政变推翻了雅各宾专政,1795年颁布宪法,废除普选权、直接选举方式和一院制,规定只有缴纳土地税和人头税者才有选举权,实行间接选举和两院制。(4)1830年宪法:二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选举制度恢复到第一共和国时期。(5)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众议员普选产生,参议员间接选举产生,总统也间接选举产生。(6)1944年,妇女获得选举权;1974年,第五共和国将选举年龄21岁降低18岁。3.美国 美国的情况与欧洲的情况相似,在选举权方面都有严格的财产资格的限制,1787年宪法仍未废除财产资格限制,直到1856年北卡最后一个废除了财产资格限制。到了1860年,美国白人基本实现成人男子的普选权。但是,黑人与妇女没有选举权。1868年第14条宪法修正案赋予黑人与白人同样的选举权,但是,南北战争后,在南方重建过程中,很多州实际上剥夺了黑人的选举权,通过文化测验、人头税、祖父条款和白人预选制等措施予以限制。祖父条款规定凡1867年之前其父亲或祖父有选举权的人,可以免除人头税和文化测验,而黑人选举权的获得恰恰始于1868年1965年的《投票权利法》授权联邦政府直接干预南方阻碍黑人参加选举的行为,并明确规定取消文化测验和其他阻止黑人参加投票的措施。1970年,国会规定,在所有的国家、州及地方选举中禁止文化测验。 妇女的选举权直到1920年第19条修正案通过,才获得选举权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原则 一、普遍原则

1.含义:(1)普遍原则强调选举权范围的广泛性,公民凡达到选举年龄,且按宪法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者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普选制承认并保护拥有公民权的所有公民的选举权,但不等于对公民的选举权没有任何的限制,普选制仍然存在选举年龄限制,存在对于特殊职业者和其他特殊人群选举权的限制。不同于限制选举对于选举权的限制,普选制下的这些限制是非歧视性的,他们是政治生活得以理性组织的保障。2.意义:(1)通过广泛的选举权把社会各阶层、各势力聚集在选举活动这一政治场所,从而一方面起到统合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为各种政治观点提供开放而又便于管理的表达渠道;(2)尽管普选不能保证选举人对当选者的完全的监督,但选票的制约作用最终仍具有一定意义。二、平等原则

1.平等原则是主权在民的重要体现,它是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价值,同时,平等理想的实现也必须依赖于民主政治机制的良好运转。

2.平等原则要求“一人一票,每票同值”,即每个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且每张选票的效力相等

3.不平等选举有两种情况:(1)每个投票人所投票数不等,最典型的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复数投票权”;(2)每票的价值不等,英国选举人按纳税多寡分成三级,每级选举人纳税额等于总税额的1/3。4.平等原则除体现于选举权方面之外,还体现于被选举权,即每个选举人读有同样的当选机会。三、秘密投票原则

1、秘密投票又叫无记名投票。它是指选民遵循选举法规定,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选票不署名,不向他人公开。

2、实行秘密投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免除投票者因受他人干扰而无法填写自己真正意愿的可能性。3、秘密投票制是从公开投票发展过来的。公开投票方式主要有欢呼投票、唱名投票、举手投票和双记名投票。4、秘密投票不同于公开投票的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为选举人提供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思想空间,它是选举人自由权利的重要保障。四、自由选举原则 自由选举是相对于强制选举而言。自由选举的投票完全出于自愿,任何机构与个人不得强制选民投票 决定自由选举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秘密选举(2)差额选举(3)选民提出候选人的自由五、选举公开的原则所谓选举公开主要是指选举规则、候选人、选举经过和选举结果等都须向全体公民公开。选举公开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1)候选人情况公开(2)选举过程公开(3)候选人公开表达自己的见解与主张(4)公布竞选经费的来源与使用情况第三节选举制度的内容和运作程序一、选民与候选人资格

1.选民资格的衡量标准 选民资格的衡量标准一般包括积极条件和消极条件两个方面:积极条件是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应具有的情况,消极条件则指公民取得选举权所不应具有的情况。 积极条件包括三个标准:国籍条件、年龄条件和居住条件 消极条件主要指有下列情况者不得享有选举权:精神病患者、被法院依法剥夺政治权利者、军人、宣告破产者、赤贫流浪者等。2.选民资格的限制 (1)财产限制。严格意义上的财产限制已经被废除,但是,有些国家仍然规定诸如乞丐、流浪者等无选举权,法国、比利时荷兰以及美国的某些州都有上述规定 (2)文化程度的限制。 (3)居住条件限制。 (4)职业限制 (5)年龄限制3.候选人资格的限制 一般地,候选人资格比选民资格要高,表达选民意愿与权益、参与政治生活的管理活动需要具备相应的能力,这是与现代政治的专业化要求相符的。

(1)国籍资格。候选人必须是本国公民,外国人没有被选举的资格。有些国家还有附加条件,如美国,移民取得美国国籍7年之后才有资格当众议院候选人,9年之后才有资格当参议院候选人;总统候选人必须生来就是美国人。(2)年龄资格。各国规定有所不同,但候选人的最低年龄一般都高于选举人的年龄标准,参议院议员年龄标准高于众议院议员,如美国规定,参议院议员候选人最低年龄标准为30岁,而众议院议员则为25岁。总统候选人的资格更高,美国为35周岁,德国、法国为40周岁。(3)居住资格(4)其他资格:主要是职业限制和财产限制。前者在英国规定,总督、上院议员、法官、军人等都不能成为下院议员候选人。财产限制主要是指选举保证金制度,英国众议院议员候选人需交150英镑保证金,获选票数没超过本选区选票的总票数的1/8,保证金收归国库。二、选民登记与选区

