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1页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2页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3页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4页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8个生字的写法和读音。2.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3.理解课文的结构和思路,通过描写语言想象出草原的美景和风土人情。4.感受蒙古草原的美丽和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培养热爱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通过描写语言想象出草原的美景和风土人情,感受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这首歌让你们有没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你们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展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了什么景象呢?现在我们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看。(板书课题:草原)二、自主学习,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教师重点指导“勾勒、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的意思。)2.再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1)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首先描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美景,作者感受到了一种境界美;接着展示了主人欢迎远方客人的盛大场面;最后酒话别,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来收束全文。(板书:初到草原——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2)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印象,可与读此文之前对草原的印象进行对比并探讨。)三、精读细品,品味草原之美1.老舍初到草原时的感受很特别,指名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草原之美的?画出优美的词句,印象深刻的地方可以作上批注。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之美”。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1)课件出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①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②“茫茫”是什么意思?老舍先生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写出了草原什么样的特点呢?(广阔)(2)课件出示: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①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2.翠色是什么颜色?为什么不直接说绿色?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解释一下“渲染”和“勾勒”的意思吗?(渲染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3.想象“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在你眼前呈现的画面,轻声读出这句话。1.这种境界令人惊叹,又让人感到舒服。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境界吗?2.“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让你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选择哪一首?4.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草原的情景。其中,“绿毯”指的是草原,而“白色的大花”指的是牛羊。视频演示,再现草原之美:1.通过观看有关草原的视频资料,自由交流感受,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草原的美丽。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3.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二、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之“大”1.作者初入草原,欣赏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还感受到了草原的“大”特点。请你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的特点(大)。2.品读句子:“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1)理解“洒脱”一词。(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三、品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之美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去了解蒙古族同胞。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蒙古族人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会选择哪个词?(热情好客)3.指名读,思考: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4.交流讨论。出示句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1)老师展示图片,让学生感受“襟飘带舞”的场景。蒙古族人民身着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现出他们热情好客的特点。(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出示句子“太阳已经偏西……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比作夕阳下的碧草,深情而又令人难舍。(3)老师描述蒙古族人民热情款待客人,让客人与他们一起联欢,忘却时间的流逝。即便太阳已经偏西,但是谁也不愿意离开。这正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真实写照。(4)学生体会到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因此不舍得马上分别。在夕阳下的大草原上,大家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5)老师指出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整篇文章从迎客、款待、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的情感。草原的美景更是让人流连忘返,难以舍去。总结全文,学生深刻体会到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文章中成功运用了情景交融法,将景物与情感融为一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情感。教学板书:1.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草地一碧千里,人情美远迎客人、热情相见,盛情款待、联欢话别。2.丁香结: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草原的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同时引导学生品析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但是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上还有待加强,下一次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生中的“结”。(主要写丁香的文化意义和作者的感悟。)四、深入理解,探究文化内涵1.师生共同探究丁香的文化内涵。(1)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2)师生共同探究丁香的文化内涵,如丁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丁香在诗词中的表现等。2.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1)分组合作,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并解释其含义。(2)各小组代表汇报比喻和象征的解释。五、归纳总结,提高思维品质1.师生共同归纳总结。(1)课件出示总结提示。(2)学生按照提示进行总结,师生共同讨论并修改。2.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师生共同探究“结”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2)学生以“结”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并进行交流展示。1.指名读第4~6自然段。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情景下的丁香花?作者对丁香花的情感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3.全班交流。小结: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春天里的丁香花,第5自然段描写的是夏天里的丁香花,第6自然段描写的是秋天里的丁香花。4.重点句子分析。(课件出示)(1)春天里,丁香花是一片淡紫色的花雨。这句话用“花雨”来形容丁香花的分布情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丁香花的美丽。(2)夏天里,丁香花是一片片的白云。这句话用“白云”来形容丁香花的分布情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丁香花的美丽。(3)秋天里,丁香花是一簇簇的紫色火焰。这句话用“紫色火焰”来形容丁香花的分布情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丁香花的美丽。5.思考:作者通过哪些形象描写,表达了对丁香花的喜爱和敬重?(指名答)小结:作者通过用“花雨”、“白云”、“紫色火焰”等形象生动地描写丁香花,表达了对丁香花的喜爱和敬重。6.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三、拓展延伸,体验丁香花的美丽1.师:我们已经从课文中领略了丁香花的美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更深刻地感受丁香花的美丽呢?请看课件,了解一下丁香花的相关知识。2.师:让我们一起来到校园里,欣赏丁香花的美丽吧!请同学们在校园里寻找丁香花,欣赏丁香花的美丽,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体验。3.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四、总结感悟1.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和体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丁香花的美丽和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也许有很多像丁香花一样的美好事物,我们要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珍惜。2.学生自由交流自己对丁香花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感悟。本文主要是作者对丁香花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对雨中丁香的描写,引用古人诗句,以及对丁香结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中不顺心的事的理解和态度。在第4-6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对雨中丁香的描写,表现出了丁香花的妩媚和色彩的流动感,同时也引用了古人诗句来表达对丁香的情感寄托。在第5自然段中,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表达出人生中不顺心的事解不开的愁怨,而在第6自然段中,作者则以开阔的胸襟对待丁香结,认为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正是人生的乐趣所在。