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名相得的经方之辨治经验_第1页
诸名相得的经方之辨治经验_第2页
诸名相得的经方之辨治经验_第3页
诸名相得的经方之辨治经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诸名相得的经方之辨治经验

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辨证要点:心下呕吐、肠杂音、呕吐、食欲不振、苔藓和黄。其病机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集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于一体。临床运用有几类:一是脾胃不和;二是脾胃虚弱;三是寒热错杂;四是阴阳不和;五是虚实共见。此五者或仅见一证,或兼见几证,均可考虑加减化裁使用。1治“卧不安”组方赵某某,女,23岁,中国农业大学学生。2009年1月12日初诊:眠差多梦10余年。诉自幼眠差多梦,晨起对梦境记忆清晰,劳累则多梦明显,饭后呃逆阵作,无反酸,时腹胀腹泻。纳食不佳,口淡无味。怕热,多汗。月经延迟,时有血块,量少。时心烦易怒,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身高160cm,体重67.5kg。面色红赤,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诊断:失眠(阴阳失和)处方:清半夏30g,黄连9g,黄芩15g,红参(单煎兑入)6g,炒枣仁60g,诃子1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患者服上方14剂后诸症改善,守方加减,黄连易为15g,黄芩易为30g,盖患者心烦易怒仍作,为肝血不足,炒枣仁加倍至120g,红参至9g。继服28剂后复诊,诸症缓解,体健神佳。按:(1)患者以“眠差”为主症,兼有劳累则加重,伴腹泻、呃逆、口淡、纳差、舌边齿痕等为脾胃虚弱,坤阴下降之象。但有兼见面红、时心烦为阳明胃不降,即乾阳不降之征。然失眠总属阴阳失和,病在阳不交阴也。兼有脾胃气虚和火热上亢,何理?盖《素问·逆调论》中早有解释,“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胃气以降为和,若胃气不降反上逆则为“胃不和”,伴有脾气不升。胃为“六腑之海”,主一身之气血;又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气逆在中则表现为呕吐、呃逆、腹泻等。升降失常,阳气逆乱,以火热之症表现于外。盖病机总为寒热错杂、虚实相兼。(2)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为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该患者具有半夏泻心汤的主症,即腹胀(痞满)、腹泻(下利)、或呕吐;又具有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这是从症、证选该方的理由。(3)组方义理,系以《灵枢》半夏汤为准绳。《灵枢》曰:“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针对不寐之主要病机-阴阳盛衰,升降出入失调。半夏固有和胃化痰之功,因其喜生于半阴半阳的环境中,能和胃气而通阴阳,为调和阴阳之品,在此方中即是交通阴阳,使阳入于阴而寐,故清半夏重用30g为君。临床用名有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半夏曲、炒半夏曲之别。黄连、黄芩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且黄连为入心经而清热安神之佳品,黄芩则可厚肠胃而清热邪。易干姜为生姜,合半夏以辛开,又护胃安中。上四药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调以畅气机。改人参为红参,温中健脾。改炙甘草为诃子,因诃子之用同于炙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而偏于收敛,有收阳入阴之效。