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府志》所记北魏相州立名与迁城时间考述_第1页
《彰德府志》所记北魏相州立名与迁城时间考述_第2页
《彰德府志》所记北魏相州立名与迁城时间考述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彰德府志》所记北魏相州立名与迁城时间考述

建安是第一本地方性杂志,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高的历史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历史记载的错误。今人姜望来在引用嘉靖《彰德府志》时,就发现了府志在记载北魏相州立名与迁都之事上有失误之处,但他经过分析之后认为:“其对者则无考,或即名崔光而,史失其事,后人以孝文时之崔光有迁邺之对而混为一谈。”一、关于道武帝“崔光”的考证嘉靖《彰德府志》在记载北魏相州立名与迁都之事存在诸多史实错误。嘉靖《彰德府志》卷一记载:“后魏天兴元年,克邺城。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改曰相州。文帝太和十八年,欲迁都洛阳,经邺,登孔雀台,御史大夫崔光等曰:‘邺平原千里,运漕四通,有西门、史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帝都之’。”这段史料,最明显的一个疑点就是出现的“崔光”。这段话提到了不同时期两个“崔光”,一是道武帝时期的“尚书崔光”,二是孝文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崔光”,那么这两个崔光是否为同一个人呢?从时间上就可以判定不是。从天兴元年(公元398)到太和十八年(494)相差九十六年之久,可以肯定二者绝不是同一人。但还剩下三种可能性,一是史籍记载正确,两人重名,两朝各有一个崔光;二是史籍记载错误,其中之一或二者都并非为“崔光”;三是两人为同一崔光,但府志记载时间有误,前后两个时间均为天兴或太和年间。那么究竟是哪种可能性呢?首先需要考证出嘉靖《彰德府志》的这段记载承袭何处。有关北魏相州立名与迁都之事的记载存在于诸多成书较早的史籍中。编写在北宋时期的类书《太平御览》关于河北道相州的记载如下:“《后魏书》曰: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后魏书》曰:文帝太和十八年,卜迁都,经邺,登铜雀台,御史崔光等曰:‘邺城平原千里,漕运四通,有西门使、起旧迹,可以饶富,在德不在险,请都之。’”嘉靖《彰德府志》与此记载基本相同,只是《太平御览》将“御史大夫崔光”替换为“御史崔光”。《太平御览》明确说明这段史料引自唐人张公谨所撰《后魏书》。而《后魏书》的这段记载源于何处,目前尚未可考。因此,嘉靖《彰德府志》的这段史料来源只能追溯到《后魏书》。二、孝文帝“立相”嘉靖《彰德府志》的这段记载与《太平御览》以及《后魏书》的记载基本上一脉相承。然唐人李吉甫所撰《元和郡县图志》中的记载出现了不同声音。《元和郡县图志》载:“后魏孝文帝于邺立相州,初孝文帝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孝文从之。盖取内黄东南故殷王河亶甲居相所筑之城为名也。”事实上,道武帝和孝文帝都到过邺城。《魏书》有关道武帝记载:“天兴元年春正月,慕容德走保滑台,仪克邺。”“庚子,车驾自中山,行幸常山之真定,次赵郡之高邑,遂幸于邺。”《元和郡县图志》中也出现了“尚书崔光”,而且是生活在孝文帝时期,与嘉靖《彰德府志》中的“尚书崔光”生活在道武帝时期完全不同。《魏书•崔光传》记载:“崔光,本名孝伯,字长仁,高祖赐名焉。”但是这里涉及到了相州立名之事,因此可以根据相州之名访立的时间来考证。《元和郡县图志》明确记载了相州之名的访立在孝文帝时期,那么相州究竟设在何时呢?《魏书》明确记载了相州设立的时间,即“太祖天兴四年置相州”。三、关于北魏天兴元年年所置相州以北魏为国的诸事上位嘉靖《彰德府志》中提到的“尚书崔光”并不存在于道武帝时期,也就是说,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对之曰:“昔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者,一定另有其人,而绝不是“尚书崔光”,此为史籍记载人物之错误。那么,提出相州之名者究竟是何人?