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译者与文本意义的重建《黄帝内经》英译的阐释学思考_第1页
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译者与文本意义的重建《黄帝内经》英译的阐释学思考_第2页
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译者与文本意义的重建《黄帝内经》英译的阐释学思考_第3页
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译者与文本意义的重建《黄帝内经》英译的阐释学思考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译者与文本意义的重建《黄帝内经》英译的阐释学思考

一、古希腊文义的差异加达默尔说,“翻译总是一个过程,翻译人首先将其解释给语言表达的过程。”他认为翻译是文本的解释,翻译在解释过程中重建了文本的意义。由此看来,《内经》在以英文面貌呈现世人之后,其文本意义已不再是其精确的本义,而是译者重新构建的具有历史格局的存在。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典籍的《内经》成书于西汉中晚期,是将众多医家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中晚期于不同时段对医学知识的表述和总结的文本集结而成的,其文本间有许多相互矛盾之处,其中的文义解释在后世争议颇多。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这样的难题可以通过译者在思考时回到文本所产生的历史环境,并进入作者当时的处境,以作者的视角解释文本而得以解决,这种心理构图式的移情方法试图再现文本在过去的意义,却使阐释者的存在在文本中消失,也使得文本在当代的意义荡然无存。因此,在伽达默尔眼中,文本的意义似乎超越它的作者,这种超越不是偶发的或短暂的,而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续更加深刻和具有现实意义。伽达默尔突破了施莱尔马赫“心理阐释学”的视界局限,继承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以“此在”为核心的阐释学本体论,将阐释者与作者及文本的关系做了重新的解构,发展出一种历史性的全新的哲学阐释学方法。二、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生成译者在文本阐释过程中总处于一种境地,这种境地作为其立足点决定了他的视界范围,包容了从这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将这种视界范围称作“视域”。作为被理解对象的文本,《内经》亦有自己的历史视域,具体而言,是《内经》编撰者所处的战国至西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环境。《内经》阐释的过程即是这两种视域相遇并逐渐融合的过程。毋庸置疑的是,文本的历史视域同阐释者视域之间由于时间距离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恰恰是由于这种差异才凸显了视域融合的必要性。在理解的过程中,阐释者带着已有的特定视域将自身置入文本的历史视域,“这样一种自身置入,既不是一个个性移入另一个个性中,也不是使另一个人受制于我们自己的标准,而总是意味着向一个更高的普遍性的提升,这种普遍性不仅克服了我们自己的个别性,而且也克服了那个他人的个别性”,两种视域间的差异致使译者视域向文本视域充分开放,彼此交融,差异与误解在两种视域融合的过程中渐趋消弭,文本的意义也得以在新的融合的视域中重新构建。当然,由于译者特定视域的不同,文本意义重建的结果也千差万别,亦即文本阐释的表达方式迥然不同。《内经素问》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开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此句在不同译者那里得到了不同的诠释和表达。《内经》译者文树德将此句译为:“YinandYang,theyaretheWayofHeavenandEarth,thefundamentalprinciplesgoverningthemyriadbeing,fatherandmothertoallchangesandtransformations,thebasisandbeginningofgeneratingandkilling,thepalaceofspiritbrilliance.86”《内经》译者MaoshingNi译为:“Thelawofyinandyangisthenaturalorderoftheuniverse,thefoundationofallthings,motherofallchanges,therootoflifeanddeath.17”文树德的译文富于历史的深度和张力,将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性展现其中,使其文本成为传统与现代的意义结合体:文树德将“道”译为“theWay”,既有英文“行为方式”之意,又符合古汉语“道”源于“道路”之解;“万物”译为“myriadbeing”,体现了万物生灵的存在主义特性,是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在对话中达成的共识;“changeandtransformations”、“basisandbeginning”及“generatingandkilling”与原文“变化”、“本始”及“生杀”的并列式组词结构相对应,彰显了文树德深厚的汉学功底和英文素养在文本视域中的影响;“神明之府”译为“thepalaceofspiritbrilliance”,将“府”的隐喻义以“palace”一词恰到好处地体现在译文中。相比之下,MaoshingNi的译文则较为平实通俗,他将“道”译为“naturalorder”,“天地”译为“universe”,“万物”译为“allthings”,这些译文都契合了西方读者已有的意象思维模式;“父母”中只取“母”译为“mother”,“生杀”取“生死”之意译为“lifeanddeath”,“神明之府”则略去未译,这也较为符合母语为英语人士的世界观和审美意识,这样的译文风格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就是“译者让读者安居不动,把作者领向读者”的归化译法,这种视域融合方式源于MaoshingNi对《内经》文本的前理解,他在其译本的“翻译注”(ANoteontheTranslation)中写道:“该译本意不在成为学术性译著,而是以一名中医师的观点推出一本适合中医学生及对中医感兴趣的人士阅读的译著”xv。