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音乐文化的多因互动_第1页
北朝音乐文化的多因互动_第2页
北朝音乐文化的多因互动_第3页
北朝音乐文化的多因互动_第4页
北朝音乐文化的多因互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朝音乐文化的多因互动

在北方,许多人首先想到了战争。但是,当时的统治集团中也有许多高层统治者并非只知炫耀战功,他们在文化方面的建设有时也颇具开放意识,甚至多渠道、多方面地接受、学习、消化着对其统治有帮助的各种制度文化和艺术文化。当时的不少少数民族统治者出于其天性和民族传统,对音乐艺术尤其重视和喜爱,使音乐艺术竟然在当时较为动荡的环境中获得了一些发展机遇。本文将以聘使往来、士人交流、僧徒流动以及战争移民等主要交流途径为纲,观察北朝音乐文化在中华大地获得广泛交流与传播的图景。在正式展开之前,笔者先对这四种途径分别做一简说。聘使往来应该说是当时最为正式的官方交流渠道,它一直存在至北朝时代结束。当然,聘使往来活动有过中断和挫折,但在北朝和南朝之间,以及北朝和西域诸国之间,大量的信息互通是通过它实现的。当时各个政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层面的有效交流,都离不开聘使。当时的士人阶层受到政治斗争的影响,大量在南北朝之间流亡。因为士人本身几乎就是文化的代名词,所以他们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后文将讨论士人阶层对当时南北方文化交流所起的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佛教在南北朝时期非常兴盛。尽管发生过周武帝灭佛的事件,但总体而言,佛教对北朝文化的建设仍是有贡献的,特别是当时僧人的来往对佛教音乐在中原大地的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文也将重点从僧侣之间的往来及佛教交流活动的变化入手,力图更好地解释当时佛教音乐的互动与传播。战争诚然有着非常大的破坏力,但它在文化资料、文化器物、文化人员的交流中仍有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战争中的移民潮,客观上带来了文化交流。本文对此将主要针对战争双方的音乐器物交流和乐人交流进行论述。一、北京市政府招聘特使本节主要涉及南北朝之间、北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聘使往来,梳理该类活动对北朝与南朝以及西域诸国的文化交流起到的促进作用。(一)任职于南、北宫廷—与南朝之往来南北朝对峙期间,聘使互往是最主要的官方交流途径。《宋书·索虏传》记载,北魏和南朝宋为了防止双方的冲突,曾在边界附近设立一个缓冲区,只有双方的聘使才可进入该区,民众不得跨越这个界线:边境之民,烟火相望,鸡狗之声相闻,至老死不相往来,不亦善乎!而《魏书·列传第五十三》清楚地叙述了聘使的这种特权:萧衍求通和好,朝廷盛选行人,以谐兼散骑常侍,为聘使主。因为此时敌对双方的正式合法交往必须通过聘使来完成,所以聘使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官方对话起到的作用是无比重要的。担任聘使者的官职称谓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等。《魏书·官氏志》记载了散骑常侍的主要职责: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骑常侍。又载:十二月,置侍中、黄门各四人,又置散骑常侍、侍郎,员各四人;通直散骑常侍、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由此可以看出这一官职的工作性质。同时,为维护朝廷形象,出任聘使还要满足较为严格的条件,仪表和才能必须兼备,风度不佳者即使才高八斗也不能充当聘使。普泰年间,北魏与梁国交好,所以双方精心挑选报聘的使者。当时北魏的知名文人邢邵就因为容貌举止不够庄重,没能成为朝廷派往梁国的使臣。又如,南朝陈的姚察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北周,史书对此有如下记载:江左耆旧先在关右者,咸相倾慕。沛国刘臻窃于公馆访《汉书》疑事十余条,并为剖析,皆有经据。臻谓所亲曰“名下定无虚士”。这更说明当时的聘使大多是颇具名望的人。