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 课件 第7、8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环境_第1页
《学前教育学》 课件 第7、8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环境_第2页
《学前教育学》 课件 第7、8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环境_第3页
《学前教育学》 课件 第7、8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环境_第4页
《学前教育学》 课件 第7、8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与小学的衔接;幼儿园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及与小学的衔接第一节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第二节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第三节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第一节一、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是一种极复杂的社会现象,其作为三大教育支柱之一,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石。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着共性。但由于家庭与学校、社会的性质和结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关系有差异,家庭教育又具有区别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典型特征。这正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种教育形式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相对独立关系的体现。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不仅广泛,而且其影响内容和形式远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更特殊。在家庭教育中,不只存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家庭教育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新生一代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环境,也是亲子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家庭对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小学的合作与衔接儿童的早期教育伴随着深厚的母爱和细微的关注,是其他任何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个体从被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在母体中接受着影响和教育。这就是当下流行并日益被重视的“胎教”。胎教主要指准妈妈为了胎儿的健康发育,通过调控自我身心健康,为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外生长环境,适当地刺激成长到一定时期的胎儿,从而促进胎儿的健康发育,提升胎儿素质的科学教育方法。胎教是母亲和家庭对儿童施加的最早的教育和影响。当儿童出生后,他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环境便是家庭,家庭是儿童成长的初始环境。儿童一出生,就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性格、态度、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智力潜能的开发都是以家庭教育为起点的。而且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具有长效性和稳固性,即便是长大成人后,他的一些言行或处事风格等还会表现出家庭教育的印记。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历程中,家庭教育无疑是最具启蒙性和基础性的。这一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学校教育只是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而广泛多样的社会教育也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大和补充。(一)启蒙性(二)终身性任何家庭中的教育都不是对子女的某一个阶段负责,而是对子女的终身负责。家庭教育不是一时的或短期的行为,而是连续的、持久的、终身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固有的血缘关系,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亲情纽带,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是保持着不可改变和不可磨灭的血缘关系和情感纽带。这种关系的存在保证了家庭的稳固,而家庭的稳固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直至走上独立生活的道路,都生活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家庭环境中,都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家庭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是在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直接或间接中进行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在何种时间进行教育,父母都以自身的言行连续地影响着子女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使子女受益终身。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呵护是没有时间期限的,无论何时父母都会本着对子女负责的态度,对其进行教育,而这种教育也将对子女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即使子女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子女出于对父母的尊敬和爱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而学校教育只是一个人漫长成长道路上的阶段性的教育,教师教育学生更多是出于社会的要求和职业使命。当学生毕业离校后,学校就不再担负直接教育学生的任务。家庭教育则是终身性的教育,父母永远是子女的老师。(三)权威性权威是以意志服从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表征。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或长辈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

所表现出来的威信。家长是家庭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家庭生活的支柱,是儿童生存和生活的依靠

者,儿童要实现身心方面各种需求的满足都不得不依赖于家长。与此同时,家长经历了长时期的社会生

活实践磨炼,具有较深的阅历和丰富的处理家庭内外事务的经验。这些使得家长在儿童心中拥有至高无

上的地位,他们十分敬重家长,乐于获得家长的表扬,能自觉地服从家长的管教。这就决定了家长在儿

童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威信。然而,家庭教育权威性的长久维持需要家长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严格

要求自己,为儿童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关心、呵护、理解儿童,进而让儿童形成对家长的信赖感和依

恋感。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家长的权威主要建立在父母的生活和工作作风上,建立在父母

的公民形象和言行上。”家长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方能树立起权威,从而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家长权威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前提,家庭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权威树立的水平和程度。但是家长必须树立科学与合理的权威,这样的权威是建立在尊重儿童独立人格基础上的,而绝不是建立

在“封建家长制”上的。明智的家长懂得树立权威的重要性及权威的家族取向,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

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要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四)个性化家庭教育的个性化是其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人是复杂的个体,而由复杂个体所构成的家庭

必然是复杂的、多样的。与此同时,由于家长知识背景、家庭生活方式、家庭文化传统、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等方面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家庭对儿童的教育也是不同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存在重大差异。这种差异

的存在是家庭教育个性化的基础。所谓家庭教育个性化,是指家长会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个

人教育理念等,从家庭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施加教育和影响,并做到因人、因时、因地的变化和转移

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从而达成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家庭教育之所以能够实现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主要得益于家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子女往往一出生就与自己

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是他们最亲近和最信任的人。由于父母和子女具有的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总是施

以无尽而无私的爱,并怀揣着对子女成人成才的殷切期望。正因如此,父母总是在密切注视子女的一言一行,洞察子女瞬间的情绪、情感变化,进而施加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子女在父母面前无拘无束,没

有什么思想顾虑与隐瞒,其优点、长处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充分、彻底,缺点、毛病也暴露无遗。这使得父母

比教师与其他人能更加深刻、真实地了解和把握子女的个性特点及行为习惯,从而根据子女本身的需要施加

教育,充分发展子女的个性和才能。家庭教育尽管在理念上与社会的整体教育思想和理念有所呼应,但在实践中,家庭教育往往是在一种随机和模糊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如有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那样明了清晰。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风格,这些教育风格形成了每一个家庭的教育特色和传统,逐渐内化为家庭成员的精神追求和处事标准,并被世世代代传承。简单地说,人们在家庭中受父辈及祖辈的影响而成人,也常常用同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后代。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继承性。家庭教育的继承性突出表现在“家风”上。所谓家风是指一个家庭在代代繁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生活方式、传统习惯、家庭道德规范,以及为人处世之道等,其核心内容是一个家庭的思想意识方面的传统。如何将真善美的家风传承给下一代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父母总是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家风对子女进行影响和教育。居于下一代家庭核心的当家夫妇,成家之前对本家家风早已耳濡目染,甚至还或多或少地运用其指导过自己的行为。成家之后,夫妇双方可就各自的家风进行分析比较,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我们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继承性,利用好、传承好、改造好我们的家风,一方面充分发挥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独特优势,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家庭教育将良好的家风一代代传递下去,使之为后代继承和发扬光大。(五)继承性陈鹤琴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儿童教育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在我国颁布的相关政策法规中,家园合作一直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方面受到重视。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2016年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主动与幼儿家庭沟通合作,为家长提供科学育儿宣传指导,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也指出“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教育引导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落实抚养、教育、保护责任、树立科学育儿理念,掌握科学育儿方法”。二、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含义及意义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双主体,本着尊重、平等、互助的原则,相互沟通、了解、配合、支持,通过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幼儿园将家长视为合作伙伴,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在园的情况,针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和问题,提出有效的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幼儿园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挖掘家长资源,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一)家园合作的含义幼儿园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此,幼儿园主动与家长沟通,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形成教育合力,对促进儿童发展、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园合作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家园合作有利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家园合作有利于提升幼儿园教育的水平(二)家园合作的意义三、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内容(一)从幼儿园的立场出发,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1.了解儿童的家庭情况及儿童的特殊性家庭是儿童获得生活经验、养成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最初场所,儿童入园时并

