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与哲学研究中的吻合问题_第1页
科学发现与哲学研究中的吻合问题_第2页
科学发现与哲学研究中的吻合问题_第3页
科学发现与哲学研究中的吻合问题_第4页
科学发现与哲学研究中的吻合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发现与哲学研究中的吻合问题

偶然是自然、人类社会和思想的普遍现象。这也是人类自然生态以来首次发现的问题之一。对于巧合进行科学和哲学的探讨,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于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看法,进一步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变革传统的哲学观念(特别是因果观念、必然偶然观念)。什么是巧合(coincidence)?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某些科学研究中,每当人们遇到两种同时发生而又具有十分惊人的相似的现象时,就说“这只是一个巧合”,或说“偶然的巧合”。在这里,“巧合”成了人们对某一同步性事件(共时性事件)的一种解释。然而把这样的事件简单地归结为“巧合”,并没有提供一种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解释,反而是一种智力上懒惰的表现。难道巧合本身就不再需要做出什么解释吗?在一般意义上,巧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显著相关的事件同时(或后同时)出现。说它“巧”,在于这种事件时常发生并按一种惊人的方式来呈现;所谓“合”,是指这些事件有着明显的相似、一致和对应。大千世界中的巧合是形形色色、纷然杂陈的,有时间上、空间上的巧合,科学中、战争中的巧合,也有同名同姓人物的巧合,占卜算卦、趋吉避凶上的巧合。既然本文是从哲学上探讨巧合,我们还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即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的角度对巧合加以分类,并进而阐明巧合的特征和本质。从思维与存在、心灵与物质的关系的意义上看,巧合可以从总体上分为两类:心灵过程与物质过程的巧合,心灵过程与心灵过程的巧合。先看第一类巧合:“心灵过程与物质过程的巧合”。其涵义是:某种精神状态或过程与一个或多个外部事件同时(或后同时)发生,二者在主体看来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相似性、对应性。例如,科学发现中的“机遇”,实为心灵过程与物质过程的巧合。机遇就是随机的偶遇,它的发生固然需要客观物质条件的具备与成熟,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抓住机遇,“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巴斯德语),它是特殊的心灵过程与物质过程的巧合。1608年,荷兰有个磨眼镜的学徒,把两块镜片一前一后地放在手上摆弄着玩。他意外地发现,当两块镜片相隔一定距离时,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就象在眼前一样。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后,独具慧眼地意识到这一偶然事件在天文学上的意义,并由此而发明了望远镜。类似的科学发现中的巧合不胜枚举。中国古代的“太极图”有着惊人的巧合现象。太极图的圆圈内画有S形曲线和黑白阴阳点。《易·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是认识“道”的规律,解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整体观和法轮。现已发现,图中阴阳两仪所标示的昼夜之象和四时之序(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完全吻合。阴阳两仪的S形螺旋体的夹角在23。左右,而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自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交角正好为23°26′21″。更为有趣的是,我国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专家,用先进的脑功能扫描技术(简称ET),对人的大脑(特别是气功师处于气功态的大脑)扫描分析,发现人的大脑就是一张太极图案。令人费解的是,在那“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远古时代,人们怎么可能有如此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人体科学知识、并用太极图这种整体知识模型反映出来呢?这只能归结为心灵过程(太古初民的智慧)与物质过程(天体运行、大脑生理活动)的一种巧合了。