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的负面思考_第1页
对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的负面思考_第2页
对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的负面思考_第3页
对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的负面思考_第4页
对商业银行审贷分离制度的负面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在第四章贷款和其他业务的基本规则第35条第2款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该条款对规范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操作,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审贷分离制度因其内在局限性也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问题,为不良贷款的增长埋下隐患。以下笔者就审贷分离制度对银行、企业以及社会整体效益的影响以及如何进一步改进审贷分离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现行审贷分离制度存在的内在局限性

现行的审贷分离制度主要是根据《贷款通则》第40条的规定,将贷款业务的调查、审查和检查三个环节,分别设立调查、审查和检查三个各司其职,相互独立的部门。此模式从机构设置上保证了“审贷分离”,对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降低贷款风险,实现集约化经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因“审贷分离”的内在局限性逐步显现。

(一)贷款“三环节”制约“审贷分离”。“审贷分离”的目的就是要将在旧体制下集中信贷部和信贷员手中的工作分解,让具有不同职能的部门和人来共同完成,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达到减少贷款风险的目的。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

调查部门的主观因素影响了“审贷分离”的效能。企业与银行的关系建立往往是从调查部门开始的。一般而言,企业都要完成调查人员-调查部门负责人-基层行主管信贷业务主要负责人的认识与熟悉过程。也就是说,贷款业务在首先获得基层行初步许可的前提下,调查部门才安排专职调查人员进行深入调查,形成贷款档案。在这种情况下,调查部门往往从发展业务的角度出发,作出有利于拟放贷单位的说明,使“审贷分离”的客观性受调查部门的主观影响较大,弱化“审贷分离”的科学性。

审查部门的信息不通畅限制了“审贷分离”的效用。审查部门负责审查贷款风险度、投向投量及合规合法有效性审查,承担审查失误的责任。当调查部门将贷款调查档案移交审查部门时,审查部门会安排专人进行审查。但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审查以调查部门所提供的资料为基准,对调查部门所提供信息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干扰了审查部门的独立性;第二,审查部门发现了问题,因审查不能直接与客户接触,必通过调查部门再与客户联系。而调查部门又一直与客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不自觉之中会作出有利于拟贷款单位的说明。“审贷分离”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二次审查的合理效用。

检查部门的监督不力使“审贷分离”流于形式。检查部门负责贷款的发放、检查管理和清收,承担检查失误、信贷资产保全不力的责任。但由于借款人的状况和市场供求是不断变化的,表面上职责分明,实际上二者(调查部门和检查部门)的责任往往难以明确认定。这也为不同部门之间相诿提供了条件,使“审贷分离”的贷款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二)企业“逐利性”破坏“审贷分离”。企业产生是因为其是利用最少成本获得最大利益的组织形式的效用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根本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以降低成本、扩大销售、争取市场更大的占用率等形式开展竞争,使资源日益集中,规模经济应运而生。企业一方面应自身经营发展的合理利用资本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转嫁一部分经营风险,必然积极主动的寻找融资渠道。当然,银行成为其首选。如前所述,企业在与调查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之后,为保证贷款的顺利畅通,也必然想方设法直接或间接地与审查部门建立起联系。也就是说,银行设置的门槛越多,企业所支付的融资成本就越大。企业的逐利性使其不断削尖脑袋以求获得利益。而银行设置的门槛越少,企业所支付的融资成本就越少。从整体效益上看是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的。

从银行方面而言,银行为避免贷款的主观随意性设置了“审贷分离”等贷款程序和贷款管理模式。但实际上,在贷款程序的整个操作过程中,企业始终伴随着贷款流程而行。很多调查部门最终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从而违背了“审贷分离”制度设置的宗旨。同时,受我国计划经济影响,银行和企业间长期形成的不正常的“贷款时企业求银行,还款时银行求企业”的思想观念和作法一时难以消除,平等互利的银企合作关系尚未形成,使“审贷分离”的二级审查制度不能真正发挥银行客观考察的作用。

(三)银行“公司化”摒弃“审贷分离”。目前,我国正在经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困难时期。作为国有银行,长期实行事业化管理体制,即企业的市场经营与行业管理相结合,有着双重法律地位。一方面,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另一方面,其又作为金融行业的管理机构,承担着国家管理某一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并按行政级别进行编制。管理者内部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隶属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半企业半行政性质的国有银行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解决“二权”合一所带来的低效率问题。银行资产被分为若干股份,由国家或各企事业单位通过认购股份取得所有权。在企业内部再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股东与银行是“间接分离”的关系。单个股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只能通过全体股东以集体决议的形式表达。经营权是企业对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贷款业务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经营管理财产的主要方式。那么,在银行公司化改造后,各股东不能干预银行的经营行为,包括贷款业务。也就是说,在法律中规定的“审贷分离”模式也没有必要。而且,银行公司化后就不再以行政级别作为基层行的划分,而以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为“三权原则”相互制约经营企业。企业的执行董事和经理成为企业的主责任人。他们从利益的最原始动力出发对贷款发放负责。我国在立法上只需要在宏观上规范其投资行为和责任即可,无需对贷款业务等经营事项对具体规定。

