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灌浆加固液化地基试验研究_第1页
微生物灌浆加固液化地基试验研究_第2页
微生物灌浆加固液化地基试验研究_第3页
微生物灌浆加固液化地基试验研究_第4页
微生物灌浆加固液化地基试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微生物灌浆加固液化地基试验研究

0原位灌浆加固在可萃取土层(高速和重复)的条件下,虚弱基质的疲劳、寿命保护,尤其是含液体层的地方,其工作能力和效率保持不变。如果地基土的承载力劣化与不足,甚至发生液化,则可能会引起与液化相关的工程灾害,如路基沉陷、桩基弯剪破坏、地下管道及隧道的上浮、边坡失稳以及海岸或河岸的过度侵蚀等病害,影响其交通运输功能的发挥。并且,中国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区域广,地震强度大,发震频率高,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以来,全球共发生七级以上地震1200余次,其中10%发生在中国。根据震后调查,地震液化是构成交通与管线基础设施地震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它还有诸如断层引起的地表破裂以及强地面运动等)。此外,松散粉砂边坡在降雨或地下水位上升过程中易发生“静态”液化,从而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因而液化地基加固是中国岩土工程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然而,传统的液化地基整治的方法亟待改进与提高。比如土工织物加固技术存在耐久性不足的问题;基于水泥、石灰或有机胶的化学灌浆属高耗能和高排放产业,且高压灌浆对既有建筑与周边环境影响大,导致大规模的液化地基加固非常困难;而地基置换、桩基和强夯等物理加固方法技术经济性低,且在建成区施工成本高,大型施工机具受限。微生物矿物学最新进展表明,在一定的人为环境和营养条件下,岩土中一些无毒害的天然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能显著析出多种矿物结晶,从而使得软弱砂土的原位微生物改性与固化成为可能。其中,微生物科学家利用一些特定微生物,如产脲酶的微生物Sporosarcinapasteurii进行研究,通过为之提供富含钙离子和氮源的营养盐,快速析出具有胶凝作用的碳酸钙结晶。这一微生物成矿技术,被称为MicrobialInducedCarbonatePrecipita-tion(MICP)技术。在此基础上,岩土工程师协同微生物科学家,利用MICP技术对小尺寸(单元尺度上)砂柱进行灌浆加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原位灌浆技术,即MICP灌浆技术。MICP灌浆是通过向原位砂土中,传输菌液以及尿素和钙源等营养盐,从而使砂土孔隙中,尤其是砂土颗粒间被MICP填充和胶凝,使软弱砂土地基加固,承载力提高。一般微生物灌浆采用分步灌浆方法,先将一定量菌液灌入砂土中;随后低速灌入低浓度的CaCl2溶液,通过钙离子的絮凝,使砂土中的微生物絮凝成一定直径20~120μm的颗粒,这些颗粒在较低的灌浆速度下会留在砂粒孔隙中,从而实现了微生物的固定;最后向砂土内低速灌入营养盐(一定浓度的CaCl2和尿素的混合液),固定在砂土中的微生物可持续生成碳酸钙胶凝。由于灌浆材料都是溶液或悬浊液,其粘性很低(相对传统的水泥基材料),属于低能耗、低排放材料,且流动性好,故要求的灌浆压力较低,但传输与影响半径大。MICP灌浆方式是一种低压、非扰动、经济的原位灌浆方式。在地基原型尺度上MICP灌浆加固的研究也有了一定进展。Whiffin等在5m长砂柱中,通过低压灌浆方式(加固前渗透系数约为8.1×10-5m/s,加固后渗透系数为1.0×10-5m/s)对其加固124h后,砂柱内碳酸钙结晶生成量平均为59kg/m3;且对固化后砂样(砂柱切成长25cm砂样)进行固结排水试验(围压为50kPa),其抗压强度为200~570kPa。VanPaassen等进行了100m3大规模原位砂基加固的实验研究,连续灌浆加固16d后砂基内生成的碳酸钙量平均为110kg/m3,切块砂样的单轴抗压强度为0.7~12.4MPa,砂基平均剪切波速为300m/s,有效提高了砂基的承载力与刚度。