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历史叙事与增饰_第1页
《史记》中的历史叙事与增饰_第2页
《史记》中的历史叙事与增饰_第3页
《史记》中的历史叙事与增饰_第4页
《史记》中的历史叙事与增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史记》中的历史叙事与增饰

“装饰”反映在古典文献中。例如,根据“正义的普遍声音”,“吴皇帝开始为郊区辩护,该省被宣布关闭。许多音乐家被装饰,但并不优雅,所以它继续说声音。”。”章太炎先生曾言:《史记》所记鲁仲连、苏秦等人事迹“于事实或有增饰”,至于“叙蔺相如奉璧秦廷,怒发冲冠,秦王即为折服,事亦难信”,此类记述是由于“史公好奇,引以入列传耳”,而扬雄称《史记》为“实录”,“实录者,实录当时传记也。苏秦有《苏子》,鲁连有《鲁连子》,魏公子有《兵法》,史公皆取以作传,故曰实录,事之确否,史公固不负责,须读者自为分辨耳”若依《史记》所载史实时限为序,其中的叙事增饰略可分为三种情形:其一是对先秦经史的增饰;其二是对秦末及楚汉之际史事的增饰;其三是对西汉及武帝本朝史事的增饰。一、增饰中的典型事件从《史记》内容来看,司马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史料,其中对夏商周三代史多采自上古文献。三代史事多是司马迁对此类文献甄别后所作记载,《史记》虽未列出其所采书目,但其所涉文献不下100余种,若依据后世的四部分类法来划分,其中有关六经及其训解著作23种。“以训诂代经文”是司马迁历史编纂中的重要方法,在运用此法时,司马迁往往会在已有史书文献和历史传说等素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史记》对于赵氏孤儿的记述便是增饰中极具戏剧化的典型实例。《史记·赵世家》载,春秋晋景公三年,赵朔遭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赵朔遗腹子赵武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佑护下侥幸免祸,赵武成人后,得到韩厥等人的支持恢复了赵氏宗位。以现有传世文献相较,《左传》对赵氏孤儿有过粗略的记载。据《左传·成公八年》的记载: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以其田与祁奚。韩厥言于晋侯曰:“成季之勋,宣孟之忠,而无后,为善者其惧矣。三代之令王皆数百年保天之禄。夫岂无辟王?赖前哲以免也。《周书》曰:‘不敢侮鳏寡。’所以明德也。”乃立武,而反其田焉。《左传》叙述的中心在于,韩厥劝晋侯以明德为要以保住赵氏后代。赵氏遭戮是源于晋君与晋卿赵氏家族的矛盾,而赵盾之孙能够幸免于难是由于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文辞简短,相比之下,《史记》赵氏孤儿故事不仅篇幅较长,而且细节传神,情节动人,虽多增润生发,但并未背离赵氏终于平反、赵武终得继任晋卿这一史实。二、《浚公列传》记载之变较之于先秦史,记载秦楚之际与楚汉史事时的语言障碍则要小得多,而西汉史尤其是西汉武帝朝史事,应该说是没有语言上的障碍的。然而,我们发现,《史记》对秦末及楚汉史也有增饰,《史记》对张良“博浪狙击”反秦义举的描述便是增饰的明证:“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述楚汉之际史事的增饰主要体现在刘邦身上。刘邦平生曾数次遇险:鸿门宴上险遭不测、彭城大战几难逃脱、广武大涧暗弩伤胸而扪足、平城之围万难生还、征讨黥布时伤于流矢。其中前三次遇险均在楚汉相争之际,三者相较,《史记》对鸿门宴与彭城大战的增饰更为明显。《史记》所述鸿门宴的是一场暗藏杀机的宴会,在《史记》的《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以及樊哙的传记等篇目中均有记载,而以《项羽本纪》所载最详。据《项羽本纪》载:刘邦攻占秦朝都城咸阳后,驻军霸上,并派兵扼守函谷关。不久,项羽命黥布攻破函谷关入三秦,项羽40万大军进驻鸿门,范增建议项羽抓住战机进攻刘邦。项伯深恐其故友张良在刘邦军中遇害,当夜策马至刘邦军中道楚军意图,经过一番斡旋,刘邦携张良、樊哙等至鸿门会见项羽,项羽留饮。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项羽决心除掉刘邦,但项羽均未予理会,于是,范增命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借机刺杀刘邦,不料项伯的拔剑起舞,使其计谋落空。最后张良出帐招来樊哙,樊哙带剑执盾闯入,一番责问使得项羽几乎无言以对,刘邦则趁机离席,逃离鸿门返回霸上。《项羽本纪》之鸿门宴无异于是“沛公历险记”:刘、项集团先后入秦,但实力悬殊,项羽兵力是刘邦的四倍,项羽两番大怒之下,读者不禁替刘邦的安危捏一把汗。曹无伤告密,项羽大怒声言发兵,刘邦危在旦夕,然而项伯夜告,沛公约婚并言愿至项王军中谢罪,复有转机。鸿门谢罪时,项庄舞剑,沛公几乎命悬一线,然若无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沛公难免血溅当场。遂后樊哙闯帐,对项羽怒目而视,历数项羽之过时,读者不禁替樊哙担心,进而更为刘邦担心,因为项羽在沙场上喑噁叱咤千人皆废,此时又身为诸侯上将军的,而且刘邦一行还是在项羽的军营之中!只要项羽一声令下将樊哙擒下或推出斩首,鸿门宴还能平静吗?然而,不料鸿门宴上的项羽一反往日的喑叱咤,使得历史的发展、人物的命运在瞬息之间发生了巨大转折,极具张力的叙述话语不仅体现出历史事件发展的内动力,也交代了历史人物命运的神秘转机,使得文章在尺幅之间波澜起伏。即便沛公借口如厕招呼樊哙出帐,并与夏侯婴等人从小路回到霸上,此时若楚军发难,汉军和沛公也将会命悬一线。然而历史容不得的假设,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洪流在两千多年前的新丰鸿门并没有卷起滔天狂澜,而是在樽俎之间泛起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涟漪。汉王趁田氏在齐地叛楚反击项羽于城阳时进军彭城,遂后,项羽率骑兵三万由齐地经萧县从彭城以西猛攻汉军,是为彭城大战:“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璧东睢水上。汉军却,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汉军已有胜势在项羽铁骑面前霎时溃败,汉王也身陷重围,此时,汉军连同汉王危在旦夕。