在日常生活中,心灵与物质过程的巧合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候你正在想一个人,这个人就来了,要不就是收到他给你寄来的东西;有时候,你梦见自己的亲人或朋友生病或去世,后来就听说,就在你做梦的同时,你的朋友或亲人真的生病或去世了。科学家牛顿在研究色谱的过程中发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恰好相当于C、D、E、F、G、A、B七个音,因为音乐中七度音之间的比例与颜色中红与紫之间的比例正好一致。天文学家们指出,8月7日这一天的12点34分56秒,是本世纪最奇妙的时刻。这一时刻用数字写下来就是:12:34:56/7,8,90,其排列顺序正好是:1、2、3、4、5、6、7、8、9、0。这种有趣的巧合现象每100年只出现一次。“数字”是人类心灵建构的产物,它竟然与天体运行过程的某一时刻相一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巧合。第二类巧合:“心灵过程与心灵过程的巧合”。其涵义是:两种不同的精神状态或过程同时(或后同时)发生,二者在主体看来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相似性、对应性。日常生活中的“说曹操,曹操就到”,“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期而遇”等常属这种巧合。最典型的是在认识领域,相同或相似的思想、意象、象征、梦等同时出现在不同的人或不同的地方。现代精神分析学对“梦”的研究表明,亲密的朋友或同一家庭的成员,特别是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之间会做同样的梦,在这以前,他们并未在一起谈论过所涉及的内容。这里有一个三个女儿做同样的梦并象征性地预示她们母亲的未来的例子:“当三个姐妹接近青春期时都变得很羞怯、腼腆,她们吐露说她们因为一些关系到她们母亲的可怕的梦而痛苦多时。她们梦见母亲化成了女巫或危险的野兽。让人困惑不解的是她们的母亲实际上是那样和蔼可亲,为女儿们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几年以后,这母亲疯了。在她疯病发作的时候……她绕着三个女儿爬行,摹仿猪叫、狗吠和熊的咆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制订的于1944年6月6日进攻诺曼底的登陆计划,为防泄密使用的是一些绝密电码。然而谁会料到,这些密码竟会几乎同时作为填字游戏的答案刊登在伦敦的《每日电讯报》上,该游戏的设计者是一所学校的教师。调查表明,该教师没有任何窃取绝密电码的可能性,而他设计的填字游戏的答案竟与诺曼底登陆计划的密码相一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巧合。从以上两类巧合的涵义及其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巧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巧合的主体性是说,巧合总是与人(体验者)有关,是主体的活动造成了巧合,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超常地相互作用形式。没有主体及其活动,就无所谓巧合。这表明,巧合并不是纯客体的现象。它是两个相似事件具有相同的意义,或者说同样的意义同时(或后同时)在人的心灵和外部的事件或过程中显露自己。清朝乾隆年间曾在四川西昌任知府的查礼,著有《铜鼓书堂遗稿》一书,书中有这样的题词:“题蒋介石处士松林独坐图,偕朱玉阶学使游七星岩即以志别”。富有意味的是,当代中国国共两党的两位最高级人物的名字(朱德字玉阶),居然同时出现在两百年前乾隆时代的一部文集里。是不是蒋介石和朱德的父母或亲属在给他们取名时,都不约而同地参阅了《铜鼓书堂遗稿》?这是不是预示着他们将成为对立的人物呢?……这一巧合是多么富有意义!巧合之所以令人不可思议,主要在于人们无论怎样也看不出构成巧合的两个事件之间有因果关系。我们知道,原因和结果是反映运动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对范畴,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引起与被引起、始发性与后继性、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关系。因果关系以一定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为前提,不存在因果同时性。而巧合首先在于它的同时性,或共时性、同步性,这里没有任何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在某一瞬间一个事件引起另一事件。当然,巧合的“同时”,有相对于某一观察者而言的当下此刻的同时,如日常经验中的“说曹操,曹操就到”;也有相距一定的时间周期的“后同时”,如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生于1483年4月6日,死于1520年4月6日,这两者都是星期五。莎士比亚的生卒日期同为4月23日。