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古代玉的制作工艺_第1页
试析中国古代玉的制作工艺_第2页
试析中国古代玉的制作工艺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中国古代玉的制作工艺

战国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亮点。出土所见这一时期的玉器具有奇丽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笔者拟就收集资料以及实物观摩的心得,在玉器制作工艺方面作一些探讨。一、工艺特点出土所见战国时期的玉器所表现出来的工艺特点可以大致归纳如下:(一)管钻、器、玉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不仅不同的器类采取不同的工艺,而且常于同一器物上综合采用多种工艺。当时所采用的雕琢技法有:单线雕刻、双线勾勒、浅浮雕、剔地平面雕、圆雕、镂空以及与金银器镶嵌等。这些技法的综合运用,增强了玉器的艺术表现力。如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出土于河南省辉县固围村M1祭坑内的大玉璜(原报告认为是璜,笔者认为它不应如此看待。但视为珩似亦不妥,因其构图明显显示弧面向下两端向上来使用。其确切名称及功能待考。),由7块质地上等的美玉琢成,弧曲线条十分优美。中央3块玉以浅浮雕手法勾琢虺龙纹,还带有早期风格。中心的那块玉在上下两侧各雕一回首螭形和带圆孔的钮。两侧则以洗练的阴线刻纹琢出龙首各一,龙口回卷,口边以二束扭丝纹装饰,龙眼琢为杏仁形,战国时期的风格毕露无遗。龙嘴中又各含一鎏金正面龙首,该龙首各自咬噬镂空椭圆环。7块玉都以高起的边缘为廓,纹饰密处天衣无缝,疏处明朗自然,抛光处理极好,至今仍有玻璃光泽。再与鎏金铜饰结合,显得流光溢彩、雍容华贵。本时期玉器工艺的高超不仅表现于此。器物各部位的加工也非常到位。例如璧、环之类器物都呈正圆形,显然系使用管钻的结果。有的外径超过30厘米,仍然圆度完满,表明大口径管钻的使用已十分纯熟。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M1XK:472是一件利用加工玉璧产生的边料制成的龙形佩。据笔者观察,在其弧曲的边缘5毫米的厚度之内有细密的管钻痕迹20多道。而且这类平面玉器的平整度也十分严格,没有薄厚不匀的现象。笔者曾在观摩中将这类器物置于平整光洁的玻璃板上,无论哪个平面与玻璃板接触,都未有丝毫抖晃。这一点不仅说明开料时使用工具的锋锐,也表明抛光工艺的进一步成熟。另外,在各类玉器的表面所使用的撞地工艺也很引人注目。由于使用了适宜的工具,玉器纹饰的地子加工得平整均匀。尤其是在晚期,地子上每一点与边廓的高差相等。勾掖手段的进步也使得先前不易制好的锐角、转折等处变得格外严谨。龙牙等部位的锋利效果正是由此才得以保证的。打孔技术也令人叹为观止。山西省潞城县潞河M7所出的鎏玉M7:42,长达165毫米,其纵向贯通的小孔的最大直径仅有6毫米,足见钻孔工艺的发展高度。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铁质工具在治玉工艺中的广泛应用。因为要想钻成这样精细的孔,在现代化的高频超声波和激光打孔技术应用之前,除了铁工具,包括青铜在内的任何其他材质的工具都是无法做到的。镂空工艺的广泛应用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不少器类都采用镂空技法。有的还以之为主要的雕琢和造型手段。战国之前也有镂空技法,但并未占到突出位置。如商代玉器多是在边缘施用,两周时则采用逗点式镂空予以点缀。到了战国时代,镂空工艺空前发展。仅仅从技术角度而言,在玉璧的边缘以外雕饰造型纹样的出廓璧的流行就是这种工艺勃兴的产物。当然,镂空的技法并非单纯为了制作纹饰,而是代表了孕育新型器类产生的一个因素。镂空的应用也使器物的构图更为活泼,影响到了玉器风格的转变。金银器工艺与玉器工艺的完美结合是战国时期玉器工艺发展中的一个鲜明的特色。金银器工艺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原一带)的发展相对于其他文明古国而言是比较晚的事。迄今为止,尚未在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中发现金银遗物。一直到商代为止,金银器的发现仍然主要是在北方,而且多见于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遗址、墓葬中。金银器的发展与玉器的发展在这样广泛的时空范围内一直存在错位,加上二者工艺的差异以及应用领域不同等因素,长期未见到金银器与玉器工艺的结合的制品。