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亲政时期的元祐疑难问题辨析_第1页
元祐亲政时期的元祐疑难问题辨析_第2页
元祐亲政时期的元祐疑难问题辨析_第3页
元祐亲政时期的元祐疑难问题辨析_第4页
元祐亲政时期的元祐疑难问题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祐亲政时期的元祐疑难问题辨析

在北宋哲宗时期,对统治者和政治的否定是一个吸引人的现象。先是有元祐(1086—1093)“更化”,一反神宗(1067—1085在位)之政;接着哲宗亲政(1093—1100),除了绍述熙丰之政、贬谪元祐臣僚外,还重修元祐《神宗实录》、将元祐臣僚章疏加以编类、对元祐看详诉理所之旧案重加审定。后三者,看似互不相关的睚眦必报之举,实则贯穿着一个主题:对元祐时代留下的不同类型“文字”的处理。而“文字”的背后,是士大夫的议论、思想、立场,加之上述三事牵涉极广,故它们给官僚士大夫群体所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重压之下,北宋士大夫的整体气象较之前有了很大不同,进而北宋传统的政治文化脉络也有了明显变化。本文即以上述针对士大夫“文字”的整顿为讨论对象,探讨其对士大夫群体、对整体政治形势的影响。哲宗朝政治史上的这一环,对北宋最后阶段的走势有重要意义。一、《神录》与元模型诸官的处置方式北宋《神宗实录》的修纂,据学者的研究,前后凡五修,成书有四部1;其中最重要的是两种:一为元祐本(元祐六年成书,1091),二是绍圣本(绍圣三年成书,1096)。对这两次《神宗实录》的修纂,黄汉超、胡昭曦、熊本崇等人已有不少细致的叙述,本文将侧重于这两次改修的立意及方式。绍圣重修《神宗实录》前,蔡卞上言:“先帝盛德大业,卓然出千古之上,发扬休光,正在史策。而实录所纪,类多疑似不根,乞验索审订,重行刊定,使后世考观无所迷惑。”2以彰显“先帝圣德大业”为重修目的,点明了欲重新评定神宗朝政治是非的用意。绍圣元年(1094)五月,重修开始,相关的工作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取舍的审定,二是对纂修人员的处理,两者是相互配合的。绍圣重修《神宗实录》在内容取舍上的争论,主要围绕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日记而展开。绍圣元年五月,翰林承旨、修国史曾布请取王安石《日录》参照编修《神宗实录》3,又云:“神庙《实录》,司马光等记事不实,乞用王安石手自编写《奏对日录》进入重修。”4之所以如此重视王安石《日录》,据曾布说,是因为“元祐所修《实录》,凡司马光日记、杂录,或得之传闻,或得之宾客,所记之事,鲜不遍载;而王安石有《日录》,皆当日君臣对面反覆之语,乞取付史院照对编修,此乃至公之论”5。有关王安石《日录》与司马光记事间的争论,贯穿了《神宗实录》的修撰过程。从现在残存的《日录》、《日记》文字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政治态度上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二人所处位置不同,记事时限也不一致,故二人记事重合之处并不多。从修史的角度讲,二者当兼取,但元祐纯取司马光日记、杂录而绍圣仅取王安石《日录》,这种做法主要反映了史官的政治趋向。绍圣时期对元祐史官的处置方式,便是将旧《实录》“有问题”的条文与编纂者对应,逐条审查。绍圣元年六月,朝廷命黄庭坚、范祖禹“各于开封界居住,报应国史院取会文字”6。黄、范二人皆为元祐史官,《国史》黄庭坚本传云:章惇、蔡卞与群奸论实录诋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继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殊细琐。