Dejong等对14cm高砂柱连续灌浆加固28h后,砂样剪切波速为540m/s,是饱和松砂的2.8倍,其不排水抗剪强度(等向固结压力为100kPa)是饱和松砂的4倍,有效提高了饱和砂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Burbank等在试验室及原位条件下,对土壤中固有的能够水解尿素的微生物进行原位培养96h后,分9次灌入一定量的营养盐,每次灌浆间隔为2~3d,最后一次灌注完成72h后,土壤内生成了约20~48kg/m3的碳酸钙结晶,且静力触探锥尖阻力最大提高约2.2倍,土体的抗液化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这些初步实验研究表明,经MICP灌浆加固的地基,可有效提高地基刚度、承载力及抗液化能力,同时又能保证一定的渗透性(相对化学灌浆加固的砂土而言)。这就使得MICP灌浆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水泥或化学灌浆技术具有一定优势:不仅避免了传统灌浆方法施工扰动的影响,还可在已建成的建筑物或基础设施的地基处直接进行固化处理,而且加固时间较短,且无需养护。MICP灌浆加固技术有望成为液化砂土地基的新型加固方法。尽管如此,关于MICP灌浆加固的液化砂土地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的直接评价,即MICP灌浆加固砂土的动力和抗液化性能,还鲜有系统研究和测试,这是影响该方法真正应用于液化地基加固的瓶颈之一。本文即着眼于此,首先介绍了最近5a来清华大学土木系在砂土MICP灌浆加固技术上的研究成果,以及适用于液化砂土地基加固的MICP灌浆方案,以便使岩土工程专业人员对这项新技术有更全面的认识;然后系统研究测试了MICP灌浆加固砂样的动三轴抗液化强度和振动台加固模型地基的抗液化性能。1mip-砂浆法1.1h4+和碳酸钙根离子的反应方程目前进行的MICP灌浆研究大都基于一种高产脲酶的巴氏芽孢杆菌(S.pasteurii),它是一种嗜碱菌,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脲酶,该酶可以快速将尿素分解生成铵根离子(NH4+)和碳酸根离子(CO32-),反应方程式为由于该细菌细胞壁的特殊结构,细菌表面带负电荷,当孔隙环境中含有一定浓度钙离子时,钙离子会被细胞吸附,从而以细胞为晶核,在细菌周围会生成碳酸钙,反应方程式为当孔隙溶液中CaCO3(aq)的浓度超过了其溶解能力,便会在孔隙中析出碳酸钙沉淀,其沉淀可表示为以上反应示意图如图1(a)。对反应生成的碳酸钙结晶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进行扫描,发现微生物诱导碳酸钙结晶主要有球霰石和方解石(如图1(b)),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晶体中存在一些孔洞,验证了微生物在MICP生成中充当晶核的作用。1.2生物原位酶活性过去十多年,国内外岩土、微生物和材料科研工作者就影响岩土中MICP技术的各个因素进行了较深入的基础研究。研究发现,影响MICP灌浆加固效果的因素主要有:砂土颗粒级配、初始菌液浓度及其酶活性、营养盐浓度、PH值、温度及灌浆方式等。砂土MICP一维灌浆数学模型与有限元模拟结果,也进一步说明影响MICP析出量的因素有初始菌液浓度、营养盐浓度及灌浆方式等。此外研究还发现,微生物原位酶活性(即砂土孔隙环境和一定浓度营养盐条件下的酶活性)是影响MICP的关键因素之一。原位酶活性越高,尿素水解的速度越快,则较短时间内尿素水解的量增加,碳酸钙的析出量增加,这将在减少MICP灌浆次数和时间的前提下,达到更高的地基加固效果。为此本研究小组展开了微生物基因工程和材料科学的详细研究,包括多种新型菌株的优选以及DNA解码,和析出胶凝矿物配方的优化等。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针对购买菌株的化学诱变和新菌株的土壤分离,得到了生物活性和细胞产量均提高的菌株(见图2(a))。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酶活性与生物量(OD600)无直接关系,且经过亚硝基胍(NTG)化学诱变后的菌种生物酶活性有所提高。鉴于一些结构与地基加固的特殊要求,研究工作还通过优化砂柱体系中MICP低压灌浆加固配方与方法,制造出了强度可控和高强的人造砂砾石(见图2(b))。