美国总统林肯和肯尼迪相距整整一个世纪被谋杀,而且情节极为类似。巧合的非因果性不仅在于它的同时性,而且也在于它并非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我们不能说拉斐尔4月6日的生引起了他4月6日的死,不能说林肯被刺引起了相距一个世纪的肯尼迪的被刺。巧合就如同两个同步运行的时钟,各自都有自己的活动装置,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但又总是指向相同的时间。正因为巧合具有非因果性特征,历来巧合被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宗教神学往往把巧合归结为上帝的意志和作为,要人们在生活中祈求于巧合,对巧合顶礼膜拜。因此,从科学上揭开巧合的神秘面纱,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策略对待巧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谓超偶然(extrachance),是指不仅仅归结于偶然。这就是说,巧合并非是由于纯粹的偶然性所造成的。而把巧合与偶然性等同看待,是我国哲学界长期忽视对巧合进行研究的主要认识根源。人们大都以为巧合就是偶然,如果巧合是存在的,那么至多只需把它纳入必然与偶然这对范畴就可以完事。其实,古今千奇百怪的巧合事例表明,巧合远远超出了偶然性所能包容的涵义。当代苏联遗传学家加特林,不同意法国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莫诺认为生命起源和进化是偶然性的结果的观点。他认为,有机体之间的相似性是超偶然的相似,是把有相似偏倚的信息源(similarlybiasedsourcesofinformation)加以配列的结果。所谓“进化”,就是增加具有相似偏倚的有机体出现的相对频率。由于这个原因,将两个随机选择的信息源加以配列或对应就导致超偶然的结果。这种两个信息源之间的对应是超偶然性的,是有意义的巧合。很显然,加特林认为,超偶然性的巧合比偶然性更能说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过程。众所周知,偶然性是事物之间的不确定的联系,它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在巧合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捉摸的意义上,可以认为巧合具有一定的偶然意味。但是巧合与偶然性有如下不同:(1)构成巧合的事件之间无明显因果关系,偶然性则有原因可寻;(2)构成巧合的事件是同时(或后同时)发生的,而偶然性却没有同时性特征;(3)构成巧合的事件之间是相似和对应的,这种相似和对应是如此的惊人和不可思议,以致主体在心理上产生“必定如此”的感觉,而偶然性则不存在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和对应性,它往往是随机的、不确定的。由此可见,把巧合简单地等同于偶然性,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倾向的表现,其要害在于把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包括巧合联系——都还原为或归结为偶然联系。这里说的“经典时空”,是指我们通常说的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的时空概念。巧合显然是超出这种时空概念所能容纳的涵义的,也是为这种时空概念所不能解释的。巧合的超三维空间特性体现在,构成巧合的事件之间不受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和距离远近的限制。在这个意义上,它似乎是超“空间”的。巧合对传统的时间概念——时间的一维性——的挑战更为严峻:(1)巧合并不遵循过去、现在、未来的流逝顺序的“唯一性”。巧合并不象把肉放到切片机里一样“切割”时间,而是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在巧合那里,只有“同时”或“后同时”;(2)巧合事件表明时间并非在任何领域都是单向的、不可逆的(通常说的不可逆性以运动速度小于光速为条件)。同时性的巧合就是两个事件之间在同一时刻双向流程的结果,后同时性巧合则是后一个事件向前一个事件逆向流程的产物。由于巧合主要与人的心灵过程有关,而心灵过程在时间上是双向的、可逆的,我们在大脑中能从现在追溯到过去、从现在预测到将来。巧合的可逆性与思维的可逆性是一致的。正是因为巧合在时间上的双向性和可逆性,才有可能使空间上相距甚远的两个事件同时“共振”和对应,并取得在主体看来具有“巧合”的意义。根据以上对巧合的实例及基本特征的分析,我认为巧合的本质是主体的心灵与物质、心灵与心灵之间超常的相互作用形式。巧合事件的非因果性、超偶然性、超经典时空性,就是这种超常相互作用形式的具体表现。巧合既不是上帝的意志和作为,也绝非混沌杂乱、无规律可循的现象。虽然我们说构成巧合的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是非因果性的,但并不意味作为一种超常现象的巧合就无缘由可言,并不是说巧合的背后就不隐藏着什么奥秘。