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9课《怀疑与学问》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怀疑与学问作者:顾颉刚选自《宝树园文存》体裁:议论文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因而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导入新课作者名片

顾颉刚(1893—1980),字铭坚,江苏苏州人,历史学家。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凶险视察轻信虚妄盲从折扣流俗墨守停滞不攻自破(wàng)(máng)(zhé)(sú)(mò)(zhì)读读写写课本102页顾颉刚程颐譬如大儒腐草为萤辨伪去妄(jié)(yí)(pì)(rú)(yíng)补充读读写写多音字zhézhēshé折扣折腾折本折读读写写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化为萤火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词语解释课本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补充词语解释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为什么?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3.本文的本论部分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为什么?不是。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整体感知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也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整体感知3.本文的本论部分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第六段首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整体感知3.本文的本论本分由两部分构成,它们是通过哪一句话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二者之间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此句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全文结构自然分为两大部分,前一个分句是第一部分的分论点,后一个分句是第二部分的分论点。整体感知课堂活动:完成“思考探究二”的表格。

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分两层。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整体感知4.什么是怀疑精神?它对做学问有什么作用?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不轻信、盲从和迷信,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整体感知5.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哪些名言?又列举了哪些具体事例?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论据?(1)引用的名言: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属于道理论据。合作探究(2)列举的事例: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b、c两个例子论证“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d.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属于事实论据。合作探究18怀疑与学问第二课时文本研读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既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将它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论点。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引证法)引证法(又称“引用论证”)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道理论证与引证法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文本研读2.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文本研读3.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两个例子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文本研读3.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第三层(“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文本研读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文本研读5.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从语言角度赏析“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文本研读6.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第4自然段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具体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文本研读6.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文本研读6.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正反对比论证: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文本研读6.第二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正反对比论证:

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文本研读18怀疑与学问第三课时1.第6段可以分为几层?第一层①:提出本段(分)论点。第二层②③④⑤:用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述,再从正面阐述。第三层⑥⑦⑧⑨⑩⑪:举例论证论点。第四层⑫⑬:从正反两方面归纳作结,照应论点。文本研读2.第①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3、4、5段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文本研读3.第②③④⑤句是怎样证明论点的?

②③④⑤句是用道理来证明论点的。②③句从反面说理,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或:②③④⑤句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道理论证。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文本研读4.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直接证明了什么?间接证明了什么?

举例论证。直接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间接证明了本段(分)论点。文本研读5.第⑨⑩两句是举例论证,还是引用论证?

举例论证。用的是笛卡儿因怀疑和明辨而建立哲学的事实,证明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引用的话是事例的一部分。文本研读6.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文本研读7.“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不能。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要善于经常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立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文本研读8.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它们的顺序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相符合,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过程。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文本研读在阐述怀疑精神时,作者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文本研读9.最后一句中的“学术”与“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其中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