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总集和选评_第1页
《文选》总集和选评_第2页
《文选》总集和选评_第3页
《文选》总集和选评_第4页
《文选》总集和选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选》总集和选评

基于传统的文学理论,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日本学者神田喜一郎与清水凯夫先生提出了“新文选学”,游志诚、许逸民先生等学者相继论述了新文选学的内容。许逸民先生在《“新文选学”界说》一文中,将新文选学总结为“八学”:第一,文选注释学;第二,文选校勘学;第三,文选评论学;第四,文选索引学;第五,文选版本学;第六,文选文献学;第七,文选编纂学;第八,文选文艺学。其中“文选编纂学”涉及《文选》成书的诸多问题,被日本学者清水凯夫称为“《文选》的真相”。许逸民认为这一领域为“近十年来的热点”:“编纂学研究的起点应是探明《文选》编纂时的真相,如成于众手问题、实际主持人问题、成书时间问题、编纂目的问题等。其次,要弄清编纂体例,如编者文学观问题、选录标准问题、所选作品之间的内在规律问题等。这些文体的解决恐非易事,因史料匮乏,人言人殊在所不免。第三,《文选》对后世编选总集的影响,也是编纂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从骆鸿凯的《文选学著录》中所开列的‘补遗广续文之属’,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文选》一书的强大冲击力。”一、传统解决萧统学派的观点对于《文选》的编者问题,学界有三种意见。其一是传统观点:萧统主编,萧统的学士加以辅助。这一观点受到历代学者的支持。其二是萧统挂名,刘孝绰主编。持此观点的代表学者为日本清水凯夫先生。其三,萧统独编说。持此观点的代表学者为力之先生。(一)传统观点:《法律》传统的协助根据《梁书》《南史》等史书记载,《文选》主编者确为萧统。又根据日释空海《文镜秘府论》、王应麟《玉海》等书记载,萧统的学士对编撰工作加以协助。对其辅助之人,学界有不同意见,有昭明太子十学士、高斋学士、文选楼学士、刘孝绰及何逊等说法。这一观点有历代文献记载,也符合萧统“爱好文学”、广招学士的史实,所以,“萧统主编说”作为流传千年的传统观点,受到历代学者的广泛认同。在现代文选学研究中,清水凯夫、力之先生对此观点进行了质疑,进而提出了“萧统挂名说”与“萧统独编说”。(二)对《文选》编撰的探讨清水凯夫先生认为,刘孝绰为《文选》的实际编撰者,而萧统只是挂名。他提出了几点例证:其一,学术研究不能被“定评”限制。根据史书记载,萧统编纂《文选》三十卷,历代学者皆延续此说。但古代有一惯例:古代帝王对下属下达编辑的命令,下属承担编辑任务,帝王并无实际工作,最后署上帝王的名字,或帝王只是书写序文。所以根据史书的记载认定《文选》的主编为萧统,并不可信。又根据日释空海《文镜秘府论》、王应麟《玉海》对刘孝绰的记载,《文选》的编撰是以刘孝绰为中心的。其二,对《文选》文本的解读,要结合史实,参照时代大背景。如《广绝交论》是刘孝绰为报复到洽而选入《文选》;《刘先生夫人墓志》是刘孝绰为恢复父亲先师刘瓛及其夫人名誉而选,等等。这些《文选》中的文本都是“刘孝绰中心说”的有力证据。其三,萧统与刘孝绰的文学批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最有力的证据是,萧统在《陶渊明文集序》中批评陶渊明的《闲情赋》是“白璧微瑕”,却在《文选》中选录风格相近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洛神赋》等以“情”为主题的篇章,不符合萧统“兼文质,而无伤风教”的选篇标准。这种作品选择方面的互相矛盾,只能用刘孝绰为《文选》的主编来进行解释。其四,《文选》选录了相当数量的“永明体”风格的诗文,这是由于刘孝绰崇尚“永明体”。这一文学理论是由沈约、任昉、范云、谢朓、王融、刘孝绰的父亲刘绘为中心的共同理论。