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观赏动物地理分布及保护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1页
10-观赏动物地理分布及保护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2页
10-观赏动物地理分布及保护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3页
10-观赏动物地理分布及保护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4页
10-观赏动物地理分布及保护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赏动物学第10章观赏动物地理分布及保护1/4710.1观赏动物地理分布10.1.1世界陆栖动物地理分区在地球大陆和岛屿中,凡是含有区分于别区独特动物区系区域,在动物区系地理学中是作为一个动物地理区(或动物区)来对待。它最高单位是界(realm),有北陆界、新陆界和南陆界,各界再分为区(region)、亚区(subregion)、地方(地域)(province)、分区(subprovince)等较低几个单元。

2/47动物区系(fauna)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而在当代生态条件下存在许多动物类型总体,是在历史原因和生态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1857年,斯克莱特依据各地鸟类差异,将全球分为六大鸟区。1876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泰斗华莱士和达尔文都必定了六大区划分正确性,并提出了一些修改,形成六大动物地理区,这六大动物地理区为:古北界(Palaearcticrealm)、新北界(Nearcticrealm)、新热带界(Neotropicalrealm)、旧热带界(Ethiopianrealm)、东洋界(Orientalrealm)和澳洲界(Australianrealm)。3/47六大动物地理区即使最初是依据鸟类划分,但对于其它脊椎动物尤其是陆生脊椎动物也适用,只是这些不一样类群脊椎动物分布状态会略有些各自特色,而对于不一样类群无脊椎动物分布情况则可能出入较大。比如东洋界和澳洲界哺乳动物区分甚大,鸟类区分虽大但还有一定共有类型,而在论及蝴蝶等昆虫分布时候则常将二者合并为印澳界。南极洲因为缺乏陆地动物尤其是陆地脊椎动物,划分动物地理区时没有包括,但最近也常将南极单划分为南极界。4/47除了这六大动物区系划分之外,以后又有一些其它划分方案,比如有些人将古北界和新北界合并成全北界,代表北方较严寒贫瘠动物区系;将马达加斯加岛和新西兰分别从旧热带界和澳洲界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界,作为隔离岛屿动物区系。也有些人将全球分成三个界,而这六界降低一级成为下面区。新热带区属于新陆界,澳洲区归入南陆界,这两个界在很早前就与其它大陆分离。其余各区均归入北陆界,其下属各区在历史上联络比较多,古北区、东洋区和旧热带区再冰期以前曾同属于统一三趾马动物区系,冰期中逐步形成单独动物区系,而古北区和新北区同为受冰期影响严重两个动物区系,在冰期时双方物种经过陆桥而相互交流,有较大一致性。5/47古北界包含欧洲全部,喜马拉雅山-秦岭以北亚洲和撒哈拉沙漠以北非洲,是面积最大一个动物地理区。古北界面积辽阔,生态条件多样,大部分地域过去属于劳亚古陆,与旧热带界接壤部分则原属冈瓦那大陆,现今算是古北界和旧热带界过渡区域。作为面积最大且自然环境非常多样动物区系,现在古北界范围在史前时期曾经是很多动物类群演化中心,但在很多地域在冰期受到较大影响,当前则拥有大面积严寒和干旱地域,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动物种类相对贫乏。全北界面积几乎相当其它各界总和,不过物种却只占世界上一小部分。6/47相比之下,古北界东部受到冰期影响比较小,和物种繁多东洋界界限不显著,有相当物种交流,所以物种远比西部丰富。