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_第1页
明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_第2页
明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_第3页
明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代北京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明代北京的街道、胡同和广场在中国城市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其他城市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研究明代北京的城市及建筑,必须首先研究其街道、胡同与四合院,这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因为今天的北京,就是明代北京的继承与发展。一、北京的南北两大前后明代北京街道的主要特点是整齐方正,如同棋盘。在这个棋盘的中央,有一条南北走向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它南起外城的正门——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紫禁城内的“金銮宝殿”和中宫正殿都压在这条中轴线上。皇帝乘皇轿出宫时,顺御道出午门、端门、承天门(今天安门),顺千步廊再出大明门、正阳门,廷伸远射出国门之外,这条长达16华里的中轴线,气魂雄伟,更加突出了皇宫的尊严和皇权的至上。城内所有大街的安排,都是以中轴线这条笔直大道作为参照而设计的,亦即所有街道,都与中轴线上的大道取垂直或平行的方向,城内大街都是南北向或东西向的。中轴线中部因建立了皇帝宫城中的内、外六座大殿,因此中轴线上的大道并不畅通南北,而且紫禁城占据内城中央,没有直通东、西城的横街。昔日的承天门前,虽然有东、西长安街,是一条横向街道,但当时是一片禁区,老百姓是不能通行的;况且,它也被东、西三座门和东、西长安门所隔断。东西城的老百姓探亲访友,必须南绕东、西巷来巷(今东、西交民巷),或往北绕行地安门外,方能进行东西城的交往。解放后,毛主席和党中央为便利北京交通,将东、西三座门和东、西长安门拆除,使、东西长安大街连接起来,极大地方便了北京的东西交通。为便利城市生活及活动,在中轴线左右两侧,亦即在东城和西城各设一条与之平行的,贯穿南北的主干线。东城的一条,北起集贤街(今雍和宫大街),向南穿过崇文门,达外城的抽分厂大街(今蒜市口大街)。西城的一条,北起新开道街(今新街口北大街),向南穿过宣武门,达外城菜市口大街。这两条大通街,不仅是当时南北走向的两条最长的大街,而且是明代北京城最长的两条大街。解放后,这两条大街更向南郊、北郊延伸了,成为今日北京南北主要干线。明代北京东城还有两条南北向大街,纵贯内城的南北城墙之间。一条起自北小街(今东直门北小街),南抵闹市口、沟沿(今北京站南)。另一条北起安定门,向南到大佛寺西大街南端,向东折到钱堂胡同(今钱粮胡同)西口南,再向南伸到南墙根。此外,内城九门内,在正阳门内、大明门前建正方形、规整的棋盘街,其余八门内均有一条宽敞而平直的大街,依各城门的名称命名,它们是:东直门大街、朝阳门大街、安定门大街、德胜门大街、西直门大街、阜成门大街、宣武门里街、崇文门里街。明代北京内城的这些大街,纵横交错,又与其间的胡同交错,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十”字和“井”字街道格局。在外城,也有几条笔直的大街,如宣武门大街(今宣外大街)、崇文门大街(今崇外大街)、广宁门大街(今广安门内大街)等。但外城的一些大街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河流走向和地形高低等)并不是笔直的,而且带有弯曲形状,如广渠门内的卧佛寺街等。二、明代北京胡路规范和概况中国古代县级以下的行政机构为乡、亭、里。如秦汉时乡有三老,亭有亭长,里有里正。“里”即为最基层的居民聚落区名称,至今我国城乡的许多街道仍以“里”命名。唐、宋之后,出现了坊、巷、街等名称,北京从唐代至元代前,就使用这些名称。从元代以来,在北京出现了“胡同”名称,明代北京的小巷,普遍称“胡同”,据文献记载,明代内城有胡同九百多条,外城有三百多条1,明代北京胡同满街,这构成明代北京城的一大特点。因为我国其他地方一般将宽大的街称“道”、“路”、“街”,窄小的街称“里”、“巷”上海则称“弄”,唯独北京普遍称胡同。关于“胡同”一词的来源,从明代到现在,不少史学家和音韵学家都有记载和考证,但至今对它的起源时间、来源根据和含意认识不一。不过,它最早起源元代的论据较为充分。著名的北京史专家曹尔泗同志作过《“胡同”小考》,说“它最早见于元曲,如关汉卿的〈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的词句。还有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按砖塔元胡同一带是元代妓女,行首聚居的地区,……砖塔儿胡同至今犹存,……由此可见,胡同之名始于元代,至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2明北京城的胡同命名,具有它的特点,多以街署、官方机构、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市场、商品、器物、居民、人名、地名等,决定相同的名称,其中许多延用至今。以衙署、官方机构命名的胡同,如提学按院胡同、大兴县胡同、宛平县胡同、府学胡同、北城兵马司、西城兵马司、贡院胡同等。