刘孝绰具体的选篇标准也集中在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一文中。综上所述,刘孝绰是《文选》的编者,而萧统并未参与实际的编撰工作,只是挂名。清水凯夫先生跳出常规的研究方法,认为“选择作品时,未必能说是编者先确立理论再按照理论作批判的选择。实际上多数情况与此相反,最先以编者的思想、信念、爱憎、资质等极其主观的鉴赏和实感进行批判的选择,然后确立其理论根据。”(三)关于刘孝瑶等人协助的观点力之先生认为《文选》系由萧统独自编撰,未有他人协助。他在文献与情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其一,从可靠的文献记载来看,《梁书》《南史》《隋志》《唐志》等史书均记载《文选》三十卷为萧统所编,未指出有协助者。这些文献是正史材料,坚实可信。同时,还要区别那些不可靠的文献。《文镜秘府论》《玉海》引《中兴书》这样的文献,多有不符合史实的错误,所以不可轻信其关于刘孝绰等人协助的说法。其二,从情理方面来看,萧统虽引纳才学之士,但这与《文选》的编撰并非一回事,而且现存的可靠史料并不能证明刘孝绰等昭明太子十学士参与了《文选》的编撰。此外,萧统在《文选》与《陶渊明集》中采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不能以《陶渊明集》的价值观念来看待《文选》。所以,从情理方面来看,刘孝绰等学士参与编撰《文选》的说法难以成立。其三,从总集编撰与相关书籍的编撰工作量看,编选《文选》的工作量并非如朱彝尊所说“闻有千卷”,相反,编选《文选》的工作量并不大。与类书、子书不同,《文选》的编撰在于“采摘孔翠”,所以在编选开始就缩小了范围。而在萧统之前,魏晋南朝人多有编撰总集,很多人都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的,如挚虞的《文章流别集》及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史实更加印证了萧统独编说的合理性。力之先生以跳出《文选》观《文选》的方法,基于文本,针对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以整体见部分,以可靠文献为根据,“将古人的问题还归古人”,再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为《文选》的成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启发了《文选》成书问题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二、《文选》是萧统宏观把握的一个“昭明太子十学”笔者倾向传统观点:萧统主编,学士辅助。这一观点有详实可靠的文献记载,且受到千余年来历代学者的肯定。萧统“爱好文学”,对创作有自己的见解,这是不争的事实。《文选序》载,萧统“居多暇日”,说明萧统有能力与时间发展文化事业。《文选》是萧统“化成天下”的文化大典,集中体现了萧统的价值导向与泛文学观念。萧统常与众多学士“商榷古今”,从而出现了“昭明太子十学士”的说法。萧统身为一国太子,在编撰文集时选定价值导向与选录标准,再下达命令,其手下进行协助,这是非常符合逻辑的。所以,《文选》系萧统主编,他的学士协助完成。(一)《文选》编撰者为萧统谁?萧统是《文选》的主编者,有《梁书》《南史》《隋书》《唐书》等坚实可靠的文献支撑。《梁书·昭明太子传》:“(昭明太子)所著……《文选》三十卷。”笔者以为,《梁书》《南史》等史书的记载是可信的。力之先生针对古代挂名的问题提出了梁代的三证:其一,梁武帝命徐勉主持编撰《华林遍略》,徐勉推举何思澄等五人,但《梁书》《南史》《隋志》并未将此书署名梁武帝。其二,萧纲在《法宝连璧》成书后命萧绎作序,萧绎在序文中详细地交代了参与编撰的萧子显等三十七人。如此“实话实说”,说明身为皇太子的萧纲不在意这些。其三,梁安成王萧秀命刘孝标编撰《类苑》。《隋志》子部杂类著录《类苑》,署名刘孝标,并未署名下令之人萧秀。力之举出的例证皆出自梁代,有力证明了史料文献的可靠性。又有经常与《文选》相比较的《玉台新咏》,两书成书背景相似,一同流传至今。