古北界除了与旧热带界和东洋界有一定联络外,与新北界关系尤其亲密,二者气候条件相同,在历史时期屡次有陆桥相连,所以共同种类和相对应种类非常多,常被合并为全北界,二者在北部地域相同性最强,代表北方温带和寒带动物区系,物种不丰富,变温动物尤其是无脊椎动物种类尤其少,而恒温动物相对多些,并盛产一些大型种类。全北界动物行为显著受季候影响,鸟类中候鸟占有相当百分比,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大量低等动物都有冬眠现象,不少哺乳动物也有冬眠现象或者有储备食物越冬习性。7/47新北界包含墨西哥南部以北美洲,气候等各方面条件与古北界类似而略好,动物多样性略强于古北界,特有科也多些,不过物种总数要少于古北界,是物种最少一个动物地理区。新北界物种稀少只是冰期后才形成状态,北美大陆原属于劳亚古陆一部分,与欧亚大陆或分或离,有不少独自演化物种,而且是很多动物类型发源地,又有些来自欧亚大陆物种。新北界物种显著和古北界有较大相同之处,除了二者气候条件相同外,也因为二者曾经形成路桥使得物种交流比较轻易,这两个界也常合称全北界,在哺乳动物等高等类群方面,这两个界相同性更显著。在新北界和古北界共有物种中,有些是起源与旧大陆而到达新北界,也有新北界土生物种以后进入了旧大陆。8/47在与南美洲相连之后,北美洲和南美洲也有了一定物种交流,但因为北美洲大部分地域和南美洲气候条件不一样,所以物种依然有较大区分,而北美洲最南部中美地峡等地,因为气候条件和南美洲相同,地理位置也靠近南美洲,现在同南美洲一样属于新热带界而不属于新北界。北美动物现存动物种类不多,但史前时期曾经物种丰富,而且是很多动物发源地,现在南美洲丰富物种中有不少就是在北美洲起源演化,比如现在南美洲食肉目和全部有蹄类都是从北美洲抵达南美洲,旧大陆马科等也是北美洲起源。冰期时北美洲气候变冷,加拿大全境几乎都被冰盖所覆盖,很多动物在北美洲消失,比如北美起源马类就在北美完全消失,而一些从北美洲抵达南美洲动物则在南美洲抵达繁盛,而北美洲现存种类稀少。9/47新热带界包含墨西哥南部以南美洲,大致相当于拉丁美洲,是物种最丰富一个动物区系,不论是物种总数还是特有类群数量都是其它动物地理区所无法比拟。新热带界物种丰富是当前优越自然条件和独特物种发展历史共同作用结果。新热带界是全部动物地理区中环境最优越,大部分地域气候温暖湿润,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热带雨林,还有面积较大热带草原和高耸横亘山脉,环境含有一定多样性。新热带界动物有独特发展历史,先后有三批动物抵达这里,共同组成了这里丰富物种。新热带界主体南美洲原本属于冈瓦那大陆,以后很长时间与世隔绝独立发展过程,新热带界第一批物种就是一些含有冈瓦那大陆特色物种和一些南美洲特有类型。10/47新热带界第二批物种起源至今尚不明确,可能是起源于早期非洲,不过此时南美洲已经和其它大陆分离,这些动物怎样抵达令人疑惑。新热带界第三批物种是南美洲与北美洲相连后从北美洲抵达,北美洲大部分地域气候恶化之后南美洲则成为这些动物主要家园,而原属于北美洲墨西哥南部和中美地峡则基本上完全接收了南美洲物种,现在物种与南美洲非常靠近而不一样于北美洲其它部分,所以也现在也属于新热带界。加勒比海诸岛即使普通也划入新热带界,不过代表愈加与世隔绝岛屿动物区系,物种比较贫乏,而有些特有类型。南美洲南部和新热带界其它部分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物种也比较贫乏,和新热带界其它地域有一定区分。11/47旧热带界或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包含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及阿拉伯南部和马达加斯加岛,是面积最大热带动物区系,而气候比新热带界和东洋界要干旱,以适应干湿交替气候萨王纳(热带稀树草原)为最主要植被类型,也有一定面积热带雨林。非洲大陆和阿拉伯半岛原属于冈瓦那大陆一部分,以后经过一段时间隔离后与北方大陆相连,而历史上撒哈拉沙漠与阿拉伯半岛曾经比较湿润,没有阻挡非洲与北方大陆物种交流,这么非洲大陆生物就除了包含冈瓦那类型和非洲土生类型以外又包含有大量来自北方大陆类型,不少北方类型在非洲形成了次生演化中心,而冰期时北方大陆气候恶化,非洲就成了很多物种尤其是大型动物避难所,非洲现存大型动物不论从种类还是数量上都是别地方无法比拟。