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1.gif)
![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2.gif)
![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3.gif)
![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949e52c4d69fb6493b6cda4a9a01ee514.gif)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受教育权的权利属性
2012年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经国务院批准,本市工人子女将在流动地点参加高考。该意见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这一举措,对保障公民高等教育平等权的实现无疑又推进了一大步。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获得接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接受教育的类型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种形式。接受高等教育,也是公民所享有的受教育权的一种类型。人类社会的发展说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自身完善发展和不断突破自我与创新的前提。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1793年法国《雅各宾宪法》第22条首次确认教育是各人所必需的。社会应尽其一切可能来赞助公共理智的发展,并使各个公民都得享受教育。可惜的是由于当时敌对斗争异常尖锐,这部宪法并没有付诸实施。之后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第四章教育与学校对公民的受教育权作了具体规定并付诸实施。以《魏玛宪法》为标志,之后公民的受教育权在各国宪法中都得到了确认。那么,教育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它是仅次于生命、自由及财产,以及人格权的一种权利;它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和完善人格的权利。它是不应被剥夺的,它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但现代社会主要靠政府主动提供服务实现。其实,受教育权具有自由权和社会权的双重属性。作为社会权具有积极地属性,即受教育需要有人从事教育活动,要求国家、社会作为;作为自由权具有消极的属性,即受教育不受他人非法干预的自由。因此,受教育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公民有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权利,与此相对,国家或社会有提供、配置相应资源的义务。其次,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公民享有完整的教育。因此,对于享有教育资源的受教育权就需要加以更多的限制,当然,这种限制的前提就是要公平。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言,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国家应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公平选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同时政府应该为每一位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公民提供必要条件,保证公民不因为经济原因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权是一项原则性权利,渗透与宪法的整个基本权利体系之中。这里的平等,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首先,平等是机会的平等,而不是结果的平等。其次,平等既包括形式上的平等,也包括实质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人生而不平等,每一个人最初的社会起点都是不一样的,而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就在于,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使得人人都享有生存上的保障。这也正是包括受教育权在内的社会权利根本上的理论依托。平等权体现在受教育权中就是教育平等权,这一权利不应该因公民个人能力以外的原因而有所区别。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我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第36条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以上条款直接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受教育权。进入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叶之后,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的阶段。财产权不可侵犯和契约自由等经济的自由权,便以保障形式上的平等为后盾,压倒性的有利于有产者而不利于无产者,使两者不平等和差距极大地扩大起来了。因而形式的平等越受保障,矛盾就越为深刻。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突破权力、金钱、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所谓的阶层封锁,给平民子弟提供上升的机会和空间。普通阶层的二代不能和富二代、官二代“拼爹比富”,但如果连知识文凭都都比不过,那几乎就再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了。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中国2011年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2.5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6亿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子女跟随父母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农民工子女的人数也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长逐年增加。而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规定,他们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而不能在父母所在的就读地参加高考。因此,有些孩子在中学毕业后不得不选择回原籍上学,由于缺少父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成长中的问题要比远远多于正常孩子,甚至有许多孩子由于回老家无人照顾,他们在中学就放弃了学业。对这些异地学生的家长而言,异地高考意见获批的消息解决了制度层面的问题,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曙光。不过,高考制度改革涉及多方利益博弈,其复杂程度和潜在阻力不容小觑,从这一点来看,异地高考意见获批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与公民个人而言,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公民教育平等权实现的一个重要的制度改革。