因而MaoshingNi以这样的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后,又将融合而成的新视域带入其当下的视域,让源语中的医古文在当代的语域环境中重新得到诠释。从译本对比的角度来看,两个译本不能简单用孰优孰劣来判定,而是各有千秋:文树德译文所重建的文本意义更具学术性和专业性,MaoshingNi所重建的文本意义则更具普及性和实践指导性。两位译者各自不同的视域分别与文本视域融合,产生了他们预先期待的不同的文本意义,也完成了他们对于文本意义的重建。三、养生育人,养生皆归与文本视域的差异说明,译者视域在理解时具有其真实存在的历史性,因而译者在阐释中的历史思维必须考虑到自己的历史性,译者所理解的“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是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387。伽达默尔把这样一种历史称为“效果历史”,它所规定和要求的历史思维就是“效果历史意识”。《内经》译者的前理解限定了他们的视域范围,即规定了译者的阐释学处境,效果历史意识就是对这种处境的意识,然而要阐释这种阐释学处境却绝非易事,这种对于效果历史的反思之所以难于登天就在于译者自身也是处于这种处境中的历史存在,因而无法客观看待这种处境,但这种意识本身已向译者表明阐释的起点存在于译者的前理解,具体而言,就是译者的“前见”或“偏见”,它有利于文本真相的揭示,为“前见”与文本融合从而重建文本意义创造可能,而这种对于自身处境的意识又最终决定了《内经》译者的文本意义重建方式。文树德与MaoshingNi在《内经素问》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中有关春季养生一段的译文就体现了他们各自在效果历史意识的影响下不同的意义重建方式。该段原文是: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文树德译为:Thethreemonthsofspring,theydenoteeffusionandspreading.Inheavenandeartheverythingcomestolife.Themyriadbeingsprosper.Gotorestlateatnightandriseearly.Movethroughthecourtyardwithlongstrides.Dishevelthehairandrelaxthephysicalappearance,therebycausethemindtocometolife.Generateanddonotkill.Giveanddonottake.Rewardanddonotpunish.Thisiscorrespondencewiththeqiofspring,anditistheWaytonourishlife.Opposingitharmstheliver.Insummer,thiscauseschangestoclod,andthereislittletosupportgrowth.150MaoshingNi译为:Thethreemonthsofthespringseasonbringabouttherevitalizationofallthingsinnature.Itisthetimeofbirth.Thisiswhenheavenandeartharereborn.Duringthisseasonitisadvisabletoretireearly.Ariseearlyalsoandgowalkinginordertoabsorbthefresh,invigoratingenergy.Sincethisistheseasoninwhichtheuniversalenergybeginsanewandrejuvenates,oneshouldattempttocorrespondtoitdirectlybybeingopenandunsuppressed,bothphysicallyandemotionally.Onthephysicallevelitisgoodtoexercisemorefrequentlyandwearloose-fittingclothing.Thisistimetodostretchingexercisestoloosenupthetendonsandmuscles.Emotionally,itisgoodtodevelopequanimity.Thisisbecausespringistheseasonoftheliver,andindulgenceinanger,frustration,depression,sadness,oranyexcessemotioncaninjuretheliver.Furthermore,violatingthenaturalorderofspringwillcausecolddisease,illnessinflictedbyatmosphericcold,duringsummer.5可以看出,文树德在译文上与原文尽力保持平行结构的一致性,译文虽以直译为主,但选词精练达意,且富于赏读性,在西方读者眼中,译文甚或呈现出具有东方文体的异域风格,如文树德将“此谓发陈”译为“theydenoteeffusionandspreading”,是充分考虑了医古文单字成意的特点而在译文中保留这一特征的翻译处理方式,而这种翻译处理方式正是源于文树德在英译《内经》时的效果历史意识,即意识到其译本应呈现出东西方语言文化和医学思想的差异并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而他尽力在译本中保持源语的文本特色,这也是他对译本历史效果的预期,这种预期进一步与他所有的“前见”在其效果历史意识的努力下与《内经》文本视域共同形成一个新的运动着的视域,即“视域融合”后的不断更新的视域,从而将其自身的有效性和可理解的真理显现于译文之中。MaoshingNi的译文与原文在结构上并不统一,行文风格也以易于表达和阅读为前提,因而以意译为主,甚至有多处删节未译,如“被发缓形”。从MaoshingNi译本所针对的读者群体来看,其效果历史意识所意识到的是将中医基本医理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译介于西方读者,此时其作为中医师的养生医疗经验就能够顺理成章地成为其“前见”与《内经》文本视域融合,如译文“Onthephysicallevelitisgoodtoexercisemorefrequentlyandwearloose-fittingclothing.Thisistimetodostretchingexercisestoloosenupthetendonsandmuscles.Emotionally,itisgoodtodevelopequanimity.”(在身体方面,应常锻炼、穿宽松的衣服,并做些伸展运动以使筋腱肌肉放松;在心理方面,应使自己保持平静,笔者回译)就是视域融合后新的文本意义。同时,这样的意识也使其采用了以译文做注释的阐释方法,如“Thisisb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