从图中可以看出,微生物固化后砂样干密度越大,其单轴抗压强度(UCS)越高。如果菌株适当和反应条件控制得当,利用MICP技术加固砂土形成的强度极为可观,单轴抗压强度(UCS)最高到达55MPa(3cm直径,长10cm砂柱,两端各灌3次菌液和营养盐),其作用堪比高标号水泥。就笔者了解,这种高强MICP技术从未在任何文献报道过(在文献中报道USC最高到30MPa)。1.3kpa控制液化砂土地基的加固一般不需要高强度的MICP灌浆。根据文献研究,液化地基加固后的最小UCS强度按200~400kPa控制。本文采用的MICP低压灌浆方案如下:首先将经实验室诱变(NTG)后生物活性较高的菌液与低浓度(0.05M)CaCl2溶液混合后快速灌入砂柱中,并使微生物在砂柱内原位培养一段时间(6h或24h);然后低速灌入营养盐(0.5M等浓度CaCl2和尿素的混合液)。灌浆次数为两轮(加固区域两端各一轮)。2单元尺度试验本文主要是研究MICP技术在液化砂土地基处理中的有效性。主要试验手段是通过中型振动三轴和小型振动台,实测和研究MICP低压灌浆加固的砂样和模型地基的动力性能。动三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按照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研究MICP固化砂样的动力性能,进而确定合适的MICP配方及灌浆方案,用于指导振动台试验。为了快速评价MICP灌浆加固的效果,部分样品在动三轴试验前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UCS)试验。在上述单元尺度试验基础上,本项研究进行了缩尺的(约1/50)液化砂土模型地基振动台试验。目的在于验证模型尺度上MICP灌浆加固液化砂土地基的可行性及抗震性能,并与传统物理加固方法进行对比,以期对MICP灌浆加固液化砂土地基在技术上和经济性上进行评价。3振动轴试验的三轴3.1易液化砂颗粒级配采用商用粉细砂为砂柱材料,其平均粒径d50=0.212mm,比重Gs=2.61,不均匀系数Cs=1.655,最大和最小堆积密度分别为1.593g/cm3和1.362g/cm3。其颗粒级配曲线如图3,图中也给出了易液化砂颗粒级配范围。从图可看出,本试验用砂属易液化砂。用于振动三轴试验的砂柱直径D=50mm,高度H=120mm。原始饱和松散砂柱制备方法按水沉法进行,制成3种相对密实度(Dr=94%,50%,30%)的砂柱(HN组,DN组,DY组),供后续MICP低压灌浆加固使用。3.2micp灌浆加固本实验利用购买自美国菌种保藏中心(ATCC,编号11859)的巴氏芽孢八叠球菌,进行了亚硝基胍(NTG)诱变,形成了生物活性较高的菌种,用于固化砂柱的实验。灌浆加固采用两轮灌浆方法(砂柱两端各一轮),在每轮灌浆之前分别使用摇床培养菌液。本次实验制备的菌液的生物量(OD600)和脲酶活性两轮平均值分别为3.268和17.33mMurea/min。每轮灌浆包含菌液灌注(使用蠕动泵以2.26ml/min的速度注入到砂柱内,注入菌液数量约200ml,时间约90min)和随后使用蠕动泵以0.29ml/min的速度连续灌注36h营养盐(0.5M等浓度的CaCl2和尿素混合溶液),营养盐总量约为630ml。砂柱灌浆体系见图4。为防止制样过程中砂粒流入灌浆管道,在两端乳胶塞处分别放置两层纱布。另为避免容易出现的灌浆口堵塞的情况,在待粘结砂柱的两端分别铺设一层粗砂垫层。MICP灌浆加固的9个样品,在灌浆结束后7d内陆续用于动三轴试验。试验机采用日本JP-200中型动三轴仪。动三轴实验采用等应力幅值,1Hz循环加载方式。不排水动剪往复荷载之前,样品进行等向固结,固结应力为100kPa。等向固结前,样品在1个大气压下进行抽气饱和约45min后,再施加100kPa的反压,以确保样品的饱和度满足试验要求。4模型地基的处理本试验采用的模型箱尺寸为0.90m(长)×0.64m(宽)×0.6m(高),由角钢框架以及内衬薄铁皮组成,箱底为6mm厚钢板。使用小型MTS振动台(1.5m×1.5m)进行试验。为了减免模型箱边界的影响。在与水平振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箱体内壁均衬100m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而在顺沿水平振动的方向上,则均粘贴光滑的聚氯乙烯薄膜,以减小箱壁在与土体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在模型箱底部黏结了一层碎石,用以增大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以免激振时模型土体与底板间发生相对滑移。