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史事_第1页
《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史事_第2页
《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史事_第3页
《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史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唐西域记》中的佛教史事

今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大师玄奘诞生140周年。作为一名高僧,他受到佛教界大、小乘两派的共同推崇;作为一名探险家,他的足迹一直被后人所追寻;作为一名史地学家,他的名著《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7世纪以前中亚、南亚次大陆和西域的重要史料。他一生艰苦卓越的奋斗,不仅巨大地贡献于佛教文献,同时也极大的惠及于诸多的国家与众多的人民。笔者在纪念这位大师诞辰1400年之际,细读《大唐西域记》,一种神交古人、追思逝者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对比部分中外学者探索西域、中亚和南亚次大陆的历史及地理著作,千载悠悠《大唐西域记》以其丰富翔实的内容,准确明晰的叙事,生动优美的文词和字里行间闪烁着的智慧吸引着读者。本文就玄奘西行中的精神状态、路线选择以及见闻记述,作一简要的介绍与评析。一、从玄武、文泰看玄武的人生性格玄奘13岁即入佛门专志佛法,到27岁时以尽习中国佛法。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到天竺(今印度)去取经。因为当时西域被西突厥控制,朝廷对西去东来的人盘查极为严格,玄奘没有办得通关文碟,所以行路投身极为不便。但玄奘并非《西游记》中那个痴愚木讷、懦弱怕事的唐僧,而是一位学识渊博、处事机敏、意志坚韧的知通达变之士,一路上他不仅能处变不惊,“化敌为友”,而且还能宏扬佛法,充当大唐的友善使者。玄奘西出阳关,躲过盘查,单身匹马穿越莫贺延沙漠(今哈顺沙漠)到达伊吾(今哈密)。此时的伊吾已经流行佛教,玄奘博采众家之长,与当地众僧讲经论法,他的精妙宏论,深得伊吾僧侣敬信。于是,玄奘入西域的消息不胫而走。高昌(今吐鲁番)王麴文泰笃信佛教,闻讯后,立即派专使去伊吾邀请,玄奘到达高昌受到麴文泰的隆重欢迎。高昌信奉的大乘佛教,正是玄奘所学之长,他开坛论法,声音圆润,释义博大精深,高昌僧侣虽也伴古佛,颂经文,但却从未听到玄奘这般真言妙语,人人如饮甘露,为玄奘的博学所折服。麴文泰见状,极想将玄奘长期留在高昌传法,但玄奘决意西行。从结果看,玄奘与麴文泰没有闹僵,而且还争取到麴文泰的全力支持,不仅赠予黄金、银两、绸锻、马匹、20多名随从,还亲派殿中侍御史欢信持国书一直护送玄奘到碎叶(今托可马克境)西突厥统叶护的大帐。其间路经屈支国(今库车)时也受到了国王及群臣的欢迎和很高的礼遇,还在此停留60余日,待雪融路开,离开屈支时,屈支王又送骆驼与随从。玄奘西行到碎叶城时,被突厥统叶护侍若上宾。“法师去帐三十余步,可汗出帐拜迎,……命陈酒设乐。可汗共诸臣使人饮,别索葡萄浆奉法师。”玄奘在西突厥受到如此尊贵的礼遇,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其一,西突厥地区流行的小乘佛教,据《续高僧传·道判传》记载:玄奘之前,有位叫道判的中原和尚西去取经路过西突厥时,可汗曾送他们4只羊充食,但他们固守大乘教不饮酒不食肉的戒律,将羊放生而惹恼了可汗,遭到了侮辱和谴逐。鉴于此,玄奘不拘泥于古法,也无狭隘的门户之见,而从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着眼,不苛求饮酒食肉,不忌杀生、不忌房事、不严戒律的小乘教,而是抱着云在天上,佛在心中,入乡随俗的态度,尊重小乘教派的僧侣,与他们求大同存小异,故而受到众僧及统叶护汗的敬重,临走时还特意派一名通晓汉语和中亚语言的人护送。其二,自玄奘之后,西突厥不仅更伏礼于佛教,同时也不再排斥大乘教的僧侣了。玄奘在西行中,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妥善的处理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间的关系,争取到了的官方支持与保护,从而为取经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从《大唐西域记》生动形象的文笔来看,玄奘始终保持了乐观积极的心态,他眼中的西域不全是浩翰的沙漠和荒芜人烟的戈壁,也有丰美的草原、壮丽的冰峰雪岭。从他对西域各地社会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也可以看出玄奘西行是以一个智者、学者、探索者的精神状态来进行的。二、玄武东归附归玄奘西去选择的是丝绸之路的中道:从长安出发,途经河西走廊,西出阳关,只身穿越哈顺沙漠到伊吾(今哈密地区)。公元628年初到达了高昌,在此停留一月余(有书记载是半年,本文从季羡林说),在20多名高昌人马的护送下经阿耆尼国(今焉耆),再西南行900多里到达屈支(今库车县),停留60余日,待雪融路开,之后再西行600余里到跋禄迦国(今阿克苏),从库车至阿克苏的地形和节气来看,玄奘可能被雪阻于拜城一带,那么过拜城就应该在3月中旬。从跋禄迦国又西行200余里至大石城(今乌什)转向西北,越凌山(拨达岭)至赤谷城再向大清池(今伊塞克湖)之后又西行500里到碎叶城,经迦毕试国、屏聿(今千泉)西行到呾逻斯(今江布尔,距碎叶城600余里),从呾逻斯南行10余里玄奘经过了一座有300户汉族居民的小城,又西南行200多里到白水城,然后西南行500余里进入塔什干地区再西南行200里到铁门。之后折向东南行,渡过阿姆河后到活国(昆都士),从此顺利进入天竺。