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是语言的先驱
人是语言的创造者,人是语言的创造者。和历史的创造者一样,人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与语言既互为创造者,又互为创造物,这种创造与被创造的辩证关系昭示:语言教育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创造性,用语言塑造人,培养语言主体。一、语言创造论杰出的量子物理学家、思想家戴维·玻姆(DavidBohm)在他与戴维·皮特(F.DavidPeat)合著的Science,Order,andCreativity一书中对人的创造性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和历史考察后指出:“创造性是自然的潜能”,“人类实际上都有这样的潜能。然而,当孩子长大以后这种创造性似乎就被阻碍了”。人的创造性“必须以某种方式从自身就具有创造性自然潜能的有机体中得来”。人的创造潜能最突出地表现于人的语言的创造性。语言是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语言使人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并厘定事物的界限,明确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故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最本质的特性在于它的创造性。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KarlWilhelmvonHumboldt)率先揭示了语言的创造性。他说:“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持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语言绝不是产品(Ergon),而是一种创造活动(Energia)。因此,语言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P.30)他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语言看作一种真正的产品(Werk),看作各民族人民的产物(Erzeugniss)。语言具有一种我们能察觉到,但本质上难以解释的独立性”;“语言(dieSprache)是自动、自发地产生的,不受神的约束”,“语言产生自人类本性的底层”(P.28-29)。洪堡特对语言所作的本质的规定“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后来成为语言学界普遍认可的经典名句。洪堡特还从语言与外界事物的关系来说明语言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他把“语言分析”和“自然事物”加以区别,认为语言不是因外界事物而产生,它是内在的、独立自主的。他说:“语言从不表达事物本身,而是表达那些不依赖于事物,在语言创造中通过精神而构成的概念”;“它应被视为完全内在的”,因为“词不是事物本身的模印(Abdruck),而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P.38,33)。与事物的存在相比,他认为语言是基础的,“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任何概念;同样,没有语言,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对象,因为对心灵来说,每一外在的对象只有通过概念才会获得真实的存在”(P.33)。洪堡特的语言创造论贯彻了这样一个逻辑:任何一件事物并不是天生就叫做这个事物,而是人们用语词构成概念,再用概念规定事物,才使这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这就是洪堡特所说的:事物“只有通过概念才会获得真实的存在”。洪堡特的这一逻辑分析,是与当时德国的哲学精神相一致的。比洪堡特年幼5岁的黑格尔对此作了更加清楚的哲学说明:语词构成概念,概念设定本质,本质显现事物;语言构成的概念,“是无限的有创造性的形式,它包含一切充实的内容在自身内”(P.328);“一切事物都是一概念”(P.356)。黑格尔还作了这样的区分:从事实上说,事物是本原,概念为事物所创造;从逻辑上说,语言构成的概念是本原,事物为语言所创造。如果说黑格尔的这些说明有些晦涩,带有几分神秘,那么,我们把这一问题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中来加以讨论,可能就更好理解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认为,语言是劳动的产物,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人们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不仅认识客观世界,而且改变和创造客观世界,语言是人与对象世界相互沟通和对话的工具,语言的创造性正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人是实践的主体,只有人有语言,人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使语言具有创造性。归根到底,语言的创造性来源于人的实践性,即来源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仅用语言解释现存事物,而且以现存事物为原型,创造一些想象中的事物,如中国人所说的“龙”、“麒麟”、“貔貅”等。这些事物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但这些事物却在人们的心中“获得真实的存在”。全世界的中国人都被认为是“龙的传人”,这就说明语言的创造性是能够为人们所理解和普通接受的。洪堡特的语言创造论,也是可以成立的。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继承和发展了洪堡特的上述思想,他在其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对语言的创造性作了进一步的说明。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构成的系统,“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P.101)。“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P.102)。他还认为任意性是“头等重要的”原则,“这个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它的后果是不胜枚举的”(P.103)。正是这个任意性原则,集中地表现了索绪尔关于语言创造性的思想。在索绪尔看来,语言的创造性首先表现于语言对“所指”的创造。