通过查阅史籍,发现在道武帝天兴元年(公元398年)能够称之为“尚书”的且为崔姓的官员有崔宏。这里的“尚书崔光”是否为“尚书崔宏”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图去考证。第一,在道武帝时期,崔宏确实担任尚书。《魏书•崔玄伯传》记载他在太祖时“迁吏部尚书”。第二,在天兴元年,崔宏的确担任吏部尚书,且此时深受道武帝之信任。《资治通鉴》对此记载:“辛亥,魏王珪命尚书吏部郎邓渊立官制,协音律......太史令晁崇考天象,吏部尚书崔宏总而裁之,以为永式......十二月,己丑,魏王珪登基,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天兴。......又用崔宏议,自谓黄帝之后,以土德王。”从以上四点来看,崔宏在天兴元年(公元398年)担任吏部尚书,可称之为“尚书”,又深知殷商旧事,善于运用典故为现实说法,深受道武帝之信任,其定国号为“魏”的建议被采纳,还跟随道武帝去过邺城,帝历问故事,应对如流。因此,笔者大胆推测,“昔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出自崔宏之口。嘉靖《彰德府志》中的“尚书崔光”应该是“尚书崔宏”。而崔宏字玄伯,崔光字孝伯,都有一个“伯”字,这也许这是造成记载错误的一个原因。此外,嘉靖《彰德府志》与《太平御览》在记载孝文帝于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幸邺城之事提到了“崔光”,嘉靖《彰德府志》曰“御史大夫崔光”,《太平御览》引《后魏书》说是“御史崔光”。那么究竟崔光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担任何职呢?通过俞鹿年先生编著的《北魏职官制度考》,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北魏的官职设置。据俞鹿年先生考订,北魏诸大夫的职官设置有: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即北魏并未设置御史大夫这一官职,因此,也谈不上崔光担任御史大夫了,嘉靖《彰德府志》的记载自然是有误的。那么,崔光于太和十八年是否担任着御史一职呢?查阅《魏书》与《北史》,没有发现有崔光担任御史的任何记载,其它史籍也均无记载。那么,崔光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担任何职?据《魏书•崔光传》有关崔光在太和年间任职顺序记载:“太和六年(482),拜中书博士、转著作郎,与秘书丞李彪参撰国书。迁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以参赞迁都谋,赐爵朝阳子,拜散骑常侍,黄门、著作如故,又兼太子少傅。寻以本官兼侍中、使持节,为陕西大使,巡方省察,所经述叙古事,因而赋诗三十八篇。还,仍兼侍中,以谋谟之功,进爵为伯。”这段史料告诉我们,崔宏因参与谋划迁都,才被赐爵朝阳子,拜散骑常侍,兼太子少傅,且迁都之后,崔光还做原来的黄门、著作。孝文帝迁都之事在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而孝文帝幸邺之事,正是在迁都前夕。因此,可以基本判定崔光此时担任的职位是给事黄门侍郎与著作郎。可以说,《后魏书》对相关人名与官职的误记,导致《太平御览》与嘉靖《彰德府志》出现了一系列错误。而李氏的《元和郡县图志》对相州定名的的时间出现明显记载错误。四、以关联著作记载中心之问题嘉靖《彰德府志》在记载北魏相州立名与迁都之事上有诸多疑点,与相关史籍存在着人物、官职与时间上的诸多记载不一。嘉靖《彰德府志》的这段记载来源可追溯到成书于唐代的《后魏书》。《后魏书》对此相关人物与官职的误记,导致《太平御览》与嘉靖《彰德府志》出现一系列错误。本文通过对相关史籍的逐一考证,理清了嘉靖《彰德府志》在记载北魏相州立名与迁都之事上诸多疑点,纠正了其记载失误之处。一是,纠正了人名之失误。府志所载:“后魏天兴元年,克邺城。道武幸邺,访立州名,尚书崔光对曰:‘昔河亶甲居相,圣皇天命所相,宜曰相州。’道武从之,改曰相州。”中的“尚书崔光”应为“尚书崔宏”。二是,纠正了官职之失误。府志所载:“文帝太和十八年,欲迁都洛阳,经邺,登孔雀台,御史大夫崔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