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论杨继国的回族文学评论_第1页
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论杨继国的回族文学评论_第2页
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论杨继国的回族文学评论_第3页
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论杨继国的回族文学评论_第4页
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论杨继国的回族文学评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论杨继国的回族文学评论

在新时期,中国的回族文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数量之丰富,品种之多样,队伍之壮大,质量之提高,都使我们可以预见它的辉煌未来。但是,它作为我国汉语文学的一翼,还有许多专门问题须要探讨;它的一些突出成果,还有许多需要作出专门的分析与评价。另外,在一些作品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需要改善。鉴于这一点,我国当代回族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缺憾就是缺乏专门的理论与批评队伍的跟踪和辅助。在这个意义上,杨继国(以下简称杨)的回族文学研究与批评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就是非常明白的了。至于他的具体的评论内容与研究课题,在他的《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一书中,已充分显示出作为回族评论家的个性特征、民族性特征以及具有80年代犀利眼光的时代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始终不渝地贯穿着一条令人感到严肃而又亲切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主线。这是杨的回族文学评论的总特色。对满族文学的特点回族文学创作的大量实践呼唤着相应的回族文学理论诞生,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回族文学创作大量涌现的客观现实为回族文学理论孕育了必要条件,于是一些敏感的理论家开始了这方面问题的思考,并形成了一支人数尚不太多但很有活力的“回民支队”。杨则是这一“回民支队”中极为重要的一员。客观地说,回族文学理论目前还处在发轫期,距其成熟恐怕还远,还需要有志于此的理论家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尽管如此,回族文学的某些理论课题却显而易见地摆在面前,使言及回族文学的任何人都无法绕它而过。这当然也是杨所无法回避的。换句话说,回族文学创作呼唤回族文学理论的客观现实为杨思考的触角引向了储宝之门。而他的主体因素、主体条件又使他能很快地掌握或力图掌握“芝麻,芝麻,开门哪”的秘诀,开始进入或者接近那块巨石后面储有使人眼花缭乱的珍宝的“山洞”。杨思维敏捷而又稳健。思维敏捷使他思考的触角能自由地伸展开来,触动那些坚硬的具有理论意义的板结;思维稳健使他的思考方式更富有理智,强化着他的理性色彩,使其思考的结果更富有确凿性、严密性和启发性。杨最早的论文之一是《试论鲁迅的文艺民族化思想》。这篇论文与回族文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却预示着杨此后回族文学的研究方向。换句话说,在杨向回族文学掘进之前,他所关注的就是穿透现象而深入内部的理论问题,显示了他对理论的浓厚兴趣。从而,也不难理解他是怎样艰难辛苦地为回族文学民族化努力拓荒。在同一篇论文中,杨深刻地认识到,鲁迅关于文艺民族化的最主要的一些论点的形成,是由于他“较系统地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达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伟大飞跃,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民主深刻地观察分析文艺现象的缘故”。这一认识不仅表现出杨对鲁迅关于文艺民族化思想分析的深刻性,同时也表现出他本人对回族文学、民族文艺研究的价值取向。此后,杨的回族文学研究恪守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与具体的回族文学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深入下去。紧接《试论鲁迅的文艺民族化思想》的一篇论文是《回族文学民族特点初探》。这篇论文的问世进一步表现出杨的理论兴趣。预示着他此后研究的轨迹。回族文学有没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一设问应当说是自相矛盾的设问。既然称之为回族文学,那就是承认这一文学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而有自身的民族特点;倘与其他民族文学毫无区别,那末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回族文学。因此,问题不在于回族文学有无自己的民族特点,问题的症结是回族文学究竟有什么特点。准确、深刻地把握回族文学的特点乃是回族文学研究首要而迫切的任务。这一问题所面对的有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是回族文学创作的实际、回族文学现象的实际;另一个是文学民族性一般规律的理论深度和精确度。只有对这两个方面的深刻又较为全面、准确的把握,才能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入下去。马克思主义把文学看作是现实的反映,而且是包含着反映的主体在内的人自身的对象化去加以反映的。于是民族文学问题则又归结为民族问题,也就是说民族文学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杨机智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由此出发,结合回族文学作品的实际,概括出了回族文学的三个特点:一、民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二、鲜明的民族性格;三、富有色彩的民族生活。杨在分析第二个特点时,接触到了回族文学更深层的东西,即回族人民的心理素质。文学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命题,其中业已包涵着人自身的对象化这一生动而活泼的内容,它曾以“文学是人学”的通俗表述形式为人们所接受。