另外,从北魏挑选的聘使的身份,也可以推测出他们在文化交流上能够起到的作用,如李绘“博涉经史,文藻富盛”,邢亢“颇有文学”,李谐“风流闲润,博学有文辩,当时才俊,咸相钦赏”(见《魏书》中各人本传)。当时的这些“文化先锋”既要有很好的家世条件,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甚至相貌也要清奇脱俗。他们之间的往来,属于当时较为轰动的政治文化事件。梁朝使节入北魏时,全邺城的百姓都出来迎接;北魏使节入梁时,梁武帝亲自与其谈说,“甚相爱重”。南北朝时期聘使往来交流的盛况由此可窥一斑。显然,他们的互通互往,对音乐和文学的交流也很有意义,如《北史·薛道衡传》中就能看到聘使和对方接待人员之间诗歌互唱的记载:武成即位,兼散骑常侍,接对周、陈二使。……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应该说,当时的南、北朝廷,在文学、艺术、经济领域的交往和相互学习离不开双方聘使的信息沟通。当然,南北双方一直处于军事上的对峙状态,所以双方朝廷在互通互惠时也要十分注意使者的形象。(二)对西域西域的往来《魏书·西域》有载:太延中,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渴般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始遣使来献。北魏世祖认为,西域虽在汉代就已打通,但西域各国知道自己地处遥远,所以有求时才来进贡,因此北魏朝廷与他们交往的意义并不很大。不过,为了让其他国家保持朝贡,以及彰显北魏朝廷的“气度”,也要派出使节与西域九国交好。于是《魏书·西域》又载:又遣散骑侍郎董琬、高明等多赍锦帛,出鄯善,招抚九国,厚赐之。……自后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由此可以看出北朝面对西域诸国时以大国自居,其对外交流的目的也以赏赐和安抚为主。该书又载:世祖诏散骑常侍、成周公万度归乘传发凉州兵讨之,度归到敦煌,留辎重,以轻骑五千渡流沙,至其境。时鄯善人众布野,度归敕吏卒不得有所侵掠,边守感之,皆望旗稽服。其王真达面缚出降,度归释其缚,留军屯守,与真达诣京都。世祖大悦,厚待之。是岁,拜交趾公韩牧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以镇之,赋役其人,比之郡县。上述文献是鄯善人(即古楼兰国)归附并融入北朝的一个例证。随着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由使节往来而引入的音乐文化也更加丰富。中原不但传入了充满异域风情的乐器及其音乐,而且还传入了很重要的源自天竺的乐调理论。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在周武帝时期——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随突厥皇后进入中原的苏祗婆带来了七调理论,也带来了一套全新的音乐概念,这促进了后来隋唐燕乐的发展。由上考察可知,当时北朝的政权与西域诸国的往来虽主要建立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但也有不少使节的互访,其中自有对音乐文化的主动吸收。所以这依然体现了北朝统治者较为开放的文化观念。二、士人的回流北魏时期,存在着一个南朝流亡士人群体。当时南朝政局变化频繁,而北魏相对稳定,所以士人的流亡以自南奔北的为多。而且,这种士人流亡通常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以家族的整体迁移为目标的,所以他们在传播南朝文化和建立北朝典籍制度方面,甚至在北朝礼乐文化的建构方面的贡献都不可忽视,可以说是他们促进了整个北朝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一)裴叔业南逃,北逃三县南朝的士人流亡群体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其一是南朝皇室,比如南朝宋废帝刘子业在位期间,就有皇室刘昶畏祸逃奔北魏的记录。其二是南朝世族,如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南齐尚书左仆射王奂被齐武帝萧赜所杀,其儿王肃就归顺了北魏,后来整个王氏家族都来投靠北魏。