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品责任的主体_第1页
论产品责任的主体_第2页
论产品责任的主体_第3页
论产品责任的主体_第4页
论产品责任的主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产品责任的主体

产品责任是一项特殊的民事处罚民事责任。这是指因产品缺陷造成的第三人的所有权和人身伤害造成的损害责任。产品责任的主体则是产品责任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也就是在产品责任事故损害赔偿关系中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产品责任主体分为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一、缺陷产品的侵害对象从一般意义上讲,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就是缺陷产品的侵害对象,即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的受害者。然而,如何界定“受害者”的范围,各国立法并不完全一致。(一)产品责任的主体《德国产品责任法》第1条第(1)款规定:“如果缺陷产品造成他人死亡、人身或健康伤害、财产损害,生产者应当就造成的损害对受害者予以赔偿。在造成财产损害的情况下,只有受到损害的是缺陷产品以外的财产,该财产通常是用于私人使用或消费,而且受害者主要为这种目的而获取该财产,才适用本法。”按照上述规定,凡缺陷产品致人损害,若为人身伤害,任何受害者均可要求赔偿;若为财产损害,则只有为“私人使用或消费”目的而获取该财产的受害者即私人消费者方可依该法要求赔偿。英国法律的规定与此相似。依《英国消费者保护法》与上述规定不同,美国、日本等国的法律对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作了较宽的界定。根据《美国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第102条(E)项,产品责任的“索赔人”为“因遭受损害而提出产品责任索赔的自然人或实体”。这里既未将“自然人”限于私人消费者,更将“实体”列为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显见美国产品责任法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同样,按照1995年的《日本制造物责任法》第3条、第4条规定而观之,日本亦未将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限定为个人消费者。(二)产品责任的主体过于消费者个人在我国,《民法通则》和《产品质量法》均未明确界定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是否限于消费者。有学者提出:在产品责任法上,“权利主体主要包括个人消费者,即为个人消费目的购买或使用产品的个体社会成员”首先,从广义上看,产品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产品的消费可分为消费资料的消费(生活型消费)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型消费),而生产资料的消费主体主要是法人和其他组织。尤其在现代社会,随着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其危险程度也日益增加,缺陷产品不仅危及私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样严重威胁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为维系加害人与受害人之利益平衡,促进生产者、销售者努力消除产品缺陷,降低产品危险,我们主张应将法人和其他组织纳入产品责任法的保护范围。其次,有人提出社会组织和团体的消费最终都要“有偿或无偿转归个人消费,因此承担消费权益之主体仍然为个人”再次,法人的“检验能力和检验义务”并不能排除其作为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理由是:其一,法人有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之分,后者在交易活动中一般并不具有对所购商品的检验能力和检验义务;其二,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存在,即使企业法人对所购商品的检验能力也势必受到限制;其三,企业法人对所购买的消费资料并没有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检验义务,比如企业购买供内部工作人员使用的取暖器因漏电引致火灾,生产商显然不应以购买者的检验义务而获免责;其四,即使在某些购销活动中,买方负有检验义务,但这种义务仅存在于合同关系中,并不能延伸至侵权法上,买方所负的产品瑕疵检验义务并没有免除卖方的产品缺陷责任,因为产品供应者当然负有保证产品安全的义务并且这种义务不得依合同而免除(瑕疵担保义务可以通过合同条款来进行限制,而缺陷担保属于侵权法上的义务,具有强行性特征);其五,从技术角度看,买方对产品主要采用抽样检验的方法,抽检样本合格,并不等于全部产品合格。当然,在合同法上,除非买方于法定或约定期限内提出异议,否则可视为产品质量符合合同要求,但在侵权法上却不能这样推论;其六,退一步讲,就算产品质量合格也未必意味着产品没有缺陷,因为“产品质量不合格”与“产品缺陷”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何况有些缺陷是很难通过检验发现的,只能在使用过程中方可得到证实。例如:某厂生产的烟煤,按照国家规定的灰粉、粒度、含硫量等九个理化指标进行检验全部合格,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因混有一根未爆电雷管而发生爆炸,造成伤害(1)。难道我们能因为该产品“质量合格”而否认产品缺陷(不合理的危险)的客观存在吗?如果该产品在法人使用过程中发生事故,造成财产损失,难道我们能以购买者的检验义务而免除供应者的产品责任吗?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按照某些学者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法人“应当依照合同责任或一般侵权责任请求赔偿”复次,如上所述,“将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限于消费者个人”,这种做法只为一部分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所采纳,而不是所谓“国际上通行的作法”。何况,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借鉴国外经验固然重要,但法律移植必须结合我国国情、立足本土资源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这是众所周知的简单常识。最后,将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并不违背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民法通则》第122条规定:“因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人身损害的,产品制造者、销售者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着重号为引者所加,下同)这里的“他人”解释上应当包括法人在内。《产品质量法》第1条指出本法的立法宗旨在于“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31条规定因产品缺陷致损,·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据此,我们没有理由把“用户”、“受害人”限定为个人消费者,而将法人和其他组织排除在外。