玄奘在印度学习了16年,公元643年启程回国。玄奘东归未选择老路。途经西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于当年底到达了活国。他从活国东北行,登葱岭、翻明铁盖达坂,途径十余国到达了揭盘陀国(今塔什干县境),从此东下葱岭,行800里冰雪险路,出葱岭,至乌铩国(今莎车境,从季羡林说),再行500余里到达佉沙国(今喀什市)。玄奘走此道非常明智,此道又称莎车北道,沿线地势相对平坦,来往商贾也多,玄奘携带大量经卷、佛像,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路途的安全。而后东南行500里,渡徙多河(叶尔羌河),越大沙岭至斫句迦国(今叶城县),再东行800余里,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三四月间至瞿萨旦那国(今和田境),玄奘抵和田即上表唐太宗报告行程。太宗获悉,欣喜无比,即令“可速来,与朕相见”,并请于阗等西域诸国护送玄奘东归,还命敦煌官员西渡流沙迎接,鄯善官员至且末迎接。玄奘在和田讲经论法,考察佛教流传。之后西行400里至覩货罗故国(古吐火罗),再东行600余里到达折摩驮故国(今且末境),又东北行千余里到达纳缚波故国(楼兰境)。玄奘由此进阳关,沿河西走廊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回到长安,受到盛大欢迎。关于玄奘东归路线的选择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三:其一,此时丝绸之路中道正值唐与西突厥交兵之机,极不安全。从公元629年唐灭东突厥之后就开始了和西突厥争夺西域的战事,640年平定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5年唐还在收复焉耆、库车等地,玄奘回国两年后(647年)唐即在西域建立了龟兹、疏勒、于阗、焉耆4镇,所以从安全着眼南道更为妥当。其二,丝绸之路的南道正是佛教东传的路线,玄奘取此道还可顺路考察佛教东传的故事。其三,玄奘是一个不畏艰险的探索者,不走老路择新途,追求新事物是其秉性使然。三、印度音乐文化《大唐西域记》记载130余国(城邦),凡举幅员、都城、地理、气候、物产、风俗、文艺、语言、文字、手工业、技艺、货币、国王、宗教等均有细致记述。对此,中外学者有极高的评价。我国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教授说:“玄奘是一个运用语言的大师,描绘历史与地理的能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稀世奇书。”英国史学家史密斯也说:“印度历史对玄奘欠下的债是决不会估价过高的”。印度史学家阿里说:“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历史是完全不可能的。”由此可见玄奘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是多么的重要。仅就记述新疆境内的几个地区的资料来看也是异常珍贵的。如对焉耆描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四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葡萄、梨、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迦蓝十余所,僧徒两千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仅仅160多字,一国的地域、房屋、河流、物产、气候、风俗、文字、法纪、货币、宗教、国王品格等全部跃然于纸上。再如对库车的记述:“屈支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六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十七、八里。宜糜麦、有粳稻,出葡萄、石榴,多梨、枣、桃、杏。土产黄金、铜、铁、铝、锡。气序和,风俗质。文字取则印度,微有改变。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服饰锦褐,断发巾帽。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屈支种也,智谋寡昧,迫于强臣。其俗生子以木押头,欲其匾也。迦蓝百余处,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文中对矿产、音乐,以木押头的风俗及宫廷倾轧,王权旁落的确切记载,是实可贵。又如对喀什的记载:“佉沙国周长千余里,多沙碛,少壤土,稼穑殷盛,花果繁茂。出细毛褐,工织细毡,氍毹。气候和畅,风雨顺序。人性犷暴,俗多诡诈,礼仪轻薄,学艺肤浅。其俗生子押头荒扁,容貌丑陋,文身绿睛。而其文字取则印度,虽有删讹,颇有体势。语言辞调,异于诸国,淳信佛法,勤营福利。迦蓝数百所,僧徒万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可以看出玄奘对喀什的观察何等的仔细:土质的沙化,毛织皮革制品的作工,当地居民的修养不高等尽在其中。玄奘对和田的描述尤具特色:“瞿萨旦那国,周四千余里,沙碛太半,多众果。壤土隘狭宜谷稼,多众果。出氍毹细毡,工纺绩细,又产白玉,玉。气序和畅。飘风飞埃。俗知礼仪,人性温恭,好学典艺,博达技能。众庶富乐,编户安业。国乐音,人好歌舞。少服毛褐毡裘,多衣细白。仪形有体,风则有纪,文字宽章,聿遵印度,微改体势,粗有沿革。语异诸国,崇尚佛法,迦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并多习大乘法教。”他对和田的土壤沙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