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1页
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2页
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3页
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4页
程的性质与功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的性质一、语文课程性质确定的意义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推行;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颁布。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和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必然产生新的教学方式,从而产生语文课程和语文领域中一场新的革命。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体现着语文课程的整体价值取向,它对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语文教材的编写和语文教学的实施,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语文课程性质确定的意义

语文是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和界定,不仅决定着语文课程所要承担的使命以及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而且还决定着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具体的实施方式,直接体现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理念的转变与研究水平。

关于语文科的性质,是20世纪语文教育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当代语文教育史上曾有过3次大讨论,但认识并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它是决定语文教学目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

新语文课标开宗明义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权威性: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法定性:纲领性文件明确性:语言清晰而肯定这一科学界定,意义重大:(一)有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建构(二)有助于建设开放性的语文教材(三)有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四)有助于语文评价系统的全面实施(一)有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建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认识。这一认识要求语文课程在目标设计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实现课程目标的全方位建构。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这一提法符合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所以,新课标在构建课程目标时,从三个维度出发,已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具有真正理解、运用语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科学界定非常重要,只有认清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明确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二)有助于建设开放性的语文教材

教材改革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环,体现着课程标准的根本要求。语文课程性质的确定,要求语文教材在选文上力求贴近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编排上体现标准要求,力求从“教本”转变为“学本”,给师生留有一定得创造性使用空间。到2003年已有8套教材通过审查,真正实现了教材的多样化。(三)有助于语文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语文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言语作品)是个人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判断、想象的体现,即使是对客观事实、规律和真理的表述,也体现着表述者的态度。因此,人们在学习、掌握和运用语文时,总是既掌握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同时又受到了人文因素的充实和熏陶。这有助于语文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有助于语文评价系统的全面实施

语文新课程评价是语文课程整体改革的关键,语文课程性质的明确,要求语文的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实现大的转变。语文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是认知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科学的训练是语文工具性的显著标志。

语文是认知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作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最重要的学科,语文是一切学科教学的举出。只有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必备的条件。语文课程如何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学方法。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通过言语实践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学习方法)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交际中语言的意义最丰富、最灵活、最准确、最生动。就个体来说,人们使用语言(言语活动)表达思想感情,进行思维活动;就人际而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自由地交流思想与感情,还可以造成预期的行为事实;就人类总体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作品的对话及情感交流过程,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语言作为载体,他所负载的文化科学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感的内涵,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不仅可以获得语言知识,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还可以提高思想认识,受到情感的熏陶。科学训练是语文工具性的显著标志。

既然语文是认知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就要着力培养熟练掌握和善于运用工具的人,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科学训练应当是语文作为工具的一个显著标志。科学训练是指能够体现语文学习特点和规律的训练,如熟读成诵、多读多写、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指导等等。语文训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可见,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通过语文这个工具,人们可以进行表情达意和思维交际,借助它学好其它学科。同时,语文课程还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维系社会正常运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文”,本意是“错画”,即花纹。因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故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

《论语·

雍也》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对处理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人文修养的关系所发的议论。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即礼治,主张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的“武功”相对。《易·贲卦》说:“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是指自然现象和规律,”

“人文”是指社会现象和规律。可见,人文的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西方,“人文”意为人性或教养。“人文性”则指同人类利益有关的学问,包括语言、文学、音乐、雕刻、建筑、历史、哲学等,即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内涵,是对人的重视,是人性的张扬,核心是对人的价值、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汉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个性。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应具备以下特质: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语文课程资源;学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语文课程的构建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程中要努力突出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创造人道、和谐的教学体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人的精神领域,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个性更加张扬。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核心是追求语文教学的社会化、人格化与个性化,课堂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语文应当是知情意的统一。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出发点和归宿,是说语文课程其实是一种生命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出出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呢?

第一,要引学生大量阅读优秀作品,在阅读中接受熏陶和感染。人类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大都积淀在优秀作品之中,通过大量阅读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第二,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策略。教学指导思想上,把学生当作真正的“人”来看,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教师要学会尊重和唤醒;学生是有个性有过失的,教师要学会保护和宽容;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目标价值导向上,要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根本宗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的人文性使语文成为特殊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使语文成为特殊的文化。也就是说,语文工具不是一般的工具,是融合了人文性的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不是一般的人文性,人文性负载在工具上。

工具性,强调了语文本身是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各种外在目的,其核心是培养人的工具理性;人文性强调了语文不是以单纯的工具,同时强调了语文课程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和追求的意义,其核心在于人文精神。

要把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可偏重某一方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二、语文课程的功能(一)语文课程功能确定的意义(二)语文课程的功能(一)语文课程功能确定的意义

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源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更直接源于语文课程的功能。长期以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导致了两种观点之争:一种观点是把语言教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水平和能力作为语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价值。这种观点不反对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甚而十分强调语文教育的教化功能。一种语文教育价值观观点认为,语文教育的最大功能在于教化,最大价值在于弘扬人类和民族的优秀精神,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21世纪,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使功能观得已明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功能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增强语文课程的多维性。小学或初中,语文功能中的工具性要素相对突出,他们的人文知识和理解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中学生或大学生,语文功能中的人文因素则要相对突出,他们已具备获得人文知识的能力。