庭坚书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7这说明,绍圣重修《神宗实录》的初步工作,乃是从原文中择取条目,逐一审查,然后与原史官对质。这里提到,黄庭坚是《实录》铁龙爪治河条的纂者;他又称材料来自本人任官北京大名府时的亲见。按黄庭坚自熙宁五年(1072)至元丰元年(1078)任北京国子监教授,“亲见”确有可能。但司马光《涑水记闻》亦云:“是时,天下皆言浚川铁杷、龙爪如儿戏,适足以资谈笑。”8考虑到元祐修《神录》时对司马光记事的重视,《实录》中写入这段文字,应是黄庭坚采录司马光所记的结果。从这个事例可见,绍圣重修《神录》对司马光日记、杂录的记载,不是简单的删削,而是与对取材者、编纂者的审查结合在一起的。此前《太祖实录》亦曾重修,当时政治上的考虑有二:一是解决太祖本人称帝的合法性问题,以“宋受周禅”代替“兵变夺国”的形象;二是为宋太宗兄终弟及正名9。这些都只涉及皇帝的合法性问题,而与士大夫的政治取向无关。但是,绍圣重修《神宗实录》的上述做法,则主要指向参与实录修撰的士大夫。黄庭坚的例子还说明,绍圣重修《神宗实录》时,对旧实录文字的审查是事事落实到人的。在这一过程中,对相关文书的取证是重要工作。依惯例,“实录草沓”,史官可“各收一本照证”,故元祐六年《神录》修完后,朝廷将实录草沓“各分一本与见在提举修撰官,以备照证”;绍圣元年重修时,朝廷便令范祖禹将所得草沓送纳国史院,于是范祖禹将“所得草沓并事目共二百一十沓”缴送;且“草沓外有官簿五册,系是院例检阅实录文字”也一并送纳10。这里的事目、官簿之具体情况虽不明,但绍圣时的调查之所以能将原《实录》条文落实到相应的元祐史臣,必是与这些材料的保留有关的。至绍圣元年十二月,因修元祐《神宗实录》而被贬谪的臣僚有:范祖禹永州安置,赵彦若澧州安置,黄庭坚黔州安置11。又绍圣二年(1095)正月,“吕大防特追夺两官,赵彦若、范祖禹、陆佃、曾肇、林希并追夺一官,除林希在职日浅外,曾肇与小郡,陆佃候服阕与小郡,庭坚特追一官,当用过回授恩泽”12。林希参与了绍圣重修《神录》13,事实上等于未受罚。此外,晁补之“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自知齐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14。秦观“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自通判杭州贬监处州酒税15。邓润甫在元祐时期也是实录修撰16,但在绍圣时却未受波及。就得罪轻重而言,吕大防、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晁补之、秦观是一类,他们轻则监当,重则安置;陆佃、曾肇、林希、邓润甫是另一类,仅降一官略示薄惩,或者根本没有受波及。史臣遭遇的差别,正是对旧实录文字细致审查的结果。绍圣重修《神宗实录》,意在显明先帝“盛德大业”、重新评价神宗朝政治的是非,而这不但在于《实录》如何记载,亦在于士大夫如何思考。绍圣时兼顾二者,不单修改实录中的记载而已,更是将旧记载与原史臣对质,其得罪轻重便系于其文字。二、元模型同编类《实录》文字毕竟有限,参与纂修的士大夫也有限,但一般臣僚皆有章疏,故哲宗亲政后,对它们的“编类”,是比重修《神录》更有冲击力的政治事件。“编类”即按类编集,一般作为文书整理、保存的手段。如神宗熙宁年间曾令中书门下、枢密院编类“自熙宁以来创立、改更法度”,并根据这些“编类”修成了《熙宁政录》一书17。此外,朝廷还经常下令编类诸种敕令,以整齐之。所谓“编类章疏”,即“编类元祐臣僚章疏”的省称,或称“编排元祐臣僚章疏”,指绍圣、元符时,朝廷将神宗去世(1085)至哲宗亲政(1093)间的臣僚章疏加以编集。编类文书虽很常见,但“祖宗以来,臣僚所上章疏,未尝置局编写”18,故“编类章疏”是绍圣的创举。据说绍圣元年五月曾令“编类元祐群臣章疏及更改事条”19,不过就目前材料而言,大规模的编类当始于绍圣二年底:十二月乙酉,曾布言:“文彦博、刘挚、王存、王岩叟等皆诋訾先朝,去年施行元祐之人多漏网者。”