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守仁与王艮教育思想比较
王根是明末唯一的一位独特的泰州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受欢迎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于他是明代大儒王守仁(阳明)的弟子,且王守仁是官学,王艮是民学,所以在历史的研究上,人们往往只注重了王守仁,而忽视了王艮。其实王艮虽然拜师于王守仁八年[正德十五年(1520年)——嘉庆六年(1527年)],接受了王守仁的良知学说的一些观点,但他在接受王守仁思想的同时,仍有自己许多独特的见解。据史料载,王艮在拜师的八年之中“时时不满其师说”,“往往驾师说之上”,始终坚持自己固有的观点,因而在思想观点上与王守仁似同又不同,有时甚而是形同实不同。王艮与王守仁思想观念的不同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上也可以折射出来。笔者不揣鄙陋,试就二人的教育思想作一粗浅的比较。在教育的作用方面,可以说王守仁与王艮都有很高的认识。首先在教育对人的作用方面,二人是有共同点的。王守仁认为,教育可以灭掉个人的私欲,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他说“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人的“躁”、“荡”、“歉”、“忽”、“傲”主要是心不纯,教育可以使学习者陶冶“学心”和“道心”。王艮也认为,人有“气质杂性”,需要通过教育、学习进行改造,因为“以学能变化气质。”在王艮看来,气质之性,即气质杂性,并非人本有的性,且这种气质杂性是可以变化的,而要使其变化就必须学习。通过学习“明得尽,渣滓便浑化。”⑤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学习就能不断改变气质,去除气质杂性,保持善心。其次在教育的社会作用方面王艮与王守仁也有相似之处。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明人伦”,即从“致良知”人手,通过教育使教育对象养成封建的道德品质,以巩固封建统治。王艮则把教育看成是“位天地,育万物”的伟大事业,是“尧舜事业”。他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不论有位无位,孔子学不厌而教不倦,便是位育之功。”他还把教师的工作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地位:“遏为天下善?曰:师。师者立乎中,善乎同类者也。故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庭正,而天下治矣。”⑦当然,王守仁与王艮虽然都从治理天下的角度阐述了教育的重大意义,但由于王守仁是官学,固而着眼于统治者的统治,而王艮是民学着眼的则是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由于王守仁与王艮对教育意义认识的着眼点不同,所以二人提出的具体教育目的就有差异。例如,王守仁把“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看成教育的唯一目的。他认为“唐虞三代之世,教者惟以此为教,学者惟以此为学,人无异见,家无异习,安此者谓之圣,勉此者谓之贤,而背此者,虽其启明如朱亦谓之不肖。”⑨他又进一步说:“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伯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词;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⑩显然王守仁的直接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圣仁人物,而王艮则不然。他认为,教育是为了改造社会,实现“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社会理想。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既要重德(“明人伦”),也要重智(“文艺”),当然也要处理好德智关系。用他的话说就是“先德行而后文艺”。他说:“教之有方唐虞三代备矣。昔者尧舜在上,忧民之逸居无教而近于禽兽也,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先德行而后文艺,明伦之教也。”在他看来,唐虞三代之所以“教之有方”,就在于重视“明人伦”的道德教育。他还说:“……父兄以德行教之,子弟以德行学之,师保以德行勉之,乡人以德行荣之,是上下皆趋于德行,躬行实践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间,不复营心于功名富贵之末,而功名富贵自在其中矣。”(12)可见王艮对德是非常重视的,当然他也要求重视文艺教育,但必须坚持“德行为重,文艺为轻”的原则。由于具体教育目的不同,因而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王守仁与王艮也有区别。王守仁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为官之人及其官宦子弟,而王艮则主张实施平民教育。王艮继承和发扬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优秀教育传统,使教育对象平民化。如,他在家乡讲学时,就在自家的门上写着:“此道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不以老幼贵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所以,邻里、乡人、盐民、灯丁都成了他的教育对象。在教育对象上王艮与王守仁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主要由于两人对“人”的看法不同。王守仁虽然也讲“圣人”和常人都有良知,他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个个心中有仲尼”,“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提出在“良知”面前圣愚平等,但是,王守仁的圣愚平等是有条件的。他认为圣人与常人不同,常人“动于欲,蔽于私”,常人只有去除私欲,才可转为圣人。他说:“唯圣人能致良知,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所由分也。”他还认为,即使说圣人和常人都有“良知”,但两者也不相同,这个不同就在于“圣人”的“良知”常在,天理纯全,而常人因受了习俗影响和私欲蒙蔽,“良知”被湮没,故不能知道“义理”。可见王守仁的圣愚平等思想是不彻底的。而王艮则把老百姓提高到与圣人同等的地位。他认为,圣人和老百姓天生平等。据《王成文公全集·传心录下》记载:有一次王艮外出回来,王守仁问他见到了什么?王艮回答:“见满街都是圣人”,王守仁表示了不满。可见王守仁与王艮的圣愚平等观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各自的立场不同,说得简单一点就是王守仁代表了统治阶级的思想,而王艮则代表了平民阶级的思想。这种不同的立场从王艮拜见王守仁的第一次辩难就可以看出来。王艮首次去江西南昌,谒见王守仁,“遂纵言天下事,公(王守仁)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先生(王艮)曰:‘某草莽匹夫,而尧、舜君民之心未尝一日忘’。公曰:‘舜居深山,与鹿、豕、木、石游居终身,忻然乐而忘天下’。先生曰:‘当时有尧在上’。公然其言”。