实际上,现代科学在揭开巧合之迷方面已初见端倪。自从世纪之交的“物理学革命”以来,人们已经普遍地认识到,在原子以下的基本粒子王国中,关于时间、空间及其性质的常识概念不再能够站得住脚。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现代物理学形成了“时——空”这一崭新的概念。在传统的三维宇宙(三维空间)的图像中,基本粒子是用一个点来表示的,然而在明科夫斯基和爱因斯坦的“四维时空连续体”中,基本粒子是由一条线来描述的。在四维宇宙中,这条宇宙线(worldlines)的一部分表示着这个粒子的过去位置,另一部分表示着它将来的位置。通过宇宙线的位移——在海森伯“测不准原理”的范围内,各个粒子可以彼此重叠或交合,可以在不需要能量的情况下彼此相互作用。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戈金曾用形象的“面包师变换”说明这个道理:用一个正方形代表一块面团的横断面,在面包师的手下一压,变成了矩形,高度变成了原来的一半,而宽度却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再用刀从面团中间把它一切为二,将右侧的半块放在左侧之上,如此反复进行。可以证明,原来非常接近的两点如今可以相距甚远,而原先相距极远的两点如今却可以十分接近。我们认为,明科夫斯基和爱因斯坦的“宇宙线位移”(displacementofworldlines)理论(以及普里戈金“面包师变换”的比喻),为解释巧合提供了一定的物理根据。宇宙线使人的大脑与时空上相距甚远的事件连接、沟通起来,通过它的位移,一个事件粒子的信息可以在不使用能量的情况下传递给某一主体头脑中的粒子,于是便发生同时性巧合现象;过去事件的信息经过宇宙线的位移传递给未来事件,于是便出现后同时性巧合。著名的“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佯谬”(EPR佯谬)所揭示的“远距作用”(actionatadistance)现象,似乎更有助于解释巧合。在“EPR佯谬”中,一对胶合在一起的亚原子粒子的两个成员(如光子或质子),被分离开,然后予以观察。这两个成员有某种物理状态,如“自旋”的方向(上旋、下旋),并且二者的自旋相等,但它们的总和等于零。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每个成员实际上是彼此隔绝而且独立的,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但观察结果表明:如果在分开以后观察到其中一个粒子的自旋方向,那么另一个粒子的自旋也会同时在相反方向上出现,不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这就要求信息的传递比光速更快。而这和相对论是矛盾的。于是就出现了“佯谬”。但是在量子力学看来,既然当第一个粒子的自旋被观察到时,第二个粒子的自旋也同时被确定了,那么将不得不承认两个粒子之间同时性的远距离相互作用的存在。这种相互作用是超经典时空的、非因果性的和超偶然性的。我们认为,这样两个粒子之间的同时性远距作用是巧合得以发生的物理基础。我们就能理解,构成巧合的两个事件,为什么即使在找不到明显的原因、相距数千公里并间隔一个世纪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虽说现代物理学理论在解释巧合的同时性或后同时性(包括它的非因果性、超偶然性和超经典时空性)方面是颇有说服力的,但它尚不足以解释巧合为什么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对应性”问题。这是因为巧合基本上是一种与主体的心灵过程相联系的现象。要揭开巧合之迷,必须深入到人的深层次的心灵领域。自从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灵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以来,现代心理学家们在探索人的“无意识”这块巨大的、潜在的心灵大陆方面取到了飞跃性的进展,为解释巧合提供了可信的心理学依据。首先,现代心理学认为,在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所有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同样的。这就为巧合的相似性和对应性找得了最终的心理根源。本世纪初英国心理学家F·迈尔斯指出:在深层的意识阈限之下的每个人,都与其他的人融为一体。W·詹姆士认为,存在着一个宇宙意识的连续体(continuumofcosmicconsciousness),所有个人的心灵都是通过这个共同的“宇宙意识”联系起来的。荣格形象、生动地指出,正象大洋中孤零零的岛屿一样,人类的意识独自耸立在无意识的阈限之上。但是也正如所有岛屿在洋面下都连成了一片一样,在意识的水平下虽然每人都有一种个人的无意识,但在其心灵越来越深的层次上,存在着一个融合。他写道:“在我们探索无意识心灵的最深层上,人不再是一个个别的人,在这里他的心扩展了并汇合进人类的心中——这并不是意识的心灵,而是人类的无意识心灵,在这里我们都是同样的。”人类的这种共同的无意识心灵(系世代种族遗传和文化历史的积淀而成),是巧合得以发生的内在“密码”。巧合也无非是这种共同的无意识心灵的一种奇特的显现形式。