2.有助于增强语文课程的系统性。语文功能因素是各组成部分有机融合的系统,他的系统作用有助于语文课程内在各部分的恰当调配、个部分之间恰当的协调互动。

3.有助于增强语文课程的延展性。语文课程功能的明确和发挥,应拆除语文自身的壁垒及其与其它学科之间的隔断,建立一种具有科技联系的新的语文课程。(二)语文课程的功能

语文课程的功能,是语文课程对受教育者而言表现出来的具体功用,即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语文可以获得哪些益处,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语文课程的功能包括:

1.知识传递功能

2.能力培养功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4.文化教育功能

5.启迪智德、健全人格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必然有两类性质的知识存在:工具类知识和人文类知识。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也是智力的重要因素。语文课程需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语文知识仍有不可动摇的基础地位。

新课标基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要求,从三个维度提出要求,使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知识是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当代的语文知识是指工具类知识和人文类知识。①工具类知识

是指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以及社会知识等。工具类知识的特征是偏客观的、较确定的、共性的,与人文类知识相比,操作性强。

语言文字知识和文学知识为语文科所独有,在语文能力的形成中不可或缺;文体知识的学习要与阅读教学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密切结合。社会知识的传播不是语文课的直接目的,却大量包含于语文教育之中。接受和理解语文本体所承载的各种社会文化信息,将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

工具类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不是靠教师讲授,而是靠学生主动地去体会、揣摩、探索、交流。学生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才学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就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概念,而成了语文学习之旅的路标。②人文类知识

是指语文学科中内隐于文字材料里的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在人文类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同时注意引导,通过适当的熏陶感染、体验感悟等手段,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能力培养功能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说的能力、听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国外人体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在人们的日常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器官,都有配合思维吸收知识和能力的功能。其效率为: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3.5%,触觉占1.5%,味觉占1%。①识字写字能力

文字教学的奠基意义文字教学的审美育美意义文字教学的传承意义

文字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肩负识字和写字的双重任务。识字写字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智力开发,对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文字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实践证明,识字和写字是由口头语言进入书面语言的桥梁。

据《汉字频度表》统计表明,一个人认识常用字和次常用字2400个,就可认识一般书刊99%的字,识字达到3800个,就能阅读一般书刊内容的99.9%左右。

按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能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就可比较顺利地阅读和写作,这不仅是继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的先决条件。文字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文字教学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同样具有典籍的作用。识字写字是学生乃至成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文字教学作为语文基础教育的奠基意义是不容忽视,确定无疑的。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识字写字教学对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基于中华文化积淀之上的审美心理和意识,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对发挥汉字的审美功能有明确的要求。

美,就在汉字之中。汉字形美,很多汉字就像一幅幅精彩的图画;汉字音美,能拼写出平仄相间、抑扬顿挫、音韵和谐、优美悦耳的诗章;汉字意美,每个字都有其生动、丰富的内涵;汉字的情意美,象形字能传情达意,会意字能寄寓深刻的哲理。

文字教学要把汉字固有的美揭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审视汉字的美,最后达到提高审美、育美的目标。

文字教学应继承和发扬汉文字教学的优良传承精神,在总结前人和当代文字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教学,开拓创新。

首先,发挥汉字的传承作用,继承传统教学经验。作为历史最久且沿用至今的汉字,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有过重要作用。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方面的重大成果,大都靠汉字记载、流传下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继承传统的韵语识字、读书识字的经验,就是在发挥汉字的传承作用。

其次,总结当代文字教学的经验,续写文字教学的新篇章。据有关资料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到现在新的识字方法以发展到30多种。这些经验,推动了文字教学改革,提高了文字教学效率。②阅读能力

语文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文能力。阅读是获取间接知识的主要途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现代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读书看报的能力、利用计算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学生还能吸收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粹,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丰富思想。

多读多背多积累是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多读。课标要求,在精读课本的基础上,课外阅读总量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初中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高中不少于150万字。

其次多背,熟读成诵。

课标还提出了背诵优秀诗文的量的要求:小学阶段160篇;初中80篇;高中40篇,总计280篇。对这些诗文按照精读的要求,熟读成诵,熟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语)

第三多积累,以形成语感。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没有积累就不能奢谈良好的语感,更妄谈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读的实践,就是积累,“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局”“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通过大量阅读尤其是熟读成诵而积累的语言材料,已经储存,就成了自己生活的经验材料、也可看做是形象材料或思维材料、情感材料。③写作能力

写作是洋溢着创造精神的活动,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中最有难度的能力。写和读相比,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创造;写和说相比,一方面学生在入学前就已具备一定得说话能力,而写作能力还不具备,另一方面,写比说要求更规范、更严密,更强调整体的完美,创造的意味更浓、程度更高。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能力的基本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具体要求是:初中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高中作文每学期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它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

《语文课标》对写作能力的阐释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一是写作的动态观,强调写作过程,注重“搜集材料、构思立意、列纲起草、加工修改”等实际环节的具体能力。二是强调缩写、扩写和续写的能力。缩写和扩写,是最能见思想和语言功力的能力。续写是与阅读相结合的训练想象力的好方式。④口语交际能力