12/47旧热带界和古北界之间有很长边界,有些旧热带界物种能够渗透古北界,不过因为这个边界是世界最大沙漠地带,妨碍了南北动物交流,所以不如东洋界和古北界之间过渡地带物种混杂和丰富,而现在古北界拥有一些旧热带界物种可能不是经过沙漠渗透结果而是史前时期古北界环境很好时物种残遗或者是在沙漠形成之前物种交流结果。旧热带界和东洋界基本上在陆地上并不直接交界,但两地自然条件类似,在历史上也有一定交流,二者含有相当一致性。马达加斯加岛比较早就和非洲大陆分离,岛上动物和非洲大陆现有一定渊源,又有很大不一样,而有些类型还与新热带界有一定联络,常有些人将其从旧热带界独立出来单置马达加斯加界。13/47东洋界包含喜马拉雅山-秦岭以南亚洲,和澳洲界同为两个最小动物地理区之一,但气候温暖湿润,以热带雨林、季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要植被,自然条件优越,物种十分丰富。东洋界和新热带界同为两个以主要为热带森林动物群动物区系,但二者动物对森林生境适应有个有趣差异,新热带界有能够缠绕尾巴动物最为丰富,而东洋界会滑翔动物则最为丰富。东洋界大部分原本是劳亚古陆一部分,历史上与欧亚大陆其它部分联络亲密,所以东洋界物种即使丰富,特有科却极少,而现属东洋界印度次大陆原本属于南方冈瓦那古陆,但和欧亚大陆连接之后其物种已经基本上和欧亚大陆类似,不再有南方大陆特色。在冰期之前,现在东洋界、古北界和旧热带界同属于统一三趾马动物区系,在冰期中这三大动物区系开始分化。14/47现今古北界范围受冰期影响较大,物种有很大改观,种类大大降低,而现今东洋界范围内物种相对比较稳定,在我国南方,在三趾马动物区系后从巨猿动物区系经大熊猫——剑齿象动物区系演化成现在东洋界动物区系,其间变动远不如我国北方显著,而且现在保留了不少当初孑遗物种。现今东洋界物种不少和旧热带界共有,代表着两个北方格调热带动物区系,也和古北界、澳洲界有一定联络,而且和古北界、澳洲界之间分别形成较大过渡带,其中和澳洲界过渡带被称为华莱士区。华莱士区西面以苏拉威西岛和龙目岛为界,东部靠近新几内亚岛,这个区域内现有澳洲界动物如有袋类等,又有东洋界动物如有蹄类等,在生物地理上含有主要意义。东洋界很多类群即使并非东洋界所特有,不过却以东洋界为分布中心15/47澳洲界包含大洋洲各地,是两个最小动物地理区之一。澳洲界原本属于冈瓦那大陆一部分,很早以前就和其它大陆分离,并长久与其它大陆相隔离,是各界中独立性最强。澳洲界动物主要是冈瓦那大陆原始动物后代和很多独立隔离发展特有类型,澳洲因而也以物种最为独特而著称。澳洲界现在隔一些岛屿而与东洋界相邻,与东洋界之间也有一定物种交流,因而与东洋界相关另一批动物也在澳洲界占据有一定地位,而不一样类群与东洋界联络紧密程度有所不一样。16/47澳州界以澳洲大陆和新几内亚岛为中心,二者历史上曾经长久连在一起,含有相当一致性,但澳洲气候逐步干燥恶化,而新几内亚仍保持以湿热热带雨林为主,同时,新几内亚岛即使面积远小于澳洲大陆,但自然条件多样性却比较高,拥有崇山峻岭,且与东洋界愈加靠近,物种渗透要强于澳洲大陆,所而二者物种相同而又有区分。新几内亚单代表一个面积较小不过物种非常丰富动物区系,而澳洲大陆即使面积要大很多,不过物种并不比新几内亚更丰富。17/47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比澳洲大陆和新几内亚愈加与世隔绝,拥有一些愈加独特物种,物种也远更贫乏,有时候被分别列为新西兰界和玻利尼西亚界,新西兰很早前就与大陆分离,长久孤立,是世界上最古老动物地理区,拥有一些宝贵活化石。澳洲界和东洋界交界地域称为华莱士区,同时拥有二者部分类型,同时也有本区内特有类型,在生物地理上有非常主要地位。18/47各动物地理区动物区系,依据魏格纳(W.Wegener)大陆漂移说所说地质年代,因为陆地联结或分离,致使有或多或少亲缘关系。另因为分布情况也是随生活型不一样动物群而异,所以要准确地划出动物地理区界限是很困难,同时交织带也很多,因而现在制订区划也是权宜。另外对于海洋,则形成与陆地不一样区系。19/4710.1.2中国陆栖动物地理分区中国动物生活外界环境多式多样,动物界组成丰富,特产种类多,区系及生态地理改变显著。中国国土开发历史悠久,动物分布受人类活动影响很大。在许多地域,尤其是东部各地域,动物群基本面貌已经有很大改变。