惇曰:“三省已得旨编类元祐以来臣僚章疏及申请文字,密院亦合编类。”上以为然。许将再奏曰:“密院已得指挥编修文字,乞便施行。”上从之。20从章惇之语可知,此前三省就已经开始编类。十二月乙酉即二十三日,当月十五日发布过一份“类定责降人姓名”21,当与之前三省的编类有关。徽宗即位后,曾肇说,编类“臣僚章疏及申请事件”,乃“自绍圣二年冬置局,至今已及五年”22,则大规模编类章疏当是在绍圣二年十至十二月间开始的。“编类”的对象除了臣僚章疏外,还有所谓“事状”。后者始于绍圣四年(1097)三月,时中书舍人、同修国史蹇序辰言:“朝廷前日追正司马光等奸恶,明其罪罚,以告中外。……欲望选官将贬责奸臣所言所行事状并取会编类,人为一本,分置三省、枢密院,以示天下后世之大戒。”23朝廷于是差徐铎、蹇序辰负责此事。据徐铎之言,这些事状“多于章疏内节出文意类编成书”,故与编类章疏“事体一同”24。元符二年(1099)七月,朝廷又令六曹诸司专门就神宗“法度政事遭元祐变毁者”,“随事编类,并著所任官姓名”;具体的做法是“取会某事因何人申请而废,因何人勘当而罢,各开当职官姓名及谤讪之语”25。六曹诸司的编类,虽是以“所言所行”为主,不过却不是“人为一本”,而是“随事编类”,因此又是另一变种。上引蹇序辰提到的“朝廷前日追正司马光等奸恶”,是指绍圣四年二月朝廷对司马光、吕公著等三十一人的进一步贬谪26。除了绍圣元年已经被处置过的几位宰执外,其余多是元祐时期的侍从、台谏等近臣,这当与绍圣二年冬开始的编类章疏有关。凡“编类”者,多有总结、整理之意,编类章疏的初衷之一,也是恐有漏网之人。编类开始后,其范围便不断扩大。最初是三省的编类,既而又增加了枢密院,当时曾布的建议是:“止于两府、侍从、台谏可也,其他且已。”27绍圣四年二月贬谪的31人名单,大抵是符合这一范围的。但元符二年七月“六曹诸司”的编类,则显然已突破了“两府、侍从、台谏”的范围。最终编类章疏、事状涉及了多少人,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哲宗去世后,曾肇上疏:据本局人吏,已编写一千九百册投进,又各写净册纳尚书省、门下省。乞见今进写枢密院、中书省净册未尝申纳,续准中书送下章疏约五百余件,见行编类次。28编类“事状”是“人为一本”,编类章疏可能因人而异。但编类章疏局投进了1900册章疏,至少是数百人的规模了,且当时仍在进行当中。元符二年,负责编类的给事中刘拯说:“编类元祐臣僚章疏,伏见河南符尹材系知河南府孙固以遗逸荐于朝廷,特授虢州司户参军,上太皇太后书语言狂妄指斥,罪不胜戮。”29像符尹材这样的遗逸末臣都已在列,说明编类章疏(事状)应当包括了大部分有章疏可查的士大夫。三、元模型时对诉理案的审查当时能见到的元祐文字还有“诉理状”。元祐时曾置“看详诉理所”,凡熙宁、元丰时期得罪之人,可进状诉理,朝廷差官看详,因此留下了大量的诉理状及相关的看详文字。至元符元年(1098)六月,御史中丞安惇言:“欲乞朝廷差官将元祐中诉理所一宗公案看详,如合改正,即乞申明得罪之意,复依元断施行。”于是诏蹇序辰、安惇、徐铎看详,“元状陈述及诉理所看详语言于先朝不顺者,其职位姓名别具以闻”30。元符时的看详诉理,必然会涉及案情重审,但这里特别提出的则是另一内容:诉理状的“陈述”及看详状的“语言”。因此,与编类章疏类似,此事的重点也是语言文字。邹浩说:“臣伏见看详诉理文字所节次看详过文字进呈,已蒙朝廷施行了毕。臣契勘元降看详指挥,系分两等,一谓语及先帝,一谓语言过当。”31无论是“语及先帝”还是“语言过当”,都是语言文字的问题。仅举数例。元符元年十月,看详诉理所言:“元祐臣僚上言乞展诉理所日限,所贵衔冤之人皆得洗雪,可以推广圣恩,感召和气。按所言于先朝不顺。”32直接责任人王觌被重责。数日之后,三省又上言:看详诉理所奏:“公案内陈述于先朝不顺者,具职位、姓名闻奏。本所除已节次贴说外,今来照得有进状内语言止系称美元祐置诉理事,未审合与不合闻奏?”