马克思曾讲过:“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②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艺术则是更直接的“人的心理学”。因此,探求作家的心理素质、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素质、作品中人物所具有的心理素质是探求回族文学特殊性更其深层的东西。关注回族人民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是杨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这个课题是个极有理论意义也极有文学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难度极大的课题。杨能把他的思考触角深入到这一课题,言外之意也就无需多说了。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人的社会实践则是人的心理的基础。因此,既然要探索民族心理,也就势必要去探索形成民族心理的诸因素,杨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们论述回族文学的民族性格,也只能从这种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在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历史及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把握和评价它。”总结回族文学的创作经验,摸索回族文学创作方向,就不能忽视回族文化。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有些文化现象显现在外,容易观察得到,有些文化现象却比较内在,甚至不能直接诉诸感官,比较起来,杨更重视的是内在的文化现象。他说;“历史的规律和生活的奥秘也许在历史和生活河流的表层了无痕迹,难以捉摸,但可能化为文化的形式沉积到河床的底层和人们意识的深处。形成一种传统制约着人们的精神。”恰恰是这些了无痕迹、沉积下来的文化现象真正决定着作品的民族化、蕴涵量、历史感和深刻性。杨的回族文学评论和研究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很多,而其中已见上述的关于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两个问题则是他的理论思考的最核心的问题。这两个问题要解决的则是回族文学民族化的大课题。其他诸问题,大约也都是围绕这一课题而展开的,由此,形成了杨的回族文学评论与研究的最基本的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杨回族文学研究和评论的深刻性。“跨进的领域”。在文学创作中,对于新评论视野是评论家思维空间的外在显现。一个优秀的评论家应当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他的思维空间越宽阔,他所能采取的视角也就越多,他所评论的穿透力也就越强,从而也就显示出了评论的深度。杨的回族文学评论的视野,可以说是宽阔的。评论家思维空间的开拓,首先是评论家理论思维的开拓。文学理论浅薄、单一,其理论思维必然是狭窄、苍白的。因此,只有那些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向前奋进的评论家,才能在眼花缭乱的文学现象面前,自由地舒展其理论思维的翅膀。回族文学的民族性课题,是个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题的提出就是评论视野的开拓,但问题在于这一课题本身的复杂性,换句话说,课题本身的复杂性既要求探索的深度也要求视野的广度,从而也要求研究者在两个维度上展开。杨认为:“在民族的诸特征中,只有共同的心理素质才是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因素。因而元它往往能够形成一个民族最显著的特征,成为一个民族保持自身巩固的最后的屏障。而且,对于诸如回族这样一些民族来讲,它是民族界限的最主要的标志,是团结本民族的主要精神纽带。”一个民族的最显著的特征,当然也就成为这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的最显著的特征。这一审美视角为从更广阔的范围研究回族文学打开了关键之门。由于心理学是与诸多学科有着广泛联系的学科,所以进入心理的深层探寻,必然会涉及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作为人的情感之一的美感,既是心理学涉及的对象,也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于是,从独特民族心理跨进美学领域来探寻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也就是势所必然的。杨有一段评论回族诗人马瑞麟《新月》诗作的文字写得十分精采,兹引如下:“古往今来,歌咏月亮的作品何止成千上万,但在汉及其他兄弟民族人民心目中,对月亮的艺术感觉是不一样的。在汉族诗人们的笔下,更喜欢的是象征团圆的满月。而在回族人民的心目中,新月则是更可爱的,它是希望、理想的象征。因而,神圣的清真寺的尖顶上总有新月。马端麟的这首诗,正是根据回族人民的这一审美特征,满怀着对新月的倾心喜爱,以异乎常人的艺术感觉,深情感人的笔调,小夜曲般的轻柔旋律,绘画一般的神奇意境,动人地描写了新月的迷人、可爱,形象地反映了回族人民对新月的向往、崇敬,给人以独特的艺术感受。”他还说,马瑞麟之所以能写出具有回族人民独特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趣味的《新月》,是由于“他以民族的眼睛注视、观察着现实,以自己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感觉去捕捉诗美”。以回族人和评论家双重身份出现的杨继国,对回族人民的深层心理、审美意识有着较为深刻的把握,是自不待言的,从而也使他在回族文学的评论领域驰骋自如。对《新月》的切肤感受,回族以外的评论家应当自愧弗如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从心理走向语言领域,也是极自然的。另外,文学就是语言的艺术,于是把评论的视角引向语言,同样也是极自然的。杨的《回族语言文字探析》是一篇专题论文。这篇论文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回族语言文字演变的轨迹,分析了今天回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特点及其形成的诸条件。