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_第1页
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_第2页
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_第3页
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研究进展

根据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我们位于世界疫情边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免危机。”。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的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突发传染病频频“拜访”。幸运的是,依赖于日益健全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我们尚不至于方寸大乱。然而,目前是否已经是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最好局面?人类想要做的更好,又该何去何从?中医为根本、带动健康、环境污染下的特殊治疗手段的应用2013年的春天,“非典十年”的报道令人沉重。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以下简称非典),由SARS相关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10年前,肆虐中华大地;10年后,当年糖皮质激素的大剂量救急应用导致的后遗症,却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方渤等在2006年对110名非典后遗症患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人因为股骨头坏死而接受治疗,超过60%的人因肺纤维化接受相关治疗,因后遗症而丧失工作能力或生活自理能力的人超过1/3;中重度抑郁症患者达到39%;因为非典后遗症而导致夫妻离异的家庭超过非典后遗症患者家庭的1/10。惊心怵目的数据促使笔者对此进行思考。笔者查阅到,抗击非典斗争中,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其中,至2003年4月1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非典患者36例,无1例死亡,医护人员也无1人受到感染,绝大多数患者痊愈出院,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患者平均退热时间2.97d,并且胸片炎症阴影较快吸收(平均6.20d),全部治愈或明显好转,没有1例病情恶化,平均住院天数8.86d(不计自动出院者)。广东省中医院112例住院患者临床治愈105例,总有效率93.75%;死亡7例,病死率为6.25%;入院后平均退热时间为(6.72±3.95)d,热退后无反复;平均住院天数(19.04±8.78)d。温病学派形成于清代中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温病,其中就包括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温病——温疫。对应西医学疾病术语的角度来讲,温病学包括了西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基于非典的症状和整个发病,多数中医专家将其归属于温病中的温疫类疾病。由邓铁涛等中医界专家领衔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东省中医院,运用中医温病学理论辨证论治,认为该病属于温病学春温湿热疫病的范畴,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易耗气夹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对疾病进行分期治疗:早期宣透清化;中期清化湿热、宣畅气机;极期治疗在祛邪的同时重视扶正;恢复期则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事实证明,疗效瞩目。广东省中医院专家在治疗中发现,中医药可阻断非典病程进一步发展;缩短发热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后遗症、并发症及西药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詹姆斯博士对广州中医药大学抗击非典的临床效果非常惊讶,他认为,如果这种经验能上升到常规治疗层面,那它对世界其他地方在防治非典方面将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西医学治疗传染病,主要通过抗生素、化学治疗制剂、血清免疫制剂等杀灭病原微生物,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单纯杀灭病原体的同时,往往损伤了正常机体,产生不良反应。如非典治疗中,激素的运用为日后一系列后遗症的出现埋下“伏笔”。中医学治疗传染病,不单纯是针对病原体而治,它始终针对患病的“人”,强调整体、辨证及个体化治疗,通过调整机体的机能状态而充分发挥抑菌、抗病毒、解热镇痛、免疫调节的作用,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单就后遗症一项而言,经过西医学常规抗炎、激素治疗,10年后陷入艰难境地、时时忍受噬心般痛苦的非典患者,和给予中医治疗、10年前就康复出院、未留任何后遗症的非典患者,其命运实在是天壤之别。本着寻求最佳医学疗效的循证医学原则和医者仁心仁术的人文精神,医务界有责任、有义务对此进行思考。中医联合治疗药2009年3月墨西哥爆发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并迅速蔓延全球。甲流的临床表现符合疫毒致病的两大特征(即传染性强,临床表现相似),不同于普通的感冒,属于中医“时行感冒”“杂感”“温疫”“风温”等病范畴,时行疫毒感染是其根本原因。故甲流仍属于温病学范畴,其辨证治疗亦可遵循温病学的相关理论。中成药连花清瘟胶囊作为甲流诊疗方案的药物,北京佑安医院等研究发现,它在缓解流感症状,特别是退热和缓解咳嗽、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症状方面均优于磷酸奥司他韦胶囊(达菲),且治疗费用仅为达菲的八分之一。连花清瘟胶囊的组方体现了温病学卫气同治、先证扭转截断的治疗法则。以银翘散清解卫分,以麻杏石甘汤清泄气分,卫气同治,表里双解。以麻杏石甘汤和大黄能清泄肺热、通腑泻下,可以提前、及时清解肺火,通下腑气;起到先证用药,截断病势的效果。中药方剂辨证治疗甲流的效果得到证实。广东省中医院周红等将2015例确诊、临床诊断、疑似甲流患者分为2组,单纯中药组379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合并西药组1636例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服西药治疗。发现两组在退热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均有显著作用,认为中医辨证治疗甲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研究病例中,治愈率100%,重症转化率(0.05%)低于美国平均水平(0.24%),并发症发生率(1.09%)低于美国平均水平(1.44%),病死率为0,证明此治疗结果与患者患病初期即服用了中药有密切的关系。