萧纲位居太子时,命令左右编撰《玉台新咏》,但署名者为实际编撰人徐陵,而非萧纲。唐刘肃《大唐新语》:“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台集》,以大其体。”根据隋唐史籍的记载,《文选》确系萧统主编。这一观点受到历代学者的肯定,直到当代学者清水凯夫先生提出“萧统挂名说”。在肯定清水凯夫先生研究贡献的基础上,顾农、穆克宏、力之、陈延嘉先生等学者对“萧统挂名说”的观点进行了商榷,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其一,古代编集、著述挂名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并不能以此来断定《文选》的主编者不是萧统。正如顾农先生所说,萧统是一位“内行”,不宜架空。萧统虽身为太子,但他多有暇日,且“爱好文学”,不仅自己创作诗文,也有编集的经历,所以萧统有能力与时间主编《文选》。其二,清水凯夫先生所举的《文选》中的诗文并不能证明刘孝绰的主编地位。首先,力之先生指出,根据《南齐书·刘暄传》的记载,早在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刘暄就已经被平反了。顾农先生也指出,南朝大姓之间都有些沾亲带故,若用此方法排查,简直数不胜数。所以刘孝绰“徇私情”的说法不能成立。而《广绝交论》《头陀寺碑文》等文章文质兼美,符合萧统的选录标准,这些作品被选入《文选》实至名归。其次,陈延嘉先生指出,刘孝绰虽然性格狂妄自大,但对待梁武帝是毕恭毕敬的。如果是太子都不敢选的作者,他身为一个臣子又怎敢轻易忤逆君主呢?《文选》中选录了刘孝标等人的作品,正说明了《文选》的主编者为萧统。《广绝交论》是清水先生“刘孝绰中心说”的重要证据,具有学术增长点,促进了《文选》成书领域的深入研究。但正如清水先生所说,对《文选》编者问题的研究应回归《文选》文本。陈延嘉先生指出,深究《广绝交论》一文,更可得出此文不为刘孝绰徇私情的证据。此文借朱穆《绝交论》而发挥,直指到氏兄弟对任昉的忘恩负义。《南史·到溉传》记载,到氏兄弟因任昉的提携而“广为身价”,但任昉死后,其子流落街头却无人问津。值得注意的是,任昉爱才,他虽然与到氏兄弟关系密切,有升堂拜母之举,但同时任昉也提携了其他许多有才之士,这其中就包括刘孝绰。如刘孝绰想以此文抨击到氏兄弟忘恩绝情,那岂不是连自己也抨击了!况且《广绝交论》绝非仅述一事,而是针对一切人际交往,抨击“利交”而提倡“素交”,以广阔的视角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寡淡的社会现状,是一篇具有教化深义的作品,非常符合萧统“化成天下”、教化万民的编撰意图、以儒为宗的价值观念以及“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录标准。所以,选此文不是刘孝绰徇私情,而是萧统授意的。萧统与梁武帝的关系是变化发展的。俞绍初先生指出:“萧统因埋蜡鹅事发而遭梁武帝猜忌。”此问题经过众多学者多年商榷,已见其端倪。清水凯夫先生所言之例证未能言之凿凿,其“刘孝绰中心说”的观点也似未圆照。清水凯夫先生是一位价值中立的学者,在不断的商榷后,他在1999年发文指出:“至今为止的研究已证明了《文选》的编撰决非昭明太子一人所为,乃是依靠近臣的协助完成的。”根据《梁书》《南史》《隋书》《唐书》等坚实可靠的文献记载,《文选》的主编者无疑是萧统本人,《文选》所体现出的政治、文化、社会、人生等诸多观念,皆是萧统思想的集大成载体。(二)萧统编撰《文选》的意图和特点萧统为《文选》主编者的另一有力证据是《文选序》。《文选序》作为《文选》的纲领,不仅集中体现了萧统编撰《文选》的选录标准、《文选》作品选录的年代、《文选》文体的分类等《文选》成书的基本样貌,也记录了萧统编撰《文选》的创作意图及编撰的基本情况。萧统“居多暇日”而又“泛览辞林”,于是对超过千年的庞杂作品有了“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的想法。