其三是叛逃入魏的南朝将领及其僚佐,这也是这三部分人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比如南朝宋时降魏的有徐州刺史薛安都、兖州刺史毕众敬等,随行的还有薛安都之弟薛真度等,其中薛真度的儿子将“丝竹歌舞、乐器尽献世宗”。《魏书·薛安度传》:初,真度有女妓数十人,每集宾客,辄命奏之,丝竹歌舞,不辍于前,尽声色之适。庶长子怀吉居丧过周,以父妓十余人并乐器献之,世宗纳焉。南齐时降魏将领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是裴叔业。由于担心南齐的迫害,裴叔业带领众多部下和家族门人“自导自演”了降魏的逃亡历程。《南齐书·裴叔业》载:高宗崩,叔业还镇。少主即位,诛大臣,京师屡有变发。……虑祸至,弃母奔寿阳,说叔业以朝廷必见掩袭。徐世檦等虑叔业外叛,遣其宗人中书舍人裴长穆宣旨,许停本任。叔业犹不自安,而植等说之不已,叔业忧惧,问计于梁王,梁王令遣家还都,自然无患。叔业乃遣子芬之等还质京师。明年,进号冠军将军。传叔业反者不已,芬之愈惧,复奔寿春。于是发诏讨叔业,……初,虏主元宏建武二年至寿春,其下劝攻城。宏曰:“不须攻,后当降也。”植等皆还洛阳。而《梁书·裴邃传》的记载也表明随裴叔业入魏的人数众多。当作为寿阳刺史的裴叔业降魏时,整个豫州豪族全部北上迁徙,裴邃也“随众北徙”。相比于这种某一地的上层人士几乎全部北逃的浩荡场景,北人入南的情况在当时相对较少。《魏书·薛安度传》载有南逃的一个例子:申纂者,本魏郡人申钟曾孙也。皇始初,太祖平中山,纂宗室南奔,家于济阴。及在无盐,刘彧用为兖州刺史。显祖曰:“申纂既不识机,又不量力,进不能归正朔,退不能还江南,守孤城于危亡之地,欲建功立节岂可得乎!”纂既败,子景义入国,太和中,为散员士、宋王刘昶国侍郎。景明初,试守济阴郡、扬州车骑府录事参军、右司马。另外《魏书·高湖传》提到北魏的司徒从事高雍带着小儿子高思义投奔梁萧衍,但总体来说北人入南仍属于个别情况。(二)进行文化交流南北朝时期的双向流亡士人也对当时的南北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朝章制度的交流上,南方流亡士人袁式就为北魏文化制度的建立做过贡献:袁式是泰常二年归于北魏的,他与司徒崔浩是好友,出于崔浩之手的朝仪典章,就经常得到袁的帮助。而北方人士崔灵恩入南后,也深度参与了文化交流。《梁书·儒林传》载:灵恩聚徒讲授,听者常数百人。性拙朴无风采,及解经析理,甚有精致,京师旧儒咸称重之,助教孔佥尤好其学。又载:灵恩先习《左传》服解,不为江东所行;及改说杜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遂著《左氏条义》以明之。时有助教虞僧诞又精杜学,因作《申杜难服》,以报灵恩,世并行焉。(僧诞,会稽余姚人,以《左氏》教授,听者亦数百人。其该通义例,当时莫及。)在艺术交流方面,流亡人士自然也未缺席,如《北史·文苑传》载:荀济,字子通。其先颍川人,世居江左。梁武将诛之,遂奔魏邺下士大夫多传济音韵。南北朝时期的士人流亡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新环境中的新境遇,既影响着这些士人的思想观念,也改变着他们接受文化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下的新鲜认知,为当时文化艺术的繁荣增添了新的推动力。三、寺院内部的投入使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原大地得到了广泛传播,僧人及寺庙都一度数量惊人,佛教经典被大量翻译,佛教理论著作也不断出现。为这一盛况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就是僧人的流动。笔者将通过西域龟兹僧人鸠摩罗什的东渡,以及北朝宋云、法显的西行求法等著名例子,探讨这一交流途径对北朝佛教音乐发展起到的深远作用。(一)姚兴与长安译经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出生在龟兹,是中国佛教史上极负盛名的译经大师。公元401年,这位来自西域的高僧被后秦国主姚兴引入长安,在逍遥园里翻译佛经,并讲经说法。他在翻看中原佛经时,发现不少经文都与印度原经相差甚多,于是积极参与考订校正工作,领导翻译完成了34部佛经,共294卷。(二)宋云、沙门力行宋云是北魏明帝时管理僧侣的官员。公元518年,他受胡太后之命,与崇立寺沙门等出访天竺,西行求法。《北史·西域传》有载:熙平中,明帝遣滕伏子统宋云、沙门法力等使西域,访求佛经,时有沙门慧生者亦与俱行,正光中还。