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心身统一的心理卫生观
《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儒家思想的著作,包括《素文》和《灵枢》,共162篇。这是中国现有最全面、最全面的儒家思想体系。它不仅是中国医学史的里程碑,也是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史的重要地位。在阐述人体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蕴涵了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心身统一”的心理卫生观。一、提出并阐述“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形神合一”,即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整体,两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中国古代哲学及医学传统始终贯穿着形神合一、身心统一的观点。《内经》在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过程中,“形神合一”的思想尤其突出。《内经》认为,人的生理与精神活动有着共同的物质墓础。“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护生命的基本物质,在“精”的基础上产生了“形”和“神”的活动,“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23“神”是指精神、意识,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集中体现,“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102“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化气生神,是神的基础;以水和谷物为主的“后天之精”是神的给养,“后天之精”营养充足,五脏功能健康和谐,“神”的生机才能旺盛,“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72由此可见,“神”是“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相互作用的产物,二者不可缺一。“形”和“神”的结合,形成了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102《内经》进一步指出,“心”是所有精神活动的主宰,“心者,神之舍也”,151“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128明确指出人的“心”(神经系统)受伤会引起心理活动失常,心理活动失常进而导致人健康受损,甚至死亡。在阐述“形”与“神”具有共同物质基础时,《内经》还系统论述了“形”和“神”的相互依赖关系。人的精神活动依赖于生理机能活动,“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34“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153在人体脏腑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魂”、“魄”、“情”、“意”、“志”、“思”、“虑”等心理活动,神动于内,情志等心理活动表现于外,“随神来往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23这些表明,魂魄及其他精神意识,是人体“所受于天”的功能,是人体脏器正常功能活动的产物,只有在人的身体各脏器健康发育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在临床病理关系上,《内经》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多从“心”和“身”两个方面的交互影响去分析。“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66“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心理活动的失常可导致情志变化,进而引发脏腑功能紊乱,“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67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也可影响情志变化,如肝气郁结,烦燥则怒,肝火旺则暴怒;心火亢盛则狂燥、癫狂等,难以治愈。“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555这就是说,过度的情志变化,使气血损耗离乱,脏腑的生理功能失调,持久不复,致人衰老和夭亡。总之,《内经》坚持“形神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有生命的人是具有“形”和“神”两种属性的统一体,形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从本源上说,“神”生于“形”,但从作用上说,“神”又主宰“形”,形与神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人体生命有机统一的整体。在认识健康与疾病时,《内经》对生理与心理的变化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关注,这一思想对指导当代心理卫生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在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中,必须重视“形神兼养”,“形神同治”,当今社会,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要求人们不仅要关注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冲击,同时要把“养心”与个体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努力寻求和达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二、以情绪表现为欠缺的心态障碍,则认为,心理健康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在现代心理卫生理论与实践中,如何把握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是一个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心理活动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很难形成一个客观统一标准。《内经》关于“心身和谐”的观点在认识心理健康评价标准上可谓独树一帜。《内经》精辟论述了“形”与“神”功能的协调、和谐是人体身心健康的基本条件,也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因而依据“形”的和谐状况,可以判断“神”的健康与否。“血脉和利,精神乃居”;72“形体不敝,精神不散”。8在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人的外形(身体)和审察人的生理功能状况来判断个体心理健康水平。“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138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形”之法,了解病人“神”的状态,如有神、少神、神志异常、失神、假神等。为什么要以“形”察“神”呢?