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帝内经四经》中天、天的辨析
自1973年末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的发掘以来,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对帛书《老子》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六经》、1《称》、《道原》四篇中关于“道生法”命题的讨论,已经有很多著作、论文问世。然而大家在讨论这一命题的过程中,对其圣人观讨论很不充分。《经法》开篇不但说“道生法”,紧接着就说“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经法·道法》)并且四篇中不厌其烦的讲“圣人”如何,“执道者”如何,“君王”如何,可见四篇中的圣人观对理解“道生法”至关重要,不能不讨论。本文拟就《黄帝四经》的圣人观进行梳理辨别,2望方家批评指正。一、“执道者”之“道”要了解《黄帝四经》所言的圣人观,就必须对相关概念进行梳理,《黄帝四经》中多言“执道者”、“圣人”、“圣王”、“君主”等等。所以就必须对这些概念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系和区别。在这几组相关概念的探讨中才能更加明确《黄帝四经》的圣人观。《黄帝四经》对于“执道者”的表述如下: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绳,而明曲直者殹(也)。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殹(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经法·道法》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殹(也),无执殹(也),无处也,无为殹(也),无私殹(也)。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为刑(形)名声号矣。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匿正矣。———《经法·道法》故唯执(道)者能上明于天之反,而中达君臣之半,富密察于万物之所终始,而弗为主。故能至素至精,悎(浩)弥无刑(形),然后可以为天下正。———《经法·道法》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必审观事之所始起,审其刑(形)名。刑(形)名已定,逆顺有立(位),死生有分,存亡兴坏有处。然后参之于天地之恒道,乃定祸福死生存亡兴坏之所在。是故万举不失理,论天下而无遗策。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胃(谓)有道。———《经法·论约》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见正道循理,能与曲直,能与冬(终)始。故能循名廄(究)理。———《经法·名理》故唯执道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经法·名理》由以上表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第一、“执道者”虚静公正,是得道之人。即所谓“故唯执道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陈鼓应先生认为空缺处应为“正道”。1可见,虚静公正是得道之基本前提,所以说“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殹(也),无执殹(也),无处也,无为殹(也),无私殹(也)”(《经法·道法》)。既然强调“无执”,为什么还要说“执道者”?《老子》云:“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2王弼注曰:“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必失矣。”楼宇烈释曰:“执、拘、塞,此处与通相反为不通之意。”3《老子》处处强调“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黄帝四经》对此有所继承,故而讲“无执,无处,无为,无私”;讲虚静公正。而“执道者”却提示着“道”确实与《老子》之“道”有很大的区别,否则“执道者”本身就是一个自身矛盾的术语。第二、《黄帝四经》在《经法·道法》开篇就提出“道生法”,紧接着又说“故执道者生法”,在这个结构模式中“执道者”是不可忽略的。正如大多数学者所说,这里的“道”实质上是指“天道”,也即是规律意义上的“道”。张增田先生说:“‘执道者’所执掌的‘道’并不是无形之太虚,而是体现为‘反’的天之道、‘分’的君臣关系和由始至终的万物变化,它们都具有规律、法则的意义,可以作为‘生法’的依据。”4既然这里“道”是规律、法则意义上的天之道,那么“道”就是可以把握的,因而“执道者”在此意义上也不再是一个自身矛盾的术语。陈鼓应先生说:“法在四经中是有时指法则,有时指法度,此处的法即指法度”,又说“社会的总规律依据宇宙的总规律而构建”。5这是明显的“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但“天道”毕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法”确实是由人为创制的,从“天道”到“法”必须有中间环节,要不然“法”的合理性无法得到保证。那么就必须找到自然无为之“天道”与人为创制之“法”的统一性,“执道者”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法”不是以个人主观意志而创制的,而是因循“天道”。陈鼓应先生认为这是本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关志国先生则认为“老子对圣人概念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圣人作为执道者,具有体悟道的卓越智慧。黄老学也认为只有圣人能体悟道的微妙旨意,因而有能力为万事万物确定秩序”。6实质上两者略有差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导向的是绝对的无为,而《黄帝四经》“执道生法”是在因循基础上的积极创制,导向的是相对的无为。而这一变化是“执道者”介入才得以建构起来的。“执道者”生“法”不但是依据“天道”,更重要的是“法”同样对“执道者”有规范作用,即所谓“故执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废(也)。(故)能自引以绳,然后见知天下而不惑矣”(《经法·道法》),这和《黄帝四经》所一贯追求的人类社会的有序状态是一致的。第三、“执道者”循名究理。《经法·道法》说“虚无有,秋毫成之,必有刑(形)名,刑(形)名已立,则黑白之分已。”陈鼓应先生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将“虚无有”解释为“道”的代名词,另一种则是把“虚无有”看成是“形容主体的认识状态”。