动物组成

中国所产陆栖脊椎动物约各种,占世界全部种数10%左右。其中鸟类所占百分比最大,兽类其次,两栖类及爬行类居后(见表[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统计及与世界比较])。

产于中国陆栖动物中,有不少种类为中国所特有,或主要分布于中国,如鸟类中马鸡、丹顶鹤、长尾雉、鸳鸯;兽类中金丝猴、羚牛、毛冠鹿和梅花鹿等等。第四纪以来,中国动物区系改变不如欧亚北部猛烈,保留了一些较古老或珍稀种类。举世闻名大熊猫即产于横断山脉北部及其附近。大熊猫在分类学上有其特殊地位,自成一科。在新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砾质荒漠(戈壁)地带,尚保留现今唯一生存野马。塔里木盆地深处有野生双峰驼。洞庭湖和长江下游白暨豚是世界留存到当代两种淡水鲸之一。长江中下游一带扬子鳄是世界罕见鳄类之一。南起华南,北至华北都有分布大鲵,即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两栖类。上述这些种类都是全世界所关注动物20/4721/47动物区系起源和历史演变

中国现存陆栖脊椎动物区系历史,按当前化石材料最少追溯到第三纪后期上新世。当初中国南北方动物基本属于同一动物区系──三趾马动物群。中国当代哺乳动物科和部分属,在该动物群中已先后出现。三趾马动物群曾广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大部分地域,区域分化不显著。当初中国地理环境,北方属于亚热带—温带,有较广草原和森林草原,南方则以热带森林为主。南北方动物与当初生态地理条件相适应,仅在优势成份上有差异。22/47第三纪后期以来,中国地理环境发生急剧改变,中国东部地域纬向自然地带分化趋向显著。动物区系亦随之发生显著区域分化。尤其是几次冰期与间冰期交替,自然地带发生很大摆动,对动物区系演变及各时期动物分布区移动,都有主要影响。至全新世早期,中国动物区系地理分布基本上已与当代靠近。这一复杂过程当前还未充分认识,中国动物区系与邻近地域关系,尤其是西部地域,尚缺乏较深入了解。但据已经有工作已基本说明了第四纪以来中国动物区系区域分化普通趋势。亦即在中国,由上新世三趾马动物群发展至更新世中期时分化为北方中国猿人动物区系和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国当代动物区系主要即为上述两大动物群深入演变和分化结果。

23/47动物区系地理分区

中国大陆动物区系分属于两个界。南部约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其附近岛屿同属东洋界,为亚洲东部热带动物当代分布中心地域。北部自东北经秦岭以北华北和内蒙古、新疆至青藏高原,与亚洲北部、欧洲和非洲北部同属于古北界,为旧大陆寒温带动物当代分布中心地域。这两大界在中国分野,以喜马拉雅山脉部分最为显著。两大界动物相互渗透,形成广泛过渡地带,两界之间分界不易确定。依据大多数代表性动物分布,这一界限大致相当于秦岭和淮河一线,是许多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种类分布北限。

