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春江花月夜》课件59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咏“月”名句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古今评说】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张若虚生平事迹不详,唯知其曾任兖州兵曹。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开元初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作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写闺情,师、诗风近齐梁:另一首就是千载传诵的抒情杰作《春江花月夜》。

走近诗人

《春江花月夜》历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日本汉学家:“中国古代只有两首好诗,一首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一首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走近诗人解读文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全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欣赏朗诵音频,感知诗歌意境1、欣赏朗诵音频正音:滟滟皆似霰汀上白沙纤尘捣衣砧碣石yànxiànxiānzhēnjiétīng文章标题包含了几种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本诗展现了它的哪几种状态?找出明写“明月初升”、“月上中天”、“月渐西落”、“月沉江海”分别对应的诗句。思考清人沈德潜评:“题中五字,安放自然。”全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布局谋篇,层层抒写。诗歌情节也随此五字逐步展开和逐步归结。“月”——贯穿全诗,是全诗的纽带。

题中意象春江花月夜“春”出现4次——全诗的总背景、大的时间范畴;“江”出现12次——“江水”象征时光流逝;“花”出现2次——“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月”出现15次——全诗的核心;“夜”出现2次——具体背景,皓月反衬。解题:《春江花月夜》“月”意象的四种状态月出—月悬—西斜—月落线索

文章标题包含了“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你认为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线索)?月生月悬月斜月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再读理线月全诗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全诗围绕这一纽带“月”分为几层?每层主要写什么?

该诗给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有几幅图景?

三读分层月下之景(1—8)月下之思(9—16)月下之情(17—36)情感美哲理美景物美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四幅图景春江花月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春江花月图春江的潮水涌动,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意象意境情感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水绕芳甸月照花林流霜白沙清幽静谧朦胧恬静空灵梦幻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表现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赏析探究1.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生”,写出了明月随着奔腾的潮水喷薄而出的宏大气势,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渗入了诗人主观的想象,壮观而热烈。“生”后才能有下一句月光闪耀千万里远,又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呈现了万里阔大的时空,同时眼界之广,胸襟之大,有一种俯仰天地的宇宙意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赏析探究2.春天的夜晚为何会出现“霰”、“霜”?

春天没有白色的雪和霜,但是在月光照耀下的世界,是银色的,所以作者在这里把月光比作雪和白霜,写出了月色清凉,月夜朦胧。“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这一句不再直接描写月亮。而是从嗅觉、视觉来写,置身这个月夜,有花的芳香,有月色的清凉,用感受从侧面来营造整体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赏析探究3.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月光是摸不着的,把它比作霜,而且是空里流动的霜,这样既有动态的美感,又能让人深入其境,是由虚变实。而“汀上白沙看不见”,本来能够看到的白沙呢,他却说看不见,因为它跟月光都是白色,那就反衬出月光是那样的皎洁,是由实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如此皎洁纯净的世界引人遐想月华满天月色溶溶月下之思图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面对如此空阔静谧的江天美景,面对一轮皓月,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慨?他的感慨与其他古代诗人们有何不同?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月下之思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向思考人生。张若虚的内心是纯净、无纤尘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下面这句特别纯真的追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此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怎么理解“初见月”、“初照人”?

当第一个人注视太空中的明月,开始去领略其中的美时,人类就出现了。因为,人类是会欣赏美保存美的动物。在人注视着明月的同时,明月不是被动的处于被欣赏的地位,而是也在深情的注视着人。在这样的相互观照之中,孤独得以慰藉,忧愁得以诉说。在这世上匆匆活一朝的不同时空的人们,也通过仰望同一轮明月,在短暂和变化中感受永恒。月下之思诗人将明月永照与人生更替对照着来写,阐明了“宇宙是永恒的,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作为整体的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这一哲理。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和绝望,缘于对人生的热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诗人对宇宙和人生悟出了怎样的哲理?深入探究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密联系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有之,与他们相比较,张若虚对人生的理解有何不同?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深入探究曹诗和苏诗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却别开生面,具有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是绵延长久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便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哀而不伤,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名家点评哀而不伤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李泽厚(《美的历程》)哲理美“待”“送”两字运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明月,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间的离愁别恨,是过渡句。赏析“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扁舟子”上的游子。“扁舟子”指飘荡江湖的游子。“青枫浦”为地名,“枫”“浦”常用为离别的景物、处所。暗示离别之意。