最终,“诏语言过当者贴说”33。此事印证了邹浩之语,即元符时对诉理文字有两项关注内容:直接批评神宗朝的,或者对元祐诉理之举称美“过当”的。如吴居厚曾在诉理状中说:“罪止缘公,今遭遇朝廷推广恩惠,凡有罪戾,尽蒙贷湔洗,人情莫不悦豫。”此即“语言过当”者34。还有谢景初“昨任成都府路提刑,与倡女逾违,特追两官勒停”,至元祐初,谢氏已亡,孙永、李常、韩忠彦、王存等人于是代其“自直”,元祐诉理所批示:“事出暧昧,显涉冤抑,特与奏雪。”元祐二年(1087),谢景初之子谢愔又上状称谢:“非今日朝廷清明,何以雪幽寃于泉下!”元符看详诉理所审查了这桩案件,对提出诉理的孙永等人的意见是:“以有为无,语言不逊,无所忌惮。”认为元祐看详诉理所意见“委属不当”,最终“诏谢愔特勒停,韩忠彦、王存各赎金三十斤”35。这个例子中,孙永等涉“语及先帝”;元祐诉理所系断案不当;而谢景初子谢愔则属“语言过当”。再如“陈舜俞不奉行常平法降监当”一案,元祐时亦予以雪除;此案由陈舜俞子陈禹功提出诉理,他称:“臣父所言,即非狂妄。”又称:“今睹圣朝开设诉理司以来,天下冤抑例得伸雪。臣父灵识足以伸决于幽冥,而万世抑压沉郁之恨,一悟圣聪若冰释。”这些语言皆被元符看详诉理所贴说、闻奏,最终“诏陈禹功特送邻州编管”36。看详旧案本来也很常见,“自祖宗以来以至今日,被罪之人鲜有不乞叙雪者,今日断遣、明日诉雪者比比皆是”37,但上述例子说明,元符时对诉理案的审查,重在语言文字而非断遣,这是引人注意的新现象。而且,每件诉理案,可涉及诉理者、看详者及称谢者数人,当元符旧事重提的时候,每案就可牵连多人。而元祐时提出诉理的人数很多,据曾布说,“取索到理诉者凡八百九十七人”,三省宰执有人担心牵涉太广,对看详诉理文字之事迟疑未决;但宰相章惇认为,“惟其人数多,尤宜改正,此乃元祐人欲彰先朝滥罚之多也”38。据说,最终罹元符诉理之祸者七百余人39,或云“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40。曾布曾对哲宗说:“兼今日来看详所,近上臣僚悉已行遣,执政中唯臣与蔡卞不预,章惇而下皆不免指陈,侍从、言事官、监司亦多已被责,今所余者不过班行、州县官之类,何从穷治?”不过最终令“元祐诉理事件内公人、军人、百姓,其语言非于先朝不顺者,令看详诉理文字左右司更不看详”41。可见,元符看详诉理文字不但涉及了上层的侍从、言事官、监司等官僚,也涉及了下级的州县官和武资官,吏人、军人、百姓则除非对神宗朝有不顺之语,其它就不必理会了。与编类章疏(事状)相比,看详诉理文字涉及了更多没有章疏可寻、却语涉神宗朝的中下级官僚。四、以“文字”整肃官僚艺术重修实录、编类章疏、看详诉理文字诸事,是政治整顿的手段,而其最为核心的特质,便是以“文字”为对象。对士大夫“文字”的审查结果,不但是清算其过去说法、想法的依据,更是将来任命的考察重点。如元符元年,枢密院都承旨阙,曾布提议用赵,三省先是都表示同意,尔后曾布又说要再商量:蔡卞笑以为然,遂托章惇并黄履阅章疏,惇曰:“已阅一策,无他语。”布曰:“元祐中尝攻范纯礼不当为太常少卿。”是日甲戌,许将、蔡卞皆不入,履独封章疏示布,曰:“尝乞召还傅尧俞、王岩叟、梁焘、孙升,云此数人学术器业为世所称,忠言嘉谋见于已试。又言王安石用事,子弟亲戚布满华要,自是习以为常,乞如祖宗故事。仍云,虽云内举不避嫌,其实不能无私意于其间也。履以谓擢之必有议论,恐并以故栖不保,不若默已为佳尔。”42赵的章疏虽被编类,却并未因此得罪;而在成为枢密院都承旨的人选后,章疏文字就成了考察他的决定性依据。可见,编类章疏不止着眼于报复元祐臣僚,亦在于提供未来官僚选任的依据。之后,哲宗再度问起:“赵可用否?”曾布回答说:“臣固欲用,但以元祐尝在言路,恐不免人言。圣意谓可阔略,乃可除。”面对这一请求,哲宗的第一反应是:“有文字否?”听了曾布和蔡卞的反馈后,哲宗说:“如此即不可,只为有文字。”这意味着“文字”是此时对官僚士大夫进行思想、立场定位的准绳。重修实录、编类章疏、看详诉理文字三事,涉及的是整个官僚群体的各类“文字”,此方式对官僚队伍思想整肃的力度,是此前的政治整顿所不能比的。