24/47在中国范围内,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区系在系统上区域差异,通常反应在较低级分类系统──种、属替换,但有时还有科不一样,可深入划分为动物地理区。同一“区”动物,在近代发展史上有亲密关系,同时又与当代自然条件有较显著联络,通常表现为对区域气候条件适应。同一动物地理区内,地形和植被地域改变往往造成区内动物组成差异或亚种分化。

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在两大界之下,可再分25/47为3亚界,7区。

古北界

下可分为两亚界:东北亚界,中亚亚界。

东北亚界

包含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域,属于季风区北部。其南界相当于暖温带南界。动物区系主要由分布上属于东北型成份所组成,有一些北方型成份。新疆北端阿尔泰小部分山地,动物区系主要由北方型成份组成,通常归属于欧洲—西伯利亚亚界。因为这一地域在中国面积甚小,故并入东北亚界阐述。

26/47东北亚界若干种类与欧洲部分同类是不连续,如灰喜鹊、刺猬,并被认为是受到第四纪最大冰期影响。当初,大面积冰川—冰缘气候带向南伸展,切断欧亚北部连续森林地带,适应于北方森林动物,曾向两侧沿海温暖湿润地带退避。冰期退缩以后,这些种类未能恢复其原有分布。由此可见,东北亚界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曾为动物“避难地”,动物区系历史较为古老。亚界中东北型成份形成,可能与此关系亲密。东北亚界在中国又可分为东北区和华北区:27/47①

东北区。本区包含北部大、小兴安岭,东部张广才岭、老爷岭及长白山地,西部松花江和辽河平原。在中国古北界中,本区鸟、兽及两栖类组成均较复杂。爬行类则相反。陆栖脊椎动物各纲中东北型,其分布区大多在本区中重合。粗皮蛙、黑龙江林蛙、黑龙江草蜥、团花锦蛇、细嘴松鸦、小太平鸟、丹顶鹤、东北兔和紫貂等均可视为代表性种类。北方型中若干代表成份,如极北小鲵、胎生蜥蜴、柳雷鸟、攀雀、雪兔、森林旅鼠、驼鹿、驯鹿、狍、熊、貂等,亦分布至本区而具特色。

28/47②

华北区。本区北临蒙新区与东北区,南抵秦岭、淮河,西起西倾山,东临黄海和渤海,包含西部黄土高原,北部晋冀山地及东部黄淮平原。属本区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本区可称为华北型种类极少,仅有没有蹼壁虎、山噪鹛、麝鼹、林猬、大仓鼠和棕色田鼠等。动物区系主要由东北型广布成份所组成。南、北方喜湿动物在季风区相互渗透现象,在本区表现最为显著。本区南界与暖温带南界大致相符,为南北方类群较显著分界限。如南方树蛙、姬蛙、雉、啄花鸟、太阳鸟、疣猴、竹鼠等种类,它们北限,均止于暖温带南界,北方海雀、鼠兔、蹶鼠等种类南限,亦是如此。另外蒙新区成份,如小沙百灵、凤头百灵、毛腿沙鸡、石鸡、斑翅山鹑、达乌尔黄鼠和榆林沙蜥等向东渗透,几乎贯通本区全境。所以本区既是南、北动物,又是季风区及蒙新区动物相互混杂地带。

29/47中亚亚界

包含亚洲中部地域。在中国境内自大兴安岭以西,喜马拉雅、横断山脉北段和华北区以北广大草原、荒漠和高原均属于中亚亚界。动物区系主要由中亚型成份所组成,有些则广布于全亚界。高地型种类百分比显少。两栖类贫乏。爬行类中以蜥蜴目占主要地位。鸟类中百灵、沙鸡、地鸦、雪雀等属种类见于全境。兽类中以有蹄类和啮齿类最多。因地域广大,区内动物分布有一定区域分化现象,但不一样分布型成份在分类学上分化水平低,表现中亚亚界内动物区系关系十分亲密。

