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3课《唐诗五首》之《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漫《长安三万里》杜甫是李白的忠实粉丝。杜甫将李白视为偶像,后世也将这两人分别称为“诗圣”和“诗仙”,合称为“李杜”。为什么李白能成为杜甫的偶像呢?渡荆门送别目录作者简介背景介绍文学常识——边塞诗诗词详解品味妙处课堂练习第壹章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一说出生于西域碎叶)。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为人爽朗大方,乐于交友,爱好饮酒作诗,名列“酒中八仙”。著有《李太白集》,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后世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李白人生轨迹图

第贰章《背景介绍》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在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创作的律诗。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绘景取胜,景象雄浑壮阔,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中描写了作者从四川出发,经过三峡、下渝州,最终到达荆门的沿途所见所感。这次离别家乡,诗人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第叁章文学常识浪漫主义诗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浪漫主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有小说、诗歌、戏剧等,其中在诗歌和戏剧中取得较多的发展,它们感情强烈,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丰富的夸张。

浪漫主义作品中还多用夸张、生动的修辞手法,全诗用大量文学手法渲染战斗的惨烈,突出浓重的赞美、歌颂之情。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注重引入飘渺的事物,以大胆、自由的手法着重描写理想中的世界,通过直接抒情表达强烈情感。第肆章诗词详解《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起】叙事远渡荆楚首联点题,交代远渡的地点和事由。“送别”表面指故乡水送别自己,实际指的是自己作别故乡。“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译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传达出诗人闯荡世界的喜悦与豪情。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承】写景景物变化(化静为动)··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的开阔境界。移动的视角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译文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转】写景江上美景(比喻、对偶)颈联描摹江上的美景,展现出诗人喜悦开朗的心境。诗人在此展开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云霞之美,想象大胆奇特。默写常考句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静观的视角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译文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合】抒情思乡惜别(拟人)默写常考句“送”字点题

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送”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态,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译文第五章品味妙处

“入”字写出了声势的浩大,形象生动。“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颔联中“随”和“入”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第陆章课堂练习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C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