在北宋历史上,凡政策有所变动之时,政治整顿皆有不同程度发生。如庆历新政失败,时人有“一时俊彦,举网而尽”之叹。王安石主政期间,一些对新法有异议的官僚或外任或得宫观等闲职。元祐初年,熙丰臣僚也因与时政不合而被斥逐。经历了熙丰、元祐间政策、人事的反覆后,绍符君臣于此都有切肤之痛,如何统一官僚队伍的认识、立场,保证今后的政策走向,进而也巩固自身对权力的掌控,是他们发起政治整顿最为基本的出发点。但是,绍符时期的政治整顿的特点在于“文字”,即不限于肃清传统意义上的政敌,更是对士大夫的议论、思想、立场的审查。政争无疑带动政治整顿,但为什么绍符时期的整顿会以思想整肃的方式进行?这与北宋中期以来的“一道德、同风俗”理念有关。北宋中期,有一批士大夫认为,理想的天下秩序,是以天下思想认识之统一为基础的,即所谓“一道德、同风俗”;王安石、刘敞、曾巩、程颢、吕公著、吕陶、刘挚等人,都有文字阐释这一理念43。在思想交锋激烈的北宋中期,这一思想统一运动,却成为不同士大夫共同标榜的旗帜。这一理念与政治现实的结合,有一个过程。王安石主要通过科举改革、颁布官方经义、将异论之人外放或处以闲职等手段,冀取得“一”、“同”之效。元祐时期,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等所谓正人端士主政,一刀切地扫除熙丰之政,但政治纷争却依然层出,当时的思路之一,是以更为严格的邪、正之辨,求得在朝官僚队伍的纯粹化;元祐四年(1089)的“车盖亭诗案”,即以对蔡确这一“新党”(亦是“奸邪”)的态度为试金石,将处在“新旧”或“正邪”之间、态度暧昧的侍从臣僚清出朝廷,以解决君子立朝却纷争不断的现实。这是一次“一道德、同风俗”理念在人事安排上的实践,但其时蔡确、王安石“亲党”名单的出现,已经显露了该理念在政治实践中可能滑向党同伐异的危险倾向44。哲宗亲政后,重修《神宗实录》、编类章疏、看详诉理文字诸措施的相互配合,使得当时的打击范围之广前所未有。但这些并非高尚的清除异己之举,却是打着高尚的旗号进行的,陈瓘云:臣闻先王所谓道德者,性命之理而已矣,此王安石之精义也。有(二)[三]经焉,有《字说》焉,有《日录》焉,皆性命之理也。蔡卞、蹇序辰、邓洵武等用心纯一,主行其教。其所谓大有为者,性命之理而已矣。其所谓继述者,亦性命之理而已矣。其所谓一道德者,亦以性命之理而一之也。其所谓同风俗者,亦以性命之理而同之也。不习性命之理者,谓之曲学。不随性命之理者,谓之流俗。黜流俗则窜其人,怒曲学则火其书。故自卞等用事以来,其所谓国是者,皆出于性命之理,不可得而动摇也。45陈瓘本意在批判王安石之学,不过其语也说明,绍符以来政治运动的实际追求固然在于排除异己、巩固权力,但文饰这些实际追求的,则是“大有为”、“继述”、“一道德”、“同风俗”这些士大夫所共同认可的口号。北宋中期以来追求思想统一的呼声与政治现实结合,逐步异化为政治上的清洗,也为思想整肃提供了士大夫所能接受的旗号。惟其如此,整顿才得以推行,且能不断深入。而在思想统一运动的旗号之下,“文字”之所以成为整顿的核心内容,又与北宋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关。对北宋士大夫而言,“文字”是其参与世务的主要手段。宋代新儒家的崛起,首先表现为文体、文风上的变革。范仲淹曾上书云:“臣闻国之文章,应于风化;风化厚薄,见乎文章。是故观虞夏之书,足以明帝王之道;览南朝之文,足以知衰靡之化。”46救“文弊”与救“时弊”,在他看来是统一的。苏轼借表扬颜太初之文云:“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47所谓“言必中当世之过”,宋代士大夫的“文字”,与其建立天下秩序的追求密不可分,与世务、政事密不可分。而在士大夫文化成就、政治议论的背后,是宋代所谓“祖宗涵养士类”的传统。宋太祖“不诛大臣、言官”(或“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誓约虽尚属存疑,但该说反映的宽容精神是不能否认的。