换言之,萧统撰集的意愿正是他在“泛览辞林”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根据史书记载与萧统的实际情况来看,萧统确有能力与时间编撰《文选》。1.萧统监国司法人员对监国的主张根据《梁书》记载,梁武帝曾授命萧统进行判定案件等监国事宜。持“萧统挂名说”的相关学者常以萧统监国繁忙,无瑕亲自编撰《文选》为理由。《梁书·昭明太子传》:“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官奏事者填塞于前。”2.《文选》编撰的实践意义萧统“爱好文学”,又有很多空闲的时间,自然“厉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的阅读范围非常广泛:“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乎缃帙。”萧统并非对古代作品一眼掠过,而是广泛地阅读佳作名篇,并且有自己的见解。正因为萧统有如此博大的阅读量,对这些年代跨度很大、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的作品有所感悟,才有了“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的编撰意图。虽然这项工程“太半难矣”,但笔者以为萧统不仅有充足的时间,更有足够的能力可以胜任主编一职。其一,据史书记载,萧统生而聪慧,“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九岁)于寿安殿讲《孝经》,尽通大义。”其二,《昭明太子集》中的诗文可证萧统对《文选》中的篇章烂熟于心。萧统常常在自己的诗文中引用《文选》中的典故、章句。如萧统《与晋安纲令》:“皆海内之俊乂,东序之秘宝。”《文选》收陆士衡《演连珠》有言:“俊乂之臣”;任彦生《为萧扬州荐士表》有言:“并东旭之秘宝”。萧统知识渊博、涉猎广泛,儒释道无所不通,经史子集无所不读,又怎会没有能力主编《文选》呢?其三,萧统已有编撰文集的经验,他有自己的文评观念、选录标准,所以对文章的“略其芜秽,集其清英”有准确判断。在《文选》成书之前,萧统已经撰成五言诗集《文章英华》,而萧统对此书并不十分满意,这也是促成《文选》编撰的原因之一。萧统自小被重点培养,其校勘、版本等文献功底也无可怀疑。简文帝《昭明太子集序》总结了萧统的十四德,第十四就是萧统“降贵纡尊,躬刊手掇”其四,在《文选》问世以前,梁代已经有选集,如《文章流别集》。现代文选学也提出了《文选》为再选本的观点。虽然在《文选》之前,萧统已看到一些选本,但这些书并不能让他满意。《文选》得以流传至今,成为现存最早的泛文学总集,意义深远。虽然这些选集已经被历史湮没,但在萧统生活的年代,给了萧统一定的借鉴。《文选》的内容包罗万象,语言华丽典雅,堪称百科全书,这也正是萧统作为太子的视角所体现的权威意识,更是萧统学识与能力的体现。萧统“监抚”有“闲”,“居多暇日”,且“爱好文学”、博览群籍,对创作有自己的见解。他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萌生了“略其芜秽,集其清英”的想法,所以携众学士编撰成《文选》一书。萧统身为太子,以政治的眼光渗透于《文选》的编撰,使之成为促成大一统的文化大典。所以,《文选》的选录标准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三)凝聚社会各方士,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在《文选》编撰的过程中,萧统身为主编,把握主要航向;他的众多学士为他充当马力,辅助他乘风破浪。所以,东宫众学士的重要价值不能忽视。从历代文献中皆可见众学者对东宫学士的重视。这其中有“东宫十学士”说、“刘孝绰”说等。不管参与编撰者为何人、数量多少,东宫学士皆在编撰《文选》的过程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文选》为萧统独编,缺乏对其文献记载与情理层面的质疑除史书记载《文选》主编为萧统,唐以来众多文献记载了萧统学士的协助之功。