总之,本文通过对丁香花的描写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中不顺心的事的理解和态度,同时也启示我们应该以一种开阔的胸襟对待人生中的挫折和不幸。教师总结:作者的想象被丁香的脉脉香气所驰骋,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带来的欢愉。多年来,作者一直心怀着丁香,记得“芭蕉不展丁香结”和“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但是,在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中,作者得到了新的感悟——结,是永远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一样,但正是这些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和乐趣。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揭示主题:文章告诉我们,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是常有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们看作是生活的补充。因此,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需要阳春百花,也需要细雨中的丁香结,让我们的情感历经百转千回。《丁香结》是一篇散文,作者从丁香的色彩、形状、气味和姿态等方面描写了它,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可爱芬芳的品格。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一层面的含义。但是,“结,是永远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一样,但正是这些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和乐趣。”这句话很难理解。因此,我从课后“阅读链接”入手,先让学生理解古人在丁香结上寄托的情感,然后通过默读、指名读和齐读等方式与学生一起研读,让他们明白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写三个生字,能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景色,领略诗人情感和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略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进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宿建德江》(板书:宿建德江。齐读课题)。这首诗是孟浩然为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由阅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节。(学生自由阅读古诗,注意节奏和速度)2.指名读,纠正发音。3.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强调流畅朗读,读出诗句的节奏)。三、理解诗意,提出问题1.教师:我们平时学习古诗词时,一般都采用哪些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如多读、边看插图边想象、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与别人交流等)。1.首先,让我们一起诵读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2.诗中描绘了一个夏日里忽晴忽雨的场景,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作诗,突然天空阴沉,翻墨云层压顶,大雨倾盆,跳珠乱舞。但是,转瞬间,天又放晴了,阳光明媚,湖水波光粼粼,景色宜人。3.通过诵读,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也能够感受到他在快乐之余,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不安。三、深入剖析,理解诗歌技巧1.请同学们注意,在这首古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仗、排比、夸张等。)2.让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3.诗中的“翻墨云层压岸,跳珠乱舞摧城”,形象地描绘了大雨倾盆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同时,也将自然界的力量拟人化,使其具有了人的情感和行为特征,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4.另外,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比喻手法将快速变化的天气形容为“一夜春风”,形象地表现了天气的突变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将自然界的美景比喻为梨花盛开,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和意境。四、仿写练习,体验诗歌之美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历,仿照苏轼的写法,写一首关于夏日雨后的诗歌。2.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借鉴苏轼的表现手法,比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造出新的意境和情感。五、课堂总结,展示成果1.让同学们依次朗读自己写的诗歌,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创作体会。2.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诗歌进行展示,鼓励同学们多多创作,体验诗歌之美。1.教师指名读诗题并强调读准朗读节奏。诗题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教师问学生如何理解诗题,解释这首诗是在望湖楼酒醉之后所作,其中的“醉”有似醉非醉之意。3.学生自由交流,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三、咬文嚼字,感悟诗境美1.思考这首诗描写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讨论这场雨的特点是什么,以及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例如,“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2.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中使用了比喻,包括“黑云翻墨”、“白雨跳珠”、“水如天”,并解释比喻的好处,如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3.教师指出这首诗还使用了对仗,如“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四、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出示诗句,让学生注意朗读节奏。2.齐读古诗,注意朗读节奏。3.同桌互读,练习背诵。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介绍词人辛弃疾,并提醒学生之前学过他的《清平乐·村居》。2.指名要求学生背诵《清平乐·村居》。3.引导学生欣赏黄沙岭的风光,课题为《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要求学生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正音齐读。3.自由读。三、再读课文,理解词意1.要求学生默读词句,并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标上记号。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3.集体交流,指名说出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4.重点指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学生思考是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它会说些什么,又是谁“听取蛙声一片”,并讨论如何解释这句话。四、感悟词情1.让学生思考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鸣蝉、稻花香、蛙声等方面看出来是夏季。【教学板书】花之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花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这首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花的精神。(板书课题:花之歌。齐读课题)1.作者简介: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一首。2.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将课文读通顺。二、合作探究1.组内交流,讨论课文中花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考和向往。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共同探究花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三、重点讲解1.花的形象:花在诗中被赋予了生命和智慧,它们渴望生长、向往光明、不惧风雨、不顾影自怜、不孤芳自赏。这些特点体现了花的乐观向上的精神。2.作者的思考和向往:诗人通过花的形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间,努力追求美好的生活。四、朗读训练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情感。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2.按照停顿和重音的提示,指名读,尝试背诵,师生评议。五、总结拓展1.配乐师生合作串读课文,感受花的精神和作者的情感。2.学习其他诗歌,感受其中的哲理和情感。3.画出自己心中的花,配以自己的诗句。【教学反思】在教学《花之歌》时,我注重让学生通过课文中花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到花的精神和作者的情感。通过合作探究和重点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总结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的感性内容需要学生认真体会和思考。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自由朗读、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教学目标】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习作,或自己拟一个有趣的题目。2.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写出自己变形后的见闻感受。3.抓住变形后的动植物或物体的特征,写出生动的传奇故事。【教学重难点】1.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写出变形后的见闻感受。2.抓住变形后的特征,写出生动的传奇故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你有机会变成另一种东西,会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想象的王国,写下自己的传奇故事吧!二、交流反馈1.学生选择一个话题。2.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总结出训练重点。三、习作指导1.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变形后的经历和感受。2.同桌交流,叙述清楚要表达的内容及想法、感悟。3.简要谈谈习作设想或习作结构,得到评议和借鉴。四、自主成文学生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回指导。五、习作欣赏1.朗读自己的作文,评议优点。2.发表看法,寻找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六、习作修改1.集体修改一段习作内容。2.根据建议完成修改,誊抄到习作本上。【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目标清晰,教学过程中注重交流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习作。同时,需要注意文章格式的正确性。本次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将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排比句的特点和分号的用法。同时,学生将积累并背诵《过故人庄》,体会诗歌意境,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阅读文章的方法,并且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