为得到内部均匀且饱和度较高的模型地基,砂土模型地基采用水沉法制备,试验用砂与前文振动三轴样品相同。装样过程中分层向模型箱中装砂,先在模型箱内加入约10cm高的水,将风干砂通过4mm筛孔在箱口高度处筛落模型箱中。制备过程中保持箱内水面始终高于地基表面适当距离,以使砂土全部浸没在水中。砂样制备完毕后,在自重作用下固结24h,然后再进行加固或开始振动试验。经计算,各模型地基平均初始干密度为1.378g/cm3。由于振动台载重限制,各模型地基中未增加地表超载,造成模型地基中初始应力水平与原型地基不同。但考虑到模型地基液化主要是由振动荷载产生的动剪应力作用所致,故测试结果仍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模型地基尺度上MICP技术的适用性。本次振动台试验选用3种不同的模型,Model-1为未进行任何加固处理的松砂模型地基;Model-2为采用MICP低压灌浆加固处理的模型地基,其加固区域为灌浆管道之间的区域,加固深度为200mm;Model-3为采用碎石桩挡墙加固处理的模型地基,由于边界的约束,使得模型地基整体被加固,加固深度为200mm。Model-2中,微生物灌浆方法为:首先将单侧有孔的PVC花管(长度为250mm)用单层纱布包裹后沿模型箱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每侧各24根)两道(花管有孔一侧指向加固区),间距为200mm,然后用蠕动泵将菌液以507.6mL/h的速度(单管)从一侧灌浆管道注入到模型地基中(连续灌浆2h,菌液总量约为24.4L,同时,用另一台蠕动泵以相同速度从另一侧灌浆管道中抽水,使菌液能够在加固区内均匀分布;之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将营养盐(配方同前文动三轴试验)灌入到模型地基中(速度相同,连续灌浆60h,营养盐总量约为731L。第二轮灌浆方法同上,仅灌浆方向相反。两轮灌浆总时间为124h,第二轮营养盐灌浆结束前发现两侧灌浆管堵塞都较严重,检查灌浆花管,发现花管内塞满了碳酸钙白色沉淀,故在振动台试验过程中,两侧灌浆管不会成为排水通道。微生物的配方与前文动三轴样品使用的相同,但因所需菌液较多,微生物采用了100L工业发酵罐(型号为KSC2000)进行培养,菌液的生物量(OD600)和脲酶活性分别为4.184,23.99mMurea/min。Model-3中,碎石桩挡墙沿振动方向布设两道,间距为200mm;挡墙厚20mm,深200mm,由5~20mm的碎石构成;施工方法为开挖回填并挤密而成。各模型示意图见图5(Model-1无碎石挡墙及灌浆管道)。为了测量液化砂土模型地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尤其是评价MICP灌浆加固地基的抗液化效果,在地基中不同位置安装2个加速度传感器,4个孔压传感器(Model-2中,为防止灌浆对孔压传感器的影响,在放置前,将其用纱布包裹两层,并测试其工作性能),以及在地基表面中心处安装1个位移传感器。为解决加速度计防水问题,对加速度计进行了改装。改装的方法是将加速度计牢固粘在硬制塑料盒内壁上,引出导线,最后对盒子进行可靠的密封。为减少土–加速度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盒内增加配重,使改装后的加速度计的当量质量密度与模型地基的质量密度相同。传感器具体布置情况见图5。所有模型地基,均采用两次ElCentro波加载方案:第一次采用0.2gElCentro波加载,待模型地基中孔隙水压力基本消散后,再采用0.5gElCentro波二次加载,其中Model-1模型第二次加载采用0.3gElCentro波。5试验结果和分析5.1micp灌浆加固砂样的动力性能3组9个MICP灌浆加固样品动三轴测试工况详见表1。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固化后样品干密度增加在0.097~0.199g/cm3(不同原位培养时间及砂样不同初始相对密实度所致),这说明MICP灌浆可以在砂土孔隙内产生一定量的碳酸钙结晶。