孰料,“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三、从“射石”看李广的“一取四十五岁”《史记》对武帝朝史事的增饰集中体现在李广身上。《太史公自序》谓:“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史记》对李广优异的品质有明确的记述:“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李广不仅廉洁,而且爱士卒,“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对李广的仁爱士卒,《史记》是极其赞赏的,但这自古便是重要的为将之道。《黄石公》书称:“夫将帅者,必与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敌乃可加。故兵有全胜,敌有全因。昔者良将之用兵,有馈箪醪者,使投诸河,与士卒同流而饮。夫一箪之醪,不能味一河之水,而三军之士思为致死者,以滋味之及己也。《军谶》曰:‘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是谓将礼。与之安,与之危,故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以其恩素蓄,谋素合也。故蓄恩不倦,以一取万。”再来看看李广射石的记述。射石非独李广一人,王充《论衡》:“儒书言楚熊渠子出见寝石,以为伏虎,将弓射之,矢没其卫。或曰:养由基见寝石,以为兕也,射之,矢饮羽。或言李广。便是熊渠、养由基、李广主名不审,无害也。或以为虎或以为兕,兕、虎俱猛,一实也。或言没卫,或言饮羽,羽则卫,言不同耳。要取以寝石似虎兕,畏惧加精,射之入深也。夫言以寝石为虎,射之矢入,可也。言其没卫,增之也。”司马迁笔下的李广无疑是一个能与士卒共甘苦的好将军,但射石没羽、与士卒共甘苦,并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战斗力,为什么这样说呢?“广才气有余而纪律不整,如虎豹虽雄豪绝世,然羁縻于文物之中,有不如立仗之马、驾车之牛者。”武帝时期,李广参加的抗击匈奴之役计有四次:第一次是在马邑之谋之后的元光六年,“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结果,匈奴“破败广军”,李广亦被匈奴生俘,《史记》对此在《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予以再三表述,其中李广本传中称:押解途中,“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李广所率部卒多败亡,李本人又被生俘过,按律当斩,赎为庶人。李广第四次出击匈奴在元狩四年(前119),这是李广最后一次出击匈奴,也是他生前最有可能在征伐匈奴时建功的一次,然而这一次的李广非但无功,而且其所率之师几近徒劳。究其原因,有外在的客观因素,更有李广自身的内在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武帝的用人方针。临战前,武帝认为李广“数奇”遂密令卫青不得让李广军作前锋,“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当李广得知自己不能作前锋时向大将军力争,未果,“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与此同时,“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李广和前将军公孙敖、右将军赵食其相遇时,汉军主力与匈奴单于骑兵的激战早已结束了。诚然,沙漠本无路而难以行军是客观事实,然而这也恰恰反映了李广自身的严重不足。与往返荒漠沟通西域的张骞相比,李广在沙漠行军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李广军在沙漠中失去向导而迷失方向,说明出他在沙漠中骑兵实战的能力相当薄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卫青。卫青亲率汉军进行的漠北之战有声有色:元狩四年春,汉武帝令大将军出定襄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彊,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驘,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拿,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余粟以归”四、《史记》的增饰:“有史之文,则有自己之心术也。”班固称:“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清人万斯同有言:“少馆某所,其家有列朝实录,如默识暗诵,未敢有一言一事之遗也”,成人后游学四方,求耆老遗书、郡志、邑乘、私家撰述,皆以实录为指归。“盖实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因其世以考其事,核其言而平心察之,则其人本末可八九得矣。然言之发或有所由,事之端或有所起,而其流或有所激,则非他书不能具也。凡实录之难详者,吾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吾以所得于实录者裁之。虽不敢具谓可信,而是非之枉于人者盖鲜矣。”章学诚指出,史才、史学、史识三者得一已然不易,兼三者得更难,而具备史识之人必知史德,何谓史德?“谓著书者之心术也。夫秽史者所以自秽,谤书着所以自谤,素行为人所羞,文辞何足取重。”这种“史才”不仅是司马迁运用“互见法”刻画相关人物多样性格的需要,也是《史记》著述过程中对相关史事予以特定选择的结果。司马迁对西汉当代史表述的重点非常突出:高帝时以靖乱安邦为重点,武帝时以征伐四夷为重点。相对于先秦史的编纂来说,司马迁对西汉朝,尤其是武帝朝史事进行再创作的空间要小得多,再说,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后,西汉朝当世之史,尤其是汉武帝朝的史事,司马迁是见证者、甚或是亲历者,同时,修撰《史记》时还可以发金柜石室之书,因而,西汉史没有再行标新立异的必要,也无大规模再创作的空间。但是,我们注意到,《史记》在叙述楚汉及西汉史事的过程中还是有增饰成分的。这种增饰不仅体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