(16)从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看出,王艮同王守仁在一开始就出现了要不要、许不许草莽过问天下国家大事的政治分歧。在王守仁看来,像王艮这样毫无政治地位的布衣之士,是不应该思考和参与国家大事的,而应该像舜耕于历山那样,从事生产劳动,忻然自乐。可是,王艮的看法不同,他认为,正由于自己是草莽匹夫,更应该去追求尧、舜之治,而现实社会中没有尧这样的贤明君主,因而草莽匹夫也就不能像舜那样安心于生产劳动。总之,由于阶级立场不同,因而王守仁、王艮在教育对象方面必然有分歧。二“乐学”的内涵无论是王守仁,还是王艮包括泰州学派的弟子,在学习问题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提倡“乐学”。王守仁把“乐”(人的主观感情)提到本体的高度。他认为,“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乐亦不外七情之乐”(18)。他还针对自宋明以来束缚儿童身心的错误教育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他说:“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复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所以要取得教育效果就应该提倡乐学。王艮吸收了王守仁的这一观点。他说:“悦是人心之本体”,“乐是心之本体也”,“本体未尝不乐”,(20)学习就是要发展人的心之本体的自然之乐。所以,他经常教育学习者学习是一种乐事,以启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他还为此作了一首《乐学歌》,歌词写道:“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王艮认为学与乐是密切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不可缺一的。他认为圣人之学、百姓日用之学,有无边快乐。他说:“天下之学,惟有圣人之学好学,不费些子气力,有无边快乐,若费些子气力,便不是圣人之学,便不乐。”(22)不过在如何才能做到乐学的问题上,王守仁与王艮却有很大区别。王守仁认为,学习者不乐学是因为教学方法机械,教育手段粗暴,甚至用以体罚,由此造成学业上无长进,师生关系严重对立,甚至视学校如监狱。故必须据儿童“乐嬉遊而惮拘检”的特点进行教育,他把儿童比作栽培花木。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23)他认为这种“趋向鼓舞,中心喜悦”的办法,才是积极的教育方法,才能使儿童们的学习快乐,日有长进,正如春风时雨被及草木一样。那么如何才能使学习者“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呢?他认为作为学习者要“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不可躐等;作为教育者来说则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他比喻说:“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灌溉,萌芽再长,但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它了。”(24)这里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学习必须“随其分限所及”。“分限”是学生的接受能力,把大量的知识灌输进去,正如同用一桶水倾注在幼苗上把它浸坏一样。所以他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始,便人人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工夫”(25)这说明学习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渐加深、扩充,否则,给学生过大的压力,学生也就难以做到“乐学”。要做到乐学,还必须因材施教。他认为学生的个性存有差异,所以教学方法也应该因人而殊,不能使用同一方法,像医生诊治病人一样,必须对症下药,不能采用同一的药方。他说:“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疾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初无一定之方,不问症候之如何?而必使人人服之也。君子养心之学,亦何以异于是。”王艮认为,人不能获得真乐是因为人心有时被私欲所缚。他说:“日用间毫厘不察便入于功利而不自知,盖功利陷溺人心久矣。须得见自家一个真乐。”(27)而要得见自家一个真乐,就要超越功利欲求,摆脱私欲困扰,其方法就是学习。通过学习,“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可见,王艮认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乐事。他还认为,要使学者做到“学是乐”、“乐是学”,关键是教学不要“累人”。《年谱》记载:“(王)汝贞持学太严,先生(王艮)觉之,曰:‘学不是累人的’。因指旁斫木匠示之曰:‘彼却不曾用功,然亦何尝废事’”。(28)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做到不“累”而学,他在教学中采用了简易直接、启发诱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王艮的学说基本上是继承孔孟儒学,但它又不同于正宗经典儒学,而是把儒学加以改造,并使之简易化,是一种适应平民需要的简易儒学或平民儒学,他自称是“百姓日用之学”。在他看来,儒学理论是一种“至简至易”之道,孔子就是以“简易”为宗旨的。他说:“康节极称孔子,然只论得孔子玄微处,至其简易宗旨却不曾言。”“此至简至易之道,视天下如家常事,随时随地无歇手地,故孔子为独盛也。”(29)王艮在讲学中不仅把儒学的内容简易化、通俗化,而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启发诱导。例如,一次在明阳书院讲“百姓日用之道,初闻多不信。先生(王艮)指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处,不假安排,俱自顺帝之则,至无而有,至近而神,……一时学者有省。”(30)他用人人皆知皆会的日常动作,深入浅出地阐明“百姓日用是道”的道理,从而使学者有所省悟。王艮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简易直接、启发诱导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凡是听他讲学的人都受到了很大的教益。耿定向称王艮“见人眉睫,即知其心,别及他事,以破本疑,机应响捷,精蕴毕露。”李二曲称赞王艮讲学是“抵掌其间,启以机钥,导以固有,靡不心开目明,霍然如梏得脱,如旅得归。”刘蕺山称王艮讲学是“不复陷溺于陈言,不复自拘于流品。”(33)对王艮的这些评价是恰如其分的。据资料介绍:听王艮讲课时,“乡人始而骇,渐而信,久而浸与俱化焉”。“先生引接人,无间隶仆,皆令有省”,“每讲学,开明人心,侃侃辩惑起迷,务令人自得而后己。家庭邻里之间,皆爱慕其至诚而乐与之亲,言行无不信悦。”(34)用王艮的话来说,也就是“百姓日用之道”是“愚夫愚妇与知能行的”。“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曰以先知觉后知”,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三知即行,知为知王守仁与王艮都重视“知”“行”结合。