即使在蔡确因《车盖亭诗》而面临重责时,范纯仁尚以“不可以语言文字之间暧昧不明之过诛窜大臣”为解48。长期以来,正因如此,才会有宋儒“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49的器局。“世谓儒者论议多于事功”50,形于文字的“论议”,正是宋代士大夫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也成为宋代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因此,对北宋中期以后的士大夫而言,“文字”有着核心的意义,是其心血所寄,也代表了一种北宋立国以来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政治文化传统。有学者指出,庆历新政而下至熙丰变法时期,是“两宋文化的高峰”,宋学中最著名的人物、重要的著作,都产生于此时51。可以说,哲宗朝之前,是北宋议论最盛、文字最盛之时。哲宗亲政后针对“文字”的政治整顿,是由士大夫中的一部分人发起的,他们对“文字”之于自身的意义深为洞悉,故其做法正切中了当时士大夫的要害。五、编类章疏,三省独立,各在此任如上所述,这一波政治整顿不但打着士大夫所共同认可的旗号,亦深中其要害,故不但保证了哲宗亲政后的政策走向,也改变了整个士大夫群体的面貌,决定了北宋最后阶段的走势。这些后果如何产生,与这些政治运动的主导者有关。就重修《神宗实录》而言,宰相章惇是提举,曾布仅是短暂参与,而蔡卞是主要的参与者和主持者。邓洵武的角色也很突出,“史祸之作,其力居多”52。就编类章疏、看详诉理文字而言,章惇是主导者之一,据说他曾请发司马光、吕公著冢,哲宗不从,于是又请编类元祐诸臣章疏53。蔡卞是另一位主导者,徽宗即位后,言官指陈蔡卞、蔡京兄弟“大罪有六”:“编排元祐章牍,萋菲语言,被罪者数千人,议自卞出,四也;……蹇序辰建看详诉理之议,章惇迟疑未应,卞即以二心之言迫之,惇默不敢对,即日置局,士大夫得罪者八百三十家,凡此皆卞谋之而惇行之,六也。”54曾布身为枢密院执政,在这些事情上都有保留意见,也插不上手。如枢密院编类章疏虽起于曾布“多漏网者”之语,但他却不支持这种做法。当时诏沈铢赴枢密院编类,他却辞免,曾布向哲宗解释说:“此事外议多不以为然,故铢亦不愿。且元祐中妄论者非一,此令一行,则人不安。”55绍圣三年二月,曾布又对哲宗说“三省编排,自前岁累曾奏陈……今方编排章疏,中外人情不安,恐难施行”云云56。总体而言,虽然编类章疏分成三省与枢密院两个系统,但枢密院只占很小的部分,且编类章疏局“以给舍、都司郎官兼领”57,也是三省的人员,曾布难以插手。至于看详诉理文字,曾布语云:“自祖宗以来以至今日,被罪之人鲜有不乞叙雪者,今日断遣,明日诉雪者,比比皆是。”58对元符时期看详元祐诉理文字之举不以为然。他又说:“诉理事在三省,臣所不知。”59显然在此事上也没有发言权。故在绍圣、元符时期的政治整顿中,章惇、蔡卞是主导者,而曾布与其他宰执的作用则不突出。而这些整顿的具体执行者,如前面已经提到的邓洵武、蹇序辰、安惇、刘拯、徐铎,基本也是出自章、蔡门下。如邓洵武,《宋史》本传称其“议论专右蔡卞”。再如蹇序辰,曾与范镗一起下狱,曾布对哲宗说:“惇卞各有所主,卞主序辰,惇主镗。”60还说:“安惇亦只是章惇门下人。”61又说:“刘拯与卞甚密。”62“乃卞之门人也。”63徐铎则被指“率视章惇好恶为轻重”64。可见,修史、编类章疏、看详诉理三事,大抵皆为章、蔡所主导,其执行者也是出自他们的门下。这种状况决定了当时官僚士大夫的趋向,即更多的士人投入章、蔡之门。绍圣四年九月,就有人批评章惇和蔡卞、蔡京兄弟以私意用人,尤其说:“四方观望,愿登蔡氏之门者惟恐不及。”65曾布也不断强调这一意思,元符二年他对哲宗说:“大约今日士人,皆分隶惇、卞门下……他奔竞好进之士,不趋惇则趋卞。”66又说:“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