把样品在相同液化应力比CSR(td/σ0′)=0.4作用下,相同振次(N=30次)的轴向应变和其微生物固化后增加的干密度的关系,见图6。从图可看出,同组样品固化后产生的碳酸钙结晶量越多,砂样轴向变形越小,其抗液化的能力提高越明显。对比相同初始条件砂样(HN组、DN组、DY组)的动力性能发现,试验结果有一定的离散性(每组内都有一个动强度较高的样品,如表1液化振次一栏),说明固化砂样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这与已有文献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同。不同尺度下,MICP灌浆加固砂土的不均匀性的表征与改进方法,仍是目前困扰相关研究小组的一个难题,尚待研究。为详细说明微生物固化砂样的动力性能,在此以样品DY-1的动三轴变形和孔压发展规律为例(图7)。该样品在灌浆加固后的干密度为1.564g/cm3,即微生物诱导的碳酸钙结晶在砂土孔隙中析出量约0.14g/cm3。从试验来看,该样品在CSR=0.4的动应力循环加载12次后孔压比达到100%,样品发生液化,此时轴向应变为2.23%。继续循环加载,孔压保持不变,而竖向应变在加卸载中逐渐趋于一个方向,样品发生大变形破坏。为充分体现固化砂样的抗液化效果,将DY组试验数据与文献中类似饱和松砂(Dr=31%,Gs=2.65,d50=0.16mm),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的动三轴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如图8。从图中可以看出,MICP灌浆加固砂样在CSR=0.3时,液化振次为3848次,而类似饱和松砂,在CSR=0.23时,液化振次仅为7次,可见,MICP固化砂样的抗液化性能有大幅提高。为快速评价MICP灌浆加固的效果,也为了与传统化学灌浆加固的砂土样品进行对比,本文还进行了5个固化样品的UCS试验(见表1)。结果表明,本次微生物灌浆固化砂样的UCS强度在0.393~2.075MPa之间,比文献中报道的化学灌浆加固砂样的UCS强度(比如20%硅胶固化砂土强度仅为uf0a30.3MPa,加固时间却需要9d)高出了许多,但加固时间却缩短了很多,这体现了MICP灌浆技术加固液化砂土地基的优势。5.2micp固化砂体对砂基振动的影响Model-1在0.2g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地基表面有水冒出,振动结束后模型地基表面积水约20mm,地基中心沉降19.1mm。疏干地表积水后,静置2h,以保证模型地基内超静孔压完全消散。随后再输入0.3gElCentro地震波,模型地基又出现了明显的喷砂冒水现象,且振动结束后,模型地基四周仍有喷砂冒水现象。最终地表积水达10mm,地基中心最大沉降达12.3mm。Model-2&3在0.2gEICentro输入时,地基没有明显变化,喷砂冒水现象不明显,其地基中心沉降均减少至0.05mm。而在随后的0.5g的地震反应中,Model-2MICP灌浆加固区未出现积水,地基中心沉降仅为1.2mm,但未加固区(灌浆管道外侧区域)地基发生较大的沉降,并有大量积水,如图9;Model-3虽有一定地表积水,但积水深度仅为6mm,地基中心沉降为8.2mm。因此MICP灌浆和碎石桩挡墙加固方式都能够有效减少中等强震中砂土液化带来的危害,且微生物灌浆加固地基的抗液化性能更强一些。0.5g地震波(Model-1为0.3g)作用下,各模型地基中心点沉降时程曲线如图10。从图中可以看出,Model-2、Model-3地基中心点沉降量较Model-1大幅减少,且最强烈的液化作用滞后于地震加速度峰值到达的时刻(各模型地基沉降量达到最大的时间Model-1为12s,Model-2为30s,Model-3为20s)。对于Model-2&3,在振动结束后还进行了开挖观察,Model-3中的碎石桩挡墙有部分垮塌;而Model-2的加固区域,除可见明显的胶凝现象外,未见明显破坏区域。为进一步了解MICP固化砂土地基的效果,对Model-2进行全面开挖,检查其实际加固区域;并对加固区砂样切块烘干后进行UCS试验。开挖后发现实际加固区范围比理论上要大,除灌浆管道之间区域加固外灌浆管道外侧约3cm范围内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固,加固深度大约为35cm。加固区域的扩大,可能是由于部分菌液和营养盐未按预计的渗流方向流动而造成的,这一点需要进一步完善灌浆方案。