改大枣为炒枣仁,意在安神之用。枣仁有很好的安神作用,其安神在于养血、清热、敛阳,其补厥阴之血,能以阴制阳,血舍魂,血既足,则魂自守,自然能寐。又以炒者入药为佳,不寐之虚实证均可使用,盖剂量是其疗效的关键,吾在临床中以60~120g为常量,甚可用至200g以上,且安全无毒。2治疗嘴唇热以养血张某某,女性,26岁,学生。面部粉刺反复发作6年,春夏季节重,伴有背部广发粉刺,时痒,曾服大量清热解毒中药而未效。细问,知其平日四肢末端欠温,天稍凉则明显;同时手脚心热,入夜尤甚。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痤疮以脓疱为主,挤压有白色米粒样分泌物排出。时常便秘。舌红,苔薄黄边齿痕,脉数。诊断:痤疮(寒热错杂)处方:清半夏30g,黄连15g,黄芩30g,丹参30g,生甘草15g,白芍15g,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1剂。服14剂后,颜面、背部痤疮已愈大半,四肢末端温凉正常。后改水丸服1月善后,诸症悉平。按:(1)“面部痤疮”为患者之主诉,盖其证属寒热不调,阴阳失和所致。四末为阴经与阳经相交调和之所,四末不温则因阳无所至,阴无所往,当属阳郁之四逆证。阳郁于内,心肾火旺,则手脚心热。此热之属性实难判定,当有虚有实,且实多虚少,悉其本质为郁热也,阳郁于内而不能向外宣发,而阴又不能内敛其性,故走诸阳之汇-面部;背部亦为阳主,故易发痤疮。又考虑痤疮之病的特点,多有火、痰、瘀之交错。盖医家见青壮年之痤疮患者,多以火毒概之,或求之以心肾火旺、君相不交所致,需不知其外仍有寒热并存之因。(2)半夏泻心汤主治寒热错杂证,具有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功。半夏,味辛,性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半夏生于夏之半,为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之时矣,故主阴阳开阖之半,关键之枢,在此用以调其阴阳,又有化痰、散结之功,且现代药理研究,半夏能抑制雄激素的分泌。生姜可护胃,又可宣表散阳于外。黄连、黄芩苦寒燥湿、清热解毒,泻火于内。辛温之半夏、生姜,和上苦寒之芩、连,一升一降,气机调和;一温一寒,阴阳协调。改原方人参为丹参,取其活血养血之功,以去其痼疾之瘀血。用生甘草加强解毒之功,和白芍以敛阳,清厥阴之热。3消—验案三:瘦型糖尿病陈某某,男,59岁。2009年11月18日初诊。患者于1999年因“口渴多饮、消瘦”入院,查血糖升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饮食自控加运动疗法,同时不规律服用“优降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求诊。刻下症见:口干多饮,消瘦,近1月体重减轻8斤,纳食可,无多食易饥,胃脘痞满,时有肌肉掣动,睡眠安,二便正常。舌脉:舌淡红,苔薄黄,脉偏数。患者1999年发病前体型偏胖,70kg左右,今日测量165cm/51kg,BMI:18.73kg/cm2。查(馒头餐,静脉血)FBG:10.29mmol·L-1,2hPG:20.05mmol·L-1;糖化血红蛋白(HbA1c):8.9%。血压:130/70mmHg。血脂正常,尿肾功正常,眼底查无异常。西医诊断:糖尿病;中医诊断:消瘅(湿热伤脾)。处方:清半夏15g,黄连30g,黄芩30g,党参30g,炙甘草15g,生姜5大片。患者服上方56剂后,查HbA1c:6.6%,体重2月增加7斤。按:(1)患者虽以“口渴、消瘦”为主诉,但发病前最初表现为肥胖,而非消瘦,究其病因,由于过食肥甘,饮食自倍,则脾胃乃伤,肥甘厚味郁久化热,消烁肌肉,从而导致继发性消瘦。多食善饥、肌肤消瘦为消瘅的临床共有特征,近似于现代临床的瘦型糖尿病。消瘅病的病因病机是脏腑柔弱,气机刚强,内热消烁。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五》注:“瘅,热也,内热消瘦,故曰消瘅。”张介宾《类经·十六卷》注:“消瘅者,三消之总称,谓内热消中而肌肤消瘦也。”《灵枢·五变》指出:“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所谓“五藏柔弱”,指五脏的精血虚衰、津液亏乏。