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第1页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第2页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第3页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生态旅游发展及其可持续性评价的必要性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这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以及传统旅游生态的密切相关。综观国内外有关生态旅游概念的各种表述[1,2,3,4,5,6,7,8,9,10,11,12,13],虽然各定义尽管并不一致,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不成熟性和不完整性,也说明了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经过国内外学者20多年的探索与研究,虽然表达不尽相同,但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与特征基本达成了共识。根据生态旅游的特征和基本内涵,生态旅游可以定义为: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自然类型、自然保护区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其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同时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并使游客得到生态学知识,使社区受益的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是受国家行政管理和保护的,是全球生态系统非常宝贵的资源,是不允许人类随意活动的特殊自然区域。然而,自然保护区建设离不开当地居民参与,必须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实惠或利益。长期以来,由于投入严重不足,使得保护区的经营管理处于难以维持的境地。为了维持当地居民的生计,保护区都在积极探索和寻求最佳自养模式,纷纷开发自然资源,开展经营活动以维持当地居民生计,生态旅游成为多数保护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首选。然而,目前开发的很多生态旅游产品,着重强调了生态旅游“认识自然、走进自然”的一面,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因此,有的生态旅游产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而是自然旅游或观光旅游的另一种形式。由于认识、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生态旅游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生态旅游的发展与其宗旨背离。其主要是缺失衡量生态旅游可持续性的标准,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和技术指南;缺少生态旅游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目前,由于可持续发展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旅游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关于如何度量和评价可持续发展,国际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构建科学、可操作的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评价,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为生态旅游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对推动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2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1生态旅游产业制定的影响因素分析正确判断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任何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科学、准确、全面了解发展现状,清楚存在的问题,明确原因所在。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才能了解现状,找出差距和原因,才能为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运用指标体系对生态旅游发展进行定期监测,可以分析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是否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哪些领域的可持续性高,哪些领域存在差距,原因何在,对于偏离可持续发展的领域进行时时校正,从而为制定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2.2非货币评价模式综观现有的各种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分两种模式,即货币评价模式和非货币评价模式。由于保护区所处的空间环境不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的规模和发展阶段不同等因素,对于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采用非货币评价模式。非货币评价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比较强,对于不同空间、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可以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评价过程中即可以标识制约系统发展的限制因子。即便出现指标覆盖信息不全,或指标之间信息重叠的现象,可以通过对生态旅游内涵的理解和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要素的全面深入分析来避免,也可以通过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和独立性分析来克服。2.3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生态旅游面临着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在实践中表现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形成了以旅游活动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人工复合型生态系统,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层次性。因此,目前需要用多个指标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描述系统的发展状况。因此,构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符合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还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2)实用性原则;3)层次性原则;4)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5)通用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相关性原则;8)多利益方参与原则。根据系统论、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沿着两个主“轴”进行构建。“水平”轴将指标体系分为3个主要的关键领域,即环境、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而“垂直”轴是关于目标、准则、指标和验证的分等级框架。这样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一个逐一水平研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框架。2.4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序和方法2.4.1确定评价目标的指标1)科学性,指标概念明确,并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能够反映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系统和功能的状况;2)所选择的指标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与评价目标紧密相关,应直接、明显地与目标可持续性相关;3)指标尽量简化,易于监测、记录和解释,易于直接获取信息;4)尽量选择反映主导因子的指标;5)选择的指标对环境或系统的变化敏感;6)可靠性,同一指标的多次测量和计算结果要一致,指标的可靠性有益于在不同生态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复制和使用。2.4.2生态旅游产业指标的预处理目前国内一些学者虽然提出了生态旅游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在评价指标的选择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们追求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不断提出新指标,结果导致指标数量增多、种类增多;二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指标筛选方法,大部分依靠评价者的主观经验选择指标,因此存在很大主观性,其结果是指标体系中存在指标重叠,最终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借鉴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筛选方法,同时采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设计如下具体程序与步骤。1)采用反复过滤法(IterativeFilteringandGenerationMethods)和频度统计法,对目前收集的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中采用的指标进行频度统计和反复过滤,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形成第一轮指标集合,共66个指标。2)在初选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咨询、半结构式访谈、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指标进行反复调整,并按照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归并,形成第二轮指标集合,共48个指标。3)邀请社会、经济、生态和旅游等方面的专家、不同层次相关的管理人员、普通游客,以及与保护区有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利益群体进行广泛咨询,召开高层次专家研讨会,对第二轮48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增减、归并和修订,形成一般评价指标集合,共25个指标,见表1。4)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5)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由于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实践比较晚,对于一些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指标还没有进行连续监测,自然保护区的管理部门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报告制度。考虑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实践中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没有固定的分布形态,数据误差较大,更多的受政府行为的影响较大。因此,对指标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分析,不能仅仅依赖数理统计的方法,而应该融入专家的主观判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指标之间的独立性越大越好。在此,我们定义相关系数在90%以上的指标为重复指标并进行合并。由于本研究涉及的变量不属于正态分布的等间隔测度的变量,因此用Kendall或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相关系数计算公式如下:βxy=∑i=1n(xi−x¯)(yi−y¯)∑i=1n(xi−x¯)2∑i=1n(yi−y¯)2√其中:x¯、y¯分别是x、y的均值。xi、yi分别是x、y的第i个变量。表1中的25个指标均通过相关性和独立性检验,其结果符合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2.5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多层次的特点,采用如下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A=∑i=1mWi⋅Bi=∑i=1m∑j=1kWij⋅Cij式中:A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Wi为某准则的权重;Bi为某准则值;Wij为准则下某指标的权重;Cij为某指标的实测值;m、k为准则数量和指标数量。若A>0,定义为可持续;若A=0,定义为准可持续;若A<0,定义为不可持续。3拾遗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本文在生态旅游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过程中,主要研究了以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类型。为了能较好地验证构建的指标体系,因此在进行案例调查时也选择以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2005年以来,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对旅游经营体制进行了改革,保护区的旅游从管理局自己经营过渡到旅游经营与旅游管理相分离,经营以企业法人为主体,管理以保护区管理局为主体,这种运作模式具有典型性。通过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现状和历史数据的分析认为,对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评价采用17个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17个指标的权重,见表2。经过指标数据标准化,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可持续性测度为2.301,按照给定的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判据,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上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环境领域的可持续性测度接近0.073,社会/文化领域的可持续性测度为0.034,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测度为2.192。4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构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过分强调评价方法通用性,即不可能建立一套既适合不同范围、不同发展阶段,又适应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指标体系。也不能过于强调评价模型的精细,试图把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变化都精确刻画出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