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文人与礼教之关系_第1页
刑不上文人与礼教之关系_第2页
刑不上文人与礼教之关系_第3页
刑不上文人与礼教之关系_第4页
刑不上文人与礼教之关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不上文人与礼教之关系

先秦是中国刑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步骤。“上下无医生”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是当时法律的一个体现。荀子云:“由士以上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必以法数制之。”(1)刑不上大夫,是因为春秋以前,社会教育属于官学,只有贵族士大夫才有权享受,所以他们知礼仪,如果违礼,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加以制裁,《左传》中常见的所谓“君子曰:礼也”,“非礼也”就是这种制裁的反映。平民和奴隶无权受到教育,不知礼,就只有用刑罚来约束了。这种由教育而致法律上的特权,是先秦等级制度的一个明显标志。战国以降,旧的等级制全面崩溃,不仅教育由官学向私学发展,而且随着专制政治的逐步确立,即使大夫犯法,有时也要受刑,西汉初年的韩信、彭越等就是例证。但是,传统意识的根深蒂固和儒家思想独尊天下,刑不上大夫的传统观念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荀悦就说过:“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朴以加小人,治其刑也;君子不犯辱,况于刑乎。”(2)这种思想,不仅与当时刑罚的内容、起源及受刑者的社会地位紧密关联,而且与普遍存在于士大夫们中间的惧刑心理互为因果。从内容上看,先秦时期的刑,主要是肉刑。《国语·鲁语》:“刑五而已,无有隐者。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有刀锯,其次用钅赞笮;薄刑用鞭朴。”而当时的主要刑罚五刑,其内容又如何呢?《尚书·吕刑》云:“茴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为劓、耳刂、、黥”。郑康成曰:“耳刂,断耳。劓,截鼻。,破阴。黥,谓羁黥人面。”《吕刑》又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非刂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这里的墨就是黥刑,《周礼·司刑》郑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宫,又叫淫刑、腐刑。《尚书·吕刑》注:“宫,淫刑,次死之刑也。”其法是男子割势,女子破阴或幽闭,类似于“”。大辟即割头。可见,无论是劓、耳刂、、黥,还是墨、劓、宫、非刂、大辟,都是以结束生命或断损肢体来达到惩戒的目的。这种以肉刑为主的刑罚体系到西汉初年继续存在。史载:“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然其大辟,尚有夷三族之令。令曰:`当三族者,皆先黥,劓,断左右止(趾),笞杀之,袅其首,菹其骨于市。其诽谤詈诅者,又先断舌’。故谓之具五刑。韩信、彭越之属皆受此诛。”(1)汉文帝时,肉刑才被正式废除。以断肢体、刻肌肤来惩戒罪人,除原始的野蛮性外,主要其初仅施于异族或奴隶。吕思勉先生指出:肉刑原于兵争,初仅施诸异部族,后乃施及罪人和奴隶。(2)本族成员,非不得已不得杀戮。即使杀戮,亦仅见于战争之立威。关于此,钱钟书先生有详细考证,兹不赘述。(3)本族成员犯法,主要采取流放、鞭朴或罚金等形式,即所谓“流有五刑,鞭作官刑,金作赎刑也。”(4)东周时期,宗法制度开始崩溃,刑罚平等渐上日程。但贵族士大夫仍有相当特权。八议之辟,就是一例。《周礼·秋官·小司寇》:“一曰议亲之辟,二曰议故之辟,三曰议贤之辟,四曰议能之辟,五曰议功之辟,六曰议贵之辟,七曰议勤之辟,八曰议宾之辟。”凡在八议之中,犯罪后不得随便逮捕,处罚亦不按法律规定进行。如《小司寇》云:“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即使有罪当罚,形式亦不同于寻常:“凡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礼记·文王世子》则说:“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其刑罪,则纤,亦告于甸人。公族无宫刑。”一般情况下,亲贵或士大夫有罪当死,都不采取杀戮方式,而是让其自决。晋惠公将杀里克,便派人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予杀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遂伏剑自杀。(5)类似之事,史不绝书,如伍员、白起、扶苏之流。两汉时期,君主为加强其专制统治,亲贵士大夫偶亦难免弃市之灾。但旧时遗风,依然存在。汉制,贵族及六百石以上官吏有罪,须先请方得审问。(6)孝惠帝时规定:爵五大夫,吏六百石以上及皇帝知名者,有罪当盗械者皆颂系之。(7)更重要的是,审问以后,法司也不能按照普通的司法程序加以断决,而须得到皇帝的批准后才能判刑。(8)从士大夫方面来说,被公开地逮捕和审判也是唯恐避之不及的耻辱。汉文帝时,丞相周勃被免职后归国,后有人告其谋反,被官吏逮系长安治狱。对此,贾谊极为愤慨不满,他上书文帝说:“廉耻礼节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无戮辱,是黥罪不及大夫,以其离主上不远也……今而有过,帝令废之可也,退之可也,赐之死可也,灭之可也;若束缚之,系之,输之司寇,编之徒官,司寇小吏詈骂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众庶见也。