中亚亚界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蒙新区青藏区:

30/47①

蒙新区。本区包含内蒙古和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包含河西起廊)、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和天山山地等。两栖类中以西部绿蟾蜍、东部花背蟾蜍、大蟾蜍为仅有种,且均属从外围湿润地域伸入本区种类。爬行类中以沙蜥、麻蜥和沙虎等属种类最多,分布广泛。沙蟒为西部荒漠代表。鸟类经典种类有大鸨、毛腿沙鸡、几个百灵等。兽类中野生双峰驼、野马、野驴和几个羚羊等均为本区有蹄类代表。啮齿类中以跳鼠科、沙鼠亚科种类占优势。

31/47②

青藏区。本区包含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东由横断山脉北端,南由喜马拉雅山脉,北由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各山脉所围绕青藏高原。动物区系主要由高地型成份所组成。最经典代表有兽类中野牦牛、藏羚、藏野驴,鸟类中雪鸡、雪鸽、黑颈鹤和各种雪雀,爬行类中温泉蛇和两种沙蜥:西藏沙蜥和青海沙蜥,高山蛙是高原内部唯一两栖类,只见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域。但在这些代表种类中,真正特化为高原类型属,只有藏羚、高山蛙和温泉蛇等,为数均极少,其余者多与蒙新区相同,而呈属下或种下分化。这一现象反应两区间亲密关系及青藏高原抬升地质历史短促。

32/47东洋界

中国范围内东洋界,属中印亚界。

中印亚界

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包含中南半岛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和缅甸等(除马来半岛外)及附近岛屿。中国境内侧包含秦岭山脉和淮河以南大陆和台湾岛、海南岛及南海诸岛,其在中国境内北界,即相当于北亚热带北界。动物区系除广布种,大都属于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分布型,另外还有一些旧大陆成份和少数环球热带—亚热带成份,以丰富森林及树栖动物为特征。

33/47整个东洋界与古北界不一样之处于于它区域分化现象不显著。在中国境内基本特征是热带成份(东洋界、旧大陆热带和环球热带)从南到北,由丰富到贫乏逐步改变。这一现象实际上是全球在更新世进入第四次大冰期以来,热带动物区系向南退缩改变延续至现阶段反应。

中印亚界在中国境内可分为西南区、华中区和华南区:

34/47①

西南区。包含四川西部,昌都地域东部,北起青海、甘肃南缘,南抵云南北部,即横断山脉部分,向西包含喜马拉雅南坡针叶林带以下山地。本区动物分布以显著垂直改变为特征。动物区系主要成份则属于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分布型种类。兽类中小熊猫和鸟类中血雉和虹雉为其经典代表。特产或主要分布于本区种类很多,横断山脉并为一些类群集中地,如两栖类中锄足蟾科、湍蛙,鸟类中画眉亚科和雉科,兽类中鼠兔、绒鼠和食虫类小兽等。另外,一些类群相近种或亚种在本区及其附近地域系统替换现象(水平或垂直)相当显著,因为这一特征使横断山脉地域被认为可能是物种保留中心或形成中心。

35/47西南区大部分属于南北向高山峡谷。高山部分有利于北方种类南伸,如岩羊、喜马拉雅旱獭等,沿高山草原可南伸至云南;而峡谷部分有利于热带种类北伸,如鹦鹉、太阳鸟、猕猴等可沿谷地伸入到横断山脉中段或北段。

36/47②

华中区。本区相当于四川盆地以东长江流域。西半部北起秦岭,南至西江上游,除四川盆地外,主要是山地和高原。东半部为长江中下游地域,并包含东南沿海丘陵北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本区南界,自福州向西南沿戴云山经南岭南侧、广西瑶山至西双版纳北缘。北界自秦岭、伏牛山、大别山一线向东,大致沿淮河流域南部,而终于长江以北通扬运河一线。