索绪尔认为,“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是“音响形象”与“概念”的结合,而不是“名称”与“事物”的结合。他说:“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P.101)。索绪尔和洪堡特一样,反对把语言与现实事物直接联结起来,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一开始就有的语词与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索绪尔指出,“能指”和“所指”不是自然形成的对应关系,“每种语言都是在音响要素的系统基础上构成它的词的”(P.165),“没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P.100),“概念”即“所指”,是语词创造的,没有语词就没有“所指”,这是语言创造性的首要意义。索绪尔在任意性原则基础上,又提出了差别性原则。他说:“任意与表示差别是两个相互关联的素质”(P.165),任意性原则与差别性原则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索绪尔说:“概念是纯粹表示差别的,它们不是积极地由它们的内容从正面确定它们,只能根据它们与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从反面确定它们。它们最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别的东西”(P.163)。因为它与其它存在着差别,它不是其它的东西,所以它才是它自己。声音也同样如此,“在词里,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这个词区别于其他一切词在声音上的差别,因为最有意义的正是这些差别”;“起作用的只是符号的差别”(P.164)。索绪尔区分了“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属于全社会,是抽象的;言语属于个人,是具体的。索绪尔强调差别性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在“语言中只有差别”(P.167),“整个言语活动的机构都将以这种对立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声音差别和观念差别为依据”(P.168)。正是符号之间的声音差别和观念差别,才能分清它是这个而不是那个,从而表明指称的事物是这个而不是那个。如果没有差别就不可能有区分,没有差别和区分就没有对个别事物的确认,我们正是依赖语言活动的声音差别和观念差别才把原始未分的世界加以划分,规定了各种不同的事物,并使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世界的秩序及其规律得以显现出来。通过语言划分事物,用语言表达事物的本质和真实的意义,使事物成为具有自身规定和价值的现实的事物,这是语言创造性的又一重要表现。二、主要特征特性洪堡特和索绪尔这两位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把创造性作为语言首要的属性和特征,这是十分重要的。这一深刻见解为今天的语言教学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它昭示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语言的创造功能,促进“三个转化”,实现“三个塑造”,为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一)“言语思维”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内涵。没有语言,人就不能思维;没有思维,语言也不能存在。在语言教学中,应通过词语的内在关系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作出具体的说明,以推动语言与思维的相互转化和促进。思维和语言的产生既是一个生物进化的过程,是自然的产物;又是一个文化发展的过程,是社会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什么需要告诉别人,于是便发出一种声音,或做出某种手势,使别人知道我在说;我发出的声音或做出的手势还必须包含一定的意义,使别人知道我在说什么。这种音和义的两个方面便构成了任何一种语言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词正是由词音和词义两个方面构成。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思维是通过词而产生的”;“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每个词的意义都是一种类化或者一种概括。由于类化和概括不可否认地都是思维活动(actsofthought),因此我们可以把词的意义看作是一种思维现象”(P.167)。同时,词义又“是一种言语的现象,……因此,词义是一种言语思维现象”(P.131)。这里的“言语思维”一词道破了一切思维活动的两重性:既是思维,又是言语。但是,这种作为思维的言语,已不是有声的外部言语,而是无声的内部言语。由于内部言语只为思维主体所使用,它不存在严格的语法结构,如果说内部言语有语法,它只是特殊的思维语法。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从思维向言语过渡即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过渡,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它不可能仅仅通过使无声言语有声化来达到,“它是一个复合的和动态的过程,包括把内部言语的、谓语的、习语的结构转化成能为人听得懂、在句法上清晰的言语”(P.163)。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思维向言语的转化即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转化;把自己所“思”变成自己所“言”,把自己的思变成能被别人理解的思。这是一个通过言语思维促进思维结构与言语结构、思维语法与言语语法相一致、思维主体向言语主体转化的过程。提高学习者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就是要让学习者自觉地把思维与言语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减约的不规则的内部言语,转化为合乎普遍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外部言语过程;把内部的心理行为,外显为言语交流行为,以实现思维向言语的转化,形成良好的言语方式。(二)认知行为统一的言语转化:“与词语相串联的思维”言语向思维转化的过程也就是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的过程。