7本文认同后者,即“人们的主体认识一旦达到了‘虚无有’的境界,就会发现任何细微事物的出现,都必然要伴随着形和名,”8因而才有“故执道者如何如何”一段。如果“刑名(形名)”可以确立,那是非黑白“则无所逃迹匿正矣”。名实相符,才能够进一步查其“理”,陈鼓应先生认为“循名究理”乃循名、督实、察理三概念之总和,9是十分有道理的。“天道”之规律义开出了《黄帝四经》指向现实政治的两个方面:一者循名究理;二者抱道执法。“循名究理”是为着分别是非黑白,判断祸福,进而在是非有分的基础上“以法断之”。这两者最后之目的在于明白顺逆、死生、存亡兴坏的道理,而达到“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胃(谓)有道”(《经法·论约》)的治国效果。从以上分析来看,执道者在效法“天道”以明人事的过程中是处于关键的地位,“执道者”以相对之无为化育天下,正可谓“得道之本,握少以知多;得事之要,操正以正奇”。(《道原》)《黄帝四经》关于“圣人”的表述如下:天地立(位),圣人故载。———《经法·国次》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经法·国次》故圣人之伐殹(也),兼人之国,隋(堕)其城郭,棼(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经法·国次》天道已既,地物乃备。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圣人不巧,时反是守。优未爱民,与天同道。圣人正以侍(待)之,静以须人。不达天刑,不糯不传。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十六经·观》参□□□□□□□□□□之,天地刑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宜),(兵)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十六经·兵容》圣(人)举事也,阖(合)于天地,顺于民,羊(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胃(谓)义也。———《十六经·前道》圣人不为始,不刻(专)己,不豫谋,不为得,不辟福,因天之则。———《称》□□不执偃兵,不执用兵,兵者不得已而行。知天之所始,察地之理,圣人糜论天地之纪,广乎蜀(独)见,□□蜀(独)在。———《称》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道原》对以上表述,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圣人”因天之则。《黄帝四经》对“圣人”的论述总是与“天极”、“天功”、“天当”、“天时”相关联,“圣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因循“天道”的,在治国用兵时处处都要符合“天道”的要求。面对战国时期纷乱的社会局面,各国之间的掠夺战争时有发生,“兼人之国”的事情多不胜举,因而“故唯圣人能尽天极,能用天当”(《经法·国次》),强调“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经法·国次》)。这是对老子“功成弗居”(《第二章》),“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的继承。所不同的是《黄帝四经》还讲“圣人举事也,阖(合)于天地,顺于民,羊(祥)于鬼神,使民同利,万夫赖之,所胃(谓)义也”(《十六经·前道》),“圣人”行事已不仅仅遵循“天道”,还要合于民心,尤其是《黄帝四经》多出鬼神这个维度,这些都是对“圣人”行为所预设的规范。第二、“圣人”因时秉宜。“时”或“天时”在《黄帝四经》中是尤为突出的一个概念,“天道已既,地物乃备。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十六经·观》)这一句中“散流”一词,陈鼓应先生解释为“指阴阳二气的聚散流动。”1后面说“圣人不巧,时反是守”,依陈鼓应先生的解释,“‘反’是指‘极而反’、‘盛而衰’的天道运行规律”,2这种“极而反”、“盛而衰”实质上是阴阳消长的。以此看来,《黄帝四经》的“天道观”是融合了阴阳思想的。因而《黄帝四经》所谓的“天时”观念是体现为阴阳消长的四时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就要“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十六经·兵容》)因循或者持守是继承《老子》无为思想而来,而“断”是积极主动的采取合理的措施。也就是说“无为”是“有为”的基础,这种“有为”并非任意妄为。“天道”之阴阳消长决定着万物长养、刑杀,即所谓“春夏为德,秋冬为刑”。(《十六经·观》)因此,“断”即为对“天道”运行之“度”的准确把握,所以在这里“无为”与“有为”是在“天道”规律下贯通的。陈鼓应先生说“守与断的有机整合,便构成黄老思想的主体,使它标异于其他学派”。3在这里“圣人”不仅仅是垂范天下的榜样式的人物,也是积极参与治国用兵的得道之人。综上分析,所谓“执道者”与“圣人”基本上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执道者”虚静公正、因道生法、循名究理与“圣人”因天之则都是遵循“天道”无为的精神;“执道者”因道生法、循名究理也透显着积极主动地对“天道”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这与“圣人”因时秉宜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四经对“执道者”的论述偏重在“执道之要”上,即认识和把握“道”,以确立为政治国的原则;而对“圣人”的论述是在具体的治国用兵上,即是体现在实践和操作时处处遵循“天道”的内在要求。两者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就是在“无为”基础上的“有为”,这是四经“圣人观”的一大特色。二、“部分”指的是“有道之人”与“君”《黄帝四经》对“圣王”的表述,即《道原》“圣王用此天下服”。而对君主的表述则很多,如“帝”、“君”、“主”、“人主”、“王”、“霸王”、“霸主”等等,似乎未有明确之次序。只是在《称》中有明确表达,即为“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霸者臣,名臣也,其实(宾也。危者)臣,名臣也,其实庸也。亡者臣,名臣也,其实虏也。”但也不能据此认为《黄帝四经》都是认同此种次序的。故而对如上诸种称呼均以“君主”对待。因为对“圣人”的描述和对“君主”的描述并非十分严格,如说“圣人正以侍(待)之,静以须人。不达天刑,不襦不传。当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十六经·观》),又说“故执道者……故能立天子,置三公,而天下化之,之胃(谓)有道”(《经法·论约》);描述“君主”说“是故为人主者,时适三乐,毋乱民功,毋逆天时”(《十六经·观》),又说“唯余一人德乃肥(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十六经·立命》)。