……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城者,闻谴则白寇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罪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其有中罪者,闻命而自驰,上不使人颈而加也。其有大罪者,闻命则北面再拜,跪而自裁,上不使扌卒抑而刑之也。”不难看出,贾谊认为贵族士大夫不能刑辱,主要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尊严,但同时也说明,把受刑作为一种莫大的耻辱,已是士大夫们一种普遍心理。士大夫们对刑罚的恐惧,还在于刑人地位之低下。前面已经谈到,肉刑初仅施于异族或奴隶,故被施刑之本族成员亦被目为同类之人。刑人不仅地位低下,人自自由也受到极大限制。《礼记·祭礼》云:“古者不使刑人守门。”《曲礼》亦云:“刑人不在君侧。”在公开的场合,国君与刑人接近或派刑人出使他国,都是违礼的行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君不近刑人,近刑人,则轻死道也。”《谷梁传》同年也说:“礼,君不使无耻,不近刑人,不狎敌,不迩怨。贱人非所贵也,贵人非所刑也,刑人非所近也。”与这种为社会所不耻的人交往,对于极重交友之道的士君子来说,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往往惟恐避之不及。史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居卫,卫定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以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孔子深以为辱,喟然叹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离卫至曹。(1)不仅如此,即使未受刑之罪人,在世人眼中,也与刑人毫无二致。《公羊传·襄公四年》:“盗杀蔡侯申,杀君贱者穷诸人,此其称盗以杀何?贱乎贱者也。贱乎贱者孰谓?谓罪人也。”何休曰:“罪人者,未加刑也。”由于刑人形同粪土,不为社会所承认。所以《礼记·王制》说:“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养,士弗遇之途,弗与言也。屏之四方,不及以政,示弗故生也。”士贵的特权和刑人的卑贱,对于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士君子来说,自然知道何去何从。作为社会良心和伦理道德的承担者,他们肩负天下,任重道远。无论是要匡世救国,还是荣宗耀祖,他们都必须作出高尚的表帅,所以深重自己的言行,所谓“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势不可对”,就是其典型写照。但是,人无完人,特别是封建专制政治之下,皇帝的言语就是法律,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使臣子遭灭顶之灾。即使如此,凡受刑之士,仍以为主辱,往往不能自容于世。商鞅变法于秦,太子犯法,商君无奈,黥其师公孙贾又劓其傅公子虔。公子虔愧于见人,八年闭门不出。(2)汉武帝时,太史公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惨遭腐刑,痛不欲生,在给好友任安的信中悲愤地写道:“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以隐忍苟活,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未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3)东汉献帝时,尚书令苟向群臣征求对肉刑的看法,许多人主张恢复,少府孔融坚决反对,他说:“被刑之人,虑不生全,志在思死,类多超恶,莫复归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就是自古及今,“一离刀锯,没世不齿”(4),已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儒家在其孝道中加进了这一内容。儒家之孝道特别重“敬”,要做到“敬”,最重要的是“不辱”,所谓“不辱”,其首要条件是“不亏财”和“不亏体”。亏财就是交纳赎刑罚金,亏体就是受刑蒙辱。两者合一就成为儒家“全体”思想的滥觞,即所谓“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在具体实践中,儒家将其发展到极至,即使偶然的不慎伤体,都被视为不孝的行为。《吕览·孝行》载:“东正子春下堂而伤足,瘳而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人问其故,答曰:`吾闻之曾子,曾子闻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体,不伤其形,可谓孝矣,君子无行咫步而忘之。吾忘孝道,是以忧。’”西汉初年出现的《孝经》一书,则将此点作为孝道之始,其《开宗明义》篇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种由惧刑而起的孝本思想,在社会各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曾昭火先生在研究周至汉的首饰制度后指出:“总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故作纟丽巾冠弁衣裳带衤王等物,以护持之,勿使外露。凡露体者,皆变服也……迄于汉代,此风未替,故汉画像中除卑贱执事及乐舞之人,鲜有露体者。