这是因为,人的情志活动是内在脏腑气血功能的反映,人的精神和思维活动需要大量的气血精微供养,当人的精气充盈,脏腑功能活动正常时,“神”的表现也就旺盛、健康。同时,只有心理健康与稳定,才能维持体内阴阳平衡,“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221当五脏功能失调,躯体发生病变后,便会引发异常的心理活动及情绪,并导致相应的情志障碍:“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337“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339“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吭吭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146“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24“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103在临床上,一些躯体疾病实质上是心理障碍和疾病的表现,或者是躯体疾病以反常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这种以躯体症状形式呈现出的情志障碍,临床上称为“心身障碍”。所以,人只有“心身和谐”,“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2“心身和谐”在人心理上的表现是“志意和”,即情志的和谐适中。《灵枢·本藏》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89就是说,志意和顺的人,精神专注,思维敏捷,魂魄不致各自分散,没有悔懊愤怒的反常情绪出现,从而使五脏调和安宁,正气强健,不致受邪气的侵扰。“志意和”具体表现在:第一,“志意所为必当”。心理健康之人在认知方面是和谐的,“志无异求,意志坚强,循理而动”,168处世、做事、为人总是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合理适中,待人接物恰当灵活,欲求和谐适度。能正确认识自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对环境中的人、事、物认知客观、评价中肯,恰到好处。第二,“和喜怒”:23即情绪稳定平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正常人能对外界刺激作出适度和恰当的情绪反应,如“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一些高兴的事情会手舞足蹈,欢呼跳跃,而遇到一些不高兴的事情则会表现出痛苦忧伤,焦虑悲观等“负性情绪”。但正常人的情绪反应是适度和恰当的,表现为生活中开朗、乐观、愉快、满意等积极的情绪总是占优势,这是人类热爱生活的表现。心理障碍和疾病者往往是受外界刺激后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结果,因而在生活中负性情绪总是占优势,常常处于情绪困扰而不能自拔,积累成疾。故心理健康者神清性明,心境平和,情绪不卑不亢,中和适度。第三,“调柔刚”:23即个性和谐完善。个性又称人格,是人在与社会互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健康者个性中各心理成分和谐、协调、完整、刚柔相济,兴奋与抑制合理适中。第四,“德全少欲”,即心理与环境和谐。心理健康者能保持与社会环境良性互动,“乐其俗”,“好利人”,“尊则谦谦”,“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129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修身养性,调整心态,并获得和谐的体验:“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不惧于物……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及德全不危也”。2正因为“德全”,所以能维持人体阴阳协调与平衡,使身心免受外部各种因素的侵害。隋唐医生杨上善认为,“修身为德,则阴阳气和”。道德与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总是心胸豁达宽广,热爱生活,在现实中珍惜名誉,乐观进取,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而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在生活中总是被贪婪、妒嫉和怨恨的心理包围,甚至不择手段沽名钓誉,损人利己,对现实常常处于不满和挫折感之中,积累成疾。所以,圣人“常德不离”,使心灵世界在大自然中开放、旷达,达到一种高境界的和谐。《黄帝内经》这种“心身统一”的心理健康标准观,从心身关系诸方面的联系中,进行心理健康评价,这一点,对今天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具有重要启示。三、伤形致病机理中国古代许多文献都有心理因素致病的记载和论述,《内经》从医学角度,在系统阐述疾病成因过程中,精辟论述了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形成了“七情伤形”的心理致病观。《内经》认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因素有“六淫”(风、暑、湿、燥、寒、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无节、起居失常、劳逸失度等。在所有致病因素中,“七情”是人体患病的“内因”,也是根本原因。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的感情的自然表露,对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协调作用,但如果遭受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五脏,扰乱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机体病变,“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24“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人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247人精神活动失调,不仅诱发“骨酸痿厥”“筋痿”“白淫”之类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67“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故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87具体来说,《内经》关于“七情”伤形致病的病理机制表现为:首先,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损伤脏腑功能,破坏五脏机能的平衡协调关系,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121“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为什么发怒会“伤肝”?这是因为怒有发泄之意,小怒有助于肝气的疏泄通达,倘若大怒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面赤充血,甚而昏厥卒倒;欣喜之情让人缓和紧张,使人心血调和,心气舒畅,但如果狂喜,则血气涣散,不能上奉心神,便出现失神、狂乱等症候,是谓“喜伤心”;“悲伤肺”是指悲哀太甚致使肺气抑郁,耗气伤阴,形瘁气乏;“思伤脾”,即忧思过度,使脾气结于胸腹,于是胸脘胀塞,脾机能受伤,影响代谢,则饮食不思,消化不良,腹胀便泄;“恐伤肾”,指突受惊恐,肾精内损,引发情绪失调,累及五脏。