战国时期金银的生产空前繁荣,开采砂金也颇有规模。文献中对此有所反映,比如《韩非子·内储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这种记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的黄金生产状况。由于黄金、白银的物理、化学性能相当稳定,而且多以单质的形态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在相当早的时期就已经为人所发现和利用。所以我们不必拘泥于文献所反映的个别地点,而应该认识到其中所反映出的状况正是在非常广阔地域内的实际情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再加上玉石和贵金属工艺的适应和人们对于玉的观念的变化,使得金银与玉结合的器物得到了发展。辉县固围村M5:9包金嵌玉银带钩和河南省洛阳市中州中路M3750所出鎏金嵌玉铜带钩即是这种工艺结合的产物。金银的雍容华贵与美玉的洁白无暇一经结合,堪称相得益彰。可以想见,这种“极品”类型的器物在当时一定是极少数上层人物才可能拥有的。考古所见,也都是在高等级墓葬中偶然一见。传出于洛阳市金村大型贵族墓葬的文物之中就有这类金镶玉带钩。(二)扭丝纹的鉴定出土所见战国时期玉器的纹饰种类较多,举其要者,有虺龙纹、云谷相杂纹、涡纹、谷纹、扭丝纹、双身兽面纹、阴刻线纹等。虺龙纹是春秋以来盛行的一种纹饰。它可以看作某种动物的侧面形象(尤其是头部)的简化形式。春秋早中期主要采用单线阴刻和宽线勾勒的方式加工这种纹饰,中晚期开始采用浅浮雕的手法制作。因而纹饰起伏不平,立体感很强。战国时期这种纹饰已日渐式微,一般见于早中期的器物表面。云谷相杂纹可以视为浮雕虺龙纹简化、分解后的产物,战国时亦多见。谷纹则是战国后期才盛行的一种玉器纹饰。它的外形就象发芽的谷粒,看上去比较简单,实则不然,其修治成形颇为复杂。首先需要在玉件表面打上纵横交错的格子,再于每个格子内部用小管钻出谷纹成形的圆形区域。这一区域之外的部分则设法去除,才能形成一列列的圆形凸起。多数情况下还要用单细线阴刻这些凸起的表面使之宛若谷粒所发之芽。战国晚期的墓葬中所出此类纹饰尤其规整。双身兽面纹主要见于齐鲁地区大型玉璧的表面。此外,中山王墓M1所出不少长方形玉片也有这种纹饰。它是采取正面龙首与龙身两侧面同时展示的方式予以表现的,后者与前者的表现手法还有差异。齐鲁地区所出玉璧上的双身兽面纹横向伸展,中山王墓M1所出玉片上的双身兽面纹则是纵向伸展。目前这种纹饰仅见于后期,而且是偏晚阶段。扭丝纹的运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使用作为主体纹饰施于环上形成扭丝环,另一种则装饰于器物的某些部位,如龙的头部,两种纹饰的交界处等与其他纹饰结合而使纹饰的整体效果丰富活泼。二、关于中国古代提物工具工具使用的几点建议,可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玉器的制作也是这样。古玉工艺研究的一个难点就是缺少治玉工具的实物资料。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具就曾引讼不已。战国玉器的治玉工具目前虽未见到实物,仍可对其进行一些分析。治玉的核心设备是各种大小不同的铊具。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铁器大规模进入生产领域的时期。玉器的生产在当时已经成为列国的重要手工业部门。所以,铁质工具应用于治玉这一重要的手工业门类,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周礼·考工记》即有《玉人》专篇。《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类似的记载还见于其他文献之中。现今所见战国玉器即以出土者而论,遍布列国,数以万计。如果没有合适的琢玉工具,很难想象会在并不太长的时期制出数量如此之大的玉器。另外,有一些工艺技术形成的特点,不使用铁质工具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这一点上文已经有所阐述。铁质工具一经应用于治玉,可以说取得了相当完美的效果。历代琢玉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使各种工艺流程所使用的工具定型化,一直延续至今。至于考古中至今仍未发现治玉工具的确切原因,笔者认为大致如次:1.治玉工具一般都比较小,而且在治玉过程中不断地被消耗,因而不容易被保留。铁质器物易于被锈蚀,保存的可能性也就更小了。2.玉器的生产与使用是两个不同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