至六朝隋唐之雕刻画像,始有以露为美者,盖西方艺术流风所及非中土之故也。”(5)在丧葬习俗上,这种思想的影响也较为明显。首先,它对东周秦汉时期墓葬保护措施的兴起,特别是防盗技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盗墓是厚葬的直接结果,东周至秦汉,厚葬之风如烈焰冲天,遍于各国。《吕览·孟冬纪》说当时“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麟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汉文帝也说:“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久丧以破业。”(1)在这种情况下,盗墓之风如影随形,紧步其后。《吕览·节丧》说当时的“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于是乎……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微扌日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与分之。”在赵、中山一带,这种风气尤为盛行。《史记》《汉书》都说此地是“地薄人众,民俗儇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向游戏,悲歌高亢,起则相椎剽,休则掘冢作奸巧治,多实物为倡优。”西汉初年,一些游侠也成了盗墓的主力。《史记·游侠列传》言轵人郭解“藏命作奸,剽攻不休及铸钱掘冢,故不可胜数”。盗墓不仅使墓葬遭到破坏,有损慈亲孝子之心,而且使尸体暴陈中野,形同戮尸,尤其令人难忍。故杨王孙云:“或乃今日入葬而明日发,此其与暴尸中野何异!”(2)暴尸中野,在当时属于刑罚的范畴。古代立法在于警众,故都在大庭广众之下执行。《礼记·王制》云:“爵人于朝,与众共之;刑人于朝,与众弃之。”《汉书·刑法志》也说:“大者陈诸原野,小者致之市朝,其由来者上矣。”“暴尸中野”属于刑之大者,从类型上看,与当时之辕和戮刑同类。辕之初意,是裂其体以徇于人。《左传·桓公十八年》:“齐人杀子而辕高渠弥。”疏云:“《周礼·条狼氏》:誓仆右曰杀,誓驭曰车辕。”《墨子·号令》云:“归敌者,父母妻子同产者皆车裂。”吕思勉先生据此认为辕或起于军刑,(3)其情可信。此后该刑亦多见使用。《史记·商君列传》:“秦王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渑池,秦王车裂商君以徇。”《史记·苏秦列传》亦云:“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戮与辕相类,不同仅在于不残其尸。《周礼·司寇·掌戮》:“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左传·襄公十八年》:“齐人迁庄公殡于大寝,以其棺尸崔杼于市,国人犹知之,皆曰:崔子也。”可见,陈尸的目的就是要让众人知道,使其蒙辱。其实,戮字的本意也含有辱的意思,训作辱也,常与辱和刑字相联。(4)故《周礼·戮人》云:“戮犹辱也,既斩杀又辱之也。”由于陈尸以戮属于刑罚,所以当时有报仇而仇人已死者,则发墓剖棺以陈其尸。《史记·伍子胥列传》言子胥为报父兄之仇而相吴,后吴伐楚,“及吴兵入郢,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平王之墓,鞭尸三百,然后已。”而当时之人,“凡贵贱之义,入与父俱,出与师俱,上与君俱。”(5)所以凡被掘冢者之亲友必尽力复仇以雪耻。《史记·田单传》载田单纵反间计于燕曰:“吾惧燕人掘城外冢墓,先人,可谓寒心。”燕军果然中计,尽掘城外垅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出战,怒自十倍。”当时的社会,对掘墓者亦极痛恨。子胥掘平王冢后,申包胥就派人对他说:“子之报仇,其已甚乎……今至于辱死人,此其无道之极乎”。汉时为维护法之尊严,亦明令禁止盗墓。《淮南子·汜论训》曰:“天子悬官法曰:发墓者诛。”即使犯法之人,亦不能发墓以戮其尸,否则就要受惩。《后汉书·朱穆传》载:“宦官赵忠丧父,归葬安平。僭为玉匣偶人,穆闻之,下郡按验人,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帝闻大怒,征穆诣廷尉,输作左校。”由于厚葬不已,盗墓之风亦“上虽以威严重罪禁之犹不可止”。为了不使亲人遭陈尸中野之辱,人们在埋葬死者之时,加强了墓葬内的防盗措施。《吕览·孟冬纪》说当时的大墓是“积石积炭,以环其外”。秦始皇在其墓中则“令将作弩矢,有所穿近者则射之。”(1)从考古发现看,墓葬防盗起于春秋中晚期,战国至秦汉有长足的发展,措施也日益先进。主要有在墓内积石、屯沙、积蚌壳,或用条石和卵石封固墓门,使盗墓者难掘或受到伤害。更有甚者,将墓室修在山中使其隐蔽难寻,以保万世平安。而采取防盗措施者,多是大中型墓,更可见其与厚葬的联系。(2)其次,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有识之士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在厚葬引发的盗墓使死者暴尸中野的悲惨结果发生以后,除加强墓葬的防盗措施以外,一些人便从根本上去寻找盗墓产生和屡禁不止的原因。他们发现引发盗墓的根本在于墓中有“可欲”的东西,如果使墓中“无可欲”,盗墓就会不禁自止。这种思想在春秋时期已见端倪。史载鲁季孙有丧,孔子吊之。“主人以收,孔子径庭而趋,历级而上曰:`以宝玉收,譬之如暴骸中原也’。径庭历级,非礼也,虽然,以救过也。”(3)孔子不惜违礼以救过,说明当时盗墓风气之盛,也为提倡薄葬之先声。以后《吕览》等都从这一角度加以论述。到了汉代,张释之便明确地提出了这点。《汉书·张释之传》云:“(释之)从上行至霸陵,上居外临厕。顾胃群臣曰:`嗟呼!以北山为木郭,用纟宁絮陈其间,岂可动哉’!左右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