新课标把“说话能力”和“听话能力”合称“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即强调听和说的互动性,强调交际。这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交际意识,更有助于有效的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言是构建语文学科的基础,运用汉语进行口耳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长期以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未受到很好的重视:历史上“重文轻语”,认为说话听话是无师自通的事;各种考试从未涉及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加之口语交际的目标不明确、教学资源短缺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专家汤姆士在对上千成功人士的调查研究后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般是由口才创造的。”

说话的知识主要包括: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速、语量的知识,如何对语言进行修饰的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进行语言转化的知识等。

《初中新课标》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流过程中,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高中新课表》关于口语交际的陈述: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

“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善于说话,是一种能力;善于听话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⑤综合性实践活动能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点,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在实践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才能得以呈现。“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它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突出了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功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的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这一精神也贯穿在其它各方面的能力要求中。突破了传统的灌输方式:在识字写教学中强调能识、能写、能说等;关于阅读,强调丰富积累,发展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关于写作,注重实际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口语交际强调“在各种交际场合”、“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等。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继续强调:“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新的高中选修课目标中也都提出了各种实践活动要求,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既提倡尝试各种文体的创作活动,又有组织文学社团、朗诵小说、表演戏剧、演讲与辩论、学习主持集会、演出等活动,更有小说、戏剧、文化等的专题研究和探究学习。层次不同、形式不一的实践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兴趣、满足了需要,体现出高中语文课程力求实践性、开放性、多元化的半个目标。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实践能力?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依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第二,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第三,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研究作品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开展小组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表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依据,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语文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课堂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课堂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语文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依据,与生活结合建立开放的课堂教学)第二,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生活即语文。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实现语文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广辟渠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树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第三,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研究作品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还多。课堂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考靠课文不能解决的问题,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第四,开展小组学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学习、表达,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课堂上分小组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小组学习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能使学生在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中解决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小组学习协作探究合作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情感教育功能态度教育功能

(人生态度、科学态度、合作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语文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方面,引进了许多新概念:精神生活、人生境界、鉴赏态度、民族心理、时代精神、阅读兴趣、科学理性等。这些新概念,体现的是语文素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具有分厂重要的地位。这些富有情感性的新概念使语文新课程标准处处洋溢着关注学生人格健康与全面发展的光辉。⑴情感教育功能

语文课程是诸多课程中最富有情感的学科,尤其是课程资源中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总是蕴含喜怒哀乐、爱憎分明的情感,充分体现了情感教育的功能。它能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民族史上仁人志及其可歌可泣的事迹的感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欢和热爱⑵态度教育功能①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②求是尚真的科学态度③团结协作的合作态度①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健全人格中最本质、最具活力的因素。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自信、乐观、进取,不消极、不悲观、不懦弱,不怕困难,勇于创造。

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要通过积极的学习态度来培养。“自主学习”是新课改中最深刻、最具有普遍意义、最具有生命力和最光辉的思想。在“阅读与鉴赏”中,提倡阅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独立自主的阅读,并首次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注重个性化阅读,关注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表达与交流”环节中,不仅在写作方面倡导学生“力求有个性、有穿衣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口语交际上也突出“有个性和风度”的要求。

语文课程对于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最好的条件:

第一,语文课程中有许多积极的人生榜样,榜样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第二,语文文本的解读可以有多远反应,可以有独特体验和独立见解,正式培养积极性、自主性的最好情景。②求是尚真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崇尚真知的态度。在语文课程中体现培养科学态度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说真话,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无论是口语交际还是写作,都必须反对套话、空话、假话。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应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就获取知识的过程而言的,它相对的是接受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自主发展的学习。其突出特点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探究学习重发现思考问题,不迷信权威、书本、成见。探究强调过程而非结果,正是在过程中培养科学态度。尽管对文本可以有多元反映、独立见解,但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什么是探究学习)③团结协作的合作态度

合作学习是就学习的形式而言的,其相对的是个体学习、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共同的学习目标,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什么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必须具备如下要素:有凝聚力相对稳定的学习团队,有吸引力的主题,足够复杂而又可以分解的任务,明确的责任分工,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积极的互相支持,对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与集体反思。

在教学中尝试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往、与人分享的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利于弥补一个教师同时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有利于师生、生生间的思想碰撞及师生、生生间的优势互补与智慧共享。③价值观教育功能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总的看法。反映客观事物对于人的意义或价值,是人们判断是非、区别好坏的根本标准,是决定人们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基本出发点。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和行为方式,并作中影响其社会价值。

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集中概括为真、善、美。语文课程中那些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为价值观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屈原、岳飞、文天祥、范仲淹、郑成功、詹天佑、谭嗣同、孙中山等)4.文化教育功能语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语教育。母语是民族思想、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历史记录,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写照。在基础教育诸多学科中,语文最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风格,具有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

汉语和汉字是世界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优势的语言和文字。它所负载的是人类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充满了支撑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更闪烁着忧患、人本、笃行等儒学人文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