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带有各自家庭背景、成长特征的个体。幼儿园应该通过家园合作,了解每个儿童的基本情况,如性格特征、身体状况、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等,做到因

材施教、有所侧重,为幼儿园有效实施教育奠定基础。2.鼓励与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幼儿园要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吸收家长资源,如发挥家庭资源中的人力资源,让家长担任志愿者、成立家委会,为班级、园所的建设出谋划策;利用物质资源,请家长收集物质材料,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添砖加瓦;利用信息资源,对于某些难以获得的专业性信息,请家长帮忙收集。3.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不仅指向儿童,还要帮助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进行亲职教育:可以对家长进行指导,提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还可以利用家长论坛、读书沙龙、家长学校等形式,为家长提供与专家、教师面对面探讨育儿经的机会。特别是目前随着祖辈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比例的提升,幼儿园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发挥好祖辈家长的价值、更好地合作共育,也是幼儿园的重要任务。1.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对家长来说,每天接孩子离园时往往会问孩子“今天吃了什么?”“今天学到了什么?”可见,家长对儿童在园的一日生活及具体表现十分关心。因此家园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使家长了解儿童的一日生活,包括饮食、睡眠、教学活动、区角活动、安全等多方面。家长还要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园所班级特色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幼儿园达成共识。(二)从家庭的立场出发,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2.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家长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不仅具有知情权,还应具有参与权、决策权。在倡导民主管理的

今天,要使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方面。例如,教师在课程建设中,在制定课程目标、选

择课程内容时,通过与家长交谈,了解儿童已有的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对于一些专业性问题,可向家长请教,请家长做“教师”;在课程评价中,将教育内容有机地延伸到家庭中,结合儿

童的家园表现,对儿童做出客观的评价;在幼儿园管理中,不管是制定安全制度、收费制度还

是餐饮制度,都应广泛地听取家长的意见,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疏漏,从而完善幼儿园管理。(一)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家园合作方式。家长会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在本学

期或某一阶段的教育任务;汇报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进展;与家长共同探讨本园、本班教育中存在

的普遍性问题等。一般每学期举行1~2次家长会。家长会具有效率高、面对面、集体化的特点,

形式上有讲授式和沙龙式。教师组织开展家长会要做好各项工作:活动前要明确会议主题,了解

家长需求,掌握儿童情况;活动中,对于家长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活动后,及时做好记录,对于个别情况及时做好回访。幼儿园家长会流程,根据会议内容和形式的差异会有所不同。其中,沙龙式家长会多以讨论互动为主。四、幼儿园与家庭合作的方式(二)家长开放日20世纪80年代,国外教育机构开始倡导“向家长开放的政策”,鼓励幼儿园向家长开放,使家长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地到幼儿园访问。目前,许多幼儿园会定期向家长开放,请家长参观儿童的半日生活。在活动前,教师会就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向家长进行说明;在活动中,教师利用亲子活动等形式,鼓励家长参与,并引导家长有目的地观察儿童的表现;在活动后,教师会邀请家长对本次活动进行评价和反馈,或者以集体座谈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三)家委会《幼儿教育辞典》将家委会界定为:“幼儿园的家长组织,又称‘家长代表会’。委员(或代表)由各班幼儿的家长推选产生,是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助手,可协助幼儿园加强与广大家长的联系,保证幼儿园家长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幼儿园家委会的家长大多是年轻的父母,其中以女性居多,并且家委会的家长逐步由活动的参与者、协助者向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过渡。例如,在某幼儿园大班,家委会的家长为了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邀请中国红十字会的老师向孩子们讲解了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受到了幼儿园和家长的欢迎。(四)家长助教家长助教是指家长扮演教师的角色,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可以是家长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也可以是家长协助教师完成教学活动。幼儿园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的知识渊博、技能广泛,有的性格开朗、专业独特,家长以教师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既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弥补了教师自身的不足,又让家长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增进了家长与教师的沟通,还提升了家长在儿童心中的形象。如主题活动“我的好妈妈”中,教师邀请有专长的妈妈来到幼儿园,为儿童介绍自己的本领,加深了儿童对妈妈的了解,让儿童更加爱自己的妈妈;在活动“我运动我健康”中,教师邀请会武术的爸爸进课堂协助自己组织活动,向儿童展示如何打太极拳,进而激发儿童热爱运动的情感,增强锻炼身体的意识。(五)亲子活动幼儿园亲子活动是教师组织家长和儿童共同参与的活动。亲子间的互动,有利于教师了解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儿童特点形成的原因,指导和完善家长的儿童观、教育观、教育方法;有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家长更为直观地了解儿童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幼儿园亲子活动具有参与者的多元性和活动过程的互动性两个特点。教师在幼儿园亲子活动中要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从活动前的准备设计,到活动中的参与实施,再到活动后的评价延伸,都要重视发挥家长的作用。(六)家长志愿者家长志愿者是在无私奉献的前提下,自愿、无偿地用自己的时间、资源等为幼儿园教育提供帮助和服务的家长(包括祖辈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家长志愿者可以参与幼儿园的政策制定、活动设计、班级管理等各个方面,家长志愿者在参与相关的活动前都要接受相应的培训,以更好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活动。(七)家访家访是教师到儿童家庭中所做的访问活动。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儿童家庭教育特点的有效方式。通