如,王守仁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者,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扶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己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耳。”(35)他打比喻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己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知后,岂有不待身亲履而己先知路歧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36)可见在学习问题上王守仁既强调“知”,也强调“行”。他批评朱熹把心与理、知与行割裂开来,认为“即物穷理”的方法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强调学与行不可分,说学、问、思、辨与笃行,是学的过程,也是行的过程,“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学者。”(37)他坚持“知行合一”说,要求把“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王艮也认为学习要注重从“知”与“行”两个方面入手,“知”的目的是明道,通过明道而去“改造社会”,即落实到行上。但在如何去获得“知”的问题上两人却有着极大的区别。王守仁认为,“知”“行”是相互并进、相互渗透的,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38)他还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又说:“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还认为真正的知必能实行,不能实行的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知;有时知在先而行在后,有时行在先而知在后,所以知与行是相互推移的。他以这种“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原则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注重实践,从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积极的意义,但实际上他所说的“知”不是从客观存在所得到的科学认识的“知”,而是从先验论的“良知”上去认得的“知”;他的所谓“行”,也不是从观察客观世界进而变革现实的“行”,而是内心所体验的“行”。所以,他说:“知行工夫,本不可离。”(42)王守仁的这一观点主要来自他的“心即理”说,他认为“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更甚者是“心外无学”。因此在学习问题上他是持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己“解化”的观念。认为学习必须做到“自求自得”,独立思考。他反对崇拜偶像的治学方法。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于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地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43)王守仁还认为,良知无所不至,无所不能,“良知之外,别无知矣”。事物之理不在事物本身,而是在我心里,即在所谓良知之中。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44)他否认人的知识来自实践,来自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反对向外探求,否定耳目闻见之知。他说:“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又说“德性之良知,莫由于见闻”(46)就是说,知识不是来自见闻,而是不学自能,不虑自知。王艮不同意王守仁的事物之理在我心里的观点,他认为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他提出“即事是学,即事是道”的观点。所谓“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也就是说要从客观事物中去学习,去求道,学问和道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只有从日常生活的生产实践中去学习、去探求,才能够获得知识的道理,获得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和把握。他认为真理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心中,而是在现实的客观事物之中,在百姓日用之中。所以他提出“百姓日用是道”的著名观点。所谓“百姓日用”,是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谓“百姓日用是道”,是指道、真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中。所以他说:“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是异端。”“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二手房独家授权销售合同3篇
- 2025年度出租车充电桩建设与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宴会部经理招聘与服务质量提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产中介佣金结算及售后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船舶制造与维修合同
- 2025年新型纱窗产品研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议2篇
- 2025年散装粮食海运协议6篇
- 专业质量检测服务工程协议样本版
- 二零二五版合同部合同管理流程再造与效率提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消防设施安全检测与维护服务协议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试卷(含答案)
- 无创通气基本模式
- 飞行原理(第二版) 课件 第4章 飞机的平衡、稳定性和操纵性
-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财务办招考财务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羊水少治疗护理查房
-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条例培训课件
- 管道坡口技术培训
- OQC培训资料教学课件
- 2024年8月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OHSMS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考试题目含解析
- 体育赛事组织与实施操作手册
- 2024年浙江省公务员考试结构化面试真题试题试卷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