二、以效益为中心重建审贷分离模式

(一)以效益为中心重建贷款管理模式。所谓效益是指企业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当产出大于投入是正效益。企业获得利润。而产出小于投入是负效益,企业亏损。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地进程中,虽然一再强调以效益为中心,但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就银行而言,仍担负着行业管理和经营业务的双重职能。当行业管理与经营业务双悖时,以行业管理和计划优先。经营活动并未围绕效益而进行。其次,银行未真正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即使经营行心存效益之意,在经营活动中也经常受到行政权力等不正当干预。最后,因为银行尚未是真正的经营实体,其主要工作仍然是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类计划和任务,效益无法保证。而且,在现在金融法律法规日益规范细化的情况下,许多基层行负责人不愿意冒贷款经营风险而求取效益。因为,“以效益为中心”成为一纸空谈。银行公司化改造后,成为具有独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经济实体。经营负责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承担责任,争取银行效益最大。如前所述,贷款管理模式是银行经营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央行无需以法律的形式对其加以规定。但我国立法可以通过规范其主要负责人的市场行为、行为后果、法律责任来对贷款行为进行规范,防止无序竞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使银行的一切经营活动以效益为中心而展开。而银行是否采取“审贷分离”的贷款管理模式则由各银行根据其规模大小、业务范围、业务强度等自行决定。

(二)区分业务量,“审贷分离”适时而易。《商业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审贷分离”制度。实践表明,该规定并不能适应时业务量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内容日益复杂,经济形式日益繁化,贷款业务种类日渐增多的时代,单一的“审贷分离”模式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业务量大、标的小的贷款业务,一律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只能产生效益低下、审查流于形式的结果。这类贷款主要有以下二类:第一,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开启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一般而言,银行承兑汇票作为企业流动资金的一部分流通。银行也只对具有良好信用的、信用等级为A级的企业开兑。在银行内部给予企业的内部授信额度下不断开兑。因这些企业经营连续、稳定、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具有良好的经营前景,波动量小、受外界影响小的特点,银行调查部门在制作贷款档案之时往往只需改动极小部分。也就是说,在该企业未发生重大变化之时,笔笔都要“审贷分离”实无必要。第二,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小额贷款。这些贷款业务量大但金额小,且均具有流程性的特点。就象是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一工序都具有严格的程序规定。如此频繁的业务量如采取“审贷分离”制度极不符合效率的要求。银行可通过进一步严格操作程序和加强稽核的方式加强此类业务的管理。

(三)重视程序性,按贷款性质严格实行“审贷分离”。如前所述,经常性发生的银行承兑汇票的开兑业务和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小额贷款业务,实行“审贷分离”制度有悖效率的要求。但对于大额的贷款业务,例如房地产开发贷款、基础建设项目贷款等需严格按程序实行“审贷分离”。一般而言,这些贷款业务量小但金额巨大,收益高但风险大。且在办理此类业务的过程中所涉及部门多。包括审计部门、会计部门、法律部门、财务部门和房地产贷款部门等。一方面,仅依靠某领导个人的才智难以胜任此类贷款业务的判断。而且银行为分担风险往往组成财团对项目进行贷款。另一方面,项目金额巨大,一旦出现损失不仅给银行业带来不良影响,对国家经济也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此,此类贷款业务需严格设置贷款程序进行贷款流程的调查、审查和审批的管理。

如何实行这些类型的贷款业务的管理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在调查部门的主体方面。大多数调查部门对此类贷款业务仍如同一般业务看待,安排一个信贷人员调查。但房地产或基建项目的涉及面极广,所需专业知识多,不是一个信贷员的知识面所能容纳的。本人认为调查部门应当组成一个具有财务、项目和法律专业知识的三人调查小组。由一个专职信贷员主持。二人可由其他部门的员工兼任,提供专业意见,协助信贷员工作。有条件的基层行可组成项目调查小组。同理,在审查部门方面。也不应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此类贷款业务的审查工作。要充分发挥房地产贷款部门、财务部门等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出示专业意见,共同履行审查责任。有条件的基层行可组成项目审查小组。但项目调查和审查小组均属于临时性组织,各组成人员对其所出示的专业意见承担责任。当然,在一笔项目贷款顺利完成并收回本息时,应适当给予当事人奖励。最后,在审批方面。现行的集体审议制度明显现出其不足之处。集体审议即无人提议。由主管行长意见所左右。并未真正发挥其集体审议的功效。■(□文/雷凌)577100180309001209557903682285963308257710018030900123865761373997357606965771001803090013594578077579902515512577100180309001238757716498260181805157710018030900121385721311921589183265771001803090012359579036822361076053577100180309001235657613528614379174257710018030900123555750878697046932791708810034335527410122994432583337917088100343355275101866732938832008170881003433561071015811525015005221708810034335610810100018005987173217088100343354295101074194142687017170881003433561841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