过家访,教师与家长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一方面,家长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孩子的重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就儿童的整体情况、个体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行家访,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与家长做好预约工作、确认家访时间和路线、提前了解家庭的情况、确定谈论的主题。注意举止得体。教师要端庄得体,将时间控制在20~40分钟,交谈时注意倾听、态度诚恳。掌握沟通技巧。教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和方式,客观地向家长描述儿童的情况,诚恳听取家长的意见,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好总结和反馈。在家访中,教师要做好记录,家访后及时向家长反馈家访的成效,同时向家长了解家访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幼儿园家访记录表如表7-2所示。(八)儿童离(入)园沟通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成功的家园合作需要建立在教师与家长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家园携手合作,实现共育,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因此,家园建立相互间的信任是不可或缺的。目前,一些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在儿童离(入)园时,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向家长反映儿童在园的一日表现和近期存在的问题,了解儿童在家的要有礼貌,以尊重、热情的态度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注意语言的使用,要善于倾听,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多使用请教式态度和语气,少使用专业的术语。了解家长的需求,以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为切入点展开沟通,进而引导家长关心儿童其他方面的教育问题。注意沟通技巧,要先报喜后报忧,先表扬后批评,切忌采用“告状”式的谈话方式。家长所持的教育观念各不相同,他们有的重视智力开发,忽视情感教育;有的认为“树大自然直”,不用管与教;还有的认为儿童上了幼儿园,教师就应该对儿童负全部责任。对于这些教育观念不正确的家长,教师在与之沟通时首先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表示对家长的理解,然后再以促进儿童发展为共同目的,结合一些具体的教育实例,向家长渗透正确的教育理念。(九)家长学校亲职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开始倡导的一种成人教育方式,欧美诸国纷纷设立了双亲学校、母

亲学校等教育机构。幼儿园设立家长学校,目的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幼儿园应系统地定期围绕某一主题开展与亲职教育相关的讲座、报告、讨论会等。(十)家园联系栏家园联系栏即在园所、班级门口设立的“家长园地”“家园信箱”“欢乐家园”“家园直通车”等专栏,内容主要包括一周主题计划、每周保育安排、生活小贴士、给家长的温馨提示、家长育儿经验分享、儿童在园活动的精彩瞬间、家委会成员介绍等,如图7-1所示。家园联系栏方便家长在接送儿童时了解幼儿园的保教情况、班级近期活动安排、科学育儿知识。设计家园联系栏时应注意:可进行适当的装饰;公告的主题要醒目,让家长一目了然;内容要言简意赅,并且定期更新,以维持家长的阅读兴趣。(十一)家园联系手册家园联系手册是幼儿园最常用、最方便的联系方式。家园联系手册通常包括儿童就餐、睡眠、交往、情绪等一日生活表现,对于儿童的个别行为(如攻击性行为、自理能力方面的行为)及表现的重点记录。在家园联系手册中,教师记录儿童在园的表现及希望家长配合的方面,每天或每周反馈给家长;家长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儿童平日的在家表现,也及时进行记录,反馈给教师。在填写家园联系手册时要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全面且准确地反映儿童个性发展特征,对儿童进行客观的评价,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并且针对儿童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十二)幼儿园(班级)网站随着网络的普及,幼儿园通常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幼儿园(班级)网站包括园所介绍、园所动态、班级主页、信息公开、儿童活动、营养保健、家园互动、教育论坛等栏目。其中,家园互动栏目向家长提供家教指导、亲子游戏、家长教育心语等内容,使家园合作更便捷。(一)家长资源的含义家长资源是指家长本身及其关系中所具备的可以被幼儿园合理利用的因素,包括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家长资源对于幼儿园来说是一项宝贵且特殊的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可以满足幼儿园的需要,促进儿童成长。五、家长资源1.家长的物力资源幼儿园教育活动需要大量的物质支持,幼儿园利用家长的物力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利用家长资源为活动提供所需的各种物品。利用家长的物力资源,是幼儿园家长资源利用中最为常见的形式。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主题布置、区域活动等需要利用各种物品,教师会发动家长收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等。家长还会配合班级的主题活动,主动为班级提供一些图片,优化班级环境。图7-2所示为大班主题活动“我是消防员”中,家长帮忙收集的关于火的作用与危害的相关图片。(二)家长资源的类型及利用2.家长的人力资源家长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专业、特长、社会关系等多方资源。幼儿园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着各自的专业或职业,幼儿园可以对其加以利用,向儿童展示鲜活的生活场景;家长中卧虎藏龙,很多家长都有多种特长,幼儿园可以利用家长的一技之长,向儿童展示这些技能技巧,既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内容让儿童学习,开阔儿童的视野,也可以为家长提供展示特长的平台。家长拥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幼儿园通过家长可以广泛接触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形式。3.家长的文化资源家长的文化资源是指家长自身或者身边所存在的与文化相关的因素。每个家庭都有其特殊的家庭文化氛围和伦理道德标准,家庭中所存在的家庭伦理思想和要求,会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转化为教育行为。家长们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家庭伦理文化可以通过幼儿园的家长活动得到交流和传递,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精华得以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第二节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含义及意义(一)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含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即幼儿园和社区作为学前儿童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教

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优势互补,协调相关的社会群体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是多元的、互动的。一方面,社区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力、物力、自然及组织资源等,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阔儿童的视野,开展儿童教育活动,从大自然、大社会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幼儿园所具备的物质、人力、设备等资源,也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可以提升社区的教育质量和文明水平。1.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有利于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获取经验不断发展的。除了幼儿园和家庭外,社区也是儿童直接接触的重要环境之一。陈鹤琴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学前儿童教育,让儿童走出教室、走进社区,结合他们身边的人、事、物开展教育活动,这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又丰富了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义2.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有利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社区作为一个集生存、生活、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场所等多方面的支持。社区中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小吃店、图书馆、社区医院等,可以丰富儿童的角色游戏经验;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如消防员、警察、医生、服务员等,可作为儿童主题教育活动的协助者,参与课堂活动;社区中的自然资源及设施,如花草树木、小河、健身器械等,可作为儿童娱乐、积累生活经验的有效资源;社区中还蕴含着具有本土特色的、反映民族文化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可以渗透到学前儿童教育中。3.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有利于促进社区文明建设幼儿园作为社会中专门的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带动社区教育和文化的传承发展,促进社区的文明建设。如幼儿园中的娱乐设施、场地等资源可以在周末及假期对外开放,满足社区中广大居民的健身、活动需求;教师具备专业的幼教知识,可以为社区的幼儿教育、早期教育提供指导;社区开展各种文艺活动、节日活动,也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相关资源,发挥幼儿园的教育和文化功能。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内容(一)深入挖掘社区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1.利用社区物质资源社区物质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景物、地理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这些资源都可以使儿童在亲身体验感知的基础上获得直接的生活经验。首先,教师要善于分析、收