以寺庙决定胡同的名称有:正觉寺胡同、观音寺胡同、真如寺胡同、云居寺胡同等。以水井命名的胡同有:沙井胡同、高井胡同、井儿胡同(今福绥境)等。以贵族、官僚住地命名的胡同有:李阁老胡同(明代宰相李东阳宅所在地)、泰宁侯胡同、石大人胡同、吴良大人胡同、王驸马胡同、武定侯胡同、马定大人胡同、三保老爷胡同(三保太监郑和宅所在地,今名三不老胡同)、武安侯胡同、永康侯胡同、马将军胡同等。以市场、商品产销地命名的胡同为:羊肉胡同、驴肉胡同、驴市胡同(今礼士胡同)、菜厂胡同等有八、九十个之多。以手工业工人名字命名的胡同有:砂锅刘胡同(今大沙锅胡同)、丁儿张胡同(今丁章胡同)、汪纸礻马胡同(今汪芝麻胡同)、何纸礻马胡同(今黑芝麻胡同)、隋磨房胡同(今水磨胡同)、裱褙胡同(今东、西表背胡同)、针匠胡同(今针线胡同)、姚铸锅胡同(今共治国胡同)、何薄酒胡同(今荷包酒胡同)、杨毡胡同(今樱桃斜街)、骗马张胡同(今拴马桩胡同)等。以一般居民姓名命名的胡同有:贾三胡同、任四胡同、李四家胡同、李浩家胡同、孟端胡同、安成家胡同(今安成胡同)、石老娘胡同、陈信家胡同(今大乘巷)、刘汉胡同(今刘海胡同)、吴老儿胡同(今五老胡同)、范子平胡同、粉子胡同(粉子指妓女)、宋姑娘胡同(今东、西颂年胡同)、王寡妇胡同(今板船胡同)、哑吧胡同(今大、小雅宝胡同)、瞎子胡同、黄兽医胡同、刘和尚胡同、杨和尚胡同、刘师婆胡同、罗道士胡同等。以手工业工人、艺人、商贩、居民命名的胡同,数量远远超过以贵族、官僚、豪门命名的胡同,反映出人民群众在明代京城城市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还有以特殊标志命名的胡同,如堂子胡同、石虎胡同、孝顺胡同、柏树胡同(今百顺胡同)、铁狮子胡同等。此外,还有以本地特点或形状命名的胡同,如喇叭胡同、扁担胡同、耳朵眼胡同、椅子圈胡同、罗圈胡同等。明代北京胡同名字,经过清朝和民国,大多数沿用至今,可见胡同命名的科学性和魅力。胡同的名字大多数、或者说普遍为二个字或三个字的,但也有一个字的(如“盆”胡同),四个字(如“旗房烧酒”胡同)和五个字的(如“马丁崔姥姥”胡同),但为数极少。北京胡同有一个主要特点,即内城的胡同基本上是东西向的,而且平直规则(仅积水潭周围的一些胡同,因湖岸曲折、倾斜,而形成斜胡同)。外城东部的胡同,多为东南向,且不规则,这是由于外城受永定河古河道的不断改道,外城居民区在明代末经统一规划,由居民、商人按自然地理环境建筑发展起来的缘故。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当然有宽有窄,不尽相同。一般胡同之间的距离为五十步(合77米),这是按第一条胡同的中心至第二条胡同的中心计算的。较宽的距离为七十步(合100多米),如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二条(头条是后来开辟的)的距离就为七十步。凡是各城门大道的两侧与第一条胡同的间距基本都是七十米。这是因为主要繁华街道两旁大多是商店铺面或衙署、豪门、贵族、官僚、府第占用,所以比一般胡同的间距宽一些。另外,胡同本身的宽度亦不同,最窄的为六步(合9米多),支干线为十二步(合18米多),主干线为二十四步(合37米多)。三、多合式住宅体系在明代北京的胡同里,四合院式的住宅鳞次栉比,这是北京城市中民居的一个特点。四合院是中国封建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家庭生活上反映的产物。它自成体系,防卫性也很强,因而它在中国建筑史上应用最广泛。北京从辽代起,就成为北中国的政治中心,从十二世纪起,四合院式的住宅在北京得到发展。明代北京的四合院是由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起来,再用卡子墙连接起来,成为封闭式院落。四合院的大门,一般设在其东南角的“巽”位上。四合院的规模、样式以及装饰,是按照封建社会“礼制”的严格等级差别建筑的,大体可分为亲王、公侯、品官、百姓四个等级。四合院也根据主人的地位尊卑不同,分为单四合院,前后两重四合院和多重四合院。明代的亲王府规模最大,俨然是一座小王宫,样式仿紫禁城,当然规模和占地面积要比紫禁城小得多,它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三重殿堂,迎接宾客。后部分为三重宫室,系休息、睡觉之所。这些殿堂和宫殿院落,都建在府第的中轴线上。在中轴线两侧还建东跨院和西跨院,内设假山,置小花园。花园一般建在住宅的后面或侧面,中间有墙门和住宅相通。公侯一级宅第规定前厅、中堂、后堂各七间。大门三间。大门上有金漆兽面锡环。一、二品官,厅、堂七间,大门为绿油兽面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也是七间,只是大门为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厅、堂各三间,大门一间,大门系黑色,仅有铁环。一般平民住宅,房屋可建十所至三十所,但是每一所四合院正房不得超过三间,也就是说,即便是大地主、大豪绅,正房也不得超过九品官的规格。可以在正房两旁建耳房,也可以在正房之后建罩房。但所有这些从屋的建筑规格不得超过正房。而且从公侯以下,屋顶不得建歇山式、重檐庑殿式,不得彩绘廊庑等,也不得绘画藻井、朱门红窗。可见封建等级的森严,深入到各个方面。此外,就是一家一户的居民四合院,家庭成员居住在什么地方,明代也有严格规定。规定家长居住在四合院的正房,即北房,以显其位尊。两侧的厢房归儿子、儿媳妇或孙子辈居住。紧临大门的倒座南房,往往作为客厅或书房用,处处体现封建宗法制。四合院的基本形式,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