切块烘干后(放入烘箱中以110℃的温度烘干之恒量,大约10h)测量其干密度,发现固化后砂样的干密度增加在0.112~0.399g/cm3之间,该值比动三轴试验样品固化后干密度增加值大,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型发酵罐发酵菌液的OD600值与微生物酶活性比试验室摇床培养菌液的高而造成(具体详见前文)。从切块砂样UCS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图11),固化区砂样有较高的单轴抗压强度,这是松砂完全无法比拟的。这说明该MICP配方及灌浆方案能够在砂土地基孔隙中产生较多的碳酸钙结晶,并能够有效改善其抗液化性能。当然,从UCS试验结果也可以看出,试验数据有相当的离散性(均值μ和标准差s见图11)。模型尺度上固化砂样的不均匀性也需做进一步研究。3个模型地基的振动台动力反应,分别反映在图12场地加速度时程曲线(仅显示地震作用30s内加速度时程)及图13场地超静孔压时程曲线(以强震中孔压计P2为例)的测试结果中。图12(a)可看出,在首次地震波(0.2g)作用下,Model-1为自由场砂基振动,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模型地基测点加速度的峰值与基底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之比)为3.43,符合一般易液化砂土的动力反应特性,即地基对基岩传来的地震动的放大作用;Model-2及Model-3其场地的加速度幅值放大系数为2.13,2.23,较Model-1有所减少,说明MICP灌浆和碎石桩挡墙的加固与约束作用,使地基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有所抑制。第二次地震波(0.5g,Model-1为0.3g)作用下,3种模型地基的场地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为9.5,3.61和4.69。可见未经任何加固的Model-1,即使在0.3g地震波作用下,其加速度峰值放大倍数比其他模型地基在0.5g作用下的都大,且伴随着较明显的地基沉降和喷砂冒水现象。以上分析说明在中强震中,微生物灌浆与碎石桩挡墙加固的松砂地基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地基的抗液化性能,且能够有效抑制地基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图13可以看出,Model-1及Model-3在地震波加载过程中,孔压有一定的升高,而Model-2中孔压没有明显波动,这与宏观上观察到的喷砂冒水现象比较吻合。但由于模型地基中的初始应力水平太低,致使孔压在动剪应力作用下变化很小,而且孔压计自身有一定的误差,故本次试验中模型地基中孔压的量测并不精确,这一问题将在以后的方案中进行改进。为进一步了解各模型地基对地震波传递的影响,对各模型地基加速度反应时程进行FFT变换,分析各模型地基加速度频谱特性。由于各模型地基两次加载的加速度频谱很接近,故在此仅以第二次加载的加速度频谱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4。可以看出,基底输入波以中低频(ƒ<10Hz=为主,而Model-1对ƒ<2Hz低频地震分量有滤波作用,对ƒ=2~4Hz及ƒ>7Hz范围内地震波分量明显增强作用;Model-2对ƒ<1Hz低频地震分量有滤波作用,对ƒ=2~3Hz及5Hz地震波分量有明显增强作用,对ƒ>7Hz地震波分量的增强比Model-1小;Model-3对ƒ<1Hz低频地震分量有滤波作用,对ƒ=2~5Hz中频地震波分量有一定的增强,对ƒ>8Hz地震波分量的增强作用比Model-2强,而比Model-1弱。总体来说,各模型地基的加速度频谱向中高频移动,低频地震动分量减少,高频地震分量有所增加。相比天然液化地基,MICP灌浆加固的液化地基的质量和刚度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是导致其频谱特性产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另外,Mode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