集本社区所具备的物质资源,建立信息资源库,记录资源的种类、富含的教育价值、可供利用的形式,以统筹安排。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相应的教育活动,把社区物

质资源巧妙地融入课程,如经常带领儿童参观图书馆、菜市场、邮局、敬老院、银

行等场所,帮助儿童丰富相关的知识。2.利用社区人力资源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构成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儿童了解社区、融入社区的关键媒介。幼儿园要创造性地运用社区人力资源,增加与社区的互动。例如,主题活动“蓝色的海洋”中,邀请水族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海洋生物的奥秘;主题活动“蔬菜总动员”中,邀请农民伯伯给儿童讲解种植蔬菜的技术和辛劳。3.利用社区文化资源社区承载着对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的重任,民俗文化、历史建筑、生活方式等营造出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幼儿园要吸收积极的传统文化因素,将其有机地融入幼儿园课程。幼儿园可以利用社区活动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如在社区开展重阳节敬老活动时,带领儿童到敬老院慰问老爷爷与老奶奶,给他们献上儿童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和节目,让儿童懂得尊敬老人,学会关心他人。(二)发挥幼儿园教育优势,为社区发展服务幼儿园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注重自身建设,优化环境创设、提高教师素养;其次要积极为社区服务,可定期面向社区家长开展育儿咨询会,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困惑进行解答;最后可开展社区早教指导,运用幼儿园现有的资源进行普惠教育。(一)请进来将社区人员请进来邀请社区人员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对幼儿园的工作进行评价。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分析可运用的社区资源,主动与社区人员进行沟通,就活动设计意图和需要社区人员配合的方面进行协调,指导社区人员参与教育活动,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教育。把社区资源请进来社区资源有可移动的有形资源,有不可移动的无形资源。教师可采用照片、录像、录音等方式,将社区资源中的影音图像引入教育活动,给儿童最直观的感受,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使社区资源的运用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常态。三、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方式(二)走出去教师走出去“教师要想给幼儿一杯水,就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因此教师要主动走进社区、融入社区,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访谈交流,对社区资源做到心中有数,了解社区的文化民俗、自然资源、地理特征等,为进一步利用社区资源做准备。儿童走出去教师要组织儿童走出去,让儿童亲身感知社区的生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方式,培养儿童热爱社区生活的情感,增强儿童实际生活的能力,增加儿童对社区生活的认识。如春天来了,教师组织儿童到社区中去寻找春天,儿童观察到社区中的树木发芽了,花儿开放了,人们都出来运动了,儿童就这样在讨论、观察、触摸、体验中增加了关于春天的生活经验。第三节第三节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含义及意义(一)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含义《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与小学衔接(以下简称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和手段,帮助儿童逐步学会独立生活与学习,使儿童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生活,减少因两种教育的差异给儿童身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什么幼儿园与小学要进行衔接呢?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及小学教育的特点决定的。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独特性,然而儿童身心发展的各阶段并

不是孤立的、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连接、渐进的,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幼儿园与

小学教育的连续性,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着交叉的过渡期,儿童在此时兼具学前期和学

龄期两个阶段的特征。在实践中,幼儿园和小学往往重视各自阶段教育的阶段性,而忽略了阶

段之间的连续性,导致儿童在进入小学之初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甚至会延续到小学高年级,严重影响儿童发展。因此,幼小衔接是十分必要的,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过渡

期儿童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相互了解和配合,做好过渡阶段的教育工作。2.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幼儿园教育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和小学虽是相近的两个阶段,但是在教育任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作息制度、管理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具体如下。教育任务上,幼儿园教育承担着双重任务,既对儿童实施保育和教育,促进儿童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又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担负着为家长服务的特殊任务。小学教育的任务是把教育对象塑造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育内容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广泛的、启蒙性的,可按照儿童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5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都应包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活动方式方法等多方面的学习。教育方式上,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一日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教学活动等环节实施教育。小学主要以上课为主,通过课堂集体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作息制度上,幼儿园的作息制度是宽松的、没有强制性,比较灵活。小学阶段,学生要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日常的作息,遵守纪律和行为规范,即小学的作息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人际关系上,幼儿园教师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教学等各项活动,对儿童关怀备至,与儿童单独接触和谈话的机会多,师生之间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在小学,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对学生生活和情绪的变化关注较少,师生单独接触的机会减少,一些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此外,儿童入小学后,离开朝夕相处的同伴,需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儿童在幼儿园游戏中建立起平行协作的同伴关系,而在小学的学习中,这种关系增加了竞争的因素。1.有利于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与小学分属不同的教育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没有做好两个阶段的衔接,就会使儿童产生入学适应性问题,如身体方面,食欲减退、身体疲劳;情

绪方面,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社会性方面,人际关系紧张、性格内向、胆小;

学习方面,学习兴趣低、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

解决,将严重影响儿童的终身发展。因此,幼儿园和小学要充分重视衔接工作的重

要性,结合各自特点和过渡期儿童的特殊性,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从身体、心理、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帮助儿童尽快地适应新的生活。(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意义2.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更加科学、规范长期以来,幼小衔接中出现了很多片面的做法,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认为衔接就是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内容(识字、写字、学习拼音等),认为只要在知识上衔

接好了,儿童就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忽略了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这是对幼小衔