1.选民登记的方式 选民登记是指选民在行使选举权之前须按照法律规定在选举机构进行登记,以确认选民身份。选民登记的过程也就是选民资格审查的过程,未经登记者,不能参与选举。 选民登记的具体方式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也有所不同。美国采取“本人登记“与”非本人登记“两种方式。 2.地域代表制 关于选举单位划分方式的设想主要有两种,即以地域为单位进行选举的“地域代表制“和以职业团体为单位进行选举的”职业代表制“。各国普遍采用的是地域代表制,采用地域代表制进行选举,要求把全国按地域划分为若干个选区,按选区进行投票。3.选区划分的类型 (1)选区的划分主要有两种类型:即按现存的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和按人口数目进行划分。 按现存的行政区域划分选区,是指以现有的行政区域作为选区,不再作划分,如美国参议员选举就是以现在的50个州为选区,每个州选出两名参议员。这种划分类型的缺陷是:每个代表代表的人数不等。而弥补的办法就是按人口数目划分选区(2)按人口数目划分选区,即根据所要选出的代表人数,将全国划分为相应数目的选区,每个选区的人口数大致相等。现在各国议会下院议员的选举都是采用这种选区划分方法。根据每选区选出的法定代表人数不同,又分为两种不同的选区制:一是英美等国实行的小选区制,二是欧洲大陆实行的大选区制。小选区制又称单选区制,即每个选区只选出一名代表。大选区制又叫复选区制,即每个选区可选出两名以上的代表。三、选举投票制度

1.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的投票制度 西方国家的议会,下院议员一般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上院议员及总统的产生,则既有通过直接选举也有通过间接选举的。美国参议员由直接选举产生,而法国的参议员则由间接选举。法国总统由直接选举产生,而美国总统则由间接选举产生。2.多数代表制 所谓多数代表制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只要在一个选区内获得多数选票即可当选。多数代表制又分为相对多数代表制和绝对代表制两种类型。相对多数代表制又叫简单多数代表制,谁获得最多选票谁当选,无须超过半数;绝对代表制是指候选人或候选人所代表的政党所获选票必须超过本选区全部选票的半数以上方可当选,缺点是,没有任何一方超过半数的情况则需要多轮选举,意大利总统选举曾达到过23轮投票记录。 多数代表制对小党非常不利。3.比例代表制 比例代表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多数代表制所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所谓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候选人所得选票数,按比例分配议席。比例代表制通常只适用于大选区制,小选区制由于只能产生一个代表,因而事实上无法采用比例代表制。 四、竞选过程

1.竞选机构的组织与候选人的挑选 竞选班子的成员大致有几种类型:一是候选人政治上的亲密朋友;二是一般工作人员;三是义务助选工作人员;四是竞选咨询专家 候选人提名的几种方式:(1)政党提名;(2)选民预选,又叫不分党派的提名方式;(3)选民签署,即由一定数量的合格选举人共同签署一份推荐书某人为候选人;(4)个人登记2.竞选纲领的制定和宣传3.竞选经费的筹措 经费来源:(1)由竞选委员会募集资金,主要是向选民,特别是那些有钱人募集;(2)“政治行动委员会“的赞助,美国的”政治行动委员会“成立于1975年,专门负责募集志愿者的捐助,以支持候选人竞选;(3)财团的支持;(4)公费竞选第四节普选制的意义和作用一、普选制的意义 普选制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历史进步性。

1.普选制打破了“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

2.普选制改变了国家最高权力和最高首脑的产生机制,大大提高了公民在此过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作用。

3.普选制改变了西方国家权力产生的机制和程序,使原来神秘复杂的政治事务成为广大民众可以了解、可以影响的国家大事。二、选举的功能

1.实现“主权在民”的重要形式

2.政府合法性的来源 政府合法性取决于选举的合法性,选举合法性包括:(1)选举程序合法性;(2)选举规则的合法性;(3)选举过程的合法性;(4)选举人、被选举人与选举工作人员资格的合法性

3.责任制政府权力交替的方式 所谓责任制政府就是政府的行为必须向人民负责,如果政府不能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利,那么它就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政权必须进行更替。4、选举是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形式5、选举是公民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的方式政党与政党制度一、政党:政府与社会的纽带(一)政党的产生与发展 1、英国

现代意义的政党的萌芽,最早出现于英国。 (1)1679年,议会在讨论詹姆士能否继承王位时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员极力反对詹姆士继承王位,而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的议员则大力赞成。在激烈的争吵和斗争中,前者把后者斥为“托利”(Tory,即歹徒),后者则把前者斥为“辉格”(Whig,即强盗),托利党和辉格党由此得名。

(2)1832年、1867年、1884年英国进行了多次选举改革和议会改革,选民人数大为增加。为了适应改革后的选举竞争,议会内的两大党派着手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组织。1833年,托利党改称为保守党,辉格党演变为自由党

2、美国美国也是较早产生现代政党的国家之一。建国之初,美国国会中出现了联邦党和反联邦党两大政治派别,当时它们实质上只不过是政界领袖人物的小团体。1794年至1800年期间,两大派别围绕1796年总统选举和内政外交政策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为了统一本党派行动,争取尽可能多的选民的支持,两派在联邦、州和地方纷纷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组织,由此逐步形成全国性的政党。经过长期分化改组,到19世纪60年代演变为民主党和共和党。

(二)现代政党的功能

1.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利益表达是指提出政治要求的行为与过程,而利益综合则是指把各种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