因而造成“圣人”概念与“君主”有含混之处。关志国先生认为:“在现实政治活动中,只有君主才是执道者,才能执道生法。”1知水先生也说:“所谓道生法,并非指法从道合理的推导出来,而是由有道之人(即君主)制定。”2这里已经是混淆了“圣人”与“君主”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对此《黄帝四经》有明确的论述,《经法·六分》说“知王术者……圣人其留,天下其与”,又说“不知王术者……至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进而在《经法·四度》还说“守怨之本,养乱之基,虽有圣人,不能为谋”。如果说把“圣人”与“君主”划等号,则上述说法岂不是很矛盾?这段表述说明,“圣人”并非一定居于王位,居于王位者也不一定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经法·六分》有言曰:“如此而又不能重士师有道,则国人之国也”,说明《黄帝四经》主张以有道之人(圣人)为师,这一点从“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称》)也得到了印证。然而,《黄帝四经》对“圣人”和“君主”的描述确有相似之处,如“夫言霸王,其(无私也),唯王者,能兼复(覆)载天下,物曲成焉”(《经法·六分》)和“天地立,圣人故载”(同上)之类。《黄帝四经》中多言“唯圣人怎么样”或者“唯执道者怎么样”,“圣人”行事处处表现为与“天道”精神相契合。而对“君主”的描述则不同,“君主”治国有合于“天道”与不合于“天道”的区别,因而有治国的“顺”与“逆”。基于战国时期各国积极进行的兼并战争,时常有违反“天道”的事情发生,如四经所描述的“兼人之国,修其城郭,处其廊庙,听其钟鼓,利其资财,妻其子女”(《经法·国次》)。《黄帝四经》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历史现实角度来看,“君主”并非时时处处都能象“圣人”一样因循“天道”,与天地精神相契合,而往往逆天而行,造成“国危破亡”。《黄帝四经》正是本着拯救时弊的目的,力图通过“抱道执度”而达到“天下可一”的秩序状态。本着这样的目标,四经才强调“君主”行事应该与“圣人”一样符合“天道”要求,因而四经在论述“君主”时有多处与“圣人”精神相合,否则国危破亡,更不要说“天下可一”了。也就是说《黄帝四经》所预设的理想状态是“君主”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在治国理政中秉承“天道”精神,与“圣人”精神契合。而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激烈的历史现实中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君主”又有几人?若能行“天道”就是“圣王”,不能行“天道”则要反受其殃。这一点《称》中有明确的表述:“天制寒暑,地制高下,人制取予。取予当,立为(圣)王;取予不当,流之死亡。”据以上论述,所谓“圣王”就是不但要当其位,还要行“圣人”之事,因而“圣王”非一般的“君主”可以担当。《道原》一段可以体现这一点,即“故唯圣人能察无刑(形),能听无(声)。知虚之实,后能大虚。乃通天地之精,通同而无间,周袭而不盈。服此道者,是胃(谓)能精。明者固能察极,知人之所不能知,人服人之所不能得。是胃(谓)察稽知极。圣王用此,天下服”。三、《汉武帝四经》的宗教特色据以上分析,在《黄帝四经》中“圣人”、“圣王”、“君主”是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君主”行事有合不合于“天道”的分别,合于“天道”则可立为“圣王”,在这种理想状态下三者才有其共通性。《黄帝四经》的圣人观体现为“圣人”处处与“天道”精神相契合,能使“天下可一”者才称之为“圣王”,而“天下可一”是“君主”应该行“圣人”之事,处处与“天道”精神合一。有一点需要注意,既然《黄帝四经》追求“天下可一”的人类社会秩序,那么“圣王”便是《黄帝四经》对“君主”的最高要求,如此才能建立“贵贱有恒位”的上下等级制度,天下的统一才得以实现。正因为如此,《黄帝四经》所论之“圣人”才有积极有为的一面,这与老子道家所论不同。《老子》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二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第三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圣人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玉溪师范学院《外国文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师范学院《色彩设计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 省实验七年级2024-2025(上)语文期中模拟测试
- 2024年特种油墨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超声波通讯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米面类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19湘美版 高中美术 选择性必修5 工艺《第三单元 陶瓷工艺》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
- 2024届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存瑞中学高三下第六次月考数学试题试卷
- 餐厅供消合同
- 2024-2030年全球及中国睡眠无创呼吸机行业需求形势及应用前景预测报告
-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管理制度
- 2024年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培训课件
- 22G101三维彩色立体图集
- 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
- 国家开放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形考任务1-9参考答案
- MOOC 法理学-西南政法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高清版)DZT 0399-2022 矿山资源储量管理规范
-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原因及对策
- 二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7 21《狐假虎威》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试题
-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卷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