接的误解。当前,关注幼小衔接成为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小学教师关注

幼儿园教育的程度较低,出现了衔接的单向性。幼小衔接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参与。有效开展幼小衔接有利于幼儿园教育更加科学、规范,也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质量。(一)培养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儿童对小学生活充满着好奇。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首先要喜欢小学,在情感上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以便更快地适应后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幼儿园阶段,要注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儿童获得对小学的积极情绪体验,如带领儿童到附近的小学参观,让他们亲身体验宽敞的校舍、课堂的氛围;邀请小学生来到幼儿园为儿童介绍有趣的学校生活,说一说自己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使儿童对小学生产生仰慕和向往之情。家长在家庭中要为儿童做好上小学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上的准备,时常鼓励儿童“你马上就是小学生了,要有礼貌,要好好学习本领……”。这样,儿童在心中认为小学是一个美好的、适合学本领的地方,不至于对其感到恐惧、害怕。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内容(二)培养儿童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儿童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进入小学后,儿童需要适应新的环

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不管是一些教育机构还是家长,都对幼小

衔接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让儿童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在知识上做好衔接,儿童就能很

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入学适应不仅包括学习适应,而且还包括社会适应。幼儿园应让儿童具备

独立性,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在生活上能够自理、学习上能够主动自觉;具备交往能力,学会主动与人交往,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求帮助;具备规则和纪律意识,能够遵守课堂和学

校的各项要求,如课堂上不随便走动、进办公室喊“报告”等。(三)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图书区,学会安静认真地看书,看完后将书放回原处;在绘画时,培养保持画纸整洁的好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养成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话的习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为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了基础。注意儿童非智力品质的培养,要想使儿童爱学、乐学,就要激发其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自信心、求知欲、探索欲等。教师可以就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探索,并延伸到小学,让儿童对小学的学习产生渴望,变被动为主动。此外,还要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儿童的基本能力,培养其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绘画、剪纸等手工活动,发展儿童手部小肌肉,为其将来握笔做准备;通过念儿歌、讲故事,锻炼儿童的语音识别能力,为其学习拼音做准备。(一)把幼小衔接当作短期的突击性工作“幼小衔接是大班的事,只要在大班后期突击就可以做好衔接。”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关于幼小衔接的错误说法。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是儿童终身发展的基本要求,贯穿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作而非大班后期的突击性工作。做好儿童的入学准备需要经过长期的系统培养,如要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倾听、认真做事,从小班开始就要引导儿童;如要让儿童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要从小班拿笔绘画时就注意让儿童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否则到大班甚至小学时难以纠正错误的握笔姿势;再如要让儿童具有健康的体魄、较高的身体素质,也是整个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做好幼小衔接,不是某个阶段或某个年龄班的事,而是整个幼儿园阶段的重要工作。三、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二)把幼小衔接当作知识、技能的单向训练“衔接就是识字、算术以及特殊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这种偏重“智”的发展而忽略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做法是违背幼小衔接教育理念的错误做法。幼小衔接首先是培养完整的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才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有调查显示,提前进行智力训练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由于之前已经掌握了小学的内容,在课堂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学习兴趣,这种“吃老本”的做法到三年级时基本已经失去其优势,而且在这种氛围下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将严重影响后期的学习。由此可见,这种单纯的智力训练忽略了身体发展、学习态度、意志等非智力品质,难以使儿童在小学生活中获得成功。(三)把幼小衔接当作小学教育的下放目前,关于幼小衔接的一个极端做法就是把小学教育下放到幼儿园,有些教师将幼小衔

接理解为“提前学习”或者“小学化”教育。其主要表现为:提前让儿童学习小学的教材,

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儿童。这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做法,严重

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容易使儿童对学习产生厌倦,增加了儿童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其

全面和谐发展。针对这种“小学化”现象,2011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

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明确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

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严禁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儿

童做好入小学的适应工作,针对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培养儿童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

儿童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幼儿园立足全局,保教结合幼小衔接要从幼儿园教育的整体入手,幼儿园要做好保教工作,重视儿童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促进儿童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学会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动手操作的能力,促进其手眼协调和手部小肌肉的发展;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索欲,使其喜欢学习。有针对性地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进入大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环境创设、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做好儿童入小学的准备。例如,组织儿童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的环境,参加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如升旗仪式、做操、运动会、课外活动,增进对小学的向往之情。对大班儿童逐渐提出明确的要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合家长,家园合作幼儿园也要针对不同的主题定期与家长沟通,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理念,通过专家讲座、家长沙龙等帮助家长解决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不适应问题。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策略(二)小学根据儿童特点,做出适当调整作为幼小衔接的另一个主体,小学也应主动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与幼儿园做好衔接,设置适合儿童的生活制度、学习环境。由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小学可适当为刚入学的学生缩短上课时间,在学生适应后逐步恢复正常时长。由于儿童好动,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较长,因此,小学应适当地安排活动时间,满足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小学还应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为低年级的学生营造一个温暖、温馨的学习生活氛围,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从儿童需求出发,采取教育措施小学教师也应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结合过渡期儿童在学习、生活上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多关心、了解学生,多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顺利度过过渡期。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尽量将讲授法和活动探究法相结合,采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三)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应误以为幼小衔接就是学习拼音、写字、算术,这种错误的理解只会让儿童对学习产生厌恶,适得其反。家长对儿童要多一些关心和了解,多倾听儿童的心声,创设环境鼓励儿童,注重儿童非智力品质的培养。创设适宜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按时起床、将物品摆放整齐、用完物品后及时

归位;使儿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会照顾自己,如自己整理书包、文具,不依赖家长,做到自

己的事情自己做;有意识地锻炼儿童的身体素质,提升儿童抵抗疾病的能力;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为儿童的学习准备固定的地方、合适的桌椅、明亮的台灯。家长也要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习惯,以自

己的言行熏陶儿童;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如交通安全、饮食安全、户外活动安全,让儿童懂得在危急