据说他于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携大乘经论170部返回洛阳,此行耗时可能多达五六年。当时的佛教徒以充沛的探险和求索精神,开唐代著名法师玄奘前往西方取经之前例。行程中的宋云,于神龟二年(公元519年)入乌场国(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及斯瓦特河流域),见到“国王精食菜食长斋,晨夜礼佛。击鼓吹贝,琵琶箜篌,笙箫备有。日中已后,始治国事”。(三)法显西渡的佛教传统存世的《法显传》记述了名僧法显在公元399年至413年间的旅行经历,属于游记、佛教地志类著作。法显生于五胡乱华和北魏时期,是已知的第二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中国佛教大师(第一位为三国时的朱士行),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旅行家和翻译家。他以60岁高龄从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历经千辛万苦,游历了十几个国家,到达天竺,在那里苦修佛法后归国,翻译了从天竺取回的部分经文戒律。他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著作《佛国记》也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一部经典。可以说,法显的海外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佛教的交流与传播史。南朝宋初及以前,由于北方战乱以及魏太武帝毁法,有大批僧人相继南渡,给南方的佛学带来了新的风气。南北佛教的交流,对当时的音韵学也产生了积极影响。《高僧·慧叡传》云: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殊俗之音,多所达解。乃咨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于是著《十四音训叙》。条例梵汉,昭然可了,使文字有据焉。作为一个北方背景的僧人,慧叡掌握的很多佛学知识来自北方。既然他将这些知识传播给谢灵运,就可推测二人合作中是互相学习的。另外,佛教寺院在中原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中也起过沟通、宣传的作用:《魏书·释老志》有云“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梵唱屠音,连檐接响”就这样直到南北朝晚期,由于往来交流更加频繁,佛教出现了新一轮的繁荣。而佛教音乐,也当是更多的异域佛教文化融入中土文化的重要纽带。四、南方音乐的渗透南北朝时期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如北魏太武帝南伐、侯景之乱、西魏平江陵等)加快了多方物质资料和人员的交流传播节奏,并扩大了其规模。连绵不断的移民浪潮,客观上使双方都得到了一些对自己进行更为全面的认知的机会,为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带来了现实的可能性。还有学者指出,移民运动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文化迁移。《隋书·音乐志下》就记载了礼乐器物和乐人因战争而多方辗转的事情。慕容垂打败了慕容永,得获秦苻氏的旧乐。不久慕容垂又被北魏所败,慕容垂的钟律令李佛带着太乐细伎投奔了慕容德,慕容德的母亲死后,其子以太乐伎120人来“诣兴赎母”。宋武帝进入关中时,把他们全部带到了江南……这些故事,为我们展示出“苻氏旧乐”在前秦、后燕、北魏、南燕、南朝宋几个政权之间的被动交流,体现了当时的战争对音乐文化交流的客观作用。后来的《隋书·音乐志上》则记录下了南方的音乐通过西魏平江陵时传入北方的情形。王僧辩大破侯景,将其使用的诸乐送到荆州。荆州被北周攻克,北周人不会使用诸乐,于是将“工人有知音者,并入关中,随例没为奴婢”。《隋书·音乐志下》还记载了隋灭陈时的音乐交流,以及音乐在各方政权间的交流:《清乐》其始即《清商三调》是也,并汉来旧曲。乐器形制,并歌章古辞,与魏三祖所作者,皆被于史籍。属晋朝迁播,夷羯窃据,其音分散。苻永固平张氏,始于凉州得之。宋武平关中,因而入南,不复存于内地。及平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