从这篇论文中,可以看出杨对回族语言文字重视的程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回族人民把汉语作为本民族的共同语,尽管如此,回族语言也有其特色。杨在分析回族民间文学时指出,这种特色首先表现在“具有伊斯兰义蕴的波斯、阿拉伯语的词汇的使用上”,其次表现在“伊斯兰‘经堂语’的使用上”等等。他认为“‘纪首’、‘达旦’、‘顿亚’等语汇表达着特定的民族生活的内容,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民族生活习俗,这是用别的语言所无法替代的”。而“在回族文学作品中,这些语汇的恰当运用,将有助于表达特定的民族生活内容,刻画民族心理,抒发民族情感”。回族语言在回族文学创造意境、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孔雀胆》塑造了清末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的动人形象,其中写到“当敌人大兵压境,内无粮草,外无援兵,自己队伍中间意见又不统一,形势及其危急时,杜文秀决定牺牲自己个人,拯救数万群众的生命”。在讲述这篇作品时,杨并不是从语言角度讲的,但他突出了诸如“阿訇”、“讨白”、“归真”、“仁慈的主啊!”等等,以显示他对回族语言的感受力和重视程度。如果说上面所分析的是杨在理论方面所表现的评论的宽广性,那末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说明他在评论的回族文学作家作品的涵盖面方面也是宽阔的。对回族文学的宏观把握表现出杨的评论的涵盖面之大。1985年,杨写了《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1988年又写了《当代回族小说创作论》、《论西部地区的回族文学》、《在民族化与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一论宁夏新时期的回族文学》等论文。从这些论文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杨的视野是从宁夏扩大到西部、扩大到全国范围的。新时期,回族文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对此需要在理论上加以总结,以期促进今后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杨充分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一直密切注视着全国范围内的回族文学的动态。统观全局的宏观把握在于准确地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在于描述出事物发展的轨迹,并做出明确的远景设想和清晰的导向。对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杨就是从“显著的特点”方面加以概括的,他特别注意到回族文学新角度的选择和新领域的开拓。例如马知遥的《古尔邦节》“生动而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饶有情趣的民族生活画卷,向人们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白练的《朋友》写了回族群众要过“圣纪”和正值麦收的矛盾,通过合理的安排,“既满足了群众心愿,又促进了麦收”等等。对这类作品的肯定,既要有慧眼,也要有勇气,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杨的回族文学评论既有全景宏观规律的探寻和考察,也有对作家群(宁夏、甘肃、新疆三个回族作家群)的研究,还有对作家个体(如张承志、沙陆墟、马瑞麟、马连义、查舜、杨少青、何克俭等)的评论;既有对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有对回族民间文学的研究;既有对回族文学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有对回族文学研究的研究。杨是个非常重视民族传统的评论家,而民间文学则是最能体现民族传统的部分,因此他的评论视角指向回族民间文学,就是极其自然的拓展。他专门论述民间文学的论文就有《回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回族民间文学与伊斯兰教》、《民间文学思想价值的再认识——谈民间文学与精神文明》等。关于民族化现象杨的评论显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如本文开头部分所说,杨的回族文学评论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他总是力图把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同具体的回族文学评论实践结合起来,然而,他又总是严肃谦虚、气正而亲切。他的评论总以立论为主,总是把工夫花在正面剖析、深入挖掘方面。杨立论是严谨的,比如他在《试论神话的族属问题》一文中提出“同源共祖”说,即一很好的例子。他在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有关神话、氏族、民族等等的论述之后,结合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形成和各民族的神话具体情况,并参照了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得出“流传在我国境内的神话,是同源共祖”的结论。这一立论之所以严谨,首先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其次是因为对神话及其所联系的诸方面进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把握。因此,这一结论把关于神话问题的研究有力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至少也能给研究者们以深刻的启发。《论回族作家的非回族化现象》思考的角度十分新颖。作为特别重视民族传统评论家的杨,当然更喜欢看到回族风味浓郁的回族文学作品,然而事实上他却看到了一部分回族作家的作品“无论是在题材、体裁,还是在内容、风格上都缺乏应有的回回民族的色彩”。对这样一种观象应如何理解,抱什么态度对待,都是很严肃的问题。杨首先从民族形成的特殊性、民族生活的具体条件和回族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等方面,肯定了这种“非回族化”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接着他又指出这种现象不利于回族文学的发展、不利于民族文学地位的提高。最后,他把问题引向了寻求回族文学民族化的途径。全文论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