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人类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
一语言人类学与历史文化研究语言人类学是语言人类学与语言学的一个边缘学科。关于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归属,目前还没有定论。在中国,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语言人类学等同于人类语言学,且属于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少数研究者认为,作为语言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有人类学与语言学的两种研究取向,它们分别归属人类学与语言学。在这里,笔者无意来探讨这门交叉学科的具体归属,但比较赞同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语言人类学的学科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西方的民族语言等同于民族精神的理念。18世纪末,德国学者海德尔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他的语言。这就是说,民族语言与民族精神之间存在着同一关系。语言学家冯堡特发展了海德尔的思想,进而认为语言是全部灵魂的总和,语言是按照精神的规律发展的。冯堡特的思想足以说明语言的文化特征。一方面,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现象。另一方面,语言还是文化的贮聚库。语言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总会在语言中有所沉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较多地保留了许多原始民族语言的特征。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可以来建构人类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结构可以来观察人们的思维方式,通过语言现象可以来解释人类的文化。而建构人类文化历史、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解释人类的文化都是人类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民族语言为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语言人类学自产生以来,就企图通过不同族群的语言研究或者借助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语言人类学有自己独到的研究领域。与传统的语言学相比较,语言人类学更注意把语言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来考察它的起源、结构以及演变过程,考察它与社会环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要素的关系。为了回答语言对于人类学特别是人类的史前史能否有所阐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从语言与种族、民族统一体、语言古生物学、语言的类型和社会集团的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索绪尔通过语言重建的方法为人类学开展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文化关系研究的开始。追溯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史,不能不提到印第安人的语言以及语言人类学的奠基人博阿斯。在美洲,具有不同文化特点且数量众多的印第安诸部落都有着各自的语言,而这些语言没有书面文献或早期记录。好些早期的人类学家认为印第安人没有自己的历史,就在于各种印第安语没有文字。欧洲等地的传教士要把有关宗教著作翻译成土著语言以便更好地在印第安部落中推广宗教教育,就要研究印第安人的文化以及历史,而这一切都必须从他们的语言入手。美国早期的人类学家鲍威尔在1891年出版了墨西哥以北的印第安诸语言的第一部全面分类的著作。1911年,美国人类学历史特殊论派的代表人物博阿斯组织编写了《美洲印第安诸语言手册》,并亲自为《手册》撰写了序言。博阿斯认为,每一种语言不应依据一些预定的标准(如希腊-拉丁语法)来描写,而只应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来描写,因为这些模式是从土著语言本身归纳出来的。20世纪以来,语言人类学得到了发展。萨丕尔在人类学和语言学两个方面都得到了博阿斯的启迪。他说,“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196萨丕尔把语言学当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把民族语言当作了解民族文化的钥匙。沃尔夫发展了萨丕尔的观点,形成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假说认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语言使用者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个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就不一样。语言人类学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结合的产物。在国外,语言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希腊罗马古典时期语文学。但语言人类学却是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准确地说,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初期,其间经历了两个学科相互接触直到结合的过程;同时也使得这一阶段的部分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兼有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二“危”字的界定濒危语言是近10年来语言学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濒危语言的本义是“在发展中面临危险的语言”,是语言面临消亡的一种临界状态。近些年来,由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人们在对濒危植物、濒危动物进行抢救和保护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而文化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方面,所以人们被激发起对濒危的文化现象特别是濒危语言的重视。如在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年定为“濒危语言年”,1995年在日本东京召开了濒危语言研究国际学术会议,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召开了濒危语言政策国际会议。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民族语文》杂志社共同召开了“中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近来,不断有学者发表和出版有关濒危语言研究的论文和著作。这表明濒危语言在中国越来越引起关注。对濒危语言进行界定的标准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来语言学者以及人类学研究者们讨论的话题。虽然濒危语言是语言快要走向消亡的一种临界状态。但是,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濒危语言呢关于濒危语言的标准,许多学者提出了一些观点。在国外,联合国“国际哲学人文研究组织”主席渥姆对语言的濒危程度进行了5个方面的层次分类。即:潜在的濒危语言、濒危的语言、严重濒危的语言、弥留的语言以及灭亡的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克劳斯将世界上所有的语言按使用者的多少也进行了5个层次的划分。即:有活力的语言、有活力但使用者群体很小的语言、濒危的语言、几近消亡的语言以及消亡的语言。很显然,渥姆和克劳斯对语言的划分范围是不一样的。渥姆着眼于濒危语言,而克劳斯则着眼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即使渥姆对濒危语言5个层次的划分虽然在表述上不易让人费解,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即衡量一种语言属于哪一个层次,则很难进行。在中国国内,对濒危语言的界定标准尚处在探索之中。如研究者提出,根据一种语言使用人口的多少作为界定语言是否濒危的标准;同时还有研究者提出,把使用母语的年龄特征作为标准。但是,我们认为,界定一种语言是否濒危,其标准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近来有学者提出,在设定濒危语言指标时应该遵循四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所谓系统性原则,就是在设定指标时,既要考虑每个单项指标的独特性,更要考虑各项指标之间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可操作性原则就是对濒危语言衡量所设定的指标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原则是指由于人们对濒危语言进行认识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所以,在衡量濒危语言指标的设计上,需要提出一个开放的指标体系,以便为今后的创新研究留下一定的空间。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就是既要考虑语言现象静态的一面,又要注意语言动态发展的一面。