湖北中医药大学夏章对172例甲流患者分别给予西药达菲以及中药加达菲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发现在治疗-体温正常时间,症状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等方面,中药+达菲优于单纯西药达菲治疗。北京中医药大学郭刚采用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队列研究与实用型、分层随机对照相结合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选取122名确诊甲流高危、轻症及重症的患者,发现中医药早期介入甲流重症救治,改善了咳嗽、咯痰、喘息气促、痰中带血等症状,降低了危重症的发生率。从预防角度看,《甲型H1N1流感中医药预防方案》从生活起居预防、饮食预防、药物预防等方面有效指导了甲流的中医药预防工作。北京中医医院观察刘清泉教授拟定的甲流预防方,证实服用后可以显著降低甲型流感发病率,具有预防效果。与甲流疫苗相比,中医药独具优势:(1)疫苗的研发具有滞后性,中医药则可以灵活辨证,第一时间投入治疗;疫苗的安全性尚存争议,中医药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安全可靠。(2)不考虑变异等不确定性因素,单例疫苗的成本几乎与确诊患者治愈所需药物费用相当。而在初期投入看,疫苗的研制成本远大于中药。从社会经济角度看,药物较疫苗更有优势。中医药在突发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2013年春季以来,江苏、浙江等地散发H7N9禽流感,之后各地不断发现散见病例,病死率较高,引起全国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d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死亡。《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2版)中,专家依据H7N9临床表现和发展规律,认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疫毒”,属于温病学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3年4月召开新闻通气会,对中医药参与救治24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效果表示了肯定。截止开会时,全国累计确诊77例,中医药参与救治24例。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的早期应用效果显著,对于中重度患者,中医药在解决某些环节的问题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采用中医药抢救H7N9禽流感患者的病例报告尚为少数,但临床效果颇为鼓舞。1例7岁患儿,是2013年4月12日北京市确诊的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北京地坛医院黄莉等认为此例属中医“温病”范畴,其病机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予辛散透邪、清热解毒、益气养胃辨证施治。其治疗体现了温病学理论对外感热病的临床指导作用。患儿在经支持对症及抗病毒治疗,入院24h仍高热持续不退的情况下,口服辛散透邪中药而迅速将体温降至正常,体现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江苏省中医院奚肇庆等从温病辨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1例,其中医治疗过程按照温病学温邪上受、气营两燔、湿郁阴伤的发生、发展规律,法以扶正祛邪为宗,兼以透表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泄浊、益气护阴养津;方以银翘散、麻杏石甘汤、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泻白散、葶苈泻肺汤、参苏饮、达原饮、复方薤白胶囊、热毒宁注射液等随证出入。证明从温病辨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肺炎,具有良好的退热、化痰止咳平喘和减轻肺部炎性反应、改善低氧状态作用。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突发传染病的优势可归纳如下:(1)从预防角度看,中医可以通过相应的饮食、药物等第一时间未病先防,比西医学的疫苗防治更迅捷、安全、经济。(2)治疗过程中,介入突发传染病的治疗后,可以阻断病程,缩短病程;全面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危重症的发生率;减少后遗症,减轻不良反应。(3)从安全性看,强调治疗中的扶正祛邪,从根本上调治机体,较为安全可靠;没有诸如抗生素耐药性、激素导致的严重后遗症及其他西药的不良反应等问题。(4)治疗费用方面,与西医治疗相比,更为经济,适合国民医疗。(5)温病学理论是中医学诊治传染病的有力武器。截止2013年4月,国家中医药局已初步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体系:以省级和地市级传染病院为基础,全国建立了229个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发公共事件中医药应急专家委员会;出台11个相关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件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技术方案。笔者作为一名中医温病学的博士研究生,欣喜之余,却另有思考。倘大疫来临,中医学目前可否足以从容披挂上阵?中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其植根于临床,又高于临床的理论结晶;历史上每一次中医学的发展高峰,都是理论的创新和飞升。没有扎实的理论积累,中医学自身纵使有再多的优势,恐难以发挥。理论需要人才的传承与扬弃、创造,需要踏踏实实的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对应传染病范畴的正是中医温病学,故笔者揣愚见认为,中医防治传染病不仅需要临床基地、应急机构、指导方案的准备,更需要明确的理论依托——即温病学理论以及温病学人才的准备。正如王融冰教授在《温病学复兴之必然》一文中所感慨,中医学已经长期脱离传染病队伍,在传染病工作的中医大夫也多局限在慢性传染病如肝病等的范围内,温病学术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发展,大疫到来,能披挂应战者,寥若晨星。我们需要培养一批有志于传染病事业的温病学人才,扎扎实实研究温病学理论和经典文献,平时即要进驻传染病病房和门诊,对当今传染病进行基于温病学理论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发展、创新温病学理论。如此,以温病学理论和人才为依托,则可构建根基坚固的温病学防治传染病体系,一旦大疫当前,则可自信而战,温病学也将回归它本来的使命。中国人应该珍视自己的国宝,建立中国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