在一定的机缘条件下,如精神松驰或紧张、沉思冥想、感官剥夺、睡梦和催眠等,这种共同的无意识心灵就会上升到人的意识领域或者投射到物理平面上,它的某些部分或方面就表现为有意义的巧合。当共同的无意识上升到两个人的意识领域时,就会发生心灵过程与心灵过程的巧合;当共同的无意识投射到物理的平面上即外部事物上时,便会发生心灵过程与物理过程的巧合。总之,巧合是在人的无意识心理层次上发生的奇特现象,要彻底弄清它发生的具体心理机制,尚有待于心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说现代科学在对巧合作出理论解释的时候还显得比较“幼稚”的话,那么巧合所提出的哲学问题或它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却是巨大的。这里仅指出以下几点:在心理和物理、心和身的关系问题上,历来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若从是否承认心身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而论,一元论是因果论者。一元论或者认为物理过程引起心理活动—唯物论,或者认为预先存在的心灵产生物质和物质活动——唯心论。但前者很难弄清大脑中的电化学过程怎么能产生、转换成心理过程,而且容易导致还原论的唯物主义:要么把精神过程同机体的行为看作同一回事(“行为主义”),要么把精神过程归结为神经生理过程和大脑的状态(“物理主义”);在唯心论的情况下,更无根据说明非物质的心灵如何能够产生物质并使物质运动起来。二元论中的“附带现象论”和“相互作用论”也是因果论者。但前者认为心理过程不过是物理过程产生的副产品或附带现象,它们对物理过程丝毫不起作用。这就完全否认了精神的能动作用。后者主张心和身可以相互作用,但心理过程能否成为物理过程的原因并具有结果则更难确定。比如,我们感到一阵疼痛(心理过程),随之出现了缩手(物理变化),我们怎能知道,正是这个觉得痛的心理过程而不是伴随着痛感觉的大脑过程引起缩手的呢?也许,二元论中的“平行论”是一条可能的探索途径。我们认为,正是巧合的观念引伸出了哲学上的心身平行论。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就是指心理和物理事件的绝对的“巧合”。平行论承认心身相互关联这个事实,但这种关联并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平行论的基本思路是值得考虑的:(1)平行论否认心理和物理事件之间有因果联系,但它还是允许相继的物理事件之间和相继的心理事件之间各有其因果联系;(2)心理事件和物理事件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以致难以设想其中一类事件可以产生另一类事件。在对大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的情况下,不宜过早下因果断语;(3)可以设想心和身都是借助某个潜在的第三者而恒常地联系在一起,这样便可解决因果解释的困境。比如一种无法医治的疾病,它早期总是出现一种症状,而在晚期则出现另一种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早期和晚期症状之间便有一种恒常联系,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因果关系。那个早期症状并不会产生晚期症状,而毋宁说它们各自都由某个第三者引起,即潜藏的病因。当然,平行论在解释心身关系时也有它自身的难题,但它以巧合观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预示着它尚有新的发展前景。从认识史上看,因果观念似乎是在任何时期都占统治地位的观念。特别是到了近代,由于自然科学的诞生和牛顿经典力学的出现,因果关系的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成为自然科学的唯一原则。但是即使这样,巧合的观念与因果观念始终并存,在一定时期还占压倒地位。原始思维的“因果”观念完全是神秘的,并不是归因于“自然”的原因。而原始人的“互渗”——某一事物是它自身,同时又是别的什么——实即一种巧合观念:两个事物(如人与人的影子、原型与图画)同时对应地真实存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与“数”相联系的“和谐”说,认为从“一”这个绝对的和谐中可以引出奇与偶、有限与无限、一与多等十组和谐的“宇宙秩序”。中国古代的《周易》,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方式,构筑出世界万物有意义的巧合、完美与和谐。在近代大科学家莱布尼茨那里,以“前定和谐”部分地取代了因果联系。因为“单子”没有通向外界的窗户,相互之间不能直接发生影响,但它们已经如此既成地形成了,使得它们在彼此并无知觉的情况下总是处于一致、和谐的状态。很显然,除了因果联系外,莱布尼茨还假定了单子的完全预定的平行发展,这是近代最为完善的巧合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致使某些物理学家认为放射性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