我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虽然规定了受教育者依法享有平等权利,而横亘在异地高考面前的障碍,就是教育的地域特权问题。想异地高考的考生,追求的不是特权,而是平等权利。从法律的立场看,平等是指在利益方面或无利益方面都没有差别,即同等的情况同样对待,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每个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有权利获得作为社会成员应得到的平等对待。如果仅承认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但同时又否认其具有其他社会成员所享有的社会权益,显然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社会中的人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差别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每一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也应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权利的实际获得,不仅取决于权利能力,还取决于行为能力。由于公民的行为能力是有差别的,所以各种权利最终获得的结果必然也会存在着差别。所以。法律(尤指宪法)上的平等强调的是机会平等,即受教育的机会以及拥有相应的条件这两个方面的平等。这两方面也是平等受教育权的最低底线。它禁止依据不合理的标准对人进行分类,再依据不同分类提供不同的教育机会,或者给予某类人受教育的优惠,或者对某类人不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其次是指受教育的待遇平等,即享受国家提供的教育条件(包括教育教学的设施、教师)和教育内容方面的平等。这就要求消除一切基于性别、语言、宗教、政治、社会出身、经济条件等的歧视,取消一切损害平等的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使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都能得到公平的保障。再次,平等受教育权要求法律提供平等而有效的保护,未经法律允许不受包括国家在内的任何其他主体干涉。平等受教育权既是一项宪法性原权利,权利的实现最主要的是要靠各级国家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从事各项活动,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事前保障,同时该权利也是宪法救济制度中不可缺少的权利。基于对人的尊严与人的价值的考量,法律对处境不利者或者受歧视群体应当给予及时的补偿与援助。因此,平等受教育权应是一项可诉的权利。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制现实中,存在着公民基本权利司法救济严重不足的情况。只有建立并健全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司法救济制度,使公民权利一旦受到侵犯,可以得到公平公正的司法救济,才能切实保护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另外,我国落实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受教育权的行政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也为公民受教育权的保障提供了法律规范的依据。当公民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来实现宪法权利。解决异地高考,与国家而言,是我国社会发展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城市不能只享受城市化的收益,不承担城市化的责任与义务,城市应该赋予作出贡献者平等权益。在我国,传统的市民概念正受到新的挑战,我国的市民概念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不断被赋予新内涵,但从一般意义上说,可以把市民看做是居住、工作在和生活在城市里的合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市民的合法权利,履行市民应尽的义务。让在这个城市的市民的子女享有在该城市参加高考的权利,则是平等享有市民的合法权利的重要体现之一。换句话说,在今后的高考,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就有机会跟本地的考生走进同一个考场,在同样的考卷上作答,面对的也将是同一条分数线。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教育部会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各省市异地考生分布状况各不相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矛盾各有千秋,因地制宜地制定异地高考改革具体方案,统筹兼顾异地考生与本地考生的权益。在异地高考尚不可能全部放开的大前提下,设置多高的门槛是公众最关心的问题。从教育部门此前零星披露的信息来看,城市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流动人口在输入地的居住时间长短、异地考生在流入地的教育完整性以及纳税情况、房产情况等,都将是判断非户籍考生是否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重要指标。任何一项指标的设定,都将影响到数以万计的考生,不过,在公众呼吁多年之后,异地高考改革方案能够有实质性进展,已经是非常可喜的第一步了。有不少省市都在积极酝酿操作细则,希望具体方案的制定过程更加开放和透明。高等教育已非义务教育,国家应保证公民有求学权利(机会的平等),但无法保证都能入学(结果的平等)。高教投入部分出自中央政府,应面向全国公正分配;部分投入出于地方政府,主要用于本地公民,也应适度、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力资源招聘居间合同格式
- 文创园区卫生间翻新合同
- 牛棚承包合同
- 化工产品购销合同
- 电商承包合同协议书
- 玩具销售合同范例
- 喝啤酒大赛比赛规则
- 场地租赁合同协议书
-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九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听评课记录
- 企业战略规划知识管理系统作业指导书
- 2024年巴西摩托车赛车级轮胎市场机会及渠道调研报告
- 2021-2022学年海南省三亚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物理试卷
- 期末模拟试卷 (试题)-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塑料 聚氨酯生产用聚醚多元醇 碱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 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课件第十二章运动技能学习的反馈
- 食材配送售后服务方案
- 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断术手术配合
- 英文版中国故事绘本哪吒闹海
- (正式版)JTT 1496-2024 公路隧道施工门禁系统技术要求
- 2024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 精神科医生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