这四个原则对于在语言濒危指标的设定上以及对濒危语言的研究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三“弱势语言”是否应被使用?如前文所述,语言人类学主要研究领域是无文字民族的语言,濒危语言一般来说大都是无文字且使用人口正在减少的语言,所以理应成为语言人类学关注的对象。濒危语言的具体研究除了要运用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外,语言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濒危语言的研究极具启示作用。由于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所以我们认为语言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与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具有同一性。按照人类学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随着民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语言人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言相对论是在文化相对论的前提下得到完美阐释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虽然世界上的语言有比较完善的和比较不完善的,但是,即使是最野蛮部落的语言也不应该受到谴责和轻视,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原有的创造语言能力的体现。今天来理解“比较完善的和比较不完善的”语言,我们认为它主要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方面是对语言的基本类型而言,“语言不断地是逐渐地改变,也是一贯地改变着的;它不自觉地从一种类型变向另一种类型,在世界相隔很远的地区可以看到类似的趋势。”100很显然,这种关于语言变化的观点受到了古典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就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而言,语言是社会的语言,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所表达社会的精细程度也就不一样,不同的语言所蕴涵的信息量也就不一样。一般情况下,相对于主流文化来说,“强势语言”所蕴涵的信息量大,反之,“弱势语言”所蕴涵的信息量就小。濒危语言属于“弱势语言”,由于濒危语言使用人数较少,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少,在多民族国家的语言生活中影响不大,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一种濒危语言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曾经繁荣过,也曾经为民族的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同时,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精髓总会在语言中沉积下来。从这个角度看,濒危语言应放在与“强势语言”同一个层面上来对待和研究,这是语言人类学中的语言相对论的具体表现。况且由于濒危语言是快要消亡的语言,我们更应该及时地抢救和研究。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的界定中就包括语言,但这个语言是“不属于主要文化的那些文化”内容之一,及非主流文化中的语言。所以濒危语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一部分,应该受到保护与抢救。不管是对濒危语言进行抢救式的记录、整理与研究还是有意地去传承,都是为了保存人类语言的多元结构以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既是语言人类学的出发点,也是语言人类学的终极目标。人类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文化与生命形式一样,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一种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系统的整体去研究。对濒危语言的研究来说,应该把它放在使用该语言的族群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研究,这是因为语言是与特定的族群紧密联系的。只有把濒危语言这个子系统融入民族文化母系统中去考察,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先例,田野工作对于濒危语言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方面的指导意义。由于濒危语言大多无文字、无典籍,所以,要研究濒危语言就必须深入田野开展调查,搜集记录尽可能多的语言材料,使濒危语言在消亡之前得到抢救并保存下来,以便以后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对濒危语言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我们知道,结构主义人类学本身就是从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得到启迪而形成的一个人类学流派,那么结构主义人类学对濒危语言的研究同样也有重要意义。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个系统和结构,要了解濒危语言就必须描述濒危语言的系统,分析其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把这些系统与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探索语言系统与民族文化的相互关系,同时达到对“无意识深层结构”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人类学进入后现代理论的行列,发展到追寻“意义”的解释以及“意义”的象征问题。对于濒危语言,同样可以把它当作某种媒介物的符号,探索其象征性。四乡土语是“神”的媒介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中国南方民族中许多使用人口少、信息含量小的语言已经处于或者正在接近濒危状态。土家语就是一例。作为濒危语言的土家语在土家族民间职业巫师梯玛的仪式结构中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梯玛与民众比较关注仪式语言符号的声音属性,这种符号的象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虽然祖师、家先、土王等已经故去,但他们仍生活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与现实的人们仍在同一个空间,土家语是早先以前人们的交流用语,所以要得到祖先菩萨的恩赐,就要与他们交流,而交流的用语必须一致,土家语就成了人神交流的媒介,至于仪式土家语的意义,巫师与民众并不在乎。另一个方面是,法事活动中使用部分土家语在民众中更表现出梯玛看重土家族的传统,遵从前传后教,这对于梯玛仪式本身来说,可增加一些神圣的分量;对于社区而言,可以使得“老传统”在某些层面上得以传承,为维护社区的稳定发挥一些效用。土家语是土家族特定人群使用的民族象征性符号。要进行土家语的研究,必须把土家语置于土家族文化背景下进行探究。因为作为土家族文化系统土家族语言文化,必有其效用,而土家族语言文化与土家族文化系统中其他文化一起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使用土家语的土家人利用自己的母语对自然界植物有一套命名系统,这套命名系统反映了土家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分类,同时也反映出土家人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是早期人类学家的重要研究领域。所以要进行土家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濒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产海水养殖合同范例
- 学校道路维修合同范例
- 机器定购合同范例
- 波音飞机购买合同范例
- 麻辣海鲜采购合同范例
- 增容收费合同范例
-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园艺植物病毒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景观设计专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刚玉制品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椒盐豆沙馅料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专项训练题试卷(3)含答案
- 湖南工业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软件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2024年律师协会工作计划样本(三篇)
- 护理各类风险评估及防范
-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课件
- 2024年-2025年电梯检验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艾滋病知识讲座
-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L21G404)
- (高清版)TDT 1013-2013 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
- 驾照体检表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