维果茨基说:“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P.163)由此可见:词义、内部语言和思维这三个术语是紧密联系的。在语言教学中,引导语言学习者深入理解词语的意义是实现“词语产生思维”的关键。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的过程中,不仅去掉了声音,只保留了意义,更重要的是,它经过了一个谓语化的过程,即省去了与主语有关的词语,而把谓语保留下来。“心理学上的谓语,即主题强调的载体”(P.138),这种谓语化过程,使内部言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句法形式,它已是一种“自主的言语功能”(autonomousspeechfunction),即“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P.163)。所谓“谓语化过程”是一个减约化的过程。外部言语向内部思维转化时,思维主体把言语加以“压缩”和“减化”,只抓住其中的几个概念进行思维活动。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由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上升到普遍的过程。如外部言语“张三是人”这一句型转化为内部言语后,在思维中往往舍弃了作为主语的、个别的“张三”,抓住了作为谓语的、一般的“人”。如果说在外部言语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词的有规则的联结表达说话人所要传递的信息;而在思维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概念的逻辑联系来理解所接受的信息的本质。塑造学习者思维方式最根本的途径,是让学习者通过言语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再通过概念的逻辑演进反映事物发展的过程,进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让语言学习者弄清语义和语法的相互关系及其意义,也是促进言语向思维转化的重要环节。语言的语义方面和语言的语法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在词的背后存在着独立的思维语法(grammarofthought),即词义的句法”(P.139)。在语义中,无论是主语和谓语、语法及语法上的性、数、格、时态、级等等都具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双重性。通过词语意义的深入理解,形成言语语法与思维语法、句法结构与思维结构、语法主语与心理主语相一致,使人的思维具体化,促进言语向思维转化。维果茨基指出:“思维本身是由动机激发的”(P.165),即通过人的欲望和需要、兴趣和情绪等激发起来的。只有了解其思维的情感――意志基础,才能真正了解这一思维的内容和特点。言为心之声,语言是了解他人情感、意志和思想内容的重要渠道,把握语言通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理顺别人的思路,了解他所思的实质,也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思维能力,塑造思维方式的重要方面。(三)语言的教育功能:语言是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核心词语的音和义表明了词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词的音是为了让别人听,它体现了交际;词的义是通过抽象概括而成,它体现了思维方面。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单指某一个事物,而是指某一组或一类事物,每一个词都是一种概括(generalization)。“概括是一种思维的言语活动,与感觉和知觉反映现实相比,……感觉和思维之间质的区别在于后者存在对现实的概括反映,这也是词义的本质所在:……词义是一种思维活动”(P.5)。认识词所体现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的辩证关系是词语教学的重要思想前提。词语教学既是一个思维过程,又是一个交际过程;人的社会交际必须在思维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而人的思维又只能在运用语言的社会交际中发展,只有实现语言向交际转化,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语言教学不仅要培养语言学习者具有良好的言语方式、思维方式,还要塑造良好的行为方式。人的行为方式是人在达到一定的生物成熟的前提下,在言语思维、逻辑记忆、概念形式、随意注意和意志等高级机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交际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语言是改变心理机能的最重要的“心理工具”(mentalmeans),是社会联系的核心系统,也是社会联系和行为方式的核心机能。词语是普遍的“刺激手段”(stimulimeans),是一种有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研究
- 轻型建材培训课件模板
- 学习障碍的教育心理学分析与干预
- 心理辅导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 医疗健康教育中教育机器人的角色与挑战
- 构建智慧校园偏远地区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实施
- 提升教师知识产权意识构建教育创新生态圈
- 全球石油市场供需格局2025年调整策略与行业影响研究报告
- 公交优先发展对2025年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长期影响研究报告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小说导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本草食养:养生药膳餐厅商业计划书
- 2025年萤石行业市场需求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预测报告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 内蒙古呼和浩特实验教育集团2025届七年级英语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广东省高考生物试题
- 2025至2030中国匹克球市场前景预判与未来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 防护窗拆除合同范本
- 关于问责的工作报告
- 城市交通流优化的AI驱动预测模型研究-洞察阐释
- 香港劳工合同保密协议
- 会议活动复盘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