唐代日释空海《文镜秘府论·南卷·集论》:“至如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自谓毕乎天地,悬诸日月。然于取舍,非无舛谬。”《敦煌四部书六十年提纲·杂钞》中说:“梁昭明太子召天下才子相共撰,谓之《文选》。”南宋王应麟《玉海》引《中兴书目》“著录《文选》六十卷”,并注释为:“《文选》昭明太子萧统集子夏、屈原、宋玉、李斯及汉迄梁文人才士所著赋、诗、骚……行状等为三十卷。”文末又加注:“与何逊、刘孝绰等选集。”历代学者并没有对萧统作为《文选》编者的地位加以怀疑,并认为在萧统主编的基础上,学士刘孝绰等人进行了辅助。北宋邵思在《姓解》中首次提出了“昭明太子十学士”,并明确指出“刘孝绰、张缵、张率、张缅、到洽、陆倕、王筠”七人共同协助萧统。北宋《太平御览》引《襄沔记》:“金城内刺史有‘高斋’,梁昭明太子于此斋造《文选》焉。”南宋王应麟《玉海》、明代董斯章《广博物志》等沿用“高斋学士”之说。明人杨慎《升庵外集》在此基础上认为“高斋十学士”———刘孝威、庾肩吾、徐防、江伯操、孔敬通、惠子悦、徐陵、王囿、孔烁、鲍至辅助萧统编成《文选》。清代孙志祖在《文选理学权舆补》中也指出萧统与“高斋十学士”共集成《文选》。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在“《文选》楼”一条下释文为:“梁昭明太子立,聚贤士共集《文选》。”清代《湖广通志》等又沿用“《文选》楼学士”之说。据此,学界对辅助学士有“昭明太子十学士”“高斋十学士”“《文选》楼学士”三说。其中“昭明太子十学士”与“《文选》楼学士”并不矛盾;而根据萧统的交游情况,“高斋十学士”并不可靠,受到文选学研究者的质疑。清代高步瀛在《文选李注义疏》中对“高斋十学士”进行考证,从而辨明高斋学士为“简文遗迹,而无关昭明选文也。”力之先生提出的《文选》编选工作量不大的观点,受到众多选学研究者的认可,但这并不能证明《文选》为萧统独编。编撰《文选》最重要的工作不是阅八代千卷典籍,也不是繁琐的校勘,而是从八代典籍中筛选出适宜入《文选》之文。这一最重要的工作是需要萧统完成的,而其余的辅助工作完全可以由学士完成,此其一。其二,史书对历史的记载也是有倾向性的,后人在解读时也要基于情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术研究需要坚实的文献加以支撑,但不合情理的文献未必“坚实”。陈延嘉先生指出,对历史记载既不能盲目相信,亦不可轻易否定。东宫学士辅助萧统完成编撰工作是其分内之事,不在字字如金的史书中加以体现也不为过,不能因史书未明确指出有萧统学士加以协助而认定《文选》为萧统“独编”。《文镜秘府论》《敦煌四部书六十年提纲》《玉海》等文献虽不是史书,但其中关于萧统有学士辅助的记载也未必通不可信。而以萧纲命萧绎编集,都指明何者参与编撰;李善等人也未指明有人辅助萧统这样的例证,亦是推论,都不能作为坚实的文献依据。所以,根据文献记载与情理层面来看,“萧统独编说”似未圆照。东宫学士协助的说法流传千年,且年代与梁代较近的唐代文献也多有此说,说明此说可信度很高。2.辅助萧统编撰《文选》《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载萧统“引纳才学之士”“商榷古今”,于是东宫出现了“晋、宋以来未之有也”的“文学”盛况。对于参与编撰《文选》的东宫学士的情况,有“刘孝绰等”、“梁昭明太子召天下才子相共撰”、“昭明太子十学士”、“文选楼学士”等说法。这其中,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何逊、张缵、张率、张缅、到洽、陆倕、王筠等多人。经过何融的考证,任职于萧统东宫之人有40人之多。而太子洗马、太子舍人都是掌管文记的官职。史书虽未明确记载这些“才学之士”协助萧统编撰《文选》,但辅助太子编集著述本来就是这些门士的职责,而萧统又愿意与他们商讨。而且八代的诗文“卷盈乎缃帙”,数量较多又良莠不齐,需要门士加以协助。所以,于情于理,东宫学士都会辅助萧统编成《文选》。陈延嘉先生指出,学士的协助工作在于三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