“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以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楼”是思妇望月怀人之所。抒写游子和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这些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十分具体形象。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游子思归图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游子思归图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李攀龙(明)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

云在空中随风而起,随风而止,形状千变万化,始终处于飘荡、不安定的状态。在诗人眼里,这与游子天涯漂泊、无依无靠的命运相似,白云成为游子离别的象征。意象积累——白云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手法: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青枫】暗用《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典故。【浦】河水分叉的地方。《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暗指分别之地。【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意象积累——扁舟子扁舟从此去,鸥鸟自为群。——唐·张九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扁舟子:漂泊在外不得志的代名词。思妇怀远图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画面,体会情感。可怜楼上徘徊的月光,应该照耀在守候在家的思妇的梳妆台上。月光洒在玉门帘上,门帘翻卷,却卷不走月光,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欲拂去月光却拂去又来。这时相思之人共同望着月亮可是不能互通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照射去跟随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鱼儿出没只能使水面泛出波纹。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谁在徘徊?为何徘徊?思妇寄情于月,相思徘徊,思妇徘徊,有一种起相思、害相思的矛盾心理。可怜:可恼、可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我当为你的婚事去恳求。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苍生之事,只问鬼神迷信之事。(1)“裴回”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月的徘徊其实是人的徘徊。情景交融: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把苦苦相思表现的淋漓尽致,意味深长。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思妇怀远图(2)“卷”与“拂”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不堪思念之苦,愁思无法排遣,徒做无奈而且无用的挣扎。“不去”“还来”——是月光的执着,更是相思的执着。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中怎样细腻地表现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苦?思妇怀远图鱼龙、鸿雁本来是月光下的景物,此处写出了月光的清澈。此处是用典。“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鱼龙、鸿雁是古代用于互传音讯的载体,此处暗含有鱼雁不能传音讯之意。可见二人音讯断绝,相思无着落。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鱼龙”、“鸿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思妇怀远图

古时制衣的料子如罗纫、缟练等大都是生料,必须捶捣,使之柔软熨贴,做成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板(称为“砧”,一般为石制上,用木棒(称为“杵”)敲平,这个过程称为“捣衣”,也叫“捣练”;有时是在衣服做成之后进行捶捣,前人诗歌中也统称“捣衣”。妆镜台、玉户帘(珠帘):女子闺阁之物。“思妇”主题常见意象。意象积累——捣衣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意象积累——捣衣驿寄梅花:请邮差寄送梅花,比喻向远方友人表达思念之情。出自《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青鸟传信:青鸟:传说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鸟,后借指传递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传递信息。出自《艺文类聚·青鸟》:“七月七日,上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游子思归图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淌,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在潇水湘江的离人的距离无限遥远。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落月牵动着离人的别愁,将光辉洒满江畔的林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摹画面,体会情感。

用落花、流水、残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花落、水流、月落,都有美好事物消逝之意,既是写自然界美好春光的流逝,也是青春、幸福和憧憬的流逝,表现了游子青春逝去、有家难归的凄苦和落寞。

这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思妇对游子的相思?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复”写游子日复一日,夜夜望月思归,直至夜深月落,从持续时间的角度表现相思之苦。“斜月沉沉藏海雾”既写出了夜色的迷蒙,更写出游子归期难定的迷茫,“沉沉”写出了他不能如愿归家的沉重心理和孤寂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有家难归,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写游子的离愁伴着月光,洒满江边的树林,洒满江树的月光象征无穷无尽的离愁,月色和离愁水乳交融,一个“满”字写出愁思的深厚。

“复”“沉沉”“无限路”“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以景结情这八句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虚实结合:在梦中也想归家。寓情于景:对春光渐逝的惋惜中,表达想要归家的心情。夸张:以“无限路”表达其有家却难归的无奈。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