这从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中可以得到进一步证实。(1)从实践上看,缺陷产品致人身伤害的受害者,无疑只能是个人,但致财产损失的受害者却有不少是法人或其他组织。后者能否依产品责任法获得救济?我们认为:借鉴美、日等国立法,结合我国国情,应承认法人或其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这个条件是:当法人或其他组织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无论是用于生活消费还是用于生产消费)而购买产品时,他就成为该产品的消费者,从而可以受到产品责任法的保护;反之,如果法人或其他组织仅为转售牟利而购买产品,他就不属于产品的消费者而是纯粹的经营者,从而不应得到产品责任法的保护,此时若发生损害事故,可依合同责任进行处理。此外,在产品责任法上,作为受害人的消费者,“不仅包括从供应商处直接取得产品的人,还包括从这些人手中取得产品的其他消费者”,这是各国产品责任立法的共同趋势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产品责任的权利主体包括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财产损失、人身伤害的一切受害者,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或其他组织,无论他与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交易关系,只要属于缺陷产品的消费者(广义),甚或第三人(旁观者),皆可依产品责任法获得救济。二、欧共体对生产者的规定关于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各国法律都作了明确规定。德国等欧共体国家、挪威谓之“生产者”,日本谓之“制造业者”,美国谓之“产品制造者”和“制造者以外的产品销售者”,称谓虽不相同,涵盖的范围却大致相近,一般包括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2)、进口商以及准制造人(即虽非制造者但将其名字、商标或其他识别特征标示在产品上表明自己是生产者的人)。除此以外,欧共体还对生产者作了扩张解释,明确将原材料生产者、零部件制造者作为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而美国则将产品设计人、出租人、行纪人包括在内。这是欧美产品责任法关于产品责任义务主体的一个重要区别。我国《产品质量法》颁布以前,学界对产品责任主体的权威解释是:“产品责任主体包括生产环节中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乃至成套产品的生产者(制造者),流通环节中以进出口、批发、零售等方式提供产品的供应者(销售者),以及负责产品储存、运送的仓储者和运输者。”综合国内外立法及我国学界观点,笔者认为:关于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需要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一)原材料、零部件的生产者如上所述,欧共体各国的产品责任法一般将原材料生产者、零部件制造者包括在生产者的范围内,从而使其承担产品责任。对此,我国学界赞同者有之,否定者亦有之。还有学者提出:“原则上以该产品的最终生产者为生产者”,同时也应当允许受害人将与生产该缺陷产品有关的所有厂家列为被告,“但是,这一规则不能无限扩展,尤其不能扩展到提供原材料的厂家”笔者认为:由于产品责任是由缺陷产品造成损害后果而引起的,因此,界定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要以是否应该对损害后果的发生负责作为判断依据。当损害直接由原材料、零部件的缺陷引起时,原材料、零部件的制造者应对此承担产品责任。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原材料、零部件尚未投入生产流程成为最终产品的一部分,此时的原材料、零部件实际上本身即可视为独立的产品,其制造者的产品责任是不言自明的;二是原材料、零部件经过加工、装配,已成为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在此情况下,如果纯粹因原材料、零部件的缺陷造成产品缺陷引致损害,则受害人有权选择将原材料、零部件的制造者或最终产品的生产者作为产品责任诉讼的被告。反之,如果损害并非由原材料、零部件的缺陷单独引起,而与成品生产者的设计、制造缺陷有关,则原材料、零部件的制造者对损害的发生无法预见,不宜作为承担产品责任的主体。(二)设计人是计人与制造人的一种关系产品设计人是指构思、设计产品的人,它包括制造人本身作为设计人和制造人以外的其他人作为设计人两种情形。就前者而言,设计人与制造人合为一体,作为责任主体自无疑问,但此时的设计人实际上就是制造人,设计人本身并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因此,学界多以设计人为“除制造人以外的构思、设计产品的人”在实践中,设计人一般是应制造人的委托或按其要求进行产品设计。产品的设计“通常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成本因素,二是市场需求因素”综上,我们认为:产品设计人不应成为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三)运输、保管货物执法上的救济诚然,在产品流通过程中,运输者、仓储者对产品质量乃至产品缺陷的形成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而承担必要的法律责任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他们承担的法律责任属于何种性质呢?这是判断运输者、仓储者能否成为产品责任主体的一个关键。众所周知,运输者、仓储者一般并不与产品的使用者、消费者直接发生法律上的联系。如果他在运输、保管货物的过程中因过错而对产品缺陷致人损害负有责任,那将意味着他违反了在运输合同、仓储合同中本应履行的义务,故应依法对托运人、存货人(委托保管人)承担违约责任。在产品责任法上,受害人并不能直接向运输者、仓储者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产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也不能因运输者、仓储者的过错而免责。这里有一种特殊情形需要研究:即由于运输者、仓储者违反操作规程而使产品在运输、保管过程中而不是通常所指的在产品售出、进入消费领域后发生损害事故时,谁应对此承担责任?笔者认为:于此情形中,损害乃是由运输者、仓储者的过错行为而引起,与产品缺陷无关,故生产者不应承担责任,只能由有过错的运输者、仓储者负责赔偿。不过,这种赔偿责任并不是因产品缺陷所致的产品责任,而属于一般民事侵权责任。由此可见,运输者、仓储者不是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四)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一般是产品的作品受害者是因产品缺陷遭受损害的人,有权依产品责任法要求加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受害人可否成为产品责任的义务主体?中外产品责任立法均未见明确规定。主张受害者可以成为责任主体的学者主要依据《民法通则》第131条:“受害人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受害人过错”是一般侵权行为的抗辩事由,在产品责任致损案件中,产品生产者、销售者也可依此抗辩,但是这种抗辩的法律意义在于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侵权责任,使受害人承受损失之部分或全部。显然,承受损失是一回事,承担责任则是另一回事,两者并非同义。在产品致损完全由受害者过错造成、不存在产品缺陷(如某人使用菜刀时不慎割伤手指)的情形下,产品责任不能成立,自然谈不上责任主体;在损害事故由产品缺陷与受害者过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