37/47华中区动物区系是华南区贫乏化。全部分布于本区各类热带-亚热带成份,几乎均与华南区所共有。由华南区向华中区,热带成份有显著降低,以经典类群(科)计算,约降低1/3,从本区南部中亚热带至北部北亚热带,深入更行降低,仅为华南区二分之一。本区与华北区共有动物,大都为广布于中国东部种类。属于本区特有种类极少。其中大抵上限于本区分布种类属南中国型,如两栖类中东方蝾螈、隆肛蛙、鸟类中灰胸竹鸡,兽类中黑麂、小麂和毛冠鹿等,均为区内分布较广泛种。獐分布亦限于本区。

38/47本区可再分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和西部山地高原亚区。

华南区。包含云南与两广南部,福建省东南沿海一带及台湾、海南岛和南海各群岛。本区动物区系中各类热带—亚热带类型成份,尤以西部最为集中。全区内广布热带种类如爬行类中巨蜥,鸟类中红头咬鹃、灰燕、橙腹叶鹎,兽类中棕果蝠等,均属经典热带科。另外还有一些在本区内分布较广种类,如两栖类中台北蛙、花细狭口蛙,爬行类中变色树蜥、长鬣蜥、中国壁虎,鸟类中鹧鸪、白鹇、竹39/47啄木鸟、牛背啄花鸟和兽类中红颊、白花竹鼠、青毛巨鼠和明纹花松鼠等。

台湾和海南两岛,动物科类与大陆相同,但因地理环境孤立,种类虽较贫乏,但有某种特有种和亚种分化。同时有一些分布于大陆相近种,在两岛交替出现,这一现象在鸟、兽中最为显著。

本区可再分为5亚区:闽广沿海亚区、滇南山地亚区、海南亚区、台湾亚区、南海诸岛亚区。

40/4710.2观赏动物保护10.2.1观赏动物保护意义保护野生动物意义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要求宝贵、濒危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或者有主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陆生野生动物受国家法律保护,所以滥食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其次,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因为环境恶化,人类乱捕滥猎,各种野生动物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威胁。近1,物种灭绝速度已超出了自然灭绝速度100倍,现在天天都有100各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我国也已经有10各种哺乳类动物灭绝,还有20各种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而它们灭绝会造成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分子归于消失,还会造成许多有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基因归于消失,甚至引发新瘟疫,由此所造成损失是我们永远也无法挽回。41/47再者,食用野生动物极易传染疾病。野生动物与人类共患疾病有100多种,如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它们内脏、血液乃至肌肉中均含有各种病毒、寄生虫,如B病毒、弓形虫、绦虫、旋毛虫等,有些即使在零下15℃低温或100℃高温下也不能被杀死或清除。稍有不慎,就会得出血热、鹦鹉热、兔热病、脑囊虫、肺吸虫、血吸虫、肠道寄生虫病等。例如我国主要猴类之一猕猴有10%至60%携带B病毒,而生吃猴脑者感染可能性很大,一旦染上B病毒,人则必死无疑。再拿人们吃得最多蛇来说,它患病率很高,诸如癌症、肝炎、寄生虫病等几乎什么病都有,再者,在广东地区,由于对饮食力求新鲜,食用生食和半生食,这使得食源性寄生虫发病率逐年增加。据最近调查,在广东省这种寄生虫病感染率已达16.7%。其次,各种家养动物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营养,所以人类没有必要去食用野生动物。42/47其实,解释这个问题并不难。人也好,动物也好,植物也好,全部生命,都共同生活在一个有机统一体之中,生态就好比是我们巢,我们绿色家园,我们诺亚方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不保护生态,哪有动物、植物和一切生命,也哪有些人?一味地强调人,强调人利益和发展,只保护和发展一个物种,这个物种能保护得住吗?你可能诡辩说:“我为了保护人,所以我保护动物,保护生态。”这个说法即使进了一步,毕竟还是本末倒置。譬如人类创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