张志聪《灵枢集注》说:“盖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皆柔弱,则津液竭而善病消瘅矣。”按发病的情况,消瘅又分(1)原发性消瘅———起病时就以消瘦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2)继发性消瘅———由脾瘅演变而来的糖尿病。医者见瘦型糖尿病患者多以气阴两虚辨证,治之以益气养阴之品,然吾认为患者虽以五脏柔弱为表现,盖调理中焦气机是关键,大气得转,脾胃得复,升降相因,元真得以通畅;同时也可以配以益气养阴之法。(2)该患者以辛开苦降为法,黄芩、黄连两味苦寒药与半夏、生姜两味辛温药的配伍是辛苦相配,寒温并用。又合人参、甘草益气养阴以补虚,虚实兼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指出了辛苦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可以合理配伍治疗疾病,辛苦合用实质上并非是辛苦两类药物简单累加。张仲景宗《内经》之说,开创了辛开苦降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以辛温之半夏、干姜与苦寒的黄连、黄芩为主组成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以及陷胸汤,是辛开苦降法的典范。辛开苦降法的明确提出,当首推叶天士。其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泄浊”,“辛以开之,苦以降之”,“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痹”,并化裁出多个治疗脾胃及湿热诸疾的“泻心汤”类方,精当地阐发了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的配伍机理,拓宽了辛开苦降法的临床使用范围。朱丹溪的左金丸、《韩氏医通》的交泰丸、王孟英的连朴饮等,均是对辛开苦降法的补充和发挥。清代温病学家吴塘认识到“非苦无能胜湿,非辛无能通利邪气”,“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辛开苦降法,已日臻完善。4热中病机,则见热,以和胃王某某,女,77岁,反复多发口腔溃疡10余年,频次几乎每月均有1~2次,无明显诱因,每次发生时伴疼痛难忍,服大量复合维生素及清热解毒、清虚热中药(如牛黄解毒片、知柏地黄丸等),效果不显(每次用药前3天有效,后逐渐失效而无法控制,溃疡多持续约10天)。此次口腔溃疡再发约1周,口腔、舌、唇粘膜可见多个点状溃疡,边周红赤;疼痛明显,溃疡创面数目不减反增,且日渐加重。伴有心烦焦虑、眠差,多食易饥,食后胃脘胀满,大便粘腻难下,2天1次。舌质红,苔黄白相间微腻,脉沉细。既往史:胃溃疡10余年(每年发作1~2次),糖尿病8年(注射用胰岛素,每天18U,血糖控制平稳)。诊断:口腔溃疡(湿热内蕴)。处方:半夏30g,黄连30g,黄芩30g,酒大黄9g(单包),炙甘草15g,太子参30g,炒枣仁30g,生姜5大片。服药2剂而疼痛已消,睡眠安好,服5剂而溃疡面已基本愈合。病人每月仍以糖尿病就诊,告知半年未复发生口腔溃疡。按:(1)患者口腔溃疡多年,以“口疮疼痛”为主诉,结合其他兼症,是典型的热证,但其大便粘腻、苔腻,应属湿热。因湿热作乱,曾服清热解毒之品,盖热虽清,湿仍存,湿蕴藉而再生热,如此循环,恶相丛生,有损于脾,脾伤而运湿之职失司,则湿热更为乖张。祛湿之法众多,而湿热之在脾胃中焦者当以燥湿为先,配合健脾之法,加强脾之运湿功能。(2)燥湿之法当选大黄黄连泻心汤,既能燥湿,又优于清热。用清夏、生姜意在辛开和胃,协调阴阳,亦免苦寒伤脾之弊。炙甘草、太子参健脾以助运,以绝后患。炒枣仁安神只用。诸药合用,共奏燥湿清热健脾、协调阴阳之功,药中病机,收效显著。此中应当注意:其一,见热而仍用辛温之半夏,因半夏祛湿化痰之力优,且和寒凉之连、芩同用,意在于和法的巧妙运用。其二,实证仍用参、草,为“塞因塞用”之法,固本源以防传变,健脾以达自救之功。其三,酒大黄单包之理,大黄酒炙,既可清热通腑泻浊,又入血分而活血清热,但临床运用时虑其通腑之力强而需审势度量,单包时告诉患者自己把握好用量,当以每天大便不超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