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的知识。第八章

幼儿园环境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第二节

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环境概述第一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古语都说明了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人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和发展的。对儿童来说,其成长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系统的影响和熏陶。《纲要》指“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与类型1.幼儿园环境的含义幼儿园环境是环境系统中的特殊部分,它与其他环境一样,都对儿童的发展和教育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幼儿园环境与一般环境又有区别,一般环境是自然状态下自发地对儿童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幼儿园环境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为促进儿童全面发展而专门创设的,其影响是积极的、可控的。2.幼儿园环境的类型幼儿园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制约。幼儿园环境的类型幼儿园物质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主要指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物质形态,包括园舍建设、设施、材料、场地、布局、环境美化等构成要素。幼儿园物质环境从范围上分为全园环境、班级环境、区角环境,从空间上分为地面环境、墙面环境、空中环境,从性质上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幼儿园物质环境是显性的,教育者可以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调整。2.幼儿园环境的类型2.2幼儿园精神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即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是儿童与教师之间生活、交往的氛围、感觉,包括师幼关系、儿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等。较之幼儿园物质环境,幼儿园精神环境是隐性的、无形的,但却直接影响着儿童的

情感、社会性、主动性等非智力品质,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性的特点。二、幼儿园环境的价值蒙台梭利说:“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的发展。”儿童的内在潜能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幼儿园要注重创设“有准备的环境”。瑞吉欧将环境称为“儿童的第三位教师”。儿童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幼儿园环境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陶冶儿童的情操幼儿园环境经过精心布局和装饰,具有美化、净化儿童的心灵,引导、启发儿童发展的特点,能够陶冶儿童的情感、态度、个性,启迪儿童的智慧,激发儿童主动探索的精神。如在主题活动“飞鸟的世界”中,儿童把自己和父母一起收集的关于鸟类的模型、标本、图片、图书等分门别类整理后,展示在班级相应的区角,营造了浓厚的主题气氛,激发儿童的探索欲望。此外,儿童用收集来的树枝、羽毛等材料制作鸟窝,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加了对鸟类知识的了解。再如,春天来了,教师在班级的窗户上挂上了形式各异的风筝,为儿童参与绘画、搭建等活动提供了观察的素材;在种植区,教师放置了各种绿色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培养了儿童的观察能力。(二)有利于儿童形成规则意识幼儿园的某些环境或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对儿童的行为具有明确的限制和导向作用,有利于儿童形成规则意识。如在区角活动中,娃娃家是比较受儿童欢迎的,游戏规定人数是4人,但实际经常超出规定人数,出现争抢角色的问题,致使游戏较为混乱,无法正常开展。为了帮助儿童遵守娃娃家游戏的规定,有的教师在娃娃家门口贴上4对小脚丫的图案,意味着此区域最多可容纳4人,当晚来的儿童看到小脚丫图案上已经摆满了鞋子,就不会再选择此区域;还有的教师在全班设置了区角牌,每个儿童在选择区角时都要把自己的区角牌插入相应的区角中,每个区角有相应的人数规定,插满了则意味着儿童不能选择此区域。教师通过环境引导的方式,既解决了儿童争抢区角的问题,又帮助儿童养成了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三)丰富儿童的经验在学前教育中,环境是儿童学习、发展所需的重要资源。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环境创设已经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相同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能够丰富儿童的经验,促进儿童智力、个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例如,通过参与“超市购物”活动,儿童能够获得关于买卖物品的经验及与人交往的经验等。若教师能及时布置相应的环境,组织开展“超市购物”活动,则有利于儿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验。三、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在环境创设中遵循适宜的原则,具体包括以下5个方面。(一)安全性原则幼儿园遵循“保教并重”的原则,保障幼儿安全是其最为重要的任务。《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的环境安全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物质环境安全。幼儿园的建筑及设施(电源插头、电线、餐具等)应符合卫生标准和安全标准;儿童的户外活动场地、户外活动涉及的大型器械和活动材料等应定期维修检查,符合安全标准;幼儿园的桌椅、门窗等尖锐物应用塑料、围栏等保护起来,以防儿童撞伤;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通道、指示标志要定期检查;幼儿园还要通过贴环境标志等方式,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例如,有的幼儿园会用图片、符号等布置环境,提示儿童在遇到特殊危险情况采用正确做法。二是精神环境安全。精神环境源于依托教师的良好素质而建立的和谐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亲师关系等,教师不能漠视、忽略儿童,不能体罚、责骂儿童,否则会给儿童造成心灵上的创伤。(二)目标性原则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教师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必须明确环境创设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创设幼儿园环境。在制订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时,结合相应的教育目标,考虑以下问题:什么样的环境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哪些环境资源是可以利用的?如何将教育目标渗透到环境中?如在小班主题活动“我爱新家幼儿园”中,教师为了帮助儿童适应新的环境、减少入园焦虑、喜欢上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给儿童提供了毛绒玩具、家庭的照片、墙饰等,使整个教室的氛围很温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很多误区,如认为儿童年纪小,什么都不会做,进而出现教师全权包办,忽略儿童主体性的现象。幼儿园是儿童和教师共同生活的地方,儿童对于幼儿园生活的感受与认同,反映了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在幼儿园生活中,儿童不应当仅仅作为“客人”被请进教师布置好的幼儿园环境。儿童与教师一样,也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人,他们有权参与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幼儿园环境创设,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儿童的世界》一文中指出,儿童的世界要由他们自己动手去创造,我们要停止一切束缚,使儿童可以自由活动,这儿童的世界,才有出现的可能。参与幼儿园环境创设,不仅可以为儿童提供学习行使自己的权利、表现自己的能力的机会,还可以加强儿童对幼儿园和自己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班级真正成为教师与儿童共同的“家”。(三)参与性原则(四)经济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应本着环保、节约、不浪费的原则,在保证卫生清洁的基础上实现一物多用、废物利用,不能片面追求豪华昂贵的设施、材料。对儿童的发展来说,越是低结构的材料,越是有利于其认知的发展。例如,有的幼儿园给儿童提供报纸、废旧纸盒、塑料瓶、光盘等进行手工制作(见图8-3)。幼儿园在创设环境时还应结合本地资源,如沿海城市的幼儿园可结合海洋资源给儿童提供贝壳进行操作;内陆乡村的幼儿园可给儿童提供芦苇、麻绳、树枝、竹简等用于区域活动,激发儿童的发散思维,培养其想象力。(五)适宜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的年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使每个儿童都从中受益,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升。儿童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兴趣、能力、认知水平认知方式等心理特点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所需要的环境也就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创设适宜的环境,适应儿童年龄的差异性。环境不能千篇一律,即使是相同年龄段,不同班级的环境也应不同(六)审美性原则幼儿园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幼儿园环境时刻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幼儿园环境创设应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墙壁、走廊、大厅的装饰画人物要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富有童真童趣,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指南》在“艺术”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幼儿园环境是儿童直接接触的生活环境,幼儿园应注重培养儿童感受美、体验美的情感和能力。幼儿园环境创设要遵循审美性原则,注意对称、和谐、均匀、变化等规律,保