其次,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直接影响人体气机,使气血逆乱。“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24就是说,欣喜过度,体内元气漂移散漫而不能内藏和自持,导致血脉运行不受约束而生疾;情绪悲哀忧愁导致机体气抑而不能生发、经脉被淤血堵塞而不能运行。同时,不同的情志刺激直接影响人体气血运行的方向,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221对此,《素问·举痛论》还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下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222《内经》的“七情伤形致病”论,已经被现代身心医学所证明,许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经历过情绪上的某种压力,持续的紧张和焦虑造成心血管机能的紊乱,诱发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疾病。同时焦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困扰造成人们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和理解力下降,阻碍人创造力的发挥,使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因此,今天来看,《内经》“七情伤形”的心理致病观对现代心理卫生理论与实践及临床医学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当今世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社会竞争剧烈,人的精神紧张等刺激因素大增,造成一部分人日益心身疲惫,头晕眼花,产生各种心身疾病。在人体疾病的发展和康复过程中,《内经》认为健康的精神活动在防御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82所以,要避免“七情伤形”致病,就必须重视调节人的“七情”,注意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调畅情志以保养“真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3人只有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力除不良的思想忧患,保持心理平衡,才能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医学模式已由传统单纯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临床医学必须关注生物、社会、心理、行为多种因素,在医疗实践中,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疏导机制。四、以调神、治神为治疗,注重精神的养老保健在疾病治疗上,《内经》认为,肉体痛苦的解除有助于精神状态的改善,反之,精神状态的调整也有益于身体疾病的预防和康复,因此,强调把“调神以治形”与“治形以疗神”结合起来,形成“形神同治”的疾病治疗原则。“形神同治”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治疗疾病时应同时兼顾“治形”和“治神”,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必须从“身”和“心”整体上,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治”;二是依据疾病的性质和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具体施以“调神以治形”或“治形以疗神”。“调神以治形”是指通过心理疏导,调节精神活动,唤起患者的积极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达到调畅气机,梳理脏腑,促进疾病痊愈的目的。由于“心”居于人体生理和精神活动的主宰地位,掌控人的整个生命活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58因此,心神安定则可治病防病,增强疾病治疗效果;心神损伤,可使气血郁滞不通,伤及形体,“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59正因如此,《内经》十分强调调养精神在疾病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把调神、治神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161对一个高明的医生来说,“治神”是首先要掌握的疾病治疗基本功。同时,《内经》还认识到某些疾病疗效欠佳与精神活动之间的关系,“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歧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87所以,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必须得到病人精神与志意的配合才能奏效,否则事倍功半,病必不愈。善自御神,收魂魄,定志意,和情怡性,积极从治心理,以及安心静养等都是提高疗效的重要心理因素。如何调神?《内经》提出了一系列调神养生方法,采用怡神和情、修身养性、以情胜情、气功等一系列方法,调畅气机,协调脏腑气血运行,从而达到“形神一体”之目的。首先,《内经》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提出顺应自然界四时之变化,采取不同的调神摄生法。《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指出,春季万物生发,草木萌芽,此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发展规划部总经理岗位职责说明
-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3.2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6
-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含教后反思 新人教版
- 河北省涞水波峰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3.4 世界的气候说课稿 新人教版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七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说课稿 西师大版
- 2024-2025学年高二地理第3周教学设计
- 租奶牛合同(2篇)
- 综合班组合同(2篇)
- 房屋租赁合同(2篇)
- 人教版跳水课件
- 2024年索道缆车项目实施方案
- 网易公司战略分析报告
- 销售职业规划
- 2024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考试题库及答案
-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 华为总裁办部门职责
-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课件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 (第二稿)
- 《骆驼祥子》名著导读读书分享PPT
- 校长竞聘面试题库及答案参考
- (新教材)青岛版六三制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教学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