证色彩协调、艳丽、明亮,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儿童是天真无邪的。在环境创设中,教师应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用一颗童心去理解儿童的需求,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创设具有童真童趣的环境。例如,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或是他们所熟悉的童话故事等,这样儿童会感到亲切,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人物形象应适度夸张,形式生动活泼,色彩亮丽鲜明,使儿童身临其境,从而寓教于情境之中。(七)趣味性原则四、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一)以教师布置为主,忽略儿童参与在环境创设中,很多教师每天为了布置环境、换主题材料忙得晕头转向,儿童却被忽略,

成为环境的观赏者,被动接受教师布置的环境。幼儿园环境创设不仅仅是教师的一项“任务”,它应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儿童参与其中,激发儿童对环境的钟爱和亲切感。例如,在设计环境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儿童思考、构思,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创设过程中,积极采纳儿童的意见,请儿童一起布置环境;在环境创设后,应让儿童对环境进行评价,以发现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好,从而及时对环境进行调整。幼儿园合理、有序的生活活动,在满足儿童生理和交往活动需要的同时,会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儿童感受到教师和同伴的关爱,获得集体生活的乐趣,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关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创设”环境就是“美化”环境,就是使幼儿园环境整洁、有序、美观。有的教师将下载的图片简单地贴在墙面,认为环境创设就是布置墙面,这种没有任何启发和教育价值的图片,对儿童来说毫无意义。有的教师精心制作了作品,生怕儿童弄坏,仅将其当作摆设,只允许儿童观察,不允许其触摸,这也达不到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师单纯呈现儿童的作品,为了装饰而完成任务,让儿童每天为了“作品上墙”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种单纯呈现儿童作品、精美布置的墙面是“静态”的,既不能引发儿童探索新知的欲望,也不能反映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目标。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教师应注重其教育价值,即把它当作一种直观的教育手段,使它与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相适应,并不断发展深化,以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形式表现出来。(二)以美化环境为主,忽略教育价值幼儿园环境空间利用不足也是环境创设的一大问题,有的教师认为环境仅包括墙面和班

级内环境,缺乏对班级外的走廊、墙壁、屋顶、楼梯等物质环境的创设,也常常忽略了精神

环境的创设。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有可利用的价值。例如,走廊、楼梯是儿童每天的必经之

地,教师可以在台阶上画上脚印和表示不能打闹的图案,让儿童懂得上下楼梯要一步一个脚

印,不能在楼梯上追逐打闹;卧室是儿童每天午休的地方,教师可以在卧室里挂上星星和月

亮的吊饰,在儿童休息时适当调节室内的灯光,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这些环境布置都有利于

儿童入睡;在洗手间,为了避免儿童盥洗时出现拥挤的现象,教师可在地面上画一道黄线,

或者按照人数限制贴上小脚丫的图案,暗示儿童要懂得排队,并在墙面贴正确的洗手步骤图,时刻提醒儿童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这些容易被教师忽略的环境,随处蕴含着教育的契机。(三)以大空间环境为主,忽略其他空间资源幼儿园环境创设第二节一、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幼儿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户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部分,户外环境主要包括集体活动区、器械区、沙水区等;室内环境主要包括班级外公共环境和班级内环境。(一)户外环境创设1.户外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幼儿户外活动时间(包括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2小时,寄宿制幼儿园不得少于3小时;高寒、高温地区可

酌情增减。”幼儿户外活动的质量依赖于户外环境的质量,所以合理规划和创设户外环境是保障儿童健康的前提。户外活动区的地面应安全、平稳。儿童在户外的活动大多为跑、跳等剧烈活动,因此活动区的地面以坚实平稳的土地、沙地、草地为宜,既可减少剧烈活动对身体的冲击,起到缓冲的作用,又给儿童提供了接触自然的机会。目前多数幼儿园以塑胶场地代替传统的地面,塑胶场地虽然减震性较强,但是比较昂贵,高温下会释放有害气体;另外,城市的一些儿童缺少接触自然的机会,塑胶场地更是隔绝了儿童与自然的互动。(1)确保地面安全户外活动区的规划设计要体现科学性和教育性。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各个活动区的布局要合理,在安静的区域,可以设置沙坑、钻圈、吊床等器材;在吵闹的区域,可投放滑梯、平衡木、攀登岩等器材。活动区的布局要从安静的区域向吵闹的区域逐渐过渡。(2)合理规划场地器械要符合儿童的身高和活动能力。例如,小班儿童适合小型的滑梯;中班、大班的儿童适合较高的螺旋式滑梯。器械的材料以儿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为宜,如木材、轮胎、绳网、竹竿、橡皮筋、沙袋等。器械的数量和场地的面积与儿童的人数保持合适的比例。器械过多,不仅会妨碍儿童的活动,而且还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问题。(3)提供适宜的器械对户外环境进行适当的绿化和美化,一方面可以净化空气,消除噪声,减少灰尘,改善幼儿园的微环境;另一方面给儿童的户外活动提供了自然因素,让儿童能够随时接触到花草树木,感受到自然的生机和美丽,懂得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幼儿园绿化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尽可能突显不同地区的植物特色,注重植物的造型,形成有规律、有层次的和谐布局。绿化要根据不同的场地位置,考虑不同的作用,结合日照条件、场地功能,为儿童提供遮阳的绿荫、观赏的美景。绿化还应具有教育意义,园内的花草树木还是儿童认识大自然的直观教具,能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开阔儿童的视野。(4)适当绿化和美化幼儿园户外环境一般由集体活动区、器械区、沙水区、种植饲养区等构成,同时包括幼儿园的围墙装饰。2.户外环境的构成及创设集体活动区主要是儿童做操、进行体育游戏的场所。集体活动区应宽敞、平坦,建筑面积及场地面积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第十二条要求,室外活动场地,包括分班活动场地和共用活动场地两部分。分班活动场地每生2平方米;共用活动场地包括设置大型活动器械、嬉水池、沙坑及30米的直跑道等,每生2平方米。2019年版《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2016)中规定“幼儿园每班应设专用室外活动场地,面积不宜小于60平方米,人均面积不应小于2平方米。各班活动场地之间宜采取分隔措施;幼儿园应设全园共用活动场地,人均面积不应小于2平方米”。(1)集体活动区器械区主要提供各种大型、中型、小型体育活动器材和设备,如滑梯、秋千、跷跷板、平衡木、攀爬垫、跨栏、球类等。要保证体育活动器材和设备的安全性,使彼此之间保持一定距离,有相应的安全规则提示。(2)器械区沙、水是儿童喜欢的两种自然材料,儿童通过玩沙、玩水,既彰显了童真童趣,还发展了各种能力。如在挖、铲、堆积的过程中,感知沙子的物理特性;在拍水、

踩水、泼水的过程中,获取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沙水区可以有单独的操作场地,也可以与其他户外活动器械相容,还应提供铲子、小桶、滤沙器、喷水壶、吸水管

等玩沙、玩水工具。(3)沙水区(4)种植饲养区种植饲养区是儿童种植蔬菜和花草、养殖小动物的区域。种植区可分班设置,也可以把各班园地集中在一起。种植区要有充足的阳光,不能完全背阴;种植的蔬菜和花草既要全,又要易存活。养殖区应饲养既易于养活,又有观赏价值的各种小动物,便于儿童观察和成人清扫。幼儿园的户外围墙也是幼儿园环境的组成部分,在园内的围墙上,可以装饰各种儿童涂鸦作品及与园所特色相关的图案(见图8-4)。(5)围墙装饰班级外公共环境是指幼儿园建筑内的公共区域,包括幼儿园的门厅、走廊、楼梯等。(二)室内环境创设幼儿园的门厅是幼儿园的窗口,以直观的形式突显办园特色、办园理念,同时也是家长和来宾休息、交流的小港湾。在规划时,要注意空间的通畅性,通往不同区域的标志要清晰,门厅的面积要合适,既不能大而空,也不能小而窄。门厅墙面的色彩要鲜艳明亮,符合儿童的兴趣,以暖色调为主,以使儿童产生欢快、喜悦的情感体验。在装饰上,可以突显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及特色,有机地融入儿童教育的图8-4幼儿园的围墙装饰因素,如提供一些家长读物、儿童教育读物,展示儿童近期大型活动的一些照片、作品等(见图8-5、图8-6)。(1)门厅的规划与设计走廊、楼梯等公共区域是儿童和家长每天的必经场所,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把走廊中面积较大的墙面布置成家园联系栏(见图8-7),可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的情况,增进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动。将各班级走廊上的一侧墙面布置成儿童作品展示区(见图8-8),或者装饰上富有童趣的图案,既装饰了环境,又提升了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可结合走廊、楼梯的空间大小进行布局,走廊较为宽敞的可以设置游戏区,走廊较为狭窄的可以展示儿童作品,楼梯的墙面、台阶都可装饰具有儿童教育特色的图案。(2)走廊与楼梯的规划与设计2.班级内环境创设(1)班级内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①符合儿童的生理特点。室内环境创设要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和布置室内的各种基本设施,包括生活用具和学习用具。首先,要保障室内环境的卫生、安全。例如,幼儿园家具必须符合卫生安全的要求,家具的材质应安全环保,使用的油漆要无铅、无毒、无刺激,以免产生有毒物质,给儿童的身体带来危害。其次,各种座椅、柜子等要符合儿童的身高,尺寸要在儿童的适用范围内,以方便儿童操作。再次,各种尖锐物要打磨光滑,防止碰伤儿童;园内固定的家具应确保重心稳固,以防儿童在追逐玩耍中碰倒。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具有趣味性的环境,因此在班级内环境创设中,首先,在保证各种设施安全、合理的情况下设计出各种有趣的造型;其次,在色彩上,选择鲜艳明快的颜色进行搭配和装饰;再次,设施可根据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的需要,灵活地变换布局,增进环境的可变性;最后,要巧妙结合有趣的装饰物,点缀各种设施,增强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兴趣,提高环境的趣味性和教育性。班级内环境创设,涉及班级门窗、主题墙、洗手间、卧室、墙面、地面、悬挂吊饰等。首先,要注意及时更新环境。环境的创设要与相关主题、教育目标相结合,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但是也不宜过于频繁。其次,要让儿童参与环境创设。环境创设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发挥儿童的创造性,将儿童日常作品、儿童的想法融入环境,激发儿童的自信心。最后,要注意环境的教育性,将对儿童生活常规、自理能力等的相关要求融入环境中,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班级内环境创设的要点活动区活动是儿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通常需要与游戏和主题相结合。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创设布局科学的环境,是活动区活动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3.活动区活动环境创设幼儿园精神环境包括儿童的生活学习氛围、幼儿园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精神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二、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尊重儿童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教师与儿童之间是平等的,尊重儿童是营造良好精神环境的根本。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小班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通过感知活动来获得经验,精细动作发展不完善,肢体大动作的协调性有待提高。如果此时让儿童过早地学习识字、写字、数学运算等内容,就违背了儿童的发展特点,没有尊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一)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原则

1.尊重儿童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个性、情绪情感。儿童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但是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不完善,其常常无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甚至会做出一些让成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例如,某儿童性格内向,经常会在其他儿童自由玩耍的时候发出巨大的响声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经教师了解,该儿童的父母工作忙,缺少亲子间的互动交流,导致儿童情感的缺失,得不到他人的及时关注,因此儿童通过此种方式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以得到情感上的关爱和宣泄。教师应及时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和外在特殊的行为表现,为儿童做好情感疏导,帮助儿童学会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经验。儿童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生活中,他们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时常超出了成人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已有经验,鼓励儿童大胆想象,敢于创作,勇于表